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起义路「广州起义路的由来」

1年前 (2024-04-23)

小编现在给大伙详细地分析有关于广州起义路,以及广州起义路的由来相关的知识点,希望文章内容对大家当下遇到的问题产生一点帮助,如果有用别忘了收藏本站,接下来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广州起义路”是纪念哪一次起义?

2、广州起义路人行天桥是何时兴建的

3、广州市起义路路名来由

4、广州起义路雕像是谁?

5、“广州起义路”是纪念哪一次起义

“广州起义路”是纪念哪一次起义?

1927年12月11日 广州起义

广州起义详细介绍:广州起义

发生时间: 1927年12月11日

发生地点: 广东省广州市区

起义前广东的形势1927年4月和7月,国民内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相继叛变革后,广东省国民当局亦在广州等地大肆屠杀人和革人民,实行白色恐怖。9月中旬,国民武汉政府所属张发奎第二方面军第4军,乘国民南京政府所属第8路军在广东省东江地区进攻南昌起义军之际,从南昌进广州,同桂系军阀李济深争夺广东地盘。张发奎初到广州时,为稳定其统治,曾一度以国民“左”派面目出现,采取一些欺骗政策,企图获得广州工人阶级和市民的支持。*广东省委适时地识破和揭露了张发奎的欺骗政策,并利用张、李之间的矛盾,积极恢复和发展的组织,发展工会、农会并进行各种斗争,全省工农运动日趋活跃。在广州市,有组织的工人纷纷驱逐国民派到工会的改组委员,选举自己的工会委员,并为争取真正的民利和改善工人生活条件进行斗争。10月14日海员举行的,得到各业工人的援助,2万多工人举着镰刀斧头红旗,向反动政府,显示了广州工人阶级的觉悟和力量。在广东省其他地区的农民运动,也有所恢复与发展。为配南昌起义军的行动,广东东江等地区农民,在9月发动了秋收抗租暴动。7~17日,*海陆丰县委领导海丰、陆丰两县农民赤卫军和农民群众举行起义,一度占领该两县城。10月30日,工农革军第2师(由南昌起义军第24师余部编成)和海丰、陆丰农民赤卫军及农民群众,再次举行起义,占领了两县全境,并建立了两县的苏维埃政府。

属于粤系的军阀张发奎,在广州站稳脚跟后,于11月17日用武力驱逐了桂系军阀李济深驻广州的机关、部队,接着向西江、北江扩展,夺取了广东政权。李济深为了夺回在广东失去的地盘,迅速调动力,进行反扑。李济深所属之黄绍竑部集结在广西省(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地区,准备从西面进攻广州;陈铭枢部则由东江地区向广州推进。张发奎亦急忙将其第4军主力调往广州以西之肇庆地区,一部调往广州以东之石龙地区。李福林第5军则分别驻守在韶关、江门等地。此时,粤桂军阀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这样,张发奎在广州市内的部队,仅有第4军军部、教导团、警卫团、新编成的第2师第3团、担负训练任务的炮团和一些警察武装。另外,第5军军部和少数部队驻守在珠江南岸。这些部队中战斗力最强的教导团和警卫团一部,则为所掌握。仅就广州市区的力量对比来看,确实是举行武装起义的有利时机。但是,粤桂军阀之间的战争,尚未大规模爆发,张发奎的部队仍驻守在广州外围,这无疑将对起义构成严重的威胁。

