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水位,洞庭湖水位消息

1年前 (2024-04-23)

小编现在给大伙详细地分析有关于洞庭湖水位,以及洞庭湖水位消息相关的知识点,希望文章内容对大家当下遇到的问题产生一点帮助,如果有用别忘了收藏本站,接下来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洞庭湖“肾虚弱”之忧,洞庭湖蓄水能力弱化,该如何拯救“长江之肾”?

2、三峡水库启用洞庭湖枯水期的水位不是增高而是降低

3、关于洞庭湖的资料

4、设防、警戒、保证三种水位各是多少米?

5、.洞庭湖的水究竟有多深.??

洞庭湖“肾虚弱”之忧,洞庭湖蓄水能力弱化,该如何拯救“长江之肾”?

近年来长江中下游地段各大湖泊的防汛压为巨大。局势多变,对三峡的防护压力要求更高。防洪靠堵没多大意义,更重要的是疏通,在鄱阳湖出口的石中山处建闸门、船闸、排水泵站群、鱼道等水利设施,洪期排灌、中水期拦蓄水,中水期实现自流,枯丰期下闸调节,确保鄱阳湖在较高水位,基本不会对回游鱼类产生影响,使湖面保持在3000平方公里左右,洪期可降到2000平方公里。洪期若长江水位高于湖面时可以用泵强排水方式向长江排水确保湖内安全。必要时已以反调节长江水位。枯水期向长江补水200个流量以上。以中国的机械实力和财力,两三年即可完成几大湖泊治理,有效提高长江综防汛能力。这才是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

三峡水库启用洞庭湖枯水期的水位不是增高而是降低

1.三峡水库启用前的论证都认为是洞庭湖枯水期水量增加和水位升高

三峡水库建设前和建设期间,对三峡水库运行后考虑到的所有能够发生的问题都进行了深入论证,其中就有涉及洞庭湖枯水期水位变化及其产生的生态问题的论证。

1)蔡述明等[4]认为三峡水库运行后,长江流量将发生变化,特别是在枯水期水量将比过去增加,洞庭湖的水位也就相应会增高,表4-12是枯水期三峡水库下泄流量增加与洞庭湖水位提高的关系,可见其增高相当可观。由此将影响湖区地面水向江河的排泄及地下水位的上升,如此将使土壤潜育化程度加剧,受潜育化威胁的土壤将由水库运行前的20.94万km2增加到42.6万km2。

2)濮培民等[5]通过研究得出每年1~4月三峡水库下泄量增加,当蓄水到175m 时,城陵矶外江水位1月增高0.75m,2月增高1.10m,3月增高0.87m,地下水位也相应增高;并且预计在水库运行20年内,枯水期洞庭湖湖口处长江水位抬高2m 左右,相当于湖口筑起了一条高2m 左右的堤坝,这样势必导致洞庭湖枯水期水位抬升,湖面扩大,从而引起诸如土壤潜育化、沼泽化等生态问题趋于严重。

表4-12 枯水期下泄流量增加使洞庭湖水位增高

3)向万胜[6]认为三峡水库运行后,洪湖新滩口长江水位在1~4月份比运行前分别增高0.87m,1.59m,0.82m,0.62m,指出枯水期长江水位的抬高势必影响农田排水和导致地下水位的升高,从而加重了土壤的潜育化。

4)谭培伦撰文[7]指出,三峡水库运行后,长江流量10月明显减少,由多年平均天然流量18500m3/s减10800m3/s,11月、12月与天然流量基本一致,1~3月水库消落,流量加大1000~3000m3/s,4月、5月不固定,一般比天然情况加大。因此在枯水期,长江流量的增大就势必导致洞庭湖水位和地下水位的抬高。

5)聂芳容等[8]《对三峡工程与洞庭湖关系研究》的“成果综述”中指出:三峡水库运行后,12月次年1~3月,水库增泄,低位洲滩和沼泽地提前淹没,影响候鸟食源;同时阻碍了垸田,特别是低位田的自然排水,使地表水聚集,地下水位抬升,加重潜育化和沼泽化。

6)朱翔[9]在《三峡工程与洞庭湖关系研究》中认为三峡水库运行后,10月洞庭湖湖水将减少30%~44%,这将有利于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并扩大了农用滩地面积。枯水季节1~4月水库增泄,洞庭湖水位较运行前有所抬高,使潜沼化趋重对土地带来不利影响。

7)钟吕云[10]根据三峡水库运行后,每年1~4月加大下流量发电,下泄水量比天然情况增加1000~4000m3/s,从而使东洞庭湖和南洞庭湖增加水量6亿~7亿m3,导致湘阴、汉寿、南县等地地下水位上升,扩大潜沼化土壤面积。

