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梁植-奇葩说梁植第几期
哈喽,各位网友,因为本文的核心知识点是奇葩说梁植和奇葩说梁植第几期,所以小编非常认真地搜集了关于奇葩说梁植的相关资料,并且井井有条地做了汇总,希望小编的辛苦付出能够让网友们找到自己想要的资料。
本文导读目录:1、高晓松所说的,名校从镇国重器变成职业培训所,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如何看待高晓松炮轰梁植愧对清华教育
3、高晓松怒斥清华学霸,名校的大国重器之称是否会败给现实?
4、奇葩说梁植找工作难道不对吗
5、清华才子梁植:聪明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贬义词
高晓松所说的,名校从镇国重器变成职业培训所,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市场经济造就的有市场才会有技能培训课
要不然出来毕业了就找不到自己的工作
还怎么养活自己所以老师也是技能培训师
是流水线作业
如何看待高晓松炮轰梁植愧对清华教育
,所有的新开的综艺节目或电影或电视剧都会有预告和片花这么个东西,剪辑录制过程中话题性或可看性的片段提前播放,这是正常的。
第二,谁也没有让梁植上奇葩说问工作,是梁植自己想问,然后刚问完蔡康永个按铃。
第三,即使真是陷阱,被黑的也不是梁植,而是高晓松在黑自己的母校清华。
第四,迄今为止,只有求职节目,没有询问人生方向的节目,没人敢做这种节目。
现在我来回答高晓松为什么会对梁植批评如此严厉,因为梁植首先与节目组没在一个频道上,其次与高晓松更不在一个频道上。
我相信高晓松是很期待与自己优秀的小学弟一起吹牛逼的,这样比黑自己的母校更有范。但是高晓松失望了,一个几度影响国家民族运进程的学校,眼光格局不该局限于问人该如何找工作。一个摆国徽的地方摆了你们校徽的学校,心胸气度不该局限于问人该如何找工作。一个高产国企外企领导的学校,平台之广何愁工作。所以不是问找工作是否世俗,而是提出问题的人要么不是清华人,要么不配是清华人(这里不是说清华人找工作有多容易)。
而梁植呢,他所求的当然不是我们一般人所理解的工作,而是想与各位大牛一样,跨越多个领域,特来求教,但是这个问题无解啊,高晓松大学专业是电子工程,在校期间除了音乐,他没有一样比你梁植拿的奖状多,况且他还是个辍学生,他的所为皆随心而往,他年轻的时候根本不知道也不在乎自己会有今天,今天也不在乎自己明天如何,他追求的是流浪是远方是诗歌是姑娘是音乐,他明确的知道自己现在要什么,也知道该如何让自己生活的更好。
所以高晓松说堂堂的大名校生问别人自己从哪来该上哪去,他认为这与名校生身份不符,极度悲哀可笑。高晓松与梁植根本就是两个档次的人,一个是精致的大学生,一个是有格调的清华人。
当高晓松说到,何谓名校,名校乃国之重器!名校培养你是为了让国家相信真理!
某些人精致的小心肝还会觉得这样的人在黑自己的母校,在坑自己的优秀的小学弟吗?
不知道各位发现没有,当梁植下去之后,马东这个在国外混文凭的主还在反复回味“名校乃国之重器” 这句话,一般人体会不到清华人这种优越感的,没有这种优越感的人不配是清华人。
高晓松怒斥清华学霸,名校的大国重器之称是否会败给现实?不会。名校培养出来的大多数学生,都有良好的专业能力,他们能够得到比较好的生活。
奇葩说梁植找工作难道不对吗当然不对,起码不对题,奇葩说的宗旨是对外表达自己看法的演讲,他去了是想搞吸收别人观点的座谈,或者是故意去秀学历(虽然说智商也不高),当然会遭到导师们的反感。
清华才子梁植:聪明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贬义词作为一个小学二年级开始搞竞赛,高中读了一届全国理,大学在清华读了第二届姚班,现在UCSD博士快毕业,用20来年的时间亲眼见证了身边无数少年精英隐没人群的人,在这里掏心窝子说两句。
梁植同学挺可怜的。没犯什么大错,却在镜头前完全被动,任人宰割……
我记得《晓说》里面以前高晓松还批判过中国的伪精英主义教育,不知道为什么高晓松同学最近又这么精英主义……
高晓松的论调是,因为一个学生在清华大学学习过或者拿到过博士学位,所以这个学生就应该甚必须胸怀天下,而不能担忧自己找工作的事情。
我一直觉得这种论调完全没有道理。
大学生是不是普遍近年来显得更功利了呢?是的。情怀更少了呢?是的。有时想想这事儿是不是觉得有些凄凉与悲哀呢?是的。因此就觉得所有清华博士都应该胸怀天下以彰显名校的国之重器呢?Nonsense!
