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客巴巴官网的介绍下,道客巴巴网是什么

1年前 (2024-04-23)

在道客巴巴官网的介绍下,社会学教授梁莹的很多论文凭空消失了。

在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的网站上,教授的个人成果页面目前只贴有英文著作目录,没有任何中文论文。这对于一个土生土长的人文社科学者来说,是非常难得的情况。

然而,在过去的几年里,她的学术成果被陆续从网上删除:包括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在内的各大学术期刊的数据库,现在已经无法检索到她的任何一篇中文论文;在那些期刊的官网上,已经看不到相应的页码了。在某学术平台仍可检索到论文条目,但页面已显示“404”(无法查看)。

从学术职称来看,39岁的梁莹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她是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计划”等多项人才支持计划的候选人。南京化工大学毕业后,在苏州大学和南京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先后在北京大学和美国芝加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9年起在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任教。

作品是一个学者成长的重要敲门砖。那些现在检索不到的论文,帮助梁颖申请了学位,拿到了科研经费,入选了各种人才计划。

用她的一位同事的话来说,她“获得了她这个年龄的文科教授所能获得的几乎所有头衔”。

比如梁莹2002年发表的论文《转变中的国家公务员制度——中西方公务员制度改革与发展趋势及其比较》,就是厦大陈振明2001年发表的论文《转变中的国家公务员制度——中西方公务员制度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及其比较》的缩短版,只有几个句子有术语上的差异。

随着那些论文的删除,这些学术污点被暂时从数据库中抹去了。

梁莹的一些论文和别人的论文有很大面积的雷同。

“这是一件非常不正常的事情”

梁莹希望本刊从知网撤下的两篇论文都是十几年前的,都是她在东吴大学行政学院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她告诉我,撤稿有两个原因。,她发表论文的时候,研究水平很低,文章很肤浅。第二,她现在只发表英文论文。

“这是一件很不正常的事情。”该负责人表示,“我不赞成这个理由。学习是循序渐进的,也是深刻的。现在你成熟了,当了教授,难道还不承认当时学习的浅薄吗?”

所以本刊没有同意梁莹的要求,之后就没有和她联系了。

但那两篇论文还是从数据库里消失了。

这两个数据库都表示,他们会测试新获得的论文的重复率,以确定是否存在抄袭等问题,但在很久以前,文章都是直接收入。

连硕士博士论文都删了。

这些丢失的文件甚包括梁莹的硕士学位论文《善治视野中我国公民的行政参与——现状、制约因素与路径选择》,博士学位论文《当代公民文化培育中的社会资本因素研究——以南京市调查为例》。

即使在官网,提供电子版的对应期刊,大部分文章也检索不到,对应页码有图片预览,但具体内容无法查看。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一位教授说,2016年和2017年,学校很多老师从不同渠道得知梁莹撤稿的消息,没想到有100多位。

这位教授说,当梁莹在2009年加入南京大学时,学院内部有不同的意见。主要区别是她才30岁,发表了30多篇论文。以文科的标准来说,她担心自己不够严谨,这些论文没有重大的研究成果。但她还是以论文数量的优势通过了投票。

她在2003年发表的论文《治理:面对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的新选择》和《走出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困境的一种新思维——来自治理理论的启示》属于一稿多投,全文约三分之二与厦门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的两篇论文相似。

2009年在南京大学任教后,梁颖每年发表论文超过4篇,其中2011年2013年中文论文分别为12篇、14篇和10篇。

自2014年以来,梁莹用英文发表论文,很少用中文。

2011年,梁颖入选教育部“新世纪杰出人才支持计划”,2015年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计划,并在

周晓红回忆说,进入大学后,梁莹对工作“非常投入”。的时候,她手里拿着电脑边走边看,埋头苦干。她用中文和英文发表了大量论文。所以她申请了各种人才计划,医院给了她支持。她通过了包括《少年长江》在内的多项才艺评审,评审由国家各部委组织的专家进行。能够入选,说明她有相应的研究能力。

另一位要求匿名的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表示,此事没有“客观证据”,全是道听途说。他强调,研究院的学风总体上很好,出了很多有内涵、有思想的学术著作。但如果按照国外一些学术期刊的模块化方式来做论文,会影响文章的内涵,对学术本身也有伤害。

“你知道这条路对我来说有多难吗?”

据梁莹的同事称,社科院的6名教授已经向校领导反映了梁莹的传闻,并建议学校调查核实,否则“迟早可能出事”,影响NTU和社科院的声誉。当时学校一位委副表示会认真对待,但今没有任何反馈。

此外,2017年3月,社会学院2014级社会工作系全体学生联名举报梁颖教学态度极其不正确。南京大学的学术纪律监督员在课堂视察中发现了她的这个问题。

梁颖在社工系开设了第三年《社会工作行政》的专业课和年《社会工作概论》的通识课。

张赟回忆说,梁莹还在课堂上炫耀她的学术能力和荣誉,并表达了她对教学的不屑。“我已经混过了,没什么好怕的。”“我被评上教授了,学校说我每年要上三节课才能来你的班。”

她还会将期末考试的题目提前透露给学生,给绝大多数人打出高分。

他们还反映,梁莹经常利用这门课让学生帮自己做私活儿,例如课程作业是帮她录入问卷,或安排学生去做与课程主题毫不相关的课题的回访工作。

社工系要求本科生在大三结束时完成一篇学术论文,2015级学生没有一个人选择梁莹当导师。

关于一稿多投,梁莹解释说,当时期刊即使不接收论文也不会给回复,所以等一段时间还没有下文,她会将论文修改后另外投稿。

梁莹说,强调学术规范是2005年开始的,“你这样查,全中国所有的人,很多教授、博导都有问题。”“如果你这样追究下去,所有中国的学者,那么多,人人都有问题了。”

她说,没有人会追究早年的事情,不希望早年的错误影响自己的前途。自己从最开始什么都不懂到现在能在英文刊物发表论文,“我这条路有多难你知道吗?”

“如果现在的英文论文有问题,我认。”

在数据库里,那些论文的痕迹一点点被消除了。但这种删除有点像是掩耳盗铃——它们已经被保存在众多图书馆的书架上,白纸黑字,并将继续存在下去。

巴巴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