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是生的分水岭
1年前 (2024-04-24)
7月,是生的分水岭星星 1月,从长沙开始 下雪的长沙,长沙的街道,街道两边的树上,叶子还是绿色,不着急变黄。
雪,在树枝上静静地躺着,回到地上便可以落叶归根。
语文课上,贺娟老师说,我用我们湖南话给大家读一下这首诗,孩子们便更喜欢《沁园春·长沙》,我也更喜欢。
那才是开学的堂课,后来,和师父的课堂一样,喜欢语文的孩子们都成了朗读者。
去青旅的途中,经过一个巷子,路两边是杂货铺和米粉店,偶尔有轿车鸣笛。
安静处,是有人住过的地方。
下雪天,橘子洲头景区封闭。
岳麓山说,应广大游客强烈要求,开放部分景点。
来山上采访的记者们,这一会儿见到了好几处。
排成一字的队伍。
他们互相不太认识,台阶滑,还想去上面的亭子看个究竟。
一辈子可能只来这一次啊…… 每次出门,总是会遇见这样专心于镜头的人,双肩包,马丁靴,如果是冬天,再加上长棉袄和方格围巾。
在某一处定格,再出发已是落满一身雪。
这样的观光车下山的时候才能坐,我选了司机旁边的位置,坐在最前面,个就能看见路两边的树上全是雪,车两边的路上是上山或者下山的人。
司机有时候说普通话,有时候说听不懂的湖南方言。
下了山,从湖南大学出来,回青旅的时候,进了巷子里这家书店,看见了我们的书。
巷子里有一家卖湖南米粉的店,一进门的地方,靠着桌子是一炉火,烧得温热,用拆开的纸箱子围起来。
这是每个进店的客人首先喜欢的地方,围着火炉搓几下手就不觉得冷了。
如果运气好,点餐的时候,还会免单。
庙街的茶颜悦色排着很长的队,这是在长沙才有的东西。
后来,长沙的孩子们会担心:“你们千万别把茶颜悦色喝贵了喽”…… 公交上,是手把手教的师徒。
小孩们喜欢的样子。
2月,西安和北京 她和她喜欢的。
我学了好听的话。
拍这张照片的时候,旁边的学生说:“我当年一定是傻,报了东北的学校”,另一个也说:“我当年一样的傻”。
他们很快就走远了。
升国旗的时候,有人可以站在很近的地方。
穿的男生说,他们是军属。
在长安街遇到,这条路很漂亮,走多少次都是初见。
这个时候,我在等七点。
从清华园出来,天气还是冷得冻手。
和张同学来局气,见到了兔爷。
他说,这样的兔爷好。
3月,陈医生的病房 说了“陈医生,谢谢你”的下午,睡在7号床。
我的声音很小,说“您”也还有点困难,陈医生却能听见。
陈医生说“不客气”的时候,我放心了。
“谢谢你”说过很多次,没有一次像这一次一样急切地要让对方听见。
我反反复复回忆这次对话,反反复复感念。
一定要记着啊,经常记着,这是一次关于生的信任。
陈医生不太说话,我很喜欢。
我固执地相信,专注的人,都不太说话,他不愿意把时间分给救死扶伤以外的事情。
一专注,就愿意信任。
人与人之间,素昧平生的信任,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不得了的事情。
说“不容易”很好理解,说“不得了”却是当下不能解释得好的,所以,先放一放。
7号床的窗外是一棵老树,菱形的防护网把几根枝干分成一格一格,树上的叶子还是去年剩下的,老树就这样守候着。
4月,5月,是两首诗 《朋友圈的井底之蛙》不出门的抬头看别人的朋友圈凡尔赛深圳江苏海南我看见每一个走出去的人都撑起了一片天 《势不两立和察言观色》想让太阳照进来眉毛中间就皱成一个“儿”字窗帘赶紧垂下来把太阳挡在东长安街它们就和解了天下共生功劳多在第三方 6月,说两场再见 离开的季节,天空是干净的蓝色,出门就能买到喜欢的菜,这是生活了18个月的地方,我喜欢你。
夏已过,作为北方人,不同于往年,多雨的清凉让我们有了一点儿南方人的生活。
不远的记忆重新显现——某个下午,风吹着,就下起来雨,只需要撑起一把伞,说笑着的瞬间就和飘落的水滴一起,汇集,顺着北边的海流去,忘记了雨的清香。
不错,在少雨的北方,我们从小就知道—— “下雨了,我闻到了泥土的芳香……” 没有了尘土凑热闹,今年的雨很纯粹,就像前些天跳蚤市场上的孩子们,这是我顶喜欢的纯粹。