高晓松自称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但他的这论调却实际是与自由主义矛盾。如果是自由主义的话,那么我喜欢想什么事情,做什么事情,只要不伤害别人,就都是正当的,别人都应充分尊重其选择而无权干涉。不管梁植是否优秀,他是否显得胸怀天下,是否真的胸怀天下,都是他自己的选择,只要没有伤害他人,他即便是毕业了想去开一个面包房,想去街边卖猪肉,想去管理好一间厕所,想去做一个清静无为的和尚,也都是好的。不伤害别人,自己开心,做什么都好——这才是自由主义的观点。
当然了,梁植在现场也是表现得不够聪明。前面说三个专业其实多少有点炫耀的成分,而炫耀总是让人讨厌的,后面提的找工作的问题其实也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但很明显不是谈话的这三个人想听的——恐怕讲个笑话都比问找工作要效果好一些……这三个基本都是有头有脸的常上节目的人,梁植同学如果重视一点的话少应该上节目之前做做功课,了解一下这三个人都喜欢说些什么,想些什么。不知道梁植同学到底是不知道他们喜欢什么,还是心高气傲清者自清所以不屑于投其所好。
说点我最想说的:关于伪精英主义教育。伪精英主义教育之所以是伪的,是因为它根本就培养不出精英,压根就不好使。就像钱学森之问对中国人拿诺贝尔奖丝毫没有帮助一样,对学生的精英期盼并不能培养出精英,只会给学生增加长期的额外的心理压力,反而会起到不必要的消极作用。根据我的观察,精英的产生,当然首先需要很多基础的教育条件:比如物质条件基本充足,能接触到丰富的学习资料,学习过程中有良好健康的学友关系滋润监督,有科学的学习计划和时间压力,有幸能遇见专业负责耐心的好老师。除了这些基本条件,往往最重要的是这个人是否内心里有内部推动因素。这个内因可能是兴趣,可能是单纯而强烈的好奇心,也可能是自己对这个世界上不理现象的深深的困惑。之所以需要这个内因,是因为一个人成为一个方面的专家,需要长期的学习、积累、思考,需要不断的对细节的十分专注的关注,而这个内因,往往是的能支持这个人克服各种困难和诱惑一直坚持走下去的长期推动力。相反的,外部的社会期望只会让这个人不断分心,去常常自觉不自觉地去想自己应该表现成一个什么样子好让身边的人满意,而不是去想我要研究的这个东西究竟是怎么回事什么道理。
所以,可能一个大学成了事儿之后可以回过头来吹吹牛,说自己是国之重器,但是成事之前,要专注把大学的学问和管理办好,就必须先不把什么国之重器当回事儿,才有可能成事儿。一个精英可能成了事儿之后可以回过头来说自己一直立志改变世界,但是成事之前(尤其是做学问),要专注在自己的学识积累、困惑消解和成长执行上,就必须先不把什么国家栋梁当回事儿,才有可能成事儿。本来每个人就难免有自己的私心和人性在其中作梗,时不时就会做不到淡泊宁静,能专心扑在事情本身上已经是很难的事情了。如果不幸还活在一个伪精英教育体制中,外界不断地对你说你是精英你是重器你要报国你要这样那样你不能这样那样,专注就变得非常非常非常困难,而且做得越好越拔尖,承载的各种社会期望就越多,专注就越难。而没有长时间的专注是很难很难出成大事儿的。
所有人都想让你成事儿,你自己也想成事儿,但是某却发现自己终究成不了事儿,这给人(尤其是年轻人)带来的沮丧感,很容易就让人犬儒并且转而报复性地功利:我这么牛逼素质这么高受的教育这么好,做事情专注不下去,做不了,挣钱混日子难道还灭不了你们这些弱人么?
一切伟大的事情都有一个——并且往往必须有一个——卑微而渺小的开始。而自由主义之所以能成为很多伟大创新的土壤,恰恰是因为它对卑微与渺小的宽容、尊重与漫不经心。
---
补充两句:关于炒作。一个媒体节目,关注度多少是关乎生存的大事,而在生存大事面前,它有一千个一万个必须要炒作的正当理由。自由主义,就不能要求高晓松必须要写革歌曲,不能要求梁植必须要做国家精英,也不能要求《奇葩说》要价值观正确充满教育意义。把炒作当做一个贬义词,觉得凡是炒作的东西因为其动机不纯就一定不靠谱而不值得看,这本身其实也是犬儒主义的思想,是伪精英主义教育的伟大成果,和高晓松批梁植的论调背后的逻辑简直是一样一样一样的。
面向公众的商业节目,炒作简直是最正当的事情了。它不炒作是情分,它炒作是本分。而以炒作来简单批判或者解释一个媒体现象的做法,都是在回避“找工作有什么错”这个问题本身。
关于奇葩说梁植的介绍就介绍到这里吧,相信你已经寻找到关于奇葩说梁植第几期有用的答案了。更多与奇葩说梁植相关的信息可以查找下方的相关文章喔。
奇葩说梁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