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名的医院院士,复旦附属医院院士名单
上海知名医院院士名单、复旦附院五年追踪30万患者数据,癌症告别“绝症”时代。11月13日是复旦大学医院(以下简称医院)90周年校庆。2021癌症治疗论坛暨90周年学术论坛传来好消息。
复旦大学委、校长焦阳,上海医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晶出席论坛。复旦大学附属医院院长、上海质子重离子医院院长郭致欢迎词。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医院院长于金明,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贾凡、焦阳分别致辞。
焦阳:90年,“复旦毒瘤”成了一面旗帜;一代接一代,新征程写新篇章。
焦阳在讲话中对医院成立90周年表示祝贺,向为医院的建立和发展付出辛勤劳动的前辈和医院全体同仁表示敬意,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医院发展的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感谢。
焦阳指出,经过90年的不懈努力,医院已经发展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的国内一流医院,为健康中国、健康上海做出了重要贡献。医院走过的90年,是保持初心不变,勇担使的90年,是做好医生,服务人民的90年,是追求,勇攀高峰的90年。经过90年的不断攀升,“复旦”已经成为中国医学的一面旗帜。
站在两个世纪历史的交汇点,希望医院深入贯彻在新时代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积极投身健康中国战略,主动服务上海亚洲医学中心城市建设需求,自觉履行公立医院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推动各项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再创佳绩、再创辉煌。坚持医学教学科研一体化,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者,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中国特色一流医学院提供有力支撑。要坚持人民上,做人民健康福祉的守护者,让高水平的同质预防、诊疗、康复和健康促进服务惠及更多人。坚持改革创新,做现代医院管理的者,抓好医德医风建设,不断医院治理水平,进一步擦亮“复旦”品牌。
郭:为实现“健康中国”和“健康上海”的战略目标,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福祉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郭向90年来为医院的建设和发展不辞辛劳、辛勤工作的全体老领导、离退休老同志和医院职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向一直支持医院建设和发展的各级领导、兄弟医院和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他指出,1931年,作为中国最早的癌症专科医院,负责为国人诊治恶性。一代代癌症患者始终以保护人民生健康为己任,以解除病痛为己任,积极服务国家战略。经过90年的发展,这家只有2名医生、20张床位的医院,已经成为拥有2100多张开放床位,享誉全国,集医、教、研、防于一体的三甲医院。医院各项事业稳步发展,医疗业务量逐年增长,临床诊疗规模保持国内领先,行业认可度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目前,医院科研项目的数量已经在
于金明通过远程连线向医院建院90周年致贺词。他祝贺医院在科研创新实力、人才队伍建设和医疗服务能力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感谢医院在我国防治队伍前列、在国内外领域树立旗帜、保障人民健康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他希望医院未来抓住战略机遇,坚持创新驱动,在医学研究和预防方面取得更大突破,更好地树立榜样和标杆,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意味着贾凡医院始终保持国内中心的领先地位,每年病例数位居全国前列,八种类型的诊疗数量居上海市首位。有多个高水平的学平台和研究中心,治疗的生存数据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他希望未来两家医院精诚作,实现专科医院和综医院优势互补,加快国家医学中心建设,打造中国临床研究新高地,为上海打造亚洲医学中心城市,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做出新贡献。
患者医院随访数据显示,30万患者5年生存率达到一流水平。
从“以治疗为中心”看癌症的诊治
到“全生周期管理”
11月13日,患肠癌肝转移6年的周阿姨来到复旦大学附属医院大肠癌门诊。周阿姨爽朗的笑声让人难以想象。六年前,她次确诊时感到害怕和尴尬。如今,她“意识到”了诊断和治疗过程。“后续不看专家,专病门诊又快又好!”从发病之初担心“还能活几年”,到现在完成了后续检查,准备好了药品,在精科营养门诊服务台预约了时间。
“现在癌症已经不是‘绝症’了。我有‘两部位’癌症,经过治疗已经控制得很好了。现在去医院就像去看高血压一样。我得配药,检查,就像一种慢性!”周阿姨说。
癌症告别“绝症”时代
治疗模式符患者的生周期需求。
随着手术技术的提高,化疗靶向药物的创新,以及放疗对病灶的“精确引导”,癌症不再是“绝症”。
今日在2021年治疗论坛暨复旦大学附属医院建院90周年的大会上披露的一组生存率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结论。这份生存率数据对2008年~2017年在复旦大学附属医院确诊为恶性并接受住院治疗的近30万患者进行长期密切随访,结果显示5年总生存率明显达到71.3%,整体生存情况齐肩先进发达国家水平。
此外,另一份国内、规模的复旦大学附属医院转移患者生存报告显示,2008年2017年在复旦大学附属医院住院诊疗的2万余例已发生转移的恶性患者中,转移发生后的总体1年、3年和5年生存率达到65.6%、33.4%和21.1%。也就是说,即使发生了转移,也还有五分之一的几率可以再活5年;部分瘤种转移患者治疗后5年生存率超50%,如前列腺癌转移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后的5年生存率高达54.9%。
“由此可见,大多数患者如能经过规范治疗,长期生存不是一种‘奢望’,如能在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大部分基本可以获得。”复旦大学附属医院院长郭小毛教授指出,作为上海乃中国诊疗的“桥头堡”,医院癌症诊疗模式和学科布局早已不局限于“治疗为中心”,而是致力于对患者全生周期包括生理、心理等需求的充分满足。
科技赋能患者服务升级
智慧医疗场景缩短就医流程
11月13日上午9:00,周阿姨按预约时间进入门诊诊区签到,没过几分钟,叫号大屏便提示周阿姨进入诊室。看完门诊,周阿姨在手机上完成付费,并直接前往取药窗口取药……以往少需要一个多小时的就诊时间,现在缩短不到半小时。
“以前来院挂号、等候门诊、打印病史、付费都要排队,几次队排下来就过了一个多小时了,”周阿姨说,“现在只要网上预约好号头,按时间来看病,病史也不用打印,手机上直接能看到,绑定的医保卡付完钱就可以取药,省时间、少跑路!”
