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挣钱的违法犯罪行为,违法挣钱属于刑事案件吗

1年前 (2024-04-23)

最违法犯罪的挣钱行为,违法挣钱是刑事案件吗?“薅羊毛”违法吗?这个词现在指参加各种优惠活动,从而省钱或从中获利。但是,有些羊毛可以用来福利,有些羊毛不能用,甚会犯法。今年6月,在上海一起由“薅羊毛”引发的案件中,该公司多名员工被判刑。为什么?

借助第三方软件“薅羊毛”的案例

上海市公安局杨浦分局民警齐新宇说,他们接到广西南宁一名女子的投诉电话,举报称辖区内某商场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她注册为会员,并收到该会员的短信。然后他们以此为线索,查到了这个女人的手机号是注册了什么,怎么用的。

客户投诉一辆车牌号为苏n的私家车,工作人员查询后发现,这辆车经常出入商场停车场,都是以扣分的方式在商场手机客户端结算停车费。更让工作人员震惊的是,这辆车的名字上绑定了100多个不同的手机号码。

据警方介绍,正常情况下,一辆车不可能绑定这么多手机号,而且该车停车费也不正常。一个多月没交停车费了。

为了进一步了解情况,商场工作人员扩大了数据搜索范围,发现有类似情况的车辆约有120辆。这些车牌信息被绑定了大量不同的手机号码。经初步估算,仅2020年一年,商场就损失停车费近37万元。那么,这些车主为什么会绑定这么多不同的手机号码,又是通过什么渠道找到这么多号码的呢?

这个购物中心旁边是一座办公楼,许多公司在那里办公。公司员工邓某为了方便接送客户,几乎每天都把车停在这家商场的地下停车场。

邓说,这家商场的停车规则是,一辆车个小时免费,一个小时后按每小时10元收费,每日限额80元。一个手机号在商城手机客户端注册新会员,同样可以获得500积分,可兑换商城停车场一小时停车时间。

为了公园,邓煞费苦心。他几乎动员了所有的亲戚朋友注册成为这个商城的会员。没过几天,邓就面临无号可借的局面,不得不放弃按这个号停车的做法。然而,每天七八十元的停车费让他感到资金压力。

2020年6月的,他听同事说有个软件叫“集码收码”,号称停车一小时只要2分钱。

邓说,要用这个软件,得先充值。充值成功后,可以点击软件中的获取新号码功能,选择停车地点,获取一个陌生的手机号码。接下来,用这个号码注册停车商城的新用户。无论号码是谁的,只要在“集码收码”软件界面再次点击接收短信功能,就会收到显示验证码的提示信息。之后返回商城的软件界面,填写刚刚获得的验证码,就可以成功注册成为会员了。同时可以从本商城获得500积分抵扣停车费。

邓某:我收50块钱,用不完。有时候因为是便宜号,所以才两毛钱一个。

由于这家商场使用的是网上停车支付,500积分支付后,邓只需将“集码收码”软件获取的手机号码与车牌绑定即可出公司,只需花20美分即可实现停车一小时。

一小时操作一次,操作八次,花1.6元钱,可以停到下班。停车费全款的话,需要80元。就这样,这个名为“聚码连码”的软件,在邓所在公司的员工中,成了公开的秘密。

2020年12月底,商场工作人员带着查到的数据信息来到辖区所在派出所报案。根据提供的车辆数据

经过核实,这些车主几乎都是商场旁边这栋写字楼的工作人员。2021年1月5日,警方采取行动。最终,包括邓在内的25名车主被列为本案嫌疑人。

上海市公安局杨浦分局五角场环岛公安派出所民警张帆:他们也觉得很意外。为什么他们被传唤到警察局?他们先是觉得自己只是贪了点小便宜,为什么会涉入犯罪?他们觉得很惊讶,有的甚不理解,有的觉得委屈。

随后,警方对邓某使用的名为“集码接码”的软件进行了进一步调查。

上海市公安局杨浦分局五角场环岛公安派出所民警张帆:通过这个备案信息,我们找到了一个公司。通过公司注册的一个支付宝账号,我们找到了29、39、59等档位的充值记录。在他的流水中,而且每天都非常巨大。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嫌疑人在这个集码收码软件里充值的金额是符的。

根据相关登记信息,警方锁定了这家公司的负责人石某,并迅速将其抓获。

上海市公安局杨浦分局五角场环岛治安派出所民警张帆:据我们了解,他和他的朋友资,一起注册了这个公司,然后陆续推出了几个软件。但是他们赚的钱不多之后,通过其他渠道了解到了这个收码软件,于是开始开发这个软件。

石某交代,他从国外注册的某论坛下载了该软件的源代码,开发了这款收码软件。

2021年6月,上海市杨浦区人民先后开庭审理此案。一审以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判处软件开发人员石某六个月,并处罚金。

一审分别判处三名车主六个月九个月不等的,缓刑一年,并处罚金。对其他涉案人员的调查和审理仍在进行中。

邓等车主,因涉案金额未达到刑法规定标准,被上海市公安局杨浦分局取保候审。

案例二:利用平台漏洞“薅羊毛”

如果商家平台本身有漏洞,用户利用漏洞“薅羊毛”如下

否违法呢?事实上,因“薅羊毛”而获刑的案件在多地均有判例。在上海,曾有五人因利用肯德基手机和微信客户端之间数据不同步的漏洞,获利二十多万元,结果因此被判刑。而案发后,肯德基方面对相关系统漏洞进行了升级。

2018年4月,年轻人徐某在肯德基手机客户端点餐过程中发现,在手机客户端用套餐兑换券下单,进入待支付状态后暂不支付,之后在肯德基微信客户端自助点餐系统中,对兑换券进行退款操作,然后再将之前手机客户端的订单取消,这时候手机客户端上被取消支付的兑换券不仅没有被退掉,反而又额外多出了一张新的兑换券。

