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然什么意思豆瓣,释然什么意思解释一下
放心是什么意思,豆瓣?解释一下《再见爱人》豆瓣评分页面。
在钱钟书的《围城》中,人物赵曾经发表过一篇关于婚姻和旅行的“大论”:在他看来,婚后的蜜月期是完全紊乱的。“你先去旅行一个月,旅行一个月,双方还没看透对方,互相讨厌,互相吵架”,这样有望达到一个比较靠谱的结果。如果婚前旅行意义重大,那么在一段婚姻即将破裂,曾经的即将分道扬镳的时候,一次普通的旅行将意味着什么?如果说婚前旅行是订婚的试金石,那么“失婚”后的一次旅行能否成为婚姻关系的发展者,为曾经的恋人找到渐行渐远、最终误入歧途的症结?最近芒果TV的婚姻纪实观察真人秀《再见爱人》试图呈现这样一段别样的旅程。
“亲密关系”的理解与呈现
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不可能脱离社会网络而单独存在,而构成这些网络的人际关系往往具有流动性特征。社会、政治、文化层面的变化,都影响着各种人际关系模式的存在状态和变化轨迹,甚影响着特定时空情境下个人和群体处理这些关系的心理、方法和态度。具体到婚姻领域,“亲密关系”的形成和演变越来越成为决定现代婚姻走向的核心因素。
根据心理学家罗兰米勒(Roland Miller)的观点,亲密关系不同于一般的人际关系,因为它有六个组成部分:知识、关心、相互依赖、相互、信任和承诺。经常发生在朋友和恋人之间。相比之下,后一种关系可能更加,缔结婚姻具有某种契约意义。米勒认为,在现代社会中,正是亲密关系为个人提供了“有意义和持久的社会支持网络”。同时,和所有其他人际关系一样,千变万化的文化是规范亲密关系的社会标准。
《再见爱人》剧照。
《再见爱人》重点关注三组已经分居或有此意向的情侣。对夫妇,张和郭柯宇,结婚十年,有一个儿子。离婚后,他们相处得很好。再见面的时候,各种交流总会表现出一些温暖和默契。然而,他们声称这段婚姻是“无爱的”,两个人都没有进入过对方的世界。第二组情侣,薇薇(KK饰)佟晨洁,两人都相信他们的爱情还活着,甚在“离婚节目”中多次示爱。但因为“喝酒”和“生孩子”的不,他们产生了分居的想法。第三组夫妇是王秋钰朱雅琼,他们相识19年,有着传奇而浪漫的经历。然而,他们几乎促成了节目中一些最令人窒息的争吵。虽然处于“冷静期”,但他们的情绪状态似乎并不平静。
可见,这三组情侣都是带着上述困惑走入婚姻歧途的。在这15天的集体旅行中,他们的关系几经变化,时而矛盾,时而温馨愉快。刚刚矛盾缓和的情侣,可能在下一幕再次进入“战时状态”,已经宣告爱情枯竭的前一对情侣,在某些时刻突然体验到“又来电”的感觉。如此跌宕起伏、充满“悬念”和“反转”的剧情无疑引发了观众持续追踪的兴趣。
《再见爱人》剧照。从左右:魏巍(KK)佟晨洁,张赫郭柯宇和朱雅琼王秋钰。
但这类综艺节目要想获得高收视率,最终可能需要两个互补的要素:营造“真实”的感觉和“乌托邦”的滤镜。
总之,《再见爱人》把目光投向了日常生活中似乎更为常见的冲突、妥协和分歧,相比于频繁“撒糖”的综艺节目和电视剧,以及屡屡出现“狗血”情节的家庭伦理剧和婚姻调解节目。这种矛盾的暴露,以及有问题的婚姻状况本身,可能会给大多数人带来更多的真实感,也能引起更广泛的共鸣。比如节目中,王秋钰夫妇在开车时爆发的争吵,就围绕着道路识别、导航、手机、东西放回原位、“车里的人到底要不要说话”等问题展开很多观众称之为真,感叹“这不就是我们家的日常生活吗?”薇薇和妻子在酒店里相对沉默,各自手机的场景似乎是很多家庭日常状态的现实写照。
有时候,不是突如其来的打击,而是日复一日的不满、冷漠、失望和无力感的积累,逐渐掩盖了婚姻高光时刻的华丽美好印象和尽情交付的欲望,也消耗了亲密关系中的信任、理解和热情。看完节目后,有观众宣布自己加入了“恐婚”一族,但也有不少人声称看到这样的婚姻状态,让他们觉得结婚很放心,就像打了预防针,预防不可避免的“不愉快”。当然,只有一个程序不能决定每个个体会接受还是拒绝婚姻。这样的释然和勇气,大概是出于对“人间悲欢不相通”的“共融”的自嘲式认同,或者是对传世古语3354“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的再印证。
