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三轮车十大品牌都是什么车,阔老头电动三轮车算一线品牌吗

1年前 (2024-04-23)

电动三轮车十大品牌有哪些?有钱老头电动三轮车是一线品牌吗?完成了对美苏两大阵营战后汽车设计的解读。我特意加入了一款欧洲的“老年代步车”作为日本K车专场的序言。

有了对欧洲微型车行业的了解,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日本K-Car没有随着欧洲“老年代步车”的消亡而消失,而是走向了一个文化产业符号的发展方向。

鉴于日本的K车种类繁多,今天只说一些特别有意思的,就不展开长篇大论的编年史模式了。

我不喜欢汽车,但它便宜又好用。如果你能跑得快,谁能驾驶铃木,为什么不吃肉糜?

通常我们所说的K-Car也叫Kei-Car,在日语中是“自动车”的意思。这是日本交通省《机动车辆型式指定规则》的法律定义。

《规则》裁定轻型自动挡汽车、小型自动挡汽车、普通自动挡汽车、特种自动挡汽车四种。K-Car轻型自动挡车可以享受巨大的税收优惠,所以开始流行。

战后的日本再穷,也有中产阶级。它能买得起摩托车和汽车。K-Car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产品,和欧洲的老年代步车一样。这款《规则》税优产品K车的定位是动态变化的。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石油危机前是360cc到顶,1975年到1990年是550cc到顶,660cc一直用到现在。

通过这三个主要的排量,我们可以从前面提到的日系K-Car是什么时候生产的车的名字上看出来。

如今的K车只要不到3.4m长,尺寸也不算小了。

2022年的时间节点,日本黄牌的K-Car还是很适在日本农村使用的。它很便宜,有各种税收优惠(但2014年增加了税收),保险便宜,油耗低,大小灵活。不需要车位证明就可以直接买卡,这是优势。

在日本城市,考虑到庞大的用车成本(主要是昂贵的停车费),大部分人不会考虑买K型车,不划算,除非是本田S660这种骚的迷你跑车。

中国很多JDM车迷喜欢K-Car,认为这种小巧省油的车不大规模引入中国市场是一种浪费。我奉劝所有厂商不要听信中国车迷和车评人的吹嘘。如果真的出台,他们肯定会放弃“下次”这句老话。

因为中国城市的车位/机动车比例太低,在广州这里卖50万的车位不是梦。时租可以到16元/小时,核心竞争力是物质利益的K车很难有足够的生存空间。

那么有人要问了,为什么洪光MINI卖得这么好?简单,就是便宜,3万车价,不烧油,免税,不摇号。这个通勤工具是用来代替摩托车的。如果你像我一样,每年要交一万多的市区停车费,你还会买洪光MINI EV吗?

斯巴鲁、大发、本田、马自达、铃木、三菱等日系车企都是这场360cc大战的参与者。

先说斯巴鲁。我是个脑残。斯巴鲁群马县共生产了39.2万辆斯巴鲁360汽车。这玩意简直就是德国大众甲壳虫的缩小版,前后驱布局纯血统。

当你以为斯巴鲁会用水平对置发动机的时候,我不得不给你泼冷水。这个东西用的是二冲程双缸机,整备质量410kg,和同时期的欧洲老年代步车差不多。日本战后的K车和欧洲老一代一样,也喜欢用玻璃钢做面板,应力相对较小。比如斯巴鲁360的玻璃钢门和顶棚,单纯是为了减轻重量,提高性能,想省点钢材。毕竟被协约国刺穿的西欧和日本根本就生产不出足够的钢材。

虽然丝,但是斯巴鲁360做了很多变种,比如旅行车,敞篷车,小型货车等等。个人最喜欢这辆警车。

哦,对了,斯巴鲁360的设计亮点忘了提,——用的是“门”,和英国女王的劳斯莱斯一样。

再来看看大发FellowMax,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大发360。有轿车、皮卡、面包车等变种。1969年甚出现了油改电的模式。因为发动机极小,所以最轻的汽车版只有500kg。个人比较喜欢下图四灯的Fellow Max SS。

