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基莉路径「台风娜基莉路径图」
小编现在给大伙详细地分析有关于娜基莉路径,以及台风娜基莉路径图相关的知识点,希望文章内容对大家当下遇到的问题产生一点帮助,如果有用别忘了收藏本站,接下来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1、台风都有些什么名字?(详细)及名字由来.
2、台风知识?
3、24号娜基莉生成路径 娜基莉台风对海南有哪些影响
4、台风娜基莉对青岛 ,大连有影响吗?
5、20丨5年13号台风形,
6、台风娜基莉路径图 2019台风娜基莉导致中国哪些区域降温
台风都有些什么名字?(详细)及名字由来.
名词由来
“台风”一词的由来:《科技术语研究》2006年第8卷第2期刊登了王存忠《台风名词探源及其名原则》一文。文中论及“台风一词的历史沿革”,作者认为:在古代,人们把台风叫飓风,到了明末清初才开始使用“飚风”(1956年,飚风简化为台风)这一名称,飓风的意义就转为寒潮大风或非台风性大风的统称。关于“台风”的来历,有两类说法。类是“转音说”,包括三种:一是由广东话“大风”演变而来;二是由闽南话“风筛”演变而来;三是荷兰人期间根据希腊史诗《权史》中的人物泰丰Typhoon而名。第二类是“源地说”,也就是根据台风的来源地赋予其名称。由于台湾位于太平洋和南海大部分台风北上的路径要冲,很多台风是穿过台湾海峡进入大陆的。从大陆方向上看,这种风暴是来自台湾,称其为台风就是很自然的事了。由于汉字的表意性,就从台音加风字形成台字。 当然了,“台风”也是音译词,就像sofa沙发coffee咖啡一样。 台风,英文叫typhoon,希腊语、语叫tufan,发音都和中文特别相似,在语和英语中都是风的意思。 台风一词源自希腊话中大地之母盖亚之子Typhon,它是一头长着一百个龙头的魔物,传说这头魔物的孩子们就是可怕的大风。后来,这个字词传入中国,与广东话Toi Fung融在一起,就成为Typhoon一词了。 我们所说的台风实际上是一种强热带气旋。 台风和飓风都是一种风,只是发生地点不同,叫法不同,台风是在北太平洋西部、日期以西,包括南中国海;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的热带气旋则称飓风,也就是说在美国一带称飓风,在菲律宾、中国、日本一带叫台风。 据专家介绍,西北太平洋地区是世界上台风(热带风暴)活动最频繁的地区,每年登陆我国就有六、七个之多。多年来,有关国家和地区对出没这里的热带风暴叫法不一,同一台风往往有几个称呼。我国按其发生的区域和时间先后进行四码编号,前两位为年份,后两位元为顺序号。设在日本东京的世界气象组织属下的亚太区域专业气象台的台风中心,则以进入东经180度、赤道以北的先后顺序编号。美国关岛海军联台风警报中心则用英美国家的人名名,传媒在报导中也常用关岛的名。还有一些国家或地区对影响本区的台风自行取名。为了避免名称混乱,有关国家和地区举行专门会议决定,凡是活跃在西北太平洋地区的台风(热带风暴),从去年起一律使用亚太14个国家(地区)共同认可、具有亚太区域特色的一套新名称,以便于各国人民防台抗灾、加强区域作。 这套由14个成员提出的140个台风名称中,除了、澳门各有10个外,祖国大陆提出的10个是:龙王、(孙)悟空、玉兔、海燕、风、海、杜鹃、电母、海马和海棠。专家们介绍说,第5号台风威马逊,是泰国名的,含义是“雷”;第6号台风查特安是美国人给取的名,意思是“雨”;而今天的第8号热带风暴“娜基莉”,是柬埔寨一种花的名字。据悉,热带风暴加强后就会成为台风。 专家们说,早在18世纪,澳大利亚气象学家突发奇想,开始用女性名给台风起名,作为一种荣誉或纪念,赠予自己的女友、爱妻或是受冷遇的政治家。这一做法在欧美各国迅速流行。1949年,大西洋个飓风被名为“哈里”,因为飓风袭击佛罗里达州时,美国总统哈里斯·杜鲁门正在那里视察;不久,又一更疯狂的飓风扫荡了佛罗里达,人们便把她尊称为总统夫人“贝斯”。某年台风季节,墨西哥湾同时跳出两个台风,分别取名为“艾丽丝”和“巴巴拉”。这对小姊妹引来了一场的大洪水。结果,反对用女性名给台风取名的运动风起云涌,信件和呼声几乎淹没了报界和天气局。尽管如此,但是固执的气象学家们仍坚持这一做法,许多国家一直沿用到70年代末。1979年的赛西尔飓风,则是美国历史上次用男姓名字名的台风。 有趣的是,目前所使用的西太平洋台风的名称依然很少有灾难的含义,大多具有文雅、和平之意,如茉莉、玫瑰、珍珠、莲花、彩云等等,似乎与台风灾害不大协调。有关专家认为,台风不仅仅会带来狂风骤雨,有时也会造福人类。高温酷暑季节,台风的光临可解除干旱和酷热,因此起个文雅的名字也无妨。不过,台风委员会另有规定,如果某个台风确实犯下滔天大罪,有关成员可以提出换名申请,从而把这个恶魔永远钉在灾难史的耻辱架上。 台风在危害人类的同时,也在保护人类。台风给人类送来了淡水资源,大大缓解了全球水荒。一次直径不算太大的台风,登陆时可带来30亿吨降水。另外,台风还使世界各地冷热保持相对均衡。赤道地区气候炎热,若不是台风驱散这些热量,热带会更热,寒带会更冷,温带也会从地球上消失。一句话,台风太大太多不行,没有也不行。
