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鸽传书距离多少适,飞鸽传书速度怎么提高
飞鸽传书的适距离?如何提高飞鸽传书的速度?说到最近的热播剧,肯定是《庆余年》!当长公主拿起《飞鸽传书》发来的“范闲行动”密报,王琦年用弹弓击落检院的《飞鸽传书》时,西岐妹决定写这篇文章:飞鸽传书PK八百里急,你该选哪个?
《庆余年》中检院的飞鸽传书,被王启年用弹弓击落。
《庆余年》中间,公主递给她一本飞鸽传书。
如今有“使必达”,古人也不甘示弱。他们说他们也有“飞鸽传书”和“八百里加急”。那么,哪一个比另一个快呢?《庆余年》里的信使为什么不用“八百里快递”?古人是如何完成使的?
“八百里冲”不是说跑八百里。
古代八百里是急。
历史上典型的“八百里奔流”发生在唐朝的“安史之乱”时期。安史之乱时,唐玄宗在华清池。两地相距3000里,6天之内,唐玄宗就知道了这个消息。判断当时的“八百里冲”达到了每天500多公里。
古代八百里是急。
古代规定一匹马每天要跑300里。在特殊紧急情况下,传输速度最快可达400英里、600英里,甚800英里。按照现在的行车速度,就算跑高速,800里也勉强够用。那么古人是怎么做到的呢?
八百里加急:
在古代,文件传输依靠驿站,通常每隔20英里设立一个驿站。唐朝鼎盛时期,以长安为中心,全国有八条干道,各县之间有通道。具有驿邮功能的驿站多达1639个,专职服务人员2万多人,驿1万多人。
八百里加急原理示意图。
一旦需要投递的公文上标注了“马上飞”的字样,就说明信中传达的信息关系到国家的存亡。然后诸相见,必杀,碍事者死。分娩时,马的奔跑速度必须达到每天300英里以上。但是有一个问题。一般唐朝的快马能走180里,显然达不到安史之乱时每天500里的行程。我该怎么办?换马!换人!接力!如遇紧急情况,沿途各站随时进入红色待状态。一响,“快递小哥”马上起身接力,换马换人,发挥“千里马”的极限。在这种极端的情况下,即使是千里马也经常被杀死。
飞鸽传书:
《庆余年》中间,公主递给她一本飞鸽传书。
飞鸽传书的原理很简单,利用鸽子的归巢原理。
鸽子是一种非常恋家的鸟,不仅对地球磁场敏感,而且自然归巢。
比如古人A在某地开设信鸽驿站,大量饲养信鸽,以此为“家”。出门的时候带上一只鸽子。当B需要联系A时,它会把鸽子放飞,想家的小鸽子迫不及待地飞回A的“家”。
其实在没有“机动车”的时代,古代人是靠动物——鸽子和马送信的。
要说两者的PK,其实就是动物之间的PK。
古代八百里是急。
速度:
八百里冲:古代快马一般跑180里,通过人换马的方案,可以达到300里以上,极限值800里(再快,马肯定死)。用八百里给安史之乱的唐玄宗送信,用了不到六天。
古代八百里是急。
飞鸽传书《庆余年》中的飞鸽传书使用训练有素的信鸽。信鸽的平均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48公里。但是,如果用信鸽给唐玄宗送信
可靠:还有一个要看可靠率。马在地上跑,可以通过人为干预来控制。如果马累了,还可以去每20里设置的驿站吃喝或者换马。
古代飞鸽传书。
其实在古代,少在战时,从来不用飞鸽传书。飞鸽传书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比如会下雨吗?鸽子正忙着躲雨。会遇到好吃的吗?鸽子在忙着吃东西,然后会延缓速度。此外,鸽子在飞行中可能会被鹰和其他动物捕食。还是《庆余年》中王启年用弹弓击落的情况?最坏的情况是,信的内容落入敌方手中,对方截获信或改成错误信息后再继续飞行。这极有可能造成烦。
《庆余年》的飞鸽传书。
所以,在真正的古代,与其用飞鸽传递重要信息,不如用千里马跑路。
-
本文由西岐博物馆原创发布。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飞鸽传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