然而,相对于现实世界中琐碎的父母所带来的短暂而残酷的痛苦,以及“真实”而不幸福的婚姻所带来的种种伤害和损失,“旅行”的设定和娱乐环节为破碎的婚姻增添了一层唯美浪漫的滤镜。在一个相对脱离日常琐事的“真空”环境中,明秀的山山水水中“一地鸡毛”的感觉几乎从镜头中消失,渐行渐远的恋人们似乎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美好瞬间”。无论是“我爱你”还是“谢谢你”,或者是几个从来不懂浪漫的人在悬崖上捡来送给亲人的花草,都被镜头捕捉放大,塑造成充满情感和审美集中的瞬间。以“真实感”为背景,一些审美元素更容易被观众接受和珍视,再加上滤镜的美化,亲密关系乃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不和谐、不愉快的因素都可以穿插其中,以相对柔和的形式呈现出来。
除了嘉宾团的行程,室内的“观察团”也为观众提供了观察他人和自己情感生活的各种渠道。在由已婚未婚主持人、演员、辩手、学者组成的观察组中,情感宣泄,理性分析,
“吃瓜”的心态与指向自身的思索都在一定程度上分享并代表着屏幕之外观众们的感觉与心理,并在“沉浸”体验的同时,提供了某种间离性的观看角度。通过这些视角,我们看到了诸多情感的起伏变化、亲密关系为个体带来的愉悦与痛苦,以及有关“爱”的种种“悖论”与“多重奏”。《再见爱人》中设置的观察室成员。
“没有爱情怎么了,有爱情又能怎样。有爱情,就能好好地道别吗?”在夜晚谈心的环节,郭柯宇的这番质问令许多观众倍感唏嘘。若干年前,一部《来自星星的你》让大家记住了“告别要趁早”。而正如篇名所示,《再见爱人》同样以“告别”为核心主题。某种程度上,这场旅行便是一次或许还不算太晚的“告别之旅”。而“告别”的关键词也触及着许多观众内心深处的困惑与忧伤——所谓“有别必怨,有怨必盈”(江淹《别赋》)。在如此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在聚散离愈发变成寻常事的时空中,在焦虑感、犹疑感乃冷淡感都仿佛与日剧增的各类人际关系模式里,我们究竟还能否“好好地告别”?更进一步需要追问的是,我们究竟要与什么告别?是曾经的爱人,还是自己倾心付出、用心经营却终将成为过去时的一段情感与岁月,抑或是某些不愿面对、难以理清的心结?
《再见爱人》所给出的答案是,这些或许都包含在“告别”的要义中。在这场本身题为“再见”的行旅过程里,节目还特意设置了一系列有着告别意味的环节。有时,“告别”似乎以“开始”的面貌出现,比如朱雅琼的婚礼。穿着婚纱的她选择拿着计时器与爱人拥抱,当约定的时间已到,她不无怅然地宣布“这次由我来推开你”——这样的告别所照映的不只是那个没有仪式的开始,更是婚姻生活中曾经的忽视与伤痕。有时,特殊的告别场能引发久已陌生的“情动时刻”。当恐高的章贺在天台上对着前妻喊出“之前的十年感谢你,未来的日子一定要过成你喜欢的样子”时,内心丰富细腻而以节制情感为信条的郭柯宇流露出难以抑制的惊讶与感动。又有时,告别意味着双方“一次”作完成同一项任务。在歌舞晚会的环节,三组夫妇分别作表演了节目,也制造了旅行中为数不多的“宾客尽欢”的场景。这里不仅有行动的配,更有精的默契。而这些或许正是在“告别”之前的生活中有所缺失的部分。
《再见爱人》剧照。
