不要走太远

1年前 (2024-04-24)
不要走太远风过竹林 原创:不要走太远作者:风过竹林从空间上来说,不要走太远,是指不要离开自己的家乡太远。
“物离乡贵,人离乡贱”,敏感的人认为这是对外来人员的歧视。
避开歧视问题不谈,这两句话能流传几千年,实在有它的道理。
人一旦离乡会碰到很多困难。
有的人能够克服困难,有一个好的结果,但对大多数人来说,离乡是一种失落,成功只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孔子也曾在《论语·里仁》指出:“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父母健在时,子女的义务,便是在家陪伴父母,与父母共同生活,避免父母因子女远游而担心。
不难看到,在以上视域中,不离乡,不远游的观念,对创业、发展,等等,也多少有某种抑制的作用。
所以在当今社会,人们纷纷离开贫困和落后的家乡,来到大城市淘金,或者到国外去寻求自己的发展。
随着现代化过程的展开,走出家门、走出国门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所以,这里不是要求人们固守自己的家园,与外界的事物老死不相往来。
只是想提醒:不要走得太远。
在家人需要你的时候,你会留在伸手可及之处,让家人能牵得到你的手。
不仅要对父母尽责,还应该对子女尽心,让留守的老人和儿童都有一个温暖的去处。
不要走得太远,也是指随时准备回到家乡,不一定要等到落叶才归根。
对于获得成功的人士来说,努力 “报得三春晖”,以回乡投资、回乡服务等方式报效家乡。
对于淘金失败者,转身有家乡可以回,也莫不是一种幸福。
不要走太远呀,朋友,以防迷失在遥远的津渡,而找不到回家的路。
从时间上来说,不要走太远,是指不要沉湎于自己的过去,离现实的自己太远。
人难免有一点怀旧情节。
在一首诗歌,一段乐曲,一枚奖章,甚一条小路,一片枫叶,一颗红豆里找寻往日的记忆。
年华似水,岁月留痕,这样的偶然回首充满温馨和浪漫。
可是有些人太缅怀过去的幸福了,总是沉醉在过去“车如流水马如龙”的繁华里,不去正视现在“林花谢了春红”的情形,明知道往事已经“不堪回首月明中”,还是那么又地任自己消沉下去。
有些人则沉浸在往日的痛苦里,不能自拔。
一次失败就将他击垮,精彻底崩溃了。
这样的事例,在各类电影或者电视剧里有太多的描述,这里不再赘叙。
无论是黄粱梦还是噩梦,天已明,梦就已经结束,可是你还留在梦里不愿醒来。
怎么办?越南籍的释一行禅师有一句名言:Yesterday was history.Tomorrow will be a mystery.Present is a gift.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过去是一场回忆,将来是一个奇迹,现在是生活赐予我们的礼物。
我们所拥有的惟有现在,时间分分秒秒地在消逝,你有没有错过当下?不迷恋过去,无论失败或者成功,都已经是过眼云烟,我们应该抓住现在的时机,努力完善自己。
也懂得珍惜目前这样的自己。
从物质上来说,不要走太远,是指不要在追求尘世的繁华上过于执着,过于鞠躬尽瘁,离自己的健康太远。
滚滚红尘,有太多的诱惑,渴望在芸芸众生里脱颖而出,期盼一场华丽的人生。
在成功之前,我们咬牙坚持,恨不得将一分钟时间掰成两半来使用。
做不完的工作,忙不完的应酬,理不清的家事,奔波在自己的宏伟计划里,没有喘息的时间。
对于那些已经成功的人来说,是否就能够安享生活的消闲了呢?答案是否定的。
他们比以往更忙碌了。
因为害怕失去现有的,或者想拥有更多,所以他们更加马不停蹄地奔忙着。
在这样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里,出现了诸如“亚健康”、“过劳死”等现象,也就没有什么可惊讶的了。
看看我们身边有那么多猝然离去的朋友,新闻报道里也常听到一些名人突然死去的消息,如侯曜文、陈晓旭,谁敢说他们的死去与过度的劳累与关呢?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仅在文艺界就有太多痛心的往事。
这里链接一个网址,大家可以去领略一下明星们昔日的风采,在为扼腕叹息的同时,也请审视一下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吧。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在我看来,那样穷其一生,而只是得一个“死于安乐”,生有何欢?而那些仓促离开的生,身前或碌碌无为,或功成名就,死又何甘?身体是我们寄居世间的家园,请一定要好好地对待它。
只有依附于它的存在,我们才能真正在世间走得更长远。
所以,请你放慢脚步,学会从容。
不要只顾着匆匆赶路,要注意欣赏路上的美景。
人生处处好风光!从精层面来讲,不要走太远,是指不要离尘世太远。
不要逃避现实的困顿,或远离物质的享受,过于精化。
一曲“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让李叔同的名字在近代家喻户晓。
李叔同由一个浊世公子,而留学生,而艺术教育家,成为律宗高僧的弘一,在艺术各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可是,纵然他有惊天的成就,即使他赢得了全世界人的喝彩,他依然温暖不了一颗心。
诗经《氓》里的那一位女子,青春耗尽,一旦被人抛弃,就只能愧恨地回到娘家,忍气吞声地做人,原以为她是最著名的弃妇。
可是,比较起李叔同的妻子,她应该偷笑了,她少赚取了世人几千年的同情和眼泪。
李叔同欲出家前,妻子伤心无限,挽留、苦劝李放弃出家。
可是,她只能眼睁睁看着丈夫,就那样毅然决然地离开,抛却了往日相濡以沫的恩情。
她不是与另一个小女子争夺丈夫,而是与法力无边的佛主抗争,所以断然没有胜出的可能,她是注定要失败的。
而且,所有的呼声和道义好像都在他那一边,她反倒成了孤家寡人。
有不为人言羞辱窘困,尴尬地过完一个女子的一生。
她才是最悲惨的弃妇,比起《氓》里的那一位女子,她更要辛酸难言。
儿女私情,比较起舍生取义,是多么的渺小。
可恰恰是这样的渺小的情怀,最让人念念不忘。
除了爱之外,世间所有的一切都温暖不了我们,温暖不了。
佛主在天,这样讲,也许有些唐突了,可是我佛慈悲,一定能体谅我的心情。
南无阿弥陀佛!精的前行一定要用物质的贫瘠来和割舍情爱来考验吗?难道非得要成为苦行僧,才能完成精的远行?自古宗教上的伟人如释迎、耶苏,都曾断过食。
据说断食能生出伟大的精力量,这可是是我等俗人所无法参透的。
纯粹的精之远,总是能伤人于无形。
跣足芒履,云游四海,律己净行,道业益坚,李叔同享年六十三岁。
弥留之际,写下了“悲欣交集”四字,有人说他是欣庆自己的解脱,悲愍众生的苦恼。
这只是推测,他到底何喜何悲,已是永恒的秘密。
这末后一句,真有说不尽道不明的韵味。
出世,其实就是逃避,是软弱,是不敢直面人生的苦乐哀愁。
愿意就这样做俗世里平凡的一员,安然享受尘世的繁华,或坦然承受尘世的苦痛。
学会量力而行,从容面对自己的人生,不刻意追求功名利禄,但求做最好的自己,以求不负我心,也不辜负所有爱自己和自己所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