编辑本段台风名
上统一的名方法是由台风周边国家和地区共同事先制定的一个名表,然后按顺序年复一年地循环重复使用。 详细资料及名表请参见台风名法。 由于某些台风因造成巨大损害或者名国提起更换等原因,有一些台风名被弃用
被除名的台风: 当某个台风造成了重大损失,将从这个名单上除名,以用来单独保留。 2010年的第11号超强台风“凡亚比”在中国东南部、台湾总共造成101人死亡,41人失踪, 因灾伤病328人,紧急转移安置12.9万人,直接经济损失51.5亿元人民币。暂未公布替补名。 2009年的8号台风“莫拉克”造成台、闽、浙、赣如此重大损失,遇难人数600人以上,8000余人被困,造成台湾数百亿台币损失,大陆损失近百亿人民币,被除名,替补名为“艾莎尼(Atsani)”。 2009年的16号台风“凯萨娜”造成菲律宾、南海诸岛、越南共计307人死亡,造成农业经济损失重大,替补名为“蔷琵(Champi)”。 2009年的17号超强台风“芭玛”造成菲律宾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台湾降水量打破全年记录,给海南、广西等省造成一定洪涝灾害,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惨重无法估计,替补名为“烟花(In-Fa)”。 2006年的1号强台风“珍珠”(Chanchu),在菲律宾、中国东南部、台湾总共造成104人死亡以及12亿美元的损失,替补名为“三巴”(Sanba)。 2006年的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Bilis),在菲律宾、中国东南部、台湾总共造成800多人死亡或失踪以及44亿美元的损失,替补名为“马力斯”(Maliksi)。 2006年的8号超强台风“桑美”(Saomai),在马利安那群岛、菲律宾、中国东南沿海以及台湾省总共造成458人死亡以及25亿美元的经济损失,替补名为“山”(Son Tinh)。 2006年的16号超强台风“象”(Xangsane),在菲律宾、海南、越南、柬埔寨、泰国总共造成279人死亡以及7.47亿美元的经济损失,替补名为“丽琵”(Leepi)。 2006年的22号超强台风“榴莲”(Durian),在菲律宾、越南、泰国总共造成于819人死亡,经济损失无法估计,替补名为“山竹”(Mangkhut)。 2005年的9号强台风“麦莎”(Metsa),给我国华东地区造成重大损失。40万人被撤离,上海地铁停运。仅浙江直接经济损失达65亿元(其中宁波损失27亿元)。江苏发生狂风暴雨天气,并且造成经济损失达12亿元。替补名为“帕卡”(Pakhar)。 2005年的14号超强台风“彩蝶”(Nabi),在日本造成21人死亡,替补名为“杜苏芮”(Doksuri)。 2005年的19号超强台风“龙王”(Longwang),给我国台湾、福建、广东、江西等地造成大风大雨,并造成一定人员伤亡,替补名为“海葵” (Haikui)。 2004年的1号台风“苏特”(Sudal),给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关岛、北马里亚纳群岛、帕劳、中国台湾、日本等地带来一定自然灾害和经济损失,替补名为“银河”(Mirinae)。(韩国名) 2004年的14号强台风“云娜”(Rainne),“云娜”台风登陆中国东南沿海。造成164人死亡,24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181.28亿元。替补名为“凡亚比”(Fanapi)。 2003年的7号超强台风“伊布都”(Imouto),造成菲律宾、我国华南地区重大人员伤亡。仅在中国广西就造成12人死亡,损失超过5亿元。替补名为“莫拉菲”(Molave)。 2003年的14号超强台风“鸣蝉”(Mamei),造成韩国150多人丧生。损失无法计算。替补名为“彩虹”(Mujigea)。 2002年的6号强台风“查特安”(Chataan),登陆日本关东平原,造成多人丧生和严重的财产损失,替补名为“麦德姆”(Matmo)。 2002年的15号台风“鹿莎”(Rusa),袭击韩国西部,替补名为“鹦鹉”(Nuri)。(马来西亚名) 2002年的26号台风“凤仙”(Pongsona),造成关岛大量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替补名为“红霞”(Noul)。 2001年的26号热带风暴“画眉”(Vamei),虽然不是很强,但它是有史以来最靠近赤道的台风,所以被除名了,替补名为“琵琶”(Peipah)。 (婷婷(Tingting),欣欣(YanYan)(都是中国名)并未被除名,但是由于缺少特色,主动提出更换,替补名为“狮子山”(Lionrock)和“白海豚”(Dolphin)