最好的游戏是Buggy越野版,看起来是这样的:

于众所周知的本田N360,它的前驱布局是60年代极为超前的杰作。名的N,全称是Norimono,意为“车辆”,用来与本田自己的摩托车产品相区别。

我更喜欢下面显示的面包车版本:

2012年,本田推出了N-One车型,向N360致敬。我给你看2021款N-One RS,因为它很帅。

如今,在马自达开车一般不会堵车,除非你60年前开的是R360。

这个东西只有一个356cc的V型双缸发动机。最近有海外媒体尝试试驾真车。听说很烂,只能尝尝。

铃木在360cc时代的经典作品,我觉得最好的是吉姆尼,微型硬派越野车鼻祖,四驱K-Car量产车。

就拿当初的吉姆尼(LJ10)来说吧,因为它有一个非常有趣的设计。鉴于其越野定位,备胎必不可少(那个年代的轮胎技术很烂),但作为车外的“小书包”时间太长,不符K-Car法定税收优惠政策的尺寸限制,所以铃木把它放在后座,把一辆四座车强行变成了三座。

企业特别讨厌环保。日本政府的排放法规扼杀了R & ampd汽车公司的热情在70年代中期,K型车行业从1970年到1975年下降了80%。

一些小型K-Car公司,比如全线生产二冲程发动机的铃木,根本无法生产排放格的K-Car来销售。新政简单来说就是拆解真正的微型车专家铃木。另一个二冲程爱好者是大的

发,好在人家有丰田爸爸帮忙,不见得太膈应。

来来来,先说斯巴鲁。这个时期的斯巴鲁K-Car主要是Rex车型,虽然都是后置后驱布局,但内外设计上没什么传承可言。Rex一开始用360cc时代的两冲程引擎,后来水涨船高用550cc时代的四冲程引擎,环保环保真环保。

Rex其实没多好看,有两个小特点:一个是引擎盖上的后视镜,这不是很JDM?另一个是提供四驱版本,斯巴鲁基因来了。

斯巴鲁还有一台车叫Sambar(桑巴)。如果说斯巴鲁360是山寨大众甲壳虫,那斯巴鲁Sambar就是山寨大众T1……

Sambar完整经历了360cc时代,进入550cc时代之后长下图这个样,这前脸找到感觉了吗?像不像我们国家批引进的微面们。

你看那4WD四驱标识,牛了吧,550cc小微面自带四驱,斯巴鲁永远的。

如果改成消防车就更好看了。这种尺寸的车身,非常适在日本国内的小巷里面穿梭。

再来看铃木,它家的Cervo属于比较漂亮的产品,第二代有点山寨大众捷达MK2,代更好看些。笔者找张帅照给大家瞧瞧,那引擎盖后视镜、裙边拉花、车顶行李架,都帅炸天了。

当时铃木头铁啊,继续用二冲程结构研发出550cc时代的新轿跑K-Car车型,居然也符排放法规。

受不了受不了,你再看这格仔纹的座椅、木纹方向盘、笔直的腰部特征线……

那个年代的JDM车型是真的颜值在线。

大发这边就没啥好看的了,下面这台叫Mira,名字好听,车款丑陋。无论广告片拍得多时尚,开着车就是一个“穷”字写在脸上。

直,1985年款的Mira Turbo TR- 出现,你看那骚红的车漆、四辐的轮毂、引擎盖上的不对称进气口、调皮的车顶天线,这才叫车嘛。

这年代还有一种奇的物件叫铃木奥托(Alto),也是中国消费者最熟悉的日本K-Car了。

初代奥托SS30/SS40就已在日本、新西兰、巴基斯坦等国有量产,可以说是JDM走向全球化的一个见证物了。

笔者还找了一张三代奥托的照片给大家看,因为这台改型车的官图拍得最可爱。

貌似漏说了一个重要的车企,那就是三菱。只说Minica吧,这是从360cc时代就已经有的老产物,一开始用的是359cc二冲程风冷机,二代之后开始有546cc的四冲程机器可用,外观除了四颗圆灯之外就找不到什么特别的设计了。

