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邮箱格式错误,邮箱格式明明是正确的老显示错误
电子邮件格式错误。电子邮件格式显然是正确的。老显示错误: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教授田晓菲。
为自己的系列作品写序言,是不可避免的“回顾”时刻。从2000年开始写《尘几录》,二十年过去了。回想起来,有些事情因为时间的流逝,视角的改变而变得更加清晰。
三联书店出版的这一系列作品,目前收录在我2000-2016年间写的四本书里《尘几录: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研究》 《烽火与流星:萧梁王朝的文学文化》 《游:早期中古时代与十九世纪中国的行旅写作》 《赤壁之戟:建安与三国》。这几本书,在主题和结构上,各有侧重。在我看来,学术论文的写作不仅仅是收集材料、列举事例、写下结论的方式,更是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思考的方式。写书的过程是一个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是思想得以成熟和实现的渠道。
《尘几录 : 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研究》
《游 : 早期中古时代与十九世纪中国的行旅写作》
《游》是对中国文化传统中两个分水岭时代的勾勒和比较。同时也聚焦了一个我特别感兴趣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是如何不仅受到观者的信仰和价值观的限制,还受到语言3354修辞手法、模式和意象3354的中介。当观众遇到的不仅仅是异国他乡,还有陌生的异质文化时,这种张力尤为突出。所以这本书把六朝和晚清二为一,希望超越时代、体裁、风格的孤立割裂,看到它们的异同。一方面详细处理具体的时代和文本,另一方面可以全景。对于这本书,有些评论家认为我想做的是所谓的“跨学科研究”,但我并不认同这种描述。正如我在这本书的前言中所说,我的方法是把通常被不同学科作为特殊研究对象的文本放在一起,把这些文本还原到它们产生的语境中。在这方面,现代学科之间没有界限。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探讨一个历史时代中常见的文化问题和共同的文化关切。
《赤壁之戟:建安与三国》
《烽火与流星》英文版于2007年出版。它专注于一个朝代的“文学文化”,即公元6世纪上半叶的梁潇王朝,被书评界称为“六朝中部专注于特定时代的西文书籍”。虽然这本书的正式写作始于2003年,但早在我读书的90年代,南朝就是一个让我产生强烈兴趣的时代,并成为我博士论文的题目:直觉上,我觉得它不仅是中国文化传统中清晰可辨的一部分,而且有着一些与宋元明清传世截然不同的新奇异质因素。它朝气蓬勃,充满自信,充满蓬勃的创造力和的想象力,也是一个最容易被污名化和误解的时代。初唐史家对南朝文学尤其是宫体诗的评判是“不假思索”地接受的,重复了一千多年。希望这本书能帮助读者看到一些观念是如何产生的,也因为了解了这些观念的产生过程,认识到很多想当然的观念并不是“自然存在”和“历史事实”,而是被人为地挤压和建构,是出于为王朝意识形态服务的各种偏见或者是纠结于当代文化和政治,是出于思想的懒惰或幼稚。
《烽火与流星 : 萧梁王朝的文学与文化》
《尘几录》和《烽火与流星》曾被视为“解构”作品。在一次学术访谈中,我曾经提到过“解构”这个词在中国语境中经常被混用和滥用。解构原本是一种学术思潮和理论,有具体的实践含义;然而,在中国语境中,它往往被错误地等同于“破坏”。展示一台机器的内部结构和组装过程是破坏和消除吗?如果是的话,那么被破坏和淘汰的就是这个机器本来就是“天然”的话。
给人收获的研究,应该是带来问题多于答案的研究,因为它不是自成体系的,而是启迪和激励人的,为同行和后来者打开了一片新天地。不是为了给一座孤独的学术大楼做贡献,而是为了改变现状,向未来奋进。对于一个现象,从简单的接受到复杂的认知,智者会在其中看到更加丰富和无限的可能性。说到底,我们需要强大的历史想象力:不是小说家那种想象出来的想象,而是认识和感知一个与我们完全不同的时代,一个与我们完全不同的世界的能力。我希望能像考古学家一样,照亮沉睡在黑暗古墓中的稀世珍宝,让人们再次听到一个时代的声音。《烽火》年最早的是《烛火》和《沉思诗学》一章。
一般来说,青年学者的本书总是以自己的博士论文为主,但我的情况并非如此,因为在我看来,论文刚完成就暂时转移一下视线,与论文制造一点时间距离,多积累沉淀,是一件好事。但是,积累和沉淀并不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我目前在写的这本书可以说是《烽火》的续集。一方面,我回顾了刘崧和小琪,另一方面,我推进到隋朝的宫廷政治和文学文化。这个研究加上历年来除了专著之外陆续写的论文,是对中世纪早期文学的不断探索和发现,构成了一个具有内在连贯性的整体,以实现我在博士论文开篇之前写好《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的心愿。于我在《剑桥中国文学史》年写的《东晋-初唐》一章,由于出版社对篇幅的严格限制和编者对预期读者的尊重,可以说是属于不同的风格(比如五言绝句和长行的区别),也可以说是“壁画初稿”。
《剑桥中国文学史》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6月出版,742页,75.00元。
我也想借这些书从英文到中文“回家”的机会,告诉中国学界的朋友们。
朋友们表示感谢和致意:不仅为这些年来学术上的交流,更是为了超越时间与空间、年龄与性别的友谊。从北京到南京,从苏州到上海,从到台北,许多次畅谈与酣饮,留下了温暖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待。这些年来,很多读者,无论是青年学子、出版界人士,还是学术圈外的文学爱好者,都曾给我热情的支持和鼓励,包括在国内演讲时直接的互动,或者写来电子邮件。因为学术研究、行政工作和个人生活的繁忙紧张,我不能做到一一回复,但是我的内心充满感激。无论洞见还是偏见,这些书里的见解都是我自己的,代表了我在不同阶段的阅读、探究与思考所得;精彩纷呈的文本,带给我无限乐趣,如果我能通过这些文字和读者分享万一,就足以令我感到欣慰了。
(本文系“田晓菲作品系列”的总序,该系列将于2022年3月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校对:丁晓
错误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