台风知识?台风综述
(1) 指亚洲太平洋及印度洋海域的旋风。例:约瑟夫.康拉德小说中描述的“台风”。 (2) 特指热带海洋发生的强烈热带气旋。 台风(或飓风)是产生于热带洋面上的一种强烈热带气旋。只是随着发生地点、时间和叫法不同。印度洋和在北太平洋西部、日期变更线以西,包括南中国海范围内发生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的热带气旋则称“飓风”。也就是说,台风在欧洲、北美一带称“飓风”,在东亚、东南亚一带称为“台风”;在孟加拉湾地区被称作“气旋性风暴”;在南半球则称“气旋”。 台风经过时常伴随着大风和暴雨或特大暴雨等强对流天气。风向在北半球地区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半球则为顺时针方向)。在气象图上,台风的等压线和等温线近似为一组同心圆。台风中心为低压中心,以气流的垂直运动为主,风平浪静,天气晴朗;台风眼附近为漩涡风雨区,风大雨大. 有史以来强度最高、中心附近气压值的台风,是超强台风泰培(英语:Typhoon Tip,台湾译名:狄普),日本1979年的大范围洪灾就是由这个台风造成的 泰培与美国地图的大小比较
。 typhoon在美语中指发生在西太平洋或印度洋的热带暴风。若追溯其语源,也许很少有单词能像typhoon 一样表明汉语、语、东印度语和希腊语的多国语言背景。 希腊单词typhon 既是风的姓名又是意为“旋风,台风”的普通名词,被借入到语(就象在中世纪时许多希腊语单词进入语一样,那时,人的学问保存了古典的风格,同时在把它传向欧洲时又有所扩充)。 Tufan,希腊语的语形式,传入到了印度人使用的语言,11世纪时讲语的入侵者在印度定居下来。这样,语单词的衍生,从印度语言进入英语(最早记载于1588年),并以如touffon 和 tufan 的形式出现于英语中,特指印度的猛烈风暴。在中国,给了热带风暴的另一个单词-台风。汉语单词的广东语形式toi fung 同我们的语借用词相近,最早以tuffoon 的形式于1699年载入英语。 各种形式并在一起变成了typhoon。
编辑本段台风特点
台风根据近几年来台风发生的有关资料表明,台风发生的规律及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有季节性。台风(包括热带风暴)一般发生在夏秋之间,最早发生在五月初,最迟发生在十一月。二是台风中心登陆地点难准确预报。台风的风向时有变化,常出人预料,台风中心登陆地点往往与预报相左。三是台风具有旋转性。其登陆时的风向一般先北后南。四是损毁性严重。对不坚固的建筑物、架空的各种线路、树木、海上船只,海上网箱养鱼、海边农作物等破坏性很大。五是强台风发生常伴有大暴雨、大海潮、大海啸。六是强台风发生时,人力不可抗拒,易造员伤亡。 中国把进入东经l50度以西、北纬 l0度以北、近中心风力大于8级的热带低压、按每年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这就是我们从广播、电视里听到或看到的“今年第×号台风(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
编辑本段台风的形成及演变
台风形成
热带海面受太阳直射而使海水温度升高,海水蒸发提供了充足的水汽。而水汽在抬升中发生凝结,释放大量潜热,促使对流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令海平面处气压下降,造成周围的暖湿空气流入补充,然后再抬升。如此循环,形成正反馈,即第二类条件不稳定(CISK)机制。在条件适的广阔海面上,循环的影响范围将不断扩大,可达数百上千公里。 由于地球由西向东高速自转,致使气流柱和地球表面产生摩擦,由于越接近赤道摩擦力越强,这就引导气流柱逆时针旋转(南半球系顺时针旋转),由于地球自转的速度快而气流柱跟不上地球自转的速度而形成感觉上的西行,这就形成我们现在说的台风和台风路径。 以下为人教版高一地理书册的描述:: 在海洋面温度超过26℃以上的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由于近洋面气温高,大量空气膨胀上升,使近洋面气压降低,外围空气源源不断地补充流入上升去。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流入的空气旋转起来。而上升空气膨胀变冷,其中的水汽冷却凝结形成水滴时,要放出热量,又促使低层空气不断上升。这样近洋面气压下降得更低,空气旋转得更加猛烈,形成了台风。 台风结构