比较逗的是,三菱除了一台Minica,还有一台Minicab,多了个b字母,尺寸更大、装置能力更强。个人很喜欢这前格栅与大圆灯结的前脸设计,居然是1976的作品。

这台车最终催生了大名鼎鼎的五菱汽车。

此外,Minicab家族在70年代初期还出了油改电版本,就下图这样,前脸木有灵魂。

日本很早之前就学习了中国皇帝的年号记法,“平成”是明仁的年号,从1989用到2019。日本文化里面的“平成废宅”,说的就是这个时期的躺平型青年人。别光起哄不看事实,平成废宅的生活质量远高于中国当下青年人的平均水平……

在平成年间,最出名的三辆K-Car领域小跑车组成了“平成ABC”天团——马自达AZ-1、本田Beat、铃木Cappuccino。

马自达Autozam品牌应该有朋友听过吧,最起码看过AZ-1这款车。Autozam是专门经营廉价车的,一开始想找一些二手车经销商和中小型修车店来卖这些车,专攻低价市场。这个子品牌的存活时间是1989-1998年,是马自达子品牌里面生存时间最长的。

AZ-1是纯种中置后驱跑车,虽然657cc三缸机听起来很孱弱,但原装涡轮可以将动力卡在法定限制的64PS之上,推动720kg的车身简直不费力。最重要的是,它有鸥翼门!

帅肯定有代价,AZ-1的售价是平成ABC里面最高的,为149.8万日元;本田Beat,为138.9万日元;铃木Cappuccino为145.8万日元。

可惜的是,AZ-1的最终产销量只有后两者的零头。

本田Beat是本田创始人本田宗一郎亲自监督完工的一款车,长得帅是因为这车是由宾尼法利纳创始人之子塞尔吉奥·宾尼法利纳(Sergio Pininfarina)亲手设计的。

作为东瀛自吸之王,本田当然不会给这三缸机装涡轮或者机增,直接拉爆8100rpm获得64PS,电子限速135kh/h。

前大灯有没觉得很熟悉?那个时期的思域和雅阁都是这样长方形带点点弧度的,H标放在封闭式前脸的引擎盖末端。

这台中置后驱小跑车的后续之作叫S660,后文会提到。

此外,本田还有一台摩托车叫BeAT,别搞混了哈。

说说铃木Cappuccino,这是《头文字D》里面比AE86要轻巧的选手,是三台车里面长得最怂的。看看门后侧没有进气口就知道了,Cappuccino采用前中置引擎后驱结构,所以座舱比A/B两款车更靠后,驾驶员坐在后轴上开车。

但别小看Cappuccino,这玩意有前双A臂悬架和LSD后差,现在连黑心718都不标配的好玩意。

为了平衡配重,铃木甚把铅蓄电池专门放到了左侧,在Cappuccino车主自己一个人开车时就能获得更好的左右平衡配重(右舵车)——毕竟这老代假跑车的车主不配有女友。

最熟悉:中国人的K-Car老朋友

这一节字数多,但比较好讲,因为我们当时穷,没钱做本土化改造,所以设计基本维持原版。

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开始引入欧美日等汽车强国的汽车产业链,当时最为廉价实用的日本汽车是最适中国市场的。

也正是因为日本汽车的廉价、小巧、三缸、简陋等标签,数十年来潜移默化地让中国消费者产生了抗拒心理,中国经济在加入WTO腾飞十余年之后,消费者兜里钱多了一些,汽车市场呈现出追求豪华、追求大车身、追求多缸大马力的风潮、追求大沙发大屏幕大天窗等风潮——新势力们就是按照这个思路去造车的,因此多数新建车企都死追豪华大型车,反倒是传统车企五菱造起了简陋廉价的宏光MINI EV。

我们聊几台经典车型吧,台必须是北斗星,因为这破玩意居然复产了!!!国六的!!!定价4.39万/4.49万,不算太贵吧。之前停产是因为生产线从景德镇市搬到了九江市,调试好之后就复产了。