最容易留下印象的,是几个男孩子,整整齐齐地穿着学校的文化衫,这是在毕业季的仪式感。
因为这样的仪式感,他们没有雷同于其他“卖家”。
其中一个男孩子在卖一盆文竹。
“多少钱?” “十五。
” “便宜点给我吧,五块!” “不卖。
” “兄弟,你这花卖不出去的,太贵了!” “那我就带回家。
” 逛跳蚤市场的大叔想来捡点儿便宜,男孩子却很执着。
这样的对话应该是和不同的人重复了很多次,围在周围的人都是在议论男孩子手里的文竹。
后来,我也问了…… “多少钱?” “十五。
” “便宜点啦。
” (摇头) “好养吗?” “好养”“不好养” “你只需要每天早上10点以前、下午3点以后浇一次水就行”,身后一个男生说。
“这么麻烦?” “每天浇一次水也可以”…… 男孩子的文竹养得很绿,而我才知道文竹并不好养,缺水不行,水多不行,光多光少也不行,网上还说要科学施肥。
文竹的主人腼腆,不爱说话。
整个对话过程,都是周围的朋友们在极力帮他做生意。
我猜不出来他究竟是不是想卖掉自己的文竹,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很喜欢这盆文竹,15块的高价足以证明,卖不掉就带回家的坚定也可以证明,脸上的腼腆、整个人的安静和跳蚤市场格格不入——也许,也是一种证明。
可能,文竹最终还是卖不出去。
我想,这样的结果是好的,如果走运,多年以后,当努力地找寻一些20岁出头的记忆,幸好还有一盆文竹…… 同样的男孩子,还有一个,手里握着他的脚踏车—— “这个车子基本是好的,您修一下就可以用。
” “修车还不是得花钱!” …… 讨价还价中,“卖家”每卖出去一件,行囊却更重了一份。
人与人、人与物之间是一种情分,这种情分来的时候不惊不响,要离开的时候却是一种突然。
是在这里,被毫不怀疑地称呼“同学”的地方,我才想通了,喜欢和放弃不是一场对立。
7月,懒在生活里,油盐酱醋茶 没有尽头的蓝天下,办公室的哥哥送来奶茶,每个人都有。
以前就知道,在同一所学校,我开学的时候,哥哥毕业了。
想说,在别的路上,为什么没有这样的人。
以后,人间山河美好,最是有君同行。
雪,在树枝上静静地躺着,回到地上便可以落叶归根。
语文课上,贺娟老师说,我用我们湖南话给大家读一下这首诗,孩子们便更喜欢《沁园春·长沙》,我也更喜欢。
那才是开学的堂课,后来,和师父的课堂一样,喜欢语文的孩子们都成了朗读者。
去青旅的途中,经过一个巷子,路两边是杂货铺和米粉店,偶尔有轿车鸣笛。
安静处,是有人住过的地方。
下雪天,橘子洲头景区封闭。
岳麓山说,应广大游客强烈要求,开放部分景点。
来山上采访的记者们,这一会儿见到了好几处。
排成一字的队伍。
他们互相不太认识,台阶滑,还想去上面的亭子看个究竟。
一辈子可能只来这一次啊…… 每次出门,总是会遇见这样专心于镜头的人,双肩包,马丁靴,如果是冬天,再加上长棉袄和方格围巾。
在某一处定格,再出发已是落满一身雪。
这样的观光车下山的时候才能坐,我选了司机旁边的位置,坐在最前面,个就能看见路两边的树上全是雪,车两边的路上是上山或者下山的人。
司机有时候说普通话,有时候说听不懂的湖南方言。
下了山,从湖南大学出来,回青旅的时候,进了巷子里这家书店,看见了我们的书。
巷子里有一家卖湖南米粉的店,一进门的地方,靠着桌子是一炉火,烧得温热,用拆开的纸箱子围起来。
这是每个进店的客人首先喜欢的地方,围着火炉搓几下手就不觉得冷了。
如果运气好,点餐的时候,还会免单。
庙街的茶颜悦色排着很长的队,这是在长沙才有的东西。
后来,长沙的孩子们会担心:“你们千万别把茶颜悦色喝贵了喽”…… 公交上,是手把手教的师徒。
小孩们喜欢的样子。
2月,西安和北京 她和她喜欢的。
我学了好听的话。
拍这张照片的时候,旁边的学生说:“我当年一定是傻,报了东北的学校”,另一个也说:“我当年一样的傻”。
他们很快就走远了。
升国旗的时候,有人可以站在很近的地方。
穿的男生说,他们是军属。
在长安街遇到,这条路很漂亮,走多少次都是初见。
这个时候,我在等七点。
从清华园出来,天气还是冷得冻手。