台风结构
从台风结构看到,如此巨大的庞然大物,其产生必须具备特有的条件。 一、要有广阔的高温、高湿的大气。热带洋面上的底层大气的温度和湿度主要决定于海面水温,台风只能形成于海温高于26℃-27℃的暖洋面上,而且在60米深度内的海水水温都要高于26℃-27℃; 二、要有低层大气向中心辐、高层向外扩散的初始扰动。而且高层辐散必须超过低层辐,才能维持足够的上升气流,低层扰动才能不断加强; 三、垂直方向风速不能相差太大,上下层空气相对运动很小,才能使初始扰动中水汽凝结所释放的潜热能集中保存在台风眼区的空气柱中,形成并加强台风暖中心结构; 四、要有足够大的地转偏向力作用,地球自转作用有利于气旋性涡旋的生成。地转偏向力在赤道附近接近于零,向南北两极增大,台风基本发生在大约离赤道5个纬度以上的洋面上。
台风源地
台风的源地,是指经常发生台风的海区。全球台风主要发生于8个海区。其中北半球有北太平洋西部和东部、北大西洋西部、孟加拉湾和海5个海区,而南半球有南太平洋西部、南印度洋西部和东部3个海区。从每年台风发生数及其占全球台风总数的百分率的区域分布图中可以看到,全球每年平均可发生62个台风,大洋西部发生的台风比大洋东部发生的台风多得多。其中以西北太平洋海区为最多(占36%以上),而南大西洋和东南太平洋今尚未发现有台风生成。西北太平洋台风的源地又分三个相对集中区:菲律宾以东的洋面、关岛附近洋面和南海中部。在南海形成的台风,对我国华南一带影响重大。 台风大多数发生在南、北纬度的5°~20°,尤其是在10°~20°发生了65%。而在20°以外的较高纬度发生的台风只占13%,发生在5°以内赤道附近的台风极少,但偶尔还是有的,如福建省气象台就发现1970~1971这两年中,西北太平洋共有3个台风发生在5°N以南区域。据近十多年来卫星资料的分析,发展成台风的扰动云团,在好几天前即可发现,所以实际上扰动的初始位置比以前发现的位置偏东。如北大西洋上,以前认为发展成台风的初始扰动大多数产生在大洋的中部,而现在有人根据云图分析,认为每年有三分之二台风的扰动起源于非洲大陆。这些扰动一般表现为倒V形或旋涡状云型,他们沿东风气流向西移动,到达北大西洋中部和加勒比海时,便发展成台风。北太平洋西部和南海台风的初始扰动位置,也要比以前发现的位置偏东些。
台风分级
在热带洋面上生成发展的低气压系统称为热带气旋。上以其中心附近的风力来确定强度并进行分类: 一、台风级别 超强台风(SuperTY):底层中心附近平均风速大于51.0米/秒,也即 16级或以上。 强台风(STY):底层中心附近平均风速41.5-50.9米/秒,也即14-15级。 台风(TY):底层中心附近平均风速32.7-41.4米/秒,也即12-13级。 强热带风暴(STS):底层中心附近平均风速24.5-32.6米/秒,也即风力10-11级。 热带风暴(TS):底层中心附近平均风速17.2-24.4米/秒,也即风力8-9级。 热带低压(TD):底层中心附近平均风速10.8-17.1米/秒,也即风力为6-7级。 二、 热带扰动级别 (由于热带扰动是热带风暴的前身,为了对其研究和追踪,有一套独特的分级方式): POOR表示差;FAIR表示一般;GOOD表示好。以反映热带扰动的结构好坏程度,以及发展成热带气旋的前景。一旦可能将加强成热带低压。此时JTWC亦会发出热带气旋警告(TCFA),这时的扰动可能是FAIR或GOOD级别。但是,并非所有系统在获升格为热带低压前都会发出TCFA,尤在当前东亚名机构为JMA的情况下,若JMA相当迅速地名,JTWC可能在非惯常发报时间发布TCFA,也也可能直接升为热带低压(虽然这样的情况并不多)。
台风能量