“数字化转型明显改变了既往患者的就医模式,患者就医更便利,医生也从中获益”,郭小毛院长表示,“智慧系统的辅助,让医生能够获得更及时和的诊断信息,进而能够给出更规范的治疗方案。医院还将在更多场景中拓展数字化应用,提供更多让广大市民可感、可知、可及的智慧医疗服务。”郭小毛院长说。
科学研究“反哺”临床
科研成果让患者生存获益
医院是全国诊治的“排头”和“先行者”,同样医院的科研产出近些年也呈现“井喷”式的增长。据复旦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陈震教授介绍,医院从2010年国自然立项总金额的4427.1万元到2020年立项总金额达到18260.5万元,医院的科研立项呈现数、质“齐飞”态势。
“我们的临床科研成果并不是为了一纸论文而从事临床研究,我们的众多科研立项聚焦诊治领域的难点痛点和‘卡脖子’问题,许多研究成果‘反哺’临床实践的重大突破,最终让患者获得生存获益以及生活质量。”郭小毛院长说。
在乳腺癌诊治领域,三阴性乳腺癌被称为“最毒乳腺癌”。医院邵志敏教授团队“十年磨一剑”,绘制出全球的三阴性乳腺癌基因图谱,并提出分型标准,对这群患者实施分类而治,获得了研究和临床实践的双突破。在门诊,邵志敏教授一句“我们对三阴性乳腺癌有了很好的治疗方案和疗效,你要乐观一点,不要害怕”,让众多哭哭啼啼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泪水中闪烁着希望和期盼。
作为开展宫颈癌保育手术全球最多的一所医院。吴小华教授团队在确保安全性和提高妊娠率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临床研究和技术革新,使得“复旦”宫颈癌保育患者5年生存率达到98.6%。团队攻坚克难,根据十几年的临床经验,制定了腹式根治性宫颈切除术的“复旦标准”,扩大了患者受益群,并被美国国立综癌症网络(NCCN)指南收录并。
从一颗镭锭到横跨浦江
诊疗新理念新技术惠及患者
本次论坛上提及了这样一段历史,医院的前身——中比镭锭治疗院,在20世纪30年代率先在国内拥有一克镭,就是这一克镭已经达到了当时镭锭治疗的标准,使中国癌症治疗技术达到当时领先水平。如今医院已经横跨浦江,形成徐汇院区、浦东院区和质子重离子中心“一体两翼”发展新格局。
在浦东这块有着“创新、开放”基因的沃土上,医院副院长虞先濬教授说,医院浦东院区2019年的落成启用,不仅是医院整体空间的扩展,更是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在这里,除了医院一直倡导和践行的规范诊治,更重要的是拥有了实体化运行的多学科诊疗模式,拥有多学科综病区、多学科门诊以及I期临床病房。
两年来,邵志敏教授、虞先濬教授、叶定伟教授、蔡三军教授、吴小华教授、杨慧娟教授、吴炅教授、陈洁教授、嵇庆海教授、王鲁教授率领的诊疗团队,先后在浦东院区开设了各自诊疗特色的多学科门诊。“多学科门诊的出现,免去患者和家属来回奔波多个科室寻求一个方案的困境。”郭小毛院长说,“多学科门诊的模式,大大节约了患者的就医成本,一站式解决患者诊疗问题,时间给出方案;多学科综病房则实现了多学科力量的资源整。”
“I期临床病区拥有许多最前沿的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让全国各地众多一二线治疗无效的患者,在临床试验中获得了重获的机会和可能。”副院长吴炅教授说。
此外,质子重离子中心开业今6年来,累计治疗患者4000余例,治疗量平均增长26.1%,已连续两年年治疗量居粒子机构的前列。医院将在“十四五”期间,在做好患者服务的同时,将与企业作,并在质子重离子设备的“国产化”上做更多的创新工作。
郭小毛院长介绍,未来,医院的国家癌症中心创建将瞄准四大方向:一是贯穿全生周期的筛查、诊治和康复。真正做到治疗“一人一策”,打造一个从预防、诊断到康复的全流程闭环诊治过程;二是围绕质子重离子制定适国人的“中国方案”和指南;三是打造国家级的疑难病理诊断中心,赋能治疗的实现,制定“金标准”的指南和教科书;四是加大与第三方企业的作与开发,包括相关医学装备、抗癌药物研发,打通产学研转化的“一公里”,打造科创高地,实现医院高质量创新发展。
文字:王懿辉、王广兆、赵天润
图片:复旦附属医院
院士复旦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