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创业经历苦难史,任正非次创业经历
任的创业经历是艰辛的,而任的次创业经历。
高中三年,任的理想就是吃一个白面馒头。有一次,一个家境不错的同学给了他半个馒头。任不忍心一下子全吃掉。每次,他都咬一口,放进口袋里,吃了整整两天。
如今对于衣食无忧的孩子来说,根本无法想象吃馒头是一件如此幸福的事。但对于1944年出生的任来说,解决温饱才是家庭的头等大事,白面馒头只能是品。
任的父母都是教师。按理说,教师应该受到良好的待遇。而在50年代的中国,社会物质的匮乏,让所有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都苦不堪言。
任的父母有七个孩子,一家九口的生计完全靠父母微薄的工资。可想而知,他们生活贫困。为了不让孩子饿死,家里实行“分餐制”,父母总是给孩子多吃。每次交学费,哪怕只花两三元钱,我妈都很担心。每次她都要借几个来凑,度过难关。
任的童年是如此的贫困,以于让人难过。然而,无论生活多么艰难,父母都尽力坚持让任学习。9岁时,任考入重庆建筑工程学院。
大学期间,任的家庭被卷入文化大革的阴霾中,这是他父亲年轻时的经历造成的。任的父亲在国民412工厂工作,经常私下组织研讨会,表达爱国之情,宣传抗战。这引起了国民特务的注意,并计划逮捕他。为了避免被,任福选择定居贵州,拿起教鞭,当了一名教师。
正是这段在国民工作的经历,让任福在文革中锒铛入狱,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肉体折磨。任放学回来看望父亲。他父母怕他受牵连,让他第二天回学校。临走时,父亲送给他一双旧皮鞋,对他说:“记住,知识就是力量。别人不学,你就要学,不要人云亦云。”
任牢记父亲的谆谆教诲。回到学校后,他努力学习,自学完成了大学课程,还自学了三门外语,阅读《*选集》。经历了文化大革的磨难和家庭的屈辱,任逐渐成长起来。
1967年大学毕业后,任选择参军,成为一名令人羡慕的战士。任很聪明。在部队有多项技术发明,两次填补国家空白,受到领导和同志的认可。但由于父亲的原因,一直没有得到奖励。迷失在东方的角落里,得到了桑榆,这让他磨练了忍辱负重,不以为耻的态度。任说,“我习惯了不能得奖的平静生活,这也培养了我今天不争荣誉的心理素质。”
在军队呆了14年后,1982年,38岁的任决定换工作,以便能陪伴家人。任调到深圳最好的企业之一的南油集团工作。此时,任的任妻子已经是南油集团的高层了。孟军是四川省领导的女儿。他们有一儿一女,儿子任平,女儿孟晚舟。
此时,任踌躇满志,一心一意要下大力气。然而事与愿违,任仍然保持着军人的处事风格,并不适应灵活多变的商品经济活动。做生意被骗了200万。那一年的200万元是天文数字,任不得不辞职。
这时,任与的爱情生活也走到了尽头。任后来感叹人生无常,爱情难测。年轻时,他充满热情,但感情受挫。当他成名的时候,他的爱人早已不在了。
爱情受挫,事业遭遇滑铁卢,但这些都没有打垮任这个硬汉。遭遇中年危机的任郑飞却不是这样
1987年,43岁的任和其他人在深圳湾边两个杂草丛生的“简易房”里筹集了21000元建立了华为公司。谁也想不到,这样一个小公司,将来会走向世界,成为通信制造业一颗耀眼的“明星”。
起初,华为通过代理HAX交换机赚到了桶金。任目光长远。做代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他想做华为自己的产品。只有做好自己的产品,才能拥有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任成立了研发中心;d团队,任华中科技大学硕士郑宝勇为研发负责人;d队。经过潜心研发,HJD48开关上市。一年时间,华为实现了1亿元的销售额,员工从1人增加到100人。
任精力充沛,积极进取,充满了争取民族工业独立的雄心壮志。从产品代理到自主研发,公司会失去眼前利益。同样,当华为研发的office switch没有适应时代的发展,刚推出就面临没有市场的尴尬局面时,任也没有执着于眼前的利益。他一站把所有剩余的资金和人员都投入到CC08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研发中。
任是一个具有狼性精的人。他对商机的感知敏锐,反应速度快,决策果断抓住机遇,执行力强。正是他的狼性精,做出了正确的判断,顶住了一战的压力。虽然过程很辛苦,但结果是好的。
值得一提的是,任有着非常好的口才。创业之初,华为只是一个破旧的厂房,一边是办公室,各种设备堆在一起,另一边是简易床。在狼性精和非凡口才的感召下,任郑飞让他的员工相信他们所从事的是一个有前途的职业。员工经常通宵工作,通宵吃饭,精力充沛。他说了一句很有煽动性的话:让员工以后买房,选阳台大、朝南的房子,以后可以用来晾钱。