起义的计划与准备1927年8月1日,中国领导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反动派的枪,随后起义军南下广东省东江地区,准备再行北伐。7日,**召开紧急会议,批判和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领导,正式确定实行土地革和武装起义的方针。20日,*广东省委张太雷向省委传达了“八七”会议精,讨论了广东全省的暴动计划,准备在广州市和广东省各地发动工人、农民举行暴动,配南昌起义军夺取广东政权,并决定成立广州、西江和北江暴动委员会。随后,*广东省委和广东各地区组织即展开了紧张的工作。10月初,南昌起义军在潮安(今潮州)、汕头地区遭受严重损失,*广东省委根据**的指示,部分修改了短期内夺取全省政权的计划,改为在广州积极发动和组织工人,进行政治的经济的斗争;在其他地区则继续发展暴动。11月17日粤桂军阀发生武装冲突,**认为两广军阀争夺广东地盘的冲突,实际上是工农群众革潮流的高涨,当即通过《广东工作计划决议案》,要求广东省委“坚决地扩大工农群众在城市、在乡村的暴动,煽动士在战争中哗变和反抗,并急速使这些暴动会而成为总暴动,以取得全省政权,建立工农士代表会议的统治”。依据**的指示,广东省委展开了紧张的工作,除要求各地利用粤桂军阀之间的战争,发动农民拒交冬租,举行暴动之外,特别关注组织和领导广州市的暴动。11月26日,张太雷从返回广州,秘密召开了有部分省委常委参加的会议,具体研究了广州暴动的准备工作,决定乘张发奎在广州力薄弱的有利时机,组织所掌握的第4军教导团和警卫团一部以及工农武装,举行武装起义,并成立了以张太雷为委员长,黄平、周文雍为委员的革军事委员会,负责领导起义。会后,张太雷等人到教导团和警卫团中进行起义的动员与组织工作,并着手组织与训练工人赤卫队,将工人赤卫队编成7个联队和两个敢死队,周文雍为总指挥。同时发动与组织郊区的农民参加起义。第4军教导团系由原国民*军事政治学校分校改编的,叶剑英曾兼任团长。为保护和发展这支为所掌握的部队,叶剑英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该团共1000余人,装备较好,战斗力也较强,是广州起义的主要武装力量。12月6日,*广东省委在张太雷主持下,召开紧急会议,会议讨论通过了起义的政纲、宣言、告民众书等文件,以及成立苏维埃政府的人事安排等问题;研究了起义力量的部署和军事行动。会议决定于12月12日举行起义。随后又成立了起义军总指挥部和参谋部,叶挺任总指挥,叶剑英任副总指挥。起义前夕,汪精卫和张发奎对起义的计划有所察觉,准备解散教导团,在广州实行,并调其远离广州的主力部队赶回广州。在此紧急关头,*广东省委决定提前于11日凌晨举行起义。

起义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12月11日3时许,在张太雷、叶挺、黄平、周文雍、叶剑英等领导下,教导团全部、警卫团一部和工人赤卫队共5000余人(其中工人赤卫队3000余人),分数路向广州市各要点发起突然袭击。在广州的苏联、朝鲜、越南的部分革者也参加了起义。东路,教导团主力在叶挺直接指挥下,迅速将驻在沙河的1个步团打垮,俘600余人,缴获武器一部,继之消灭了驻燕塘的炮团,尔后回师市区,协同工人赤卫队攻占了公安局。中路,教导团一部和工人赤卫队攻占了国民广东省政府及其以北的制高点观音山(今越秀山)等地。南路,警卫团第3营及工人赤卫队一部向第4军军部、第4军军械库等地攻击,遇到顽强抵抗,未能攻克。与此同时,广州市郊芳村、西村等地的农民约2万人举行起义,一部进入市区配起义军的行动。起义军民经过10个多小时的战斗,除第4军军部、军械库和第4军第12师后方办事处之外,珠江以北市区的国民军、保安队和警察武装均被消灭,缴获各种炮20余门,各种枪1000余支。当日上午,广州市苏维埃政府成员和工农执行委员会举行次会议,宣告广州市苏维埃政府成立,**政治局常委苏兆征为主席(在苏未到广州前由张太雷代理)。会后发布了《广州苏维埃宣言》、《告民众书》以及有关的法令。当天,广州市工人、农民和市民欢欣鼓舞,热烈拥护革政府,积极参加起义。

广州起义爆发后,国民广东省政府主席陈公博及张发奎、黄琪翔(第4军军长)等人仓皇逃到驻珠江南岸海钟寺第5军军部,并立即电令驻肇庆地区的第12师、第26师第78团,驻东江地区的第25师,驻顺德地区的教导第1师第1、第2团等部,急速回防广州。12日,张发奎所部3个多师和驻守广州珠江南岸李福林的第5军一部,在英、美、日、法帝国主义的军舰和陆战队支援下,从东西南三面向起义军反扑。起义军和工农群众同优势的国民军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浴血奋战,但终因众寡悬殊,遭到严重损失,起义主要领导人张太雷牺牲。这时,张发奎的后续部队陆续到达,情况非常严重,在此危急时刻,起义军总指挥部为保存革力量,于12日夜下达了撤出广州的令。起义军余部1000余人于13日凌晨撤出广州,在花县(今花都)改编为工农革军第4师,后经从化、紫金等地进海丰、陆丰县境,加入了东江地区的革斗争;另有部分人员转移到广西右江地区,后来参加了百色起义;还有少数人员撤往粤北韶关地区,加入了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余部,后来上了井冈山。国民军重占广州后,对未及撤离的起义军、工人赤卫队和拥护革的群众,进行了血腥的镇压,惨遭杀害者达5000余人。