台风内各种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水平分布可以分为外层区(包括外云带和内云带)、云墙区和台风眼区三个区域;铅直方向可以分为低空流入层(大约在 1公里以下)、高空流出层(大致在10公里以上)和中间上升气流层(1公里到10公里附近)三个层次(图1台风结构示意图)。在台风外围的低层,有数支同台风区等压线的螺旋状气流卷入台风区,辐上升,促使对流云系发展,形成台风外层区的外云带和内云带;相应云系有数条螺旋状雨带。卷入气流越向台风内部旋进,切向风速也越来越大,在离台风中心的一定距离处,气流不再旋进,于是大量的潮湿空气被迫强烈上升,形成环绕中心的高耸云墙,组成云墙的积雨云顶可高达19公里,这就是云墙区。 台风中风速发生在云墙的内侧,暴雨发生在云墙区,所以云墙区是最容易形成灾害的狂风暴雨区。当云墙区的上升气流到达高空后,由于气压梯度的减弱,大量空气被迫外抛,形成流出层,只有小部分空气向内流入台风中心,并下沉,造成晴朗的台风中心,这就是台风眼区。台风眼半径约在10~70公里之间,平均约25公里。云墙区的潜热释放增温和台风眼区的下沉增温,使台风成为一个暖心的低压系统。 台风在低层主要是流向低压的流入气流。由于角动量平衡,在内区可产生很强的风速,在高层是反气旋的流出气流。上下层环流之间通过强上升运动联系起来,这是台风环流的主要特征。 台风中最暖的温度是由下沉运动造成的,它正出现在眼壁内边缘以内,这里有最强的下沉运动。在台风低层风速半径处,辐最强,风速值半径的大小随高度变化甚小,并位于眼壁之中。另外台风结构的不对称性也是今年来人们注意的特点,分析表明,无论是在台风内区和外区都有明显的不对称性,这种不对称性对于台风发展和动量及动能的输送等有重要的作用。 天气尺度的台风是大气中很强的动能源,因而从能量上台风对大气环流的变化和维持应有重要的影响,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在能量问题上今年来有人还指出,角动量的水平涡旋输送在台风外区很重要;另外,在外区动量的产生和输送也很重要,它们在台风能量收支中不应加以忽略,这些都与台风的不对称性有关。
台风结构
台风一个发展成熟的台风,按其结构和带来的天气,分为台风眼、涡旋风雨区、外围大风区三部分,从中心向外呈同心圆状排列。台风眼位于台风中心,直径约5~10公里。 台风眼内盛行下沉气流,故天气睛朗,风平浪静。台风眼外侧为涡旋风雨区,这里盛行强烈的辐上升气流,形成浓厚的云层,出现狂风暴雨,风力常常在12级以上,是台风中天气最恶劣的区域。 再向外为外围大风区,风速向外减小,风力通常在6级以上。台风过境常常带来狂风暴雨天气,引起海面巨浪,严重威胁航海安全。登陆后,可摧毁庄稼、各种建筑设施等,造民生财产的巨大损失,是一种危害极大的灾害性天气。 台风在低层主要是流向低压的流入气流。由于角动量平衡,在内区可产生很强的风速,在高层是反气旋的流出气流。上下层环流之间通过强上升运动联系起来,这是台风环流的主要特征。 台风中最暖的温度是由下沉运动造成的,它正出现在眼壁内边缘以内,这里有最强的下沉运动。在台风低层风速半径处,辐最强,风速值半径的大小随高度变化甚小,并位于眼壁之中。另外台风结构的不对称性也是今年来人们注意的特点,分析表明,无论是在台风内区和外区都有明显的不对称性,这种不对称性对于台风发展和动量及动能的输送等有重要的作用。 天气尺度的台风是大气中很强的动能源,因而从能量上台风对大气环流的变化和维持应有重要的影响,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在能量问题上今年来有人还指出,角动量的水平涡旋输送在台风外区很重要;另外,在外区动量的产生和输送也很重要,它们在台风能量收支中不应加以忽略,这些都与台风的不对称性有关。
台风路径
台风移动的方向和速度取决于作用于台风的动力。动力分内力和外力两种。内力是台风范围内因南北纬度差距所造成的地转偏向力差异引起的向北和向西的力,台风范围愈大,风速愈强,内力愈大。外力是台风外围环境流场对台风涡旋的作用力,即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南侧基本气流东风带的引导力。内力主要在台风初生成时起作用,外力则是操纵台风移动的主导作用力,因而台风基本上自东向西移动。由于副高的形状、位置、强度变化以及其它因素的影响,致台风移动路径并非规律一致而变得多种多样。以北太平洋西部地区台风移动路径为例,其移动路径大体有三条: ①西进型台风自菲律宾以东一直向西移动,经过南海在中国海南岛、广西或越南北部地区登陆,这种路线多发生在北半球冬、春两季。当时北半球副高偏南,所以台风生成纬度较低,路径偏南,一般只在北纬16度以南进入南海,在越南登陆,波及泰、柬、缅等国。甚进入孟加拉湾。 ②登陆型:台风向西北方向移动,先在台湾岛登陆,然后穿过台湾海峡,在中国广东、福建、浙江沿海再次登陆,并逐渐减弱为热带低压。这类台风对中国的影响。 ③抛物线型:台风先向西北方向移动,当接近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时,不登陆而转向东北,向日本附近转去,路径呈抛物线形状,这种路径多发生在5-6月和9-11月。最终大多变性为温带气旋。 台风形成后,一般会移出源地并经过发展、成熟、减弱和消亡的演变过程。一个发展成熟的台风,气旋半径一般为500km~1000km,高度可达15km~20km,台风由外围区、风速区和台风眼三部分组成。外围区的风速从外向内增加,有螺旋状云带和阵性降水;最强烈的降水产生在风速区,平均宽8km~19km,它与台风眼之间有环形云墙;台风眼位于台风中心区,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10km~70km不等,平均约45km。台风眼区的风速、气压均为,天气表现为无风、少云和干暖。随着台风的加强,台风眼会逐渐缩小、变圆。而弱台风、以及发展初期的台风,在卫星云图上常无台风眼(但是有时会出现低空台风眼)。