8)湖南省地质调查院和湖北省地质调查院2002年分别完成的中国地调局下达的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长江中游主要水患区环境地质调查评价》[11],[12]都认为三峡水库运行后,枯水期洞庭湖水量会增加,水位会抬升,使土壤潜育化等生态问题趋于严重。

9)詹晓安等[13]根据三峡水库的调度方案,采用数学模型计算,得出三峡水库运行后,对城陵矶水位的影响(表4-13),总的说来枯水期水位是增高的,但其幅度不大。虽然如此,仍指出三峡水库运行后,抬高了洞庭湖枯水季节的水位,对洞庭湖区的农业生态环境可能造成一定的影响,建议及早开展这方面的研究。

表4-13 三峡水库启用后对城陵矶水位的影响

10)皮建高[14]根据三峡水库工程生态与环境科研项目领导小组的论证资料,指出三峡水库运行后1~4月荆江地区长江水位将抬高1.0~1.5m,洞庭湖水位也相应抬高0.153~1.172m,因而造成地下水位抬高,如东洞庭湖区将抬升30~50cm,从而使土壤潜育化加重。

以上引述仅是论证的一部分,从查阅到的资料,还未见一份与上述论证相反的认识。

2.三峡水库运行后2003~2006年的观测资料表明论证结论与实际不符

从2003年6月三峡水库启用今所有的观测资料表明,枯水期洞庭湖的水位和地下水位都降低了。

(1)洞庭湖水位

湖南省水利厅2006年提供的城陵矶月平均水位特征值表[15]中有关枯水期城陵矶水位情况如表4-14所列。表明三峡水库运行后,枯水期城陵矶水位并没有增高,而是比运行前降低了0.50m。

表4-14 三峡水库运行前、后枯水期城陵矶水位变化

(2)洞庭湖地下水位

湖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在岳阳市洞庭湖岸湖积层中设立了地下水位观测井,每个月观测六次逢5,10,15,20,25,30(或29)日进行,选取了东洞庭湖的5个观测井的三峡水库运行前后的2002年到2006年枯水期的观测资料平均值列于表4-15。表明运行后都降低了,最小降低0.56m,降低1.99m,平均降低1.21m,可见降低幅度之大。

(3)洪湖地下水位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湖北洪湖设立了“长江三峡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小港生态环境实验站”,也对地下水位进行观测,观测结果在国家环保总局的《长江三峡工程生态环境监测公报》上发表,2005年6月3日发表了2001年到2004年五个小港的观测井地下水位资料(表4-16)。根据表列资料,除一个井(E井)外,其余4个井的地下水位在三峡水库运行后比运行前都降低了,特别是潜水位降低幅度较大。

(4)鸟类变化

国家林业部等组织的由东洞庭湖湿地管理局牵头对洞庭湖区过冬水鸟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表4-15 三峡水库运行前、后(2002~2006)洞庭湖滨观测井枯水期平均水位

表4-16 洪湖小港2001~2004年各测井地下水位均值

2002年末与2003年初枯水期有水鸟30余万只[16];

2003年末与2004年初枯水期有水鸟13.41万只[16];

2004年末与2005年初枯水期有水鸟11.01万只[17];

2005年末与2006年初枯水期只对东洞庭湖进行了调查,由此推算洞庭湖区枯水期水鸟在10万只左右。

以上资料充分说明三峡水库运行后,洞庭湖湿地越冬水鸟大量减少,其原因由东洞庭湖湿地管理局副局长蒋勇高级工程师写的调查总结报告中进行了分析,认为“与以往相比(三峡水库运行前),洞庭湖水位受三峡水库蓄水135m以及干旱影响,湖区原来稳定的水的涨落规律完全被打破,能够集水的湖中坝堰蓄水能力明显减弱。通过资料整理比较,发现洞庭湖水鸟承载能力正在急剧下降,幅度达到50%”;对鸟类减少的原因进一步指出“一是水位变化太大,2004年冬季水位降低较快,大量洲滩干枯,随后连续雨、雪,水位上涨洲滩淹没,鸟类栖息规律被打破;二是大量种植杨树改变了湿地类型,使鸟类栖息地丧失”[17]。

上述四个方面的观测和调查所获资料翔实、可靠,一致说明三峡水库运行后,洞庭湖以及江汉(洪湖)地区水位和地下水位都有较大幅度的降低,足以证明原有论证结果是不正确的。

3.枯水季节水位降低原因分析

三峡水库这一举世震惊的伟举,建设前的各项论证工作是很严谨的,是有科学依据的,于论证结果与客观实际有出入则是在所难免;但是对枯水期洞庭湖水位变化的论证结果与客观实际完全相反则料所未及。因此应认真研究其原因,在笔者看来,其主要原因是论证时只强调了水库运行后由于发电和航运需要,大坝下泄流量比运行前自然流量增大,因而理所当然地认为会提高长江水位,也就会提高洞庭湖水位。但是增大的下泄流量究竟对长江、洞庭湖能起多大作用却被忽视了。现在看来,增大的下泄流量不能起抬升长江,特别是洞庭湖的水位的作用,原因有三点。