当时国外企业在技术、科研实力、财力上都有很大优势。华为是如何一步步打败这些竞争对手的?任年轻的时候读过《*选集》,还真管用。他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瞄准外企不喜欢的农村市场,稳扎稳打,逐步获得城市的份额。
华为非常重视售后服务,一切以客户为中心。任说:“我们必须以顾客的价值观为导向,以顾客满意为标准。
公司的一切行为都是以客户的满意程度为评价依据。”不管是荒凉的大漠,还是贫瘠的高原,只要客户有需求,华为的员工不分白天黑夜,总能快速地解决问题。在与国外竞争的同时,国内的竞争对手也不容小觑。国内的情况是四足鼎立:巨龙、大唐、中兴、华为,简称“巨大中华”。巨龙和大唐因为体制问题,在市场竞争中逐渐败下阵来,只剩下中兴和华为二虎相争。两家公司同在深圳,企业文化也有惊人的相似,同样有着振兴中华的梦想,同样的市场定位,还有一个最直接的共性点--生产同类产品。
1998年,两家公司在市场的竞争中走上了法庭,各自状告对方,都获得了相应的赔偿。再看十年之后的今天,中兴已远远落后于华为。这大概与两家公司的领导人有关,中兴创始人侯为贵拥有传统文化人的儒雅,一向钟情于谦恭平和的“中庸”作风,而任正非骨子里带着常人没有的韧性和倔强,喜欢主动竞争。
华为在国内站稳了脚跟,便开始四处征战。进入俄罗斯市场,挺进非洲与拉美,牵手英国电信,开拓了荷兰、德国市场,进驻美国。
美国无疑是世界上科技强国,也是国外企业最难进入的市场。任正非采用的是“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层层击破”的战略方针。2002年,华为在德克萨斯州成立了一家子公司。不可避免地,华为要与“地头蛇”展开一场殊死决斗。
在美国电信市场中,最有名望和实力的要数思科系统公司。华为产品性能、技术含量与思科的产品不相上下,价钱却比思科的产品低20%。这一年,华为在美国市场的销售额比上年增长了70%,这令思科如坐针毡。
思科采取的竞争方式是:华为,声称华为侵犯了思科的各种知识产权。古话说的好:“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任正非明白,思科在意的不是赔偿,而是彻底遏制华为的品牌势力在美国市场的持续增长。他给出了最高指示:“敢打才能和,小输就是赢。”
不出所料,次交锋,华为败下阵来。任正非没有自暴自弃,更换了公关公司和侓师事务所。2003年3月17日,华为重返法庭,与思科打了个平手。2004年下半年以后,双方签定了正式和解协议。
华为和思科的这一较量被称为“世纪之讼”。表面上看,思科和华为没有分出胜负,实际上,华为是战略意义上的胜利者。华为不但在美国站稳了脚跟,还大大了品牌知名度。这次“世纪之讼”,也证明了任正非强调研发的决策是正确的。自此之后,华为更是巩固了产品研发的核心地位,每年拿出销售收入的10%-15%用于研发。
华为一直没有停下研发的脚步,从通信到企业网、从云计算到手机,华为一直紧跟市场的节奏,打造核心竞争力。这一切离不开任正非的领导。任正非不但决策了企业的发展战略,还大刀阔斧引进了西方的管理体系,融到自己的管理中,打造软实力。
他说:“华为公司从一个公司发展过来,是在中国发展起来的,外部资源不像美国那么丰富。发展凭着感觉走,缺乏理性、科学性和规律,因此要借助美国的经验和方法,借用外脑。”
一个好的,不但指引方向,还要学会管理。从这方面来说,任正非是一个杰出的企业家。他个性鲜明、拥有非凡的智慧,带领华为在国内外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却没有沉迷于掌声和鲜花之中。
尽管以一言九鼎、雷厉风行著称,但任正非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行事低调、处事严谨、非常亲民。有一次,华为的几个基层干部觉得出差报销不方便,便在电梯里吐槽财务管理不健全。当他们上到7楼时,迎面遇到了任正非。他们说话声音不算小,任正非正好听见。几个小干部心生恐惧,一直担心自己被骂。没想到,半个月后,公司重新制定了一套财务系统。原来,任正非听取了他们的“吐槽”,改进了财务系统。那个基层干部纷纷赞扬任正非的大气和宽厚。
任正非本可以享受的生活,但他生活得非常朴素、平凡。穿衣服不修边幅;出门不带司机和助理,甚出差或出行都不配专车;在食堂自己拿餐盘、打饭…….
正如《任正非传》所说:“任正非是低调与张扬、谦卑与强势的的共同体。他以自己的个性、智慧、意志力,在中国企业发展史上创造了不朽的业绩,也为世界科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任正非中年创业,早年的贫困生活和军旅生涯,锤炼了他不服输的韧性和“狼性”精,使他带领的华为成为闪闪。如今,76岁的任正非,仍然工作在岗位上,这种不服输的精气值得我们学习。
苦难任正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