异常路径
西北太平洋常见几种异常路径:根据异常台风路径对我国的影响,通常将异常路径分为八种型式: (1) 黄海台风西折:其主要特点是台风沿125E附近北上到黄海时突然西折,袭击辽鲁冀三省沿海,而正常路径是在这一带向东北方向转向的。 (2) 南海台风北翘:这类台风主要特点是到南海北部急转,沿经线方向北上,正面袭击广东省。正常路径是在南海北部继续西移,登陆我国广东西部、海南岛或越南。 (3) 倒抛物线路径:倒抛物线与抛物线路径相反,它将折向偏西或西南方向移动,有少数在我国华东登陆。正常路径是向西北方向移动或成抛物线向东北方向转向, (4) 回旋路径(又称作“藤原现象”):当两个台风距离足够接近时,在太平洋上常见到互相作逆时针方向回旋,并存在互相吸引的趋势。日本气象学家藤原曾对此做过实验,并指出其间相互吸引的作用。 (5) 蛇形路径:当台风在前进过程中,同时出现左右来回摆动,表现成一条蛇形路径。预报时,每一次摆动,都可能引起预报结论的混乱,或随实况不断地改变预报结论。 (6) 顺时针打转:台风打转是其移向急变的一种方式,打转以后往往选择一条新的路径移动,使原来的预报失败。顺时针打转一般发生在基本流场很弱的环境里。 (7) 逆时针打转:有一部分逆时针打转发生在几种基本气流并相互作用的环境里,这和顺时针打转基本气流很微弱的环境不同。 (8) 高纬正面登陆:这类台风生成以后一直朝西北方向移动,登陆朝鲜和我国辽宁、山东一带。这类路径很稳定,但概率很小。在同一个经度上,这种路径比正面登陆我国华东的路径要偏北10-15个纬度。
台风编号
中国把进入东经180度以西、北纬0度以北、近中心风力大于8级的热带气旋,按每年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这就是我们从广播、电视里听到或看到的“今年第×号台风(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 台风的编号也就是热带气旋的编号。人们之所以要对热带气旋进行编号,一方面是因为一个热带气旋常持续一周以上,在大洋上同时可能出现几个热带气旋,有了序号,就不会混淆;另一方面是由于对热带气旋的名、定义、分类方法以及对中心位置的测定,因不同国家、不同方法互有差异,即使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气象台之间也不完全一样,因而,常常引起各种误会,造成了使用上的混乱。 我国从1959年起开始对每年发生或进入赤道以北、180度经线以西的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的近中心风力大于或等于8级的热带气旋(强度在热带风暴及以上)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编号。近海的热带气旋,当其云系结构和环流清楚时,只要获得中心附近的平均风力为7级及以上的报告,也进行编号。编号由四位数码组成。前两位表示年份,后两位是当年风暴级以上热带气旋的序号。 如2003年第13号台风“杜鹃”,其编号为0313,表示的就是在2003年发生的第13个风暴级以上热带气旋。热带低压、热带扰动均不采用热带气旋编号。当热带气旋衰减为热带低压、或变性为温带气旋时则停止对其编号。 由于热带扰动是热带风暴的前身,为了对其研究和追踪,有一套独特的编号方式。例如:西北太平洋的扰动从“90W”到“99W”循环编号。在不同的大洋,热带扰动采用不同的后缀: 01 北大西洋--L 02 东北太平洋--E 03 西北太平洋--W 04 中北太平洋——C 05 孟加拉湾——B 06 海--A 07 南印度洋--S 08 南太平洋--P 09 南大西洋--Q 10 地中海——M 对于热带低压,则与热带扰动共用上述后缀,按每年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例:2006年西北太平洋生成的个热带低压编号为01W或200603001。