1)10月三峡水库蓄水,坝下长江水量降低40%左右,这将导致两个现象的发生:一是长江水位急速下降,如按湖南省水利厅提供的资料,2003年、2004年、2005年城陵矶水位10月11月间分别降低了1.71m,2.74m,2.26m,而这之前的2002年同期才降低0.25m,这就表明长江水量大量“亏损”;二是城陵矶水位迅速下降,洞庭湖水也就急速流入长江,东洞庭湖湿地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反映只要三峡水库蓄水,洞庭湖水位就迅速降低,如此洞庭湖水量也“亏损”了很多。以后水库增大的下泄流量是在长江和洞庭湖水量严重“亏损”的基础上起作用的。观测资料证明,增大的下泄流量在相当一段枯水期只能弥补长江水量的“亏损”。

2)三峡水库运行后,枯水期城陵矶水位比运行前还低,这就说明枯水期增泄流量弥补长江“亏损”水量尚且不够。

3)在枯水期长江水位低于“三口”口门水位,三口分流已经断流,即使在水库下泄流量增大时的11月、12月和1月也如此。笔者在此期间考察了华容河(照片4-4)、藕池河(照片4-5)、虎渡河(照片4-6)和松滋河(照片4-7),都是断流,这就充分说明增大的坝下流量根本进入不了洞庭湖,洞庭湖水位当然就不会提高。

除了上述三点外,与这些年的干旱以及长江以外的注入洞庭湖的河流,中上游大修水库截水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4.三峡水库运行枯水期洞庭湖水位降低对生态的影响不能忽视

1)三峡水库运行对洞庭湖枯水期水位的影响,由论证的抬升到实际的下降,这是对洞庭湖环境认识的巨大反差。水位抬升是洞庭湖研究者原有的共识,而水位下降现在则认识不足,故即使三峡水库运行后发表的调查研究报告或不提及[18],或未予认可。

2)长期以来对洞庭湖的问题总是以水、沙为灾,治理也是以此出发,而缺水基本不考虑,自然也无治理之说。

3)三峡水库的运行是解决洞庭水、沙灾害的重大举措,其巨大作用人所共知;但它同时使枯水期缺水。洞庭湖枯水期缺水是一个新问题,所产生的一系列生态问题应是三峡水库运行所产生生态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就涉及农业地质环境评价问题。

关于洞庭湖的资料

洞庭湖

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长江中游重要吞吐湖泊。构造 湖。湖区位于荆江南岸,跨湘、鄂两省,介于北纬28□30′ ~30□20′,东经110□40′~113□10′。湖区面积1.878 万平方公里,天然湖面2740平方公里,另有内湖1200平方 公里。

地质与地貌 洞庭湖是燕山运动断陷所形成,第四 纪今,均处于振荡式的负向运动中,形成外围高、中 部低平的碟形盆地。盆缘有桃花山、太阳山、太浮山等 500米左右的岛状山地突起,环湖丘陵海拔在250米以下, 滨湖岗地低于120米者为侵蚀阶地,低于60米者为基座和 堆积阶地;中部由湖积、河湖冲积、河口三角洲和外湖 组成的堆积平原,大多在25~45米,呈现水网平原景观。 分为西、南、东洞庭湖。湖底地面自西北向东南微倾。 气候与水文 湖区年均温 16.4~17℃,1月3.8~ 4.5℃,温-18.1℃(临湘 1969年 1月31日)。 7月29℃左右,最高温43.6℃(益阳)。无霜期258~ 275天。年降水量1100~1400毫米,由外围山丘向内部平 原减少。4~6月降雨占年总降水量50%以上,多为大雨 和暴雨;若遇各水洪峰齐集,易成洪、涝、渍灾。 洞庭湖北有分泄长江水流的松滋、太平、藕池、调 弦(1958年堵口)四口;东、南、西三面有湘、资、沅、 澧等水直接灌注入湖,形成不对称的向心水系,水量充 沛,年径流变幅大,年内径流分配不均,汛期长而洪涝 频繁。城陵矶多年平均径流量3126亿立方米,年径 流量(1945)5268亿立方米,最小年径流量(1978)1990亿 立方米。 汛期(5~10月)径流量占年均径流量的75%; 其中四口1164亿立方米,占汛期径流总量48.5%。洞庭 湖水位始涨于4月,7~8月最高,11月~翌年3月为枯水 期。多年水位变幅,岳阳达17.76米。素有“洪水一 大片,枯水几条线”,“霜落洞庭干”之说。 1954年长江中游出现特大洪水,洞庭湖尚能削减洪 峰,显示湖泊调蓄功能。然而,众水汇聚湖中,仅有城 陵矶一口流出,洪水停蓄时间长,泥沙大量沉积,多年 平均入湖泥沙1.335亿立方米,其中来自长江的达1.18亿 立方米,占82.0%,来自四水的0.241亿立方米,占18%, 而城陵矶输出量只占入湖泥沙量的25.1%,淤积在洞庭 湖的泥沙占入湖泥沙总量的73.4%, 达0.984亿立方米。 年均淤积量较鄱阳湖大十几倍。70年代以来,三口口门 淤高,入湖水量减少,但沅、澧洪道自然洲土增长殊巨, 目平、七里湖淤高各达2~4米,南洞庭湖北部淤高 2米, 东洞庭湖注滋河口东伸,飘尾廷伸君山。因此,西洞 庭湖蓄洪能力基本消失,南洞庭湖南移,东洞庭湖东蚀, 调蓄功能趋向衰减。

