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和集团十大股东,置地集团十大股东
怡和集团前10大股东(置地集团前10大股东)
标题| 《追龙》
本文选自冯舒音频节目《冯仑商业私房话》。
今天就让我来告诉你,著名的英资企业怡和是如何成为百年企业,积累巨额财富的。
这么多年,我经常出差,一年飞150、60次。很多时候,我的选择是入住文华东方酒店,不仅仅是因为这家酒店背后的主人与我关系密切。关键是这个寄宿家庭的故事,总是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每次入住文华东方酒店,都觉得它是历史滋养的,给了我很多启发。
文华东方酒店的主人是谁?我们读现代史的时候,经常会说到怡和,一家英国公司。我之前也过一本叫《洋行之王》的书,讲的是这个企业的兴衰故事,3354怡和集团。
怡和集团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它最初被称为怡和。创始人是两个年轻的苏格兰人,一个叫威廉查顿,另一个叫詹姆士詹姆士马地臣。
这两个年轻人实际上是医科学生。当时,东印度公司需要招募两个人到贸易船上帮助人们看病。时间长了,他们发现帮人看病挣钱太少,而在船上拉东西、做贸易挣钱多。
于是两个年轻人放弃了船上医生和人的工作,在岸上成立了扎典洋行,做起了贸易。于是他们在广州创业。
威廉查顿和詹姆斯詹姆士马地臣
1841年开埠初期,他们买下块土地公开拍卖,然后开始在置业,也就是今天的房地产生意。
1843年,他们在上海赢得了另一块土地。贺洋行后来参与了中国的许多经济进程,如1876年上海条吴淞铁路的修建,中国部电梯的安装,各种机械设备的引进等。直到1912年,怡和的总部都在上海。
1954年,怡和从内地撤出。但是在,怡和的事业被一个年轻人复兴了。这位年轻人就是今天的怡和集团主席凯西克先生。当时他二十多岁,很年轻,只有5000万港币继续创业。
在失去了内地所有的生意后,他继续创业。今天,我们称之为二次创业。1984年,他将公司迁百慕大,并将总部迁伦敦。这个企业是战争前后在中国设立的非常古老的企业,一直延续今。
如今,它是世界500强企业之一,员工超过40万人。在,我们看到很多怡和的标签,坐飞机的时候,机场管理层推的步车上都能看到外企的身影。怡和的子公司还有牛奶公司、文华酒店、美心快餐、七-十一等。它有很多东西,当然更重要的是它在中环拥有7个特别值钱的物业,比如中环的置地广场、证券广场等。
这个家的故事,绵延了差不多两百年,其实也引起了我的好奇心。
渣甸大厦
我和凯西克先生也有很多交流。每年夏天,我经常去他在伦敦附近的庄园住两天,和他们聊天。
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件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有,我和几个朋友一大早起来,去了庄园。我们一进庄园大门,老教师就非常高兴。他知道我们每次来都会聊天。于是他特意准备了两张纸,然后拿着这两张纸告诉我们,我今天心情特别好,天气特别好,特别开心。
因为要翻译才能理解,所以有点不解。不知道这两张纸里有什么样的故事让他这么开心?于是我们好奇地问。
老教师拿着一张纸慢慢说,今天,我的市值超过了李嘉诚。我们觉得这是一件很幸福的事。第二张纸是什么?他说,第二张纸是我十几年的投资。按年回报算,我超过了巴菲特。哇,这太棒了。我们特别好奇。你是怎么做到的?
于是我们坐下来开始聊天。我们问了老老师很多东西,但是不管问了多少东西,其实我们一起问他一件事,他怎么会做这两件事,背后的逻辑、故事、秘诀、方法是什么。
以他特有的英式幽默,只说了一句话,翻译成中文就是:减少决策。
我们问,怎么叫减少决策?每天要处理的事情太多,要做决定。
他说,我的经验是,做的决定越多,其实失败的就越多。因为你决策频繁,信息不全,又因为时间紧,会有很多盲点。另外,进入很多新的领域,接受不必要的诱惑,也会导致失败。只有做那些一直不停的事情,一点一点的完善、修补、整理,这些事情才能最终创造出的价值,而那些东奔西走的事情是赚不到多少钱的。
《乔家大院》 |最好的决定是少做决定。
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当然,我们都说巴菲特也是价值投资。长期持有,其实是为了减少决策,而不是今天进去明天出来,所以有点类似。我们问他,如何减少决策?