北斗星的原型车是铃木Wagon R +,2001年引入中国市场的。笔者个人极其喜欢这台车,好看、好开、便宜、可靠、省油。

另一台我特别喜欢的K-Car是贵航云雀,是贵州航空工业集团响应国家号召实施“民”的作品。

80年代的国家汽车工业政策(轿车领域)是“三大三小两微”,其中“三大”包含一汽、二汽、上汽,“三小”包含天汽、北汽、广州标致,“两微”说的是贵州云雀、长安奥拓。

喜欢云雀,一方面是因为这名字起得特别传,符K-Car身份;另一方面是因为云雀GHK-7060A(下图1)和GHK-7071基于斯巴鲁Rex打造,云雀GHK-7070(下图2)基于斯巴鲁Vivio。斯巴鲁永远的,不接受反驳。

可惜啊,云雀自诞生以来就不吃香,云雀和奥托在中国市场的销量比例为1:30,而原型车Rex和Alto在日本市场的销量比例为10:2,理论上最好卖的斯巴鲁在中国折戟沉沙。亏炸天之后,贵航云雀与斯巴鲁资,最终还是惨淡退场,贵航云雀在2004年青年莲花。对,就是臭名昭著的大坑货青年莲花。

“两微”说的是云雀和奥拓,顺便把长安奥托说了。

“首付一万八,奥拓开回家”,这句广告词只有老一辈汽车爱好者才背得出。

当时中国有四家企业引入了铃木奥托(CA71),分别是长安奥拓(重庆)、江南奥拓(湘潭)、江北奥拓(吉林)、秦川奥拓(西安)。

重庆长安就是现在的大大大长安,混得最好的一家;湘潭江南跟众泰重组,卷尺厂众泰没经营好就直接倒闭了;吉林江北变成吉林通田,被吉利收了;西安秦川这就厉害了,它被电池厂比亚迪收购了,如今成为了中国大新能源乘用车制造厂。

朋友们,莫笑少年穷。

奥托的设计解读不好写,太简陋了,低成本实用化为主。放两张图吧,一张是1997年的长安铃木CRC赛车,另一张是长安奥托“快乐王子”(个人),其原型车是1986版本的奥托Works CC72。

除了轿车之外,笔者还要说下微面,这才是销量之王,而且时间发生在奥托之前。

长安在80年代通过广交会引入了铃木的两款车型,1984年正式在整车和发动机项目实现作,长安SC112微卡和SC110微货随之下线。

在长安之后,昌河(昌河飞机制造厂)、哈飞(哈尔滨飞机制造厂)、吉林汽车也拿到了铃木微面的技术与项目作。

笔者放一张铃木Every原型车(下图1)和一张铃木Carry原型车(下图2)的照片,大家找到内味了么?想起长安之星微面(SC6330)、昌河微面(CH1010)、哈飞松花江微面、吉林微面(110CE)了吗?

大家熟悉的还有第六代大发Hijet 850,以CKD方式引入天津国产,因此也叫“天津大发”。

大发成为那个年代街头上最亮眼的风景线,一溜儿“小黄车”。

既然说到微型车,怎么可以不聊柳州五菱“人民的汽车厂”呢?

柳州拖拉机厂在1982年研制出五菱LZ110微型货车之后,在1985年改名为柳州微型车汽车厂。

下图就是源自三菱Minicab的五菱LZ110 微车系列。包括五菱的名字/Logo,都是“借鉴”自三菱的。

谁又能想到,现在五菱火得一塌糊涂,三菱却是一家日薄西山的车企。

除此之外,国内还有一些搞笑的老旧K-Car作品,比如山寨丰田Aygo的比亚迪F0。笔者不放F0的图了,直接来一张丰田Aygo原型车照片。

也罢了。

反正引入中国的老K-Car们也就只剩下微面和微卡在战斗,接下来中国K-Car市场将由廉价纯电动车统领,且会进一步吞并老年代步车的非法市场。

说三款车吧,属于本人的,其中S660是“中的”。

台是本田N-Van,当前K-Car造车智慧的集成体,装载能力可怕。

第二款是大发Midget II Pick四轮微型皮卡,下图为1996年的二代目产品,拿出来说是因为它哪哪都呆萌。

此前Midget I一代目产品是三轮车,从1957年开始生产,类似泰国tutu车;二代目出口过西方国家,这种660cc工业垃圾的二手价居然可以卖到一万五人民币左右,只能说物以稀为贵了。