广州起义,是中国和中国人民继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之后,对国民反动派的又一次英勇反击,是在城市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大胆尝试,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很大的震动。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起义军民无比英勇的战斗精,给了中国人民以新的鼓舞。起义的许多领导人和保留下来的武装力量,继续为中国革事业而顽强战斗,成为中国人民的组成部分。

广州起义,是*广东省委贯彻*“八七”会议精,在**直接指导下领导广州地区工农群众和革士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暴力革,是继南昌起义和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之后,对国民反动派的又一次英勇反击,是在城市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大胆尝试。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起义军和工农群众的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革精,给了中国人民以新的鼓舞,在中国人民革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壮丽的一页。其主要经验:(1)成立了军事委员会,组织领导健全;(2)适时改变计划,决心果断;(3)起义军民英勇奋斗,不怕牺牲;(4)不能照搬外国的经验,攻占大城市的时机尚未成熟。

广州起义路人行天桥是何时兴建的

 广州起义路人行天桥兴建于1980年9月30日。

 早在1980年,广州建起了全国座过街人行天桥,自此,人民南路、北京路、起义路、惠福路等老城区逐步建起了“空中走廊”,是当年不少老广的骄傲。 1980年9月30日,人民南路西濠二马路建起了广州座、也是全国座过街人行天桥。

1983年2月,一座造型奇特的钢结构天桥建立在中山五路与起义路交界,为广州最早的第四座天桥。1995年年底因地铁开建,该天桥被拆除,拆出来的钢结构材料整体搬迁安置在文明路与文德路交界处。由于附近交通便利,1996年竣工后成为不少街坊进入北京路商圈的必经之道。这座建于1983年2月、拆于2011年6月的“蓝色八爪鱼”天桥。

广州市起义路路名来由

广州市起义路1919年辟建取名维新路,寓推翻清朝,推行维新变革之意。1948改称中正路,1950年复名维新路。1966年为纪念1927年的广州起义,在这里诞生的广州苏维埃政府旧址而改名为起义路

掌故来源:

1927年12月的广州起义。当年起义开始后,设于该路的旧广州公安局和旧保安大队,遭到了工人赤卫队和起义士的攻击。 激战中,敌人的装甲车被打翻,旧公安局局长朱晖日仓皇爬墙逃走。这时,有6名女赤卫队员,扛起红旗就冲向旧公安局的门楼。这些女队员分三批冲锋,欲把红旗插上门楼,但都先后牺牲了。,男队员又冲了上去,直到顽敌被全部消灭,让红旗飘扬在门楼上为止。于是,被烈士鲜血染红的原公安局所在地,就成了东方个苏维埃诞生地。

广州起义路雕像是谁?

广州解放纪念像,没有原型

广州解放纪念像立于海珠场*。是广州市人民政府为纪念广州解放于1959年塑造的,作者尹积昌。 1969年将该解放纪念像拆除。现广州解放纪念像由潘鹤、梁明诚于1979年重新设计塑造,1980年建成。该纪念像于1963年被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纪念像为花岗岩石雕凿,基座为方形,高3.6米,边长4.3米,像高11.5米,坐北朝南。主体是一战士,肩背小米袋,左挎驳壳枪,腰围子弹带,右手持步枪.左手抱花束,昂首挺胸。像与方座连成一体,犹如一块巨石雕成的一方印章,钤在广州大地上。

“广州起义路”是纪念哪一次起义

这条路的掌故来源就是1927年12月的广州起义。

广州起义是指1927年12月11日中国在广州领导工人、农民和革士举行的反抗国民反动派的武装起义[1] ,是中国和中国人民继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之后,对国民反动派的又一次英勇反击,是在城市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大胆尝试,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当年起义开始后,设于该路的旧广州公安局和旧保安大队,也遭到了工人赤卫队和起义士的攻击。

关于广州起义路的介绍就介绍到这里吧,相信你已经寻找到关于广州起义路的由来有用的答案了。更多与广州起义路相关的信息可以查找下方的相关文章喔。

广州起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