在这些仪式性的告别展演中,三组嘉宾也为观众呈现出告别之际的种种复杂心态。有歉意,有感激,也有微小的“报复”与着意的弥补,有遗憾中的圆满,或许还有欲说还休的不舍与对彼此未来的祝愿和期待。种种行为及其背后的心理与情感逻辑也可能引发层次复杂的共鸣。我们往往以邂逅相遇为标志看待人生的种种节点,但其实,相逢与别离乃是一体之两面,从另一个角度观之,也正是一次次离别构成了生的底色。如将《红楼梦》中宝玉“性情只愿常聚,生怕一时散了添悲”视为一种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人生态度,则黛玉“天性喜散不喜聚”,以致并不赏花却去葬花,也未尝不是在参悟了别离的常态后生成的一种略带感伤姿态的“告别美学”。
在一定的仪式与情境下,告别或许可以产生别样的美感,但值得再度深思的是,告别之后又能怎样。有些遗憾也许可以弥补,有些伤痛或许被时间,有些心结也许在一个“好好告别”的过程里得到些许纾解,又或许还将纠缠延续。然而,在与世界的一次告别来临之前,生活都将继续。
在《题记》中,鲁迅提到将自己的杂文整理成集的做法亦可视为对自己之“过去”的致意——所谓“造成一座小小的新坟,一面是埋葬,一面也是留恋”,也正是一种告别的方式。而“告别”不仅意味着清理、回顾与纪念,更意味着直面、决断与成长。前者指向过去,尚可用种种形式加以呈现,后者则牵引出未来的向度,它们或许更加难以被赋形,却往往是离别所带给我们的更为深切的影响。这注定是一个漫长而充满纠结、迷茫与痛感的过程,也已然超出了任何综艺节目的记录范围,却终归要延伸进每个人的人生。在这个意义上,或许一个“好好的告别”,的确可以成为一服生长的催化剂,一个终点里的起点。
“价值”的认知与错位,
“关系”的审视与重建
在王秋雨朱雅琼的婚姻中,王秋雨习惯以批评式教育对进行价值观灌输,他认为自己的初衷是多告诉年轻的妻子一些“真相”,以指导她做得更好,其后果却是不断打压着妻子刚刚建立起的信心,甚让她怀疑自身的一切价值。在决定分离后,朱雅琼以近乎决绝的姿态追求着“自我价值”的再确认,也在途中遭遇着各种情绪的波折。再如章贺质问前妻为何在婚姻中对自己缺乏肯定,郭柯宇则反问人为什么一定要在别人的肯定中寻求自我价值。当提及婚育给曾经灿烂的演艺生涯带来滑坡的经历时,郭柯宇也难以掩饰自己的辛酸惆怅,也许这并不是“后悔”,只是在多重价值追求遭遇冲突时对被舍弃一方的伤感与无奈。另一面,在夫妇们彼此的问题空间之外,忽然驾临的长辈们“催婚催生”的“套路”乃“劝和不劝离”的姿态也为一段段亲密关系引入了更为复杂缠绕的价值维度。可以看出在处理价值分歧层面,《再见爱人》力图秉持客观而全面的视野。在情节进行过程中,甚在大大小小的矛盾冲突爆发之时,似乎没有一种价值观念被直接全部冠以“不可理喻”的定论。相反,嘉宾与观察员们试图从各个角度呈现每种价值观念的生成存在缘由及其在碰撞中的演变。
在这里,人们对婚姻以及其他方面人生价值认知的同步与错位或可归因为性别视角的分歧、代际观念的差异,以及个体成长经历所形成的种种积习,不同层面的需求度、脆弱点,乃不同程度的偏见或盲区。而这些价值的碰撞与融,也成为左右婚姻及亲密关系走向的重要元素。
现代人对价值的多元化理解亦可从观众们多样的立场与评价中见出一二。“表示三观真的不一样”、“要找一个灵魂好难”,类似的评论充斥着微博、豆瓣等各大舆论空间。其实,价值的获得、错位与失落并不仅仅涉及“三观”的异同,更要落实为在具体的关系模式进展及多种行为实践中的沟通、摩擦与调适。从认知、理解再到行动,每个环节都不可缺失。可惜的是,就这档节目所呈现的内容及其观视效果来看,在价值追求的各个领域,人们往往容易走向的是拒绝理解或无法做出改变的自我封闭的牢笼。
在近乎每一次愈演愈烈的争吵中,我们仿佛都能看到这样两个(或多个)个体:各执己见而又无法清晰表达,表达而又不被理解,从争执走向失语,从“听我的没错”的强迫转为“说了你也不懂”的放弃,终止于不计后果的情绪宣泄,或是陷入了“唯我独尊”而“无人理解”的个人主义的极境与绝境。
在这个意义上,对“灵魂”的寻求,是否也有可能成为一种揽镜自照式的自我确认与自我感动呢?如费伊·邦德·艾伯蒂在《孤独传:一种现代情感的历史》中所反思的那样:“假如仅有一个‘另一半’让你去寻找,那么浪漫之爱无非就是一种个人主义经验而已”。或许,我们在亲密关系中所要寻找的,并非“自己的另一半”,而是另一个独立的个体,彼此具备着分歧、隔膜,以及走近与理解的可能。正像阿兰·巴迪欧在《爱的多重奏》中所畅想的那样,真正的爱意味着尝试进入“他者的存在”,超越自身、超越自恋,意味着“从某一刻开始,从差异的观点来体验生活、体验世界”。