和张同学来局气,见到了兔爷。
他说,这样的兔爷好。
3月,陈医生的病房 说了“陈医生,谢谢你”的下午,睡在7号床。
我的声音很小,说“您”也还有点困难,陈医生却能听见。
陈医生说“不客气”的时候,我放心了。
“谢谢你”说过很多次,没有一次像这一次一样急切地要让对方听见。
我反反复复回忆这次对话,反反复复感念。
一定要记着啊,经常记着,这是一次关于生的信任。
陈医生不太说话,我很喜欢。
我固执地相信,专注的人,都不太说话,他不愿意把时间分给救死扶伤以外的事情。
一专注,就愿意信任。
人与人之间,素昧平生的信任,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不得了的事情。
说“不容易”很好理解,说“不得了”却是当下不能解释得好的,所以,先放一放。
7号床的窗外是一棵老树,菱形的防护网把几根枝干分成一格一格,树上的叶子还是去年剩下的,老树就这样守候着。
4月,5月,是两首诗 《朋友圈的井底之蛙》不出门的抬头看别人的朋友圈凡尔赛深圳江苏海南我看见每一个走出去的人都撑起了一片天 《势不两立和察言观色》想让太阳照进来眉毛中间就皱成一个“儿”字窗帘赶紧垂下来把太阳挡在东长安街它们就和解了天下共生功劳多在第三方 6月,说两场再见 离开的季节,天空是干净的蓝色,出门就能买到喜欢的菜,这是生活了18个月的地方,我喜欢你。
夏已过,作为北方人,不同于往年,多雨的清凉让我们有了一点儿南方人的生活。
不远的记忆重新显现——某个下午,风吹着,就下起来雨,只需要撑起一把伞,说笑着的瞬间就和飘落的水滴一起,汇集,顺着北边的海流去,忘记了雨的清香。
不错,在少雨的北方,我们从小就知道—— “下雨了,我闻到了泥土的芳香……” 没有了尘土凑热闹,今年的雨很纯粹,就像前些天跳蚤市场上的孩子们,这是我顶喜欢的纯粹。
最容易留下印象的,是几个男孩子,整整齐齐地穿着学校的文化衫,这是在毕业季的仪式感。
因为这样的仪式感,他们没有雷同于其他“卖家”。
其中一个男孩子在卖一盆文竹。
“多少钱?” “十五。
” “便宜点给我吧,五块!” “不卖。
” “兄弟,你这花卖不出去的,太贵了!” “那我就带回家。
” 逛跳蚤市场的大叔想来捡点儿便宜,男孩子却很执着。
这样的对话应该是和不同的人重复了很多次,围在周围的人都是在议论男孩子手里的文竹。
后来,我也问了…… “多少钱?” “十五。
” “便宜点啦。
” (摇头) “好养吗?” “好养”“不好养” “你只需要每天早上10点以前、下午3点以后浇一次水就行”,身后一个男生说。
“这么麻烦?” “每天浇一次水也可以”…… 男孩子的文竹养得很绿,而我才知道文竹并不好养,缺水不行,水多不行,光多光少也不行,网上还说要科学施肥。
文竹的主人腼腆,不爱说话。
整个对话过程,都是周围的朋友们在极力帮他做生意。
我猜不出来他究竟是不是想卖掉自己的文竹,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很喜欢这盆文竹,15块的高价足以证明,卖不掉就带回家的坚定也可以证明,脸上的腼腆、整个人的安静和跳蚤市场格格不入——也许,也是一种证明。
可能,文竹最终还是卖不出去。
我想,这样的结果是好的,如果走运,多年以后,当努力地找寻一些20岁出头的记忆,幸好还有一盆文竹…… 同样的男孩子,还有一个,手里握着他的脚踏车—— “这个车子基本是好的,您修一下就可以用。
” “修车还不是得花钱!” …… 讨价还价中,“卖家”每卖出去一件,行囊却更重了一份。
人与人、人与物之间是一种情分,这种情分来的时候不惊不响,要离开的时候却是一种突然。
是在这里,被毫不怀疑地称呼“同学”的地方,我才想通了,喜欢和放弃不是一场对立。
7月,懒在生活里,油盐酱醋茶 没有尽头的蓝天下,办公室的哥哥送来奶茶,每个人都有。
以前就知道,在同一所学校,我开学的时候,哥哥毕业了。
想说,在别的路上,为什么没有这样的人。
以后,人间山河美好,最是有君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