编辑本段名词由来
“台风”一词的由来:《科技术语研究》2006年第8卷第2期刊登了王存忠《台风名词探源及其名原则》一文。文中论及“台风一词的历史沿革”,作者认为:在古代,人们把台风叫飓风,到了明末清初才开始使用“飚风”(1956年,飚风简化为台风)这一名称,飓风的意义就转为寒潮大风或非台风性大风的统称。关于“台风”的来历,有两类说法。类是“转音说”,包括三种:一是由广东话“大风”演变而来;二是由闽南话“风筛”演变而来;三是荷兰人期间根据希腊史诗《权史》中的人物泰丰Typhoon而名。第二类是“源地说”,也就是根据台风的来源地赋予其名称。由于台湾位于太平洋和南海大部分台风北上的路径要冲,很多台风是穿过台湾海峡进入大陆的。从大陆方向上看,这种风暴是来自台湾,称其为台风就是很自然的事了。由于汉字的表意性,就从台音加风字形成台字。 当然了,“台风”也是音译词,就像sofa沙发coffee咖啡一样。 台风,英文叫typhoon,希腊语、语叫tufan,发音都和中文特别相似,在语和英语中都是风的意思。 台风一词源自希腊话中大地之母盖亚之子Typhon,它是一头长着一百个龙头的魔物,传说这头魔物的孩子们就是可怕的大风。后来,这个字词传入中国,与广东话Toi Fung融在一起,就成为Typhoon一词了。 我们所说的台风实际上是一种强热带气旋。 台风和飓风都是一种风,只是发生地点不同,叫法不同,台风是在北太平洋西部、日期以西,包括南中国海;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的热带气旋则称飓风,也就是说在美国一带称飓风,在菲律宾、中国、日本一带叫台风。 据专家介绍,西北太平洋地区是世界上台风(热带风暴)活动最频繁的地区,每年登陆我国就有六、七个之多。多年来,有关国家和地区对出没这里的热带风暴叫法不一,同一台风往往有几个称呼。我国按其发生的区域和时间先后进行四码编号,前两位为年份,后两位元为顺序号。设在日本东京的世界气象组织属下的亚太区域专业气象台的台风中心,则以进入东经180度、赤道以北的先后顺序编号。美国关岛海军联台风警报中心则用英美国家的人名名,传媒在报导中也常用关岛的名。还有一些国家或地区对影响本区的台风自行取名。为了避免名称混乱,有关国家和地区举行专门会议决定,凡是活跃在西北太平洋地区的台风(热带风暴),从去年起一律使用亚太14个国家(地区)共同认可、具有亚太区域特色的一套新名称,以便于各国人民防台抗灾、加强区域作。 这套由14个成员提出的140个台风名称中,除了、澳门各有10个外,祖国大陆提出的10个是:龙王、(孙)悟空、玉兔、海燕、风、海、杜鹃、电母、海马和海棠。专家们介绍说,第5号台风威马逊,是泰国名的,含义是“雷”;第6号台风查特安是美国人给取的名,意思是“雨”;而今天的第8号热带风暴“娜基莉”,是柬埔寨一种花的名字。据悉,热带风暴加强后就会成为台风。 专家们说,早在18世纪,澳大利亚气象学家突发奇想,开始用女性名给台风起名,作为一种荣誉或纪念,赠予自己的女友、爱妻或是受冷遇的政治家。这一做法在欧美各国迅速流行。1949年,大西洋个飓风被名为“哈里”,因为飓风袭击佛罗里达州时,美国总统哈里斯·杜鲁门正在那里视察;不久,又一更疯狂的飓风扫荡了佛罗里达,人们便把她尊称为总统夫人“贝斯”。某年台风季节,墨西哥湾同时跳出两个台风,分别取名为“艾丽丝”和“巴巴拉”。这对小姊妹引来了一场的大洪水。结果,反对用女性名给台风取名的运动风起云涌,信件和呼声几乎淹没了报界和天气局。尽管如此,但是固执的气象学家们仍坚持这一做法,许多国家一直沿用到70年代末。1979年的赛西尔飓风,则是美国历史上次用男姓名字名的台风。 有趣的是,目前所使用的西太平洋台风的名称依然很少有灾难的含义,大多具有文雅、和平之意,如茉莉、玫瑰、珍珠、莲花、彩云等等,似乎与台风灾害不大协调。有关专家认为,台风不仅仅会带来狂风骤雨,有时也会造福人类。高温酷暑季节,台风的光临可解除干旱和酷热,因此起个文雅的名字也无妨。不过,台风委员会另有规定,如果某个台风确实犯下滔天大罪,有关成员可以提出换名申请,从而把这个恶魔永远钉在灾难史的耻辱架上。 台风在危害人类的同时,也在保护人类。台风给人类送来了淡水资源,大大缓解了全球水荒。一次直径不算太大的台风,登陆时可带来30亿吨降水。另外,台风还使世界各地冷热保持相对均衡。赤道地区气候炎热,若不是台风驱散这些热量,热带会更热,寒带会更冷,温带也会从地球上消失。一句话,台风太大太多不行,没有也不行。
编辑本段台风名
上统一的名方法是由台风周边国家和地区共同事先制定的一个名表,然后按顺序年复一年地循环重复使用。 详细资料及名表请参见台风名法。 由于某些台风因造成巨大损害或者名国提起更换等原因,有一些台风名被弃用。 被除名的台风: 当某个台风造成了重大损失,将从这个名单上除名,以用来单独保留。 2009年的8号台风“莫拉克”造成台、闽、浙、赣如此重大损失,遇难人数600人以上,8000余人被困,造成台湾数百亿台币损失,大陆损失近百亿人民币,被除名,替补名为“翰文”。
