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的翻译

1年前 (2024-04-23)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的翻译

宋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苏轼谪居临皋,在黄州城东南开荒种田,又修了一座“东坡雪堂”。从此自号“东坡居士”,布衣芒鞋,出入阡陌,过起潇洒放浪的生活。

某一日,他在东坡雪堂中喝高了,半夜才回到家中。结果敲门无人回应,门童已经鼾声如雷。于是他只得到长江边吹吹江风、听听潮声,思考人生,然后写下了这首《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后来,地方官知道以后,以为他弃官逃跑了,急忙乘着轿子去他家看,结果发现他还没有睡醒。从此,这一首词就出了名。

苏轼这一首词通过对书童“鼾声”和江水声音的描写,来突出夜半时刻的清静。是在“闹”中写“静”的技法,也是本词的一个亮点。

南梁诗人王籍作《入若耶溪》说: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如果是在夏日的白昼,你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走,是听不到蝉叫声的。

但是如果到了午休的时间,或者是傍晚。没有马车的声音,也没有人声或者别的噪音,你就能听到蝉叫。鸟鸣声也是这样,“空山”中听到鸟鸣,更会觉得山中幽静。

苏轼被现代人称为“全才型的大文豪”,他一生中填词三千四百余首,中年以后的词作,有相当一大部分都饱含哲理。他“走红”不是后代口碑积累的结果,其实是他在自己所处的那个时代,就已经广泛地得到了社会的承认。

当初苏轼因为“乌台诗案”涉及到“不臣之罪”,可能被判处,结果太后和皇帝爱惜人才,在看到他写的绝诗后,找机会赦免了他,再把他贬到黄州。

这首词,就写于他谪居黄州的这一段时间。当时他的词作在社会上非常有名,其“走红”的程度,通过这一首《临江仙》的传播过程,就可以窥见一斑。

北宋叶梦得著《避暑录话》中提到:元丰五年的某晚上,苏东坡和几位朋友在江上饮酒时,看到江水宽广,夜风夹着雨露飘荡在水面上,于是有感而发,填了这一首《临江仙》。

他说他将乘船去“江海寄余生”,作完了词,苏轼就扔下衣冠,独自驾船,一路唱着歌儿逃跑了。县官徐某听说了这件事,大叫不好,因为这个时候苏轼还是戴罪之身。

苏轼被贬到黄州来,怎么可以不辞而别呢?为免得自己受到牵连,县官连夜坐着轿子跑到苏轼家里去看,结果发现他正在睡觉打鼾。

按理说,苏轼站在江边作了一首词,当时听众应该只有江水和水里的鱼虾,是谁把风声告诉给县官的呢?这个典故恐怕是有一些夸张的嫌疑。

不过,很多人仍然选择相信这个说法。这就说明,当时苏轼的词很红,每一次只要作品出来,总能时间传遍全城。

另外,县官的这种做法,也从侧面证实了苏东坡《临江仙》中下片“长恨此生非我有”的说法。他被贬谪到黄州去当官,说是当官,结果到底还是一个“不自由”的罪人!

英国学者理查德著《自私的基因》说,我们每一个人,也不过是身体里那一堆基因的隶。运是由自己掌握的吗?如果不能,那么我们为了生计而冥思苦想,殚精竭虑又是何苦呢?

虽然人们平时总是不断地用文章和诗歌来激励自己奋进,但是许多时候,的确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尤其是当一个人孤独落寞的时候,这种宿论的思想就会涌上心头。

“乌台诗案”给苏轼带来了精上的重创,他本是北宋文坛上的天之骄子,突然受到这样的打击,让他后来的诗词风格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那一年他已经四十五岁,经历过太多的事情后,就萌生了归隐之心。

唐朝大诗人李商隐曾写了一首诗《城楼》,他在诗中感叹像汉朝的贾谊、王粲曾经都是少年有为,志向远大的人。可是,他们都是空有理想不能实现。

而自己则是“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老是想着等年纪大了,头发白了才退隐江湖。在退休之前,先把这朝堂上的歪风邪气给扭转过来。但是自己总是遭到别人的猜忌,不被理解。

苏轼想必也有同感。他是一个天才文学家,可他并非是一位精明的政客,怎么玩儿得过他的朝堂上那些政敌们呢?于是他什么也不想多说,只说自己想要“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结语

苏轼这一首《临江仙》,下半阙流露出来的,是一种儒道流的归隐思想。儒家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既然无法在政治上取得进展,就没有必要把自己搞得太辛苦了。

《庄子》中提到的一个哲学问题,即:人,不是运的主人。当一个人无法完全把握自己运的走向时,他可以选择随波逐流,听之任之;也可以选择不坠青云之志,奋起与运抗争。

而这个时候的苏轼已经人到中年,他在文学上的才华,令他得到了举国的追捧,但是无法让他在政治上如鱼得水。所以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应该远离政治的漩涡,泛舟四海,做一个江湖闲人。

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