他举了一个怡和和李嘉诚之间的往事。
怡和是英资,李嘉诚是中资,李嘉诚一直对拿地很感兴趣。于是分别在1978年和1988年发起了两次收购,但李小姐都失败了。
1978年,李嘉诚看好九龙仓,开始吸纳九龙仓的股份,不仅吸引了股东的疯狂追随者,也引起了大股东怡和的警惕。
此时,怡和正经历海外收购失败,于是要求汇丰银行出面做中介,与李泽楷和解,于是李泽楷将其在九龙仓的股份高价转卖给包玉刚。这是次谈判的结果。
虽然李先生没有并购成功,怡和还是亏了九龙仓,但是从中赚了几个亿,还不算太差。这笔钱后来被用来购买土地的股份。
票,并将置地归集到怡和的名下。但因为政局的影响,当时的市场也比较冷,怡和在大环境影响下也面临一些困难,这时候李嘉诚又一次出手想要收购置地,这是怡和与李嘉诚以及其他华资财团进行的一场特别较量,之后终于坐下来谈判,最终港资对怡和的狙击仍然以和谈收场。
收场是怎么个收法呢,这两个高人签了一份很有意思的同:李嘉诚每年减持 1%,怡和每年增持 1%,也就怡和每年从李嘉诚手里收 1%,李嘉诚每年转让给怡和 1%,但每年的价钱随行就市。这个约要执行多少年呢,一共要执行 26 年,李嘉诚才彻底从置地退出,直到 26 年之后,怡和才重新控制了置地 51% 的股份。
做了一个决定,然后坚持 26 年,没有再做第二个决定,比如说把它卖了,或者重组再折腾,这就是凯瑟克先生讲的减少决策。那么结果是什么呢,这个结果是双赢。
由于置地每年有 1% 给了怡和,怡和就从李嘉诚这拿到 1%,他的股份越来越多,他对企业管理投入的精力,投入的资源和心力就越来越多,于是置地就越来越好,而李嘉诚每年卖 1% 随行就市的价格,他每年都没吃亏,比一次卖掉要多赚很多钱,所以经过了 26 年以后,置地的价值大大地,而且拥有中环最核心地段,最主要的物业。
中环
那么,公司市值和管理的资产在虽然有很多的变化,但它实际的价值和管理的资产和国内现在的快速销售的这些公司相比不相上下。所以有很多事情做多好,还是做少好?快速地动好,还是安稳地静好?是连续朝一个方向积累好,还是四处出击好?
这些选择对于一个企业家和商人来说是每天都会碰到的,但是凯瑟克先生告诉我们的结论是和巴菲特类似,就是减少决策,静比动好,少比多好,精比粗放好,耐心是赢取财富的最主要的法宝。
凯瑟克先生现在快 80 岁了,每天仍然很勤奋的去伦敦办公室上班。既然减少决策还要努力上班,这话不太好理解。
老人家又说,虽然我不决策,但我要看着我原来的决策是否能够沿着原来的方向持续地变化,而不应该闭着眼睛睡大觉,因为市场的声音非常多,你到底怎么听,怎么看,这是很重要的。
《华尔街之狼 》|市场瞬息万变,该怎么判断?
我问他,市场怎么判断,应该怎么看呢?
我就觉得英国人的幽默很有意思。「市场的鼻子很长」,也就是说市场上传达的信息要非常仔细地去嗅、去闻、去把握,因为市场可以预告未来很久以后会发生的事情,而这段时间很长,所以说市场的鼻子很长,就像大象的鼻子一样,它舞动的范围很大,非常灵敏,其实应该特别注意。
这时候凯瑟克老先生补充,他讲到市场上声音很多,怎么做呢?老人家又说了一句非常经典的话——用心倾听,朝相反方向做。
市场的鼻子很长,你听了非常多的声音,各种各样的说法,但是你怎么去判断,怎么去决策呢?那就是「用心倾听,朝相反方向做」。
比如说,现在有人说国内的房地产要快速周转,快速销售,价格越来越高,规模、成本、速度很重要,市场上媒体、分析师很多人都这么讲。那么按老先生的话说,就是用心倾听,但是要朝相反方向做。
做什么呢,就是在住宅以外去持有那些最有价值的物业,用置地的话来讲,在最贵的地上,建品质最好的物业,租给最有钱的人,这叫用心倾听,朝相反的方向做。结果证明他们一次一次,朝相反方向做了然后减少决策,耗时间,耐心去争取的成功,而且是大成功。
《大空头 》|用心倾听,朝相反的方向做
其实后来发现,不光是怡和,在房地产领域我还看到另一个类似的故事,就是在北京国贸,嘉里花了 30 年在北京国贸一期、二期、三期,建了一百万平米的建筑,这就是北京目前品质最高的物业,这 30 年才建了 100 万平米品质最高的物业。它创造的价值是多少,这个公司现在物业的价值超过了 1500 亿人民币,可是它这 30 年就做这么一件事,在北京也不贷款,慢慢的把公司做好。
我们几个年轻人在 30 年前从北京开始做房地产,由一个公司做成了六个公司,一人做一个公司,每个人都做,差不多在 CBD 有小一半的物业是我们折腾起来的。可是我们今天的价值呢,我们做了卖,卖了做,然后不停地折腾,今天的价值可能还抵不上别人的十分之一。
由此更进一步体会到,在大市场发生变化的时候,应该吸取怡和洋行这些老公司的经验。
老先生这两句话值得我们反复玩味,所以我再说一遍。
句话,当很多事情诱惑的时候,一定要提醒自己减少决策。
第二句话,市场的鼻子很长,我们应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用心倾听,朝相反方向做,为人所不为,用时间来证明你。
朝相反方向做,同时减少决策,坚持下去,这就是老先生告诉我的成功之道。
主编|王滔 编审|陈润江 顾问|王淑琪
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