24号娜基莉生成路径 娜基莉台风对海南有哪些影响台风路径 有什么影响
台风娜基莉虽然没有登录中国,但是对国内的部分城市的气候还是有影响的。比如说海南,计划去海南旅游的小们注意了,可能海南这几天会降温,甚还会下雨哟。
台风路径
海南省气象台风四级预警:南海热带低压于11月5日20时加强为今年第24号台风“娜基莉”(热带风暴级)(英文名称:Nakri;名字来源:柬埔寨;名字意义:一种花),6日15时中心位于北纬13.5度,东经116.5度,也就是在距离西沙永兴岛东南方向约580公里的南海海面上,中心附近风力8级(20米/秒),七级大风范围半径约210公里。
预计,“娜基莉”中心将以每小时5-10公里的速度向东偏南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加强,7日夜间起转向偏西方向移动,趋向越南中南部沿海地区。
有什么影响
海南天气
受“娜基莉”和弱冷空气共同影响:
6日夜间到9日白天:
中沙群岛附近海面,阴天有暴雨,东北风7-8级,阵风9级,7日白天起增大到8-9级,阵风10-11级;
西沙群岛附近海面,多云有雷阵雨,东北风6-7级,阵风8级;
南沙群岛附近海面,阴天有大雨,西南风6-7级,阵风8级,以上海区7日白天起增大到7-8级,阵风9级;
“娜基莉”中心经过的附近海面旋转风8-9级,阵风10级,7日白天起增大到10-11级,阵风12级;
本岛文昌、琼海到三亚一带海面,多云有小阵雨,东北风5-6级,阵风7级,7日夜间起增大到6-7级,阵风8级;
北部湾海面,本岛乐东、东方到海口一带海面,多云,东北风5级,阵风6级,6日下半夜起增大到5-6级,阵风7级,本岛四周沿海各港口所挂强风一号风球不改变。
陆地天气
6日夜间到7日白天:
海南岛东部,多云,局地有小雨,气温20-22度,最高气温26-28度;
西部,多云,气温18-20度,最高气温27-29度;
南部,多云,气温20-22度,最高气温29-31度。
海口天气
海口市气象台2019年11月6日17时发布未来3天天气预报:今天夜间到明天,多云间晴,市区气温21-27℃,乡镇18-27℃,东北风3-4级,近海海面5-6级,阵风7级;8日(星期五),多云,气温20-27℃;9日(星期六),多云,局地有小阵雨,气温21-26℃。
台风娜基莉对青岛 ,大连有影响吗?
今年第12号台风“娜基莉”(热带风暴级)的中心今天(31日)早晨5点钟距离浙江省象山县约1000公里(北纬22.6度、东经128.3度),中心附近风力有8级(18米/秒),中心气压
为995百帕。
预计,“娜基莉”将以每小时20~25公里的速度向北偏西方向移动,将于今天晚上移入东海东南部海域,强度逐渐加强,最强可达强热带风暴级或台风级(11~12级,30~35米/秒)。
31日08时1日08时,附近海域、巴士海峡、台湾海峡、台湾以东洋面、东海大部海域、杭州湾及台湾北部沿海、福建中北部沿海、浙江沿海将有7-8级大风,部分海域或地区阵风可达9
~10级,“娜基莉”中心经过的附近海域风力有9~10级,阵风11~12级。
另外,今年第11号台风“夏浪”(强热带风暴级)的中心今天(31日)早晨5点钟距离美国关岛305公里(北纬14.7度、东经142.3度),10级(25米/秒),985百帕。
预计,“夏浪”将以每小时15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偏北方向移动,强度继续加强。未来5天,“夏浪”对我国近海海域无影响。
台风“娜基莉”动态:
时 间: 31 日 10 时
名: “娜基莉”, NAKRI
编 号: 1412 号
中心位置: 北纬24.7度、东经126.7度
强度等级: 热带风暴
风力: 8级,18 米/秒(约 65 公里/时)
中心气压: 993 hPa
参考位置: 距离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东南方向710公里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
风圈半径: 七级风圈半径东北方向300公里;东南方向400公里;西南方向400公里;西北方向300公里
预报结论: “娜基莉”将以每小时22公里的速度向西北偏北方向移动。
详文请参考》》》》台风娜基莉路径图: http://www.tianq网站站点" rel="nofoll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