不仅如此,徐某还发现,先在肯德基手机客户端用套餐兑换券下单待支付,在微信客户端退掉兑换券,再在手机客户端用兑换券支付,这时便可以支付成功并获得取餐码,此种方式等于分文未付获取了一份套餐。

找到这个门道后,徐某除了点餐外,还做起了买卖。他将用这种方法得来的肯德基套餐,通过线上交易软件给他人,从中非法获利;并将此方法告诉了丁某等4名同学,他们也以此方式非法牟利。

2019年4月,上海警方以诈骗罪将徐某等五人刑事拘留。同年11月,上海市徐汇区人民开庭审理了此案。

上海市徐汇区人民刑事审判庭法官 彭涛:首先这5名被告人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主观恶意明显,他们同时在不同的客户端进行登录,一边下单,一边取消订单,主要是利用后台数据的不同步造成的一个系统漏洞,既领取了这个取餐码又实际没有使用兑换券,进行非法获利。其次这5名被告人行为具有欺骗性,利用自动订餐系统数据不同步的系统漏洞使商家陷入了错误认识,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一个财产处分,从而造成了财产损失。

一审认为,各被告人通过发起虚假交易获取退券退款的行为,是基于两个客户端之间数据不同步,使被害单位在错误的基础上进行财产处分,进而造成财产损失,故各被告人的行为符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审理查明,2018年4月10月,徐某等人的行为造成肯德基品牌所有者百胜公司经济损失20余万元。

上海市徐汇区人民刑事审判庭法官 彭涛:根据我国刑法的有关规定,这个诈骗数额5万元以上属于数额巨大,应当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并处罚金,本案中的5名被告人最终的量刑是根据他们不同的犯罪数额认定自首、立功、坦白和退赃这些法定的从轻、减轻和酌定的从轻处罚情节,根据罪行相适应原则予以量刑。

最终,上海市徐汇区人民一审判决被告人徐某犯诈骗罪,判处二年,并处罚金;犯传授犯罪方法罪,判处十个月,决定执行二年六个月,并处罚金。被告人丁某等四人皆因相同案由被分别认定为诈骗罪、传授犯罪方法罪,分别被判处两年一年三个月,并处罚金不等。

这起案件对外公布后,引来热议。有人认为,经济损失是由肯德基系统漏洞所致,不应归咎于使用者,且刑法规定诈骗罪的欺骗对象是人,而非机器或系统。对此,法学专家表示,机器、代码程序支撑起的交易系统是“人意志的外化”,代表的依然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法治中心执行主任 吴沈括:在这个案子当中呢,它所涉及的这一系列的规则,它所设定的一系列的交易的规则,虽然是一行行的代码,或者说是一段段的程序,但是它体现的是交易相对方,所要实现的一个交易的类型,交易的目的,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这一段程序,这一个机器,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实际上是人的意志的外化,所以当这个机器,当这段程序被恶意的操纵线路认识错误,做出了这个错误的处分之后,事实上是人的意志,受到了非法的改变和操控。

此外,专家表示,即使有的商家平台存在技术漏洞,但它不代表可以被非法利用,消费者不能以此作为借口,逾越法律的红线。

案例三:购买他人身份信息来参与优惠活动

正常使用商家优惠当然不违法,但是以非法营利为目的,就会逾越法律的红线。北京曾判决过这样一起案件,被告人赵某因购买他人身份信息来参与优惠活动,因此触犯了法律,受到了刑事处罚。

这是北京市丰台区人民开庭审理的一起涉嫌收买信用卡信息罪案件。被告人赵某是北京市一家企业的员工,他时常会做些。2018年9月,他在一个聊天群里听说,使用一款名叫云闪付的手机软件,通过每日签到、扫码消费、转账三种方式,每操作一次即可获得0.3~0.5元不等的消费代金红包。

北京市丰台区人民刑事审判庭法官 吴恬:之后从2019年1月份开始,赵某就开始从事刷云闪付赚钱这个活动。从我们现在掌握的证据来看,最初赵某使用他本人和亲友的,包括账号、银行、手机号这些信息,进行网上刷单,之后因为赵某使用的这个账号信用下降,不能再领取红包了。

由于每个账号享受的收益有限,为了获取更多利益,赵某购买他人的信用卡信息进行刷单。

北京市丰台区人民刑事审判庭法官 吴恬:赵某向他的上家购买云闪付账号,这个账号中就包含云闪付的账号和密码,通过账号、密码登录之后,就可以获取实名注册人的银行、身份证号、姓名这些信息。经核实,涉案的云闪付账号,获利一共是9900余元。

因刷单过于频繁,赵某的行为引起北京警方注意,2019年4月,民警将赵某抓获,同时在他的住处起获多部涉案手机。

北京市丰台区人民审理此案后认为,被告人赵某故意收买他人信用卡信息资料,足以使他人以信用卡持卡人名义进行交易,其行为已构成收买信用卡信息罪,应予处罚。一审以收买信用卡信息罪,判处被告人赵某一年六个月,并处罚金。

剖析本案,被告人赵某购买的几个手机软件账号中,账号的原持有人几乎都是在知情的情况下,为了赚取一点小利,不惜将身份证号、手机号等个人信息提供给他人使用。

那么,向他人提供个人相关信息,并造成危害,要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呢?专家表示,这与具体情形有关。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刑法研究室主任 刘仁文:如果你确实知道对方完全有可能拿着你的身份证或者银行卡信息去从事洗钱啊,诈骗啊等一些犯罪活动的话,会构成相关的犯罪,甚于共同犯罪。

刑事案件犯罪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