发育过程 先秦—汉晋时期,因河流入湖三角洲不 断向湖中伸展,湖面分割缩小,湖区边缘出现洲滩与分 隔的湖群。公元4~19世纪,洞庭湖继续缓慢沉降,洞庭 湖水系受长江分流南下影响,洞庭湖一直向东扩展,清道 光年间(1825)洞庭湖到达全盛时期,周极400余公里,洪 水湖面达6000余平方公里。百余年来,长江数次大水往 南溃决,形成四口分流局面,江水挟带大量泥沙入湖,湖 泊迅速淤塞萎缩,现有水域不及全盛时期之半,退居为 全国第二大淡水湖。80年代以来,西洞庭湖和南洞庭湖 (北部)正向沼泽化演变。

经济概况 洞庭湖区经1954、1964年和70年代三阶 段以治水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商 品粮基地之一,重点淡水渔区之一。湖泊以定居性鱼类 为主,有咸淡水洄游性鱼类和江湖半洄游鱼类114种,隶 属12目,23科,70属,以鲤科为大宗,有63种,占55.3%。 主要经济鱼类有草、鲢、鳙、鳊、鲂、鳜等12种。芦苇 遍布湖洲,面积6万公顷,90%用于造纸。 洞庭湖区有通航河道147条,通航里程3276公里,常 年通航河道75条,其中主要航道16条计996公里。此外, 城陵矶于1980年改为外贸港,设计能力200万吨。

设防、警戒、保证三种水位各是多少米?

看是哪!

例如:长江汉口水文站警戒水位27.3米,达到这个水位就要设防,包括汉江设防;保证水位29.73米,这也是1954年实测最高水位。

.洞庭湖的水究竟有多深.??

洞庭湖 所在地区 :湖南 面积:2789.00平方公里 深度:深度 30.80米 容积:178.0亿立方米 成因类型: 构造湖 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长江中游重要吞吐湖泊。湖区位于荆江南岸,跨湘、鄂两省,介于北纬28□30′~30□20′,东经110□40′~113□10′。湖区面积1.878 万平方公里,天然湖面2740平方公里,另有内湖1200平方公里。 中国第三大淡水湖(洞庭湖多年来随着湖面缩减已退为第三大湖)。在湖北省南部、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北有松滋、太平、藕池、调弦4口(1958年堵塞调弦口)引江水来汇,南和西面有湘江、资水、沅江、澧水注入。湖水经城陵矶排入长江。通常年分4口与4水入湖洪峰彼此错开。因而有「容纳四水」、「吞吐长江」的调节作用,减轻了长江中游的洪水压力。若出现「江湖并涨」,就易泛滥成灾。由于4水和4口携带大量泥沙,每年约有1.28亿吨泥沙淤积湖底。1825年时湖水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1890年为5,400平方公里,1932年为4,700平方公里,1960年已减为3,141平方公里。现在以湖面高程34.5公尺计,湖水面积为2,820平方公里。昔日号称「八百里洞庭」,今已分割为许多大小湖泊。水位变幅达13.6公尺,有「霜落洞庭乾」之称。1952年兴建荆江分洪工程和蓄洪垦殖区,使部分洪水泄入分洪区,并整修了湖区堤垸水道,减轻了洪水对洞庭湖区的威胁。洞庭湖湖滨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盛产稻米、棉花。湖内水产丰富,航运便利。

关于洞庭湖水位的介绍就介绍到这里吧,相信你已经寻找到关于洞庭湖水位消息有用的答案了。更多与洞庭湖水位相关的信息可以查找下方的相关文章喔。

洞庭湖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