开这车上班,回头率。

一款是本田S660,笔者眼中最的K-Car,特别想买。

不过,S660已经在今年3月份正式停产了。

这是我们曾经能买到、最便宜的、最好玩的、质量最好的中置后驱敞篷小跑车。

这简直就是一台超级浓缩的MR小超跑。

的话:从日本平成年代思考当今中国经济

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分工体系其实非常相似,我们走日本的老路或许是必然的,只不过我们着陆方式没那么硬。

土地改革、婴儿潮、工业化初始阶段之后,人口红利成为经济增长的涡轮增压器,国民收入、存款、消费都大增,接下来就是寻求机遇实现产业升级。

日本是在次石油危机时候实现升级的,中国目前希望在工业化4.0时代实现升级,美国在川普时代开始打压中国企业就是典型的反升级手段。

中国在2010年前后开始逐步淘汰发展了三十年的劳动密集型低端轻工业。要么升级,要么死亡。

这个时期也是中国楼市灌水最严重的疯涨期,因为中国印的钱需要找地方吸水,几次大印钱找的海绵都是楼市,反正地方政府愿意。房地产成了地方最最重要的税源,我们最近这十几年见到各地城市基建和市民福利大增,都需要这种稳健而庞大的税源。

加入WTO之后,中国靠着第二产业和贸易实现经济腾飞。从2006到2015的黄金十年里,中国GDP从2.75万亿美元一路飙升到11万亿美元, GDP占全球经济比例每年都有1%的巨大变化。

放在东亚是对的,因为从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期,蓬勃发展的日本工业让美国吃尽了苦头,美国本土失业率大增,所以美国需要用货币武器收割一波日本经济成果。《广场协议》之后的日本,日元升值出口受阻,外循环不行就内循环走起,基准利率下降,过剩流动性导致日本国内的楼市和股市泡沫越吹越大,最终以“平成废宅”这种躺平型结局收场。

“平成废宅”和“K-Car产业660cc时代”是几乎同时发生的。曾经被认为需要被淘汰的K-Car在经济紧缩时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日本国内JDM市场常年保持百万辆的K-Car销量。

就业机会不足、收入不见涨、物价持续涨等等因素让日本家庭开销紧张,税负更低的K-Car显然是非一线城市家庭的选择。为什么宏光MINI EV、长安E-Star、奇瑞QQ冰淇淋等K-Car级微型车在中国有市场?因为有充足的消费需求,且需求多数产生在停车费用暂未飞天的非一线城市。

笔者不敢说中国会沿着这条被美帝收割的老路走下去,我们国家也试图避免这一代年轻人发现“不再以劳动为荣”居然是正确且舒适的,但客观事实让我们沿着这个可怕的结果越走越近,国家也发现了阶级矛盾开始由冷转热的苗头。

跟我们父母那代不同,他们赚钱方法很少,但机遇很多;我们这一代人赚钱方法很多,甚上上网课都能学一门手艺,但机遇已经很少了,年轻人称之为“内卷”。

这个词,部分正确吧,现在网络用意已经有点歪了。

新冠疫情不是导致平成废宅现象的根本原因,它只是把这个一定要到来的现象稍微提前了而已。

在所有经济危机当中,“滞涨”是最难搞的,因为物价飞升的同时还伴随失业率飞升,经济抵御能力低的社会阶层就会惨遭灭顶之灾。

翻开历史书,我们会发现众多经济危机中,总能产生一大批富豪,而底层会过得很惨。如今夹在中间的,是之前有希望进行消费升级的小中产兜里也没钱了,只能退而求其次购买更入门的车型,K-Car级别的小车俨然是极适的选择。

因为这些年的经济腾飞与抗疫得力,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了许多,中国市场又开始重新接受小车子了,电动化则是中国式K-Car微型乘用车发展的历史契机。

(文:太平洋汽车网 黄恒乐)

都是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