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的由来-春联的由来简介30字
小编现在给大伙详细地分析有关于春联的由来,以及春联的由来简介30字相关的知识点,希望文章内容对大家当下遇到的问题产生一点帮助,如果有用别忘了收藏本站,接下来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1、春联的来历和发展过程
2、春联的由来简短
3、春联的由来
4、春联的由来?
5、春联起源于什么?
6、贴春联的来历是什么?
春联的来历和发展过程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 ,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春联的由来简短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 据《后汉书·礼仪志》所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荼”、“郁垒”的名字。 “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 五代十国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 《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副春联。 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 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 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和“春联”。
春联的由来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的“桃符”演变而来的。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
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上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下一句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这就成了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和“春联”。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对联”,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对联的上下联字数不限,但必须相等。
春联是人们过年的重要标志。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上春联和福的时候,意味着过年正式拉开序幕。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挑漂亮的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
——以上内容摘自米莱童书《田野里的自然历史课》
春联的由来?春联的由来
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贴春联,为什麼呢?
春联最早是由避邪的桃符演变而来的。相传古代有一凶暴甚於鬼的人叫后羿,被桃枝打死,人们就相信在门楣上悬挂桃枝可以驱鬼;後来又盛传山林里住著「荼」、「郁垒」两位仙专门吃鬼怪,人们就把桃枝刻成这两个的模样悬挂在门上,期能平安,这就是所谓的桃符。
後来桃符渐渐简化,以方形红纸画个桃形,再写上荼、郁垒的名字代替。到唐朝以後,又在这红纸写些吉祥话,再修饰对仗,慢慢就形成今天的春联。
从早期的避邪求平安,到文人述志展文才,春联一直是社会的缩影与人文现象的表徵,是创作者与所有人的心理投射与职业生活的显象。因此,浏览一地的春联,就是了解民情的捷径。
春联起源于什么?春联,起源于桃符。
"桃符"是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荼"、"郁垒"二。"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有一年春节前,后蜀主孟昶让学士章逊题写桃木板,因为嫌章逊写得不太好,便自己提笔写出“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史上有文字记载的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就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后来,由于纸张大量生产,桃符的制作,逐渐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这便是贴春联的开始。
“春联”一词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贴春联的年俗也是兴起、盛行于明代。据《簪云楼杂记》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微行出观,以为笑乐。”据说,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颁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赞不绝口。在巡视时见到一家没有贴春联,朱元璋很是生气,就询问什么原因,侍从回答说:“这是一家从事杀猪和劁猪营生的师傅,过年特别忙,还没有来得及请人书写。”朱元璋就人拿来笔墨纸砚,为这家书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写完后就继续巡视。过了一段时间,朱元璋巡视完毕返回宫廷时,又路过这里,见到这个屠户家还没有贴上他写的春联,就问是怎么回事。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这副春联是皇上亲自书写的,我们高悬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就令侍从赏给这家三十两银子。另外,他还为王公大臣们御书春联,赐给中山王徐达的对联是:“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赐给陶安的对联是:“国朝谋略士,翰苑文章家。”由此可见,“春联”的得名和推广,是因为皇帝身体力行,再加上文人墨客的喜爱,广大群众的传播,春节贴对联便作为风俗习惯流传下来。
贴春联的来历是什么?贴春联的习俗由来:
春节贴春联的汉族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春联的来源其一是桃符。最初人们用以避邪,后来画门像木刻人形应挂在门旁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详细内容: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
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荼”、“郁垒”二。“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副春联。
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时出现。”
春节贴春联的汉族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
关于春联的由来的介绍就介绍到这里吧,相信你已经寻找到关于春联的由来简介30字有用的答案了。更多与春联的由来相关的信息可以查找下方的相关文章喔。
春联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