而从另一角度看,观众们的“代入感”与“沉浸式体验”亦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这档节目的初衷。《再见爱人》以“探索与”为关键词,也是针对参与嘉宾、现场观察员与所有观众进行的一次自我“情感教育”。总体而言,它提供了一个“以人为鉴”、通过观察他人婚姻状态与问题进行自我观照的途径。所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也许,“幸福”与“不幸”都有千百种样貌。而在笼罩着“离婚阴影”的节目里,与其说种种“不幸福”的家庭与婚姻形态对观众们的现实生活构成了“警钟”与“贴士”,不如说它们的呈现恰恰使得我们日常无暇思索的情感经历乃种种难以言说的情绪具备了一个整理、玩味与释放的契机。我们从他人的经验中辨识出自己,也就仿佛获得了些许抚慰与理解。
与节目组的设计构成契的是,观众们也往往带着“玻璃渣里找糖吃”的心态观看嘉宾们的情感历程。所谓“玻璃渣”,乃是日常生活琐事与烦恼中逐渐积累起来的诸般倦怠、委屈与怨念。这些玻璃的“划痕”或许并不都是那么沉重,却也仍可能是真实而持久的存在,逐步蛀蚀着亲密关系赖以形成的情感基石。但是,残酷与伤痕毕竟也只是生活之一面,并且是多数人倾向回避的面向。所以,哪怕在那些不那么“美好”的关系中,我们也总是极力挖掘、寻觅甚创造着那些“甜味”的瞬间。它不仅仅生成于浪漫的仪式与艺术化的定格,更有可能隐匿在平常生活的细节肌理之中。观众们也通过他们日常起居中的摩擦、冲突、沟通与和好,不断捕捉着这些“再见”的爱人们在相处过程中流露出的对彼此的熟悉、宽容、体贴、温柔与默契。这一点“糖分”,大约也可以满足人们对亲密关系的些许想象和期待。
在情感满足之外,这类节目还指向着当代人对情感或亲密关系的重新思考与定位,以及对高质量人际关系的不懈追求。在这个过程里,疑惑也许终将多于答案。我们或许永远不能肯定,感情自有其逻辑道理可循,还是需要把一切托付给缘分与运。而时下更为具体的困惑也许还包括:“长久”是否仍是亲密关系特别是婚姻的最高追求?如果是,该如何坚守“不分离”的承诺、维持一段绵长的关系与情感?这其间出现的裂痕又该怎样看待?如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长久”将可能不再作为衡量婚姻成功美好与否的甚主要标准,我们又该追求什么?对于爱人、亲人或朋友的“陪伴”究竟应该具备怎样的理想形式?什么才是真正有效而并非止步于自我感动的情感付出?
在诸多疑惑与遗憾之外,我们所看到的更是现代人对能够提供“理解”、“支持”、“温暖”与“关怀”等正向能量的情感状态、以及能够让这些情感生根生长的各种人际关系模式的努力探寻与建构。或许,唯有这些情感与关系的存在能够帮助我们摆脱对“孤独”的恐惧,将一个个“我”编织进以“我们”为称谓的共同体当中。
宇宙间的个体或可离散,而流动的爱意则永不止息。它需要我们用整个生去学习、实践,赋予它每一段具体的形式。在这里,我们或许可以持续叩问,“再见,爱人”能否通向“再见(建)爱人”呢?
本文参考资料:
[美]罗兰·米勒《亲密关系》(第六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
[英]费伊·邦德·艾伯蒂《孤独传:一种现代情感的历史》,译林出版社,2021
[法]阿兰·巴迪欧《爱的多重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校对 | 杨许丽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