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干红1999价格,长城经典干红价格12度
1999年长城干红的价格,12度长城经典干红的价格又是即将到来的一年。2021年,我们过得很艰难。
新冠肺炎疫情的阴云仍然笼罩着世界,我们在抗击疫情的斗争中又走过了一年。除了疫情,我们在努力恢复自己的“日常”生活,但也深深感受到世界不可抗拒的变化。这一流行病广泛而深刻地改变了世界。在新的一年里,我们注定要与更大的不确定性共存。幸运的是,我们仍然可以从这些作家和学者的作品中看到思想和人类尊严的力量。
当我们进入新的一年,我们希望纪念他们,并开启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沈
著名出版商和文学学者
2021年1月10日逝世,享年90岁。
我的梦想以四个字结束,——。宋美龄死了,这是最幸福的事.我整天自娱自乐,寻找自己的快乐。我从不失眠,用最快乐的心态过着最平庸的生活。我多开心啊!
3354沈2013年接受新京报采访。
书评君曾经这样想他
沈:“我的梦想就四个字结束了,——”
苏国勋
社会学家
2021年2月1日逝世,享年79岁。
苏国勋自197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攻读哲学硕士学位以来,见证并参与了中国社会学重建的全过程。生前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社会学理论研究室主任。苏国勋的主要研究领域是社会学理论、社会学方和社会思想史,在中国社会学理论和思想史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苏国勋是韦伯研究领域的专家,其著作《理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引论》是国内社会学界最早介绍和评论韦伯理论的文献之一。主要作品有《理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引论》、《社会理论与当代现实》、《社会学》(著)、《全球化:文化冲突与共生》(著)等。主要翻译作品有《系统与社会》(译)、《谢林传》(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等。
在“文化热”方兴未艾的20世纪80年代,苏国勋担任《文化:中国与世界》丛书的副主编,出现了一系列有影响的译本,包括《存在与时间》 《存在与虚无》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此外,主持《国外社会学》杂志20余年,担任《社会理论》主编,是《社会理论译丛》学术委员会委员。
社会学理论确实是从西方引进的,要解决中国的问题,必须考虑中国的情况。理论和现实是不能割裂的,但是现在有一种倾向,慢慢把“本土化”和普遍的东西对立起来,用所谓的“本土”的东西来否定普遍的东西。
另外,不能对外把局部的东西说得太,否则对内强调共性的东西会显得苍白无力。
3354苏国勋接受南大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周晓红专访《社会学名著译丛》。
书评君曾经这样想他
韦伯的思想是如何“东传”到中国的?苏国勋访谈
希利斯米勒
美国文学评论家
2021年2月7日逝世,享年92岁。
希利斯米勒提出了文学解构主义理论,并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欧文分校任教。在耶鲁大学期间,他与文学批评家保罗德曼、杰弗里哈特曼和哲学家德里达组成了“耶鲁解构主义学派”,并与文学理论家哈德罗布鲁姆展开了争论。1986年,米勒离开耶鲁到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工作,德里达和他一起去了欧文。
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三联燕京学术丛书》时称其为“20世纪北美最重要的文学评论家”。米勒将解构主义引入文学研究,写了50部余本作品。在他教书期间,他影响了一代美国文学批评家。他访问中国,发表演讲,出版《学问即生活》。《希利斯米勒读本》呈现了米勒的“重复理论”所开启的经典文本的多元空间,为文学批评带来了更多的活力。《土著与数码冲浪者:米勒中国演讲集》探讨卡夫卡的作品如何预言奥斯威辛,文学如何在奥斯威辛发声,如何铭记种族灭绝,以及美国后911的政治世界。他试图浏览不同的文本。
对于活着的人来说,稳定和安全似乎在于隔离自己,封闭自己,不受任何邪灵的侵扰,与“彼岸”完全隔绝。叙述者说:“他们忘记了她,就像忘记了一场噩梦。”“那天在门廊上看见她的人,经过编造、润色、添油加醋的故事,故意又迅速地把她忘记了。
在小说的结尾,似乎清楚地宣布,这个社区现在已经恢复了它的和谐、宁静和活力,因为它已经完全忘记了它心爱的人。忘记和放下过去的幽灵是生存的代价。这甚似乎是一种哭泣。人们最好不要记起美国隶制的可怕细节,莫里森为之题献小说的“6000多万”人,他们的血泪和痛苦,以及他们在从非洲到美国途中死于隶制,尽管这可能意味着无论白人还是黑人,如果我们想活下去,我们可能不会读《小说与重复》。
3354希利斯米勒《共同体的焚毁》(由陈旭翻译)
书评君曾经这样想他
解构主义批评的先驱j希利斯米勒去世了,他的一生追随了文学的召唤。
菲利普雅各泰
瑞士诗人
2021年2月24日逝世,享年95岁。
1925年出生于瑞士,二战后移居法国。他曾与伊夫博纳福伊(1923-2016)被称为法国诗坛最耀眼的“双老人”。2004年,他获得了蒙田文学奖、霍尔德林诗歌奖、彼特拉克诗歌奖、洛桑文学奖和龚古尔诗歌奖。同时,他也是欧洲著名的翻译家,集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德国浪漫主义诗人里尔克和霍兰德于一身。
尔德林、奥地利小说家穆齐尔等译成法文。雅各泰的创作相当丰富,诗文和著作先后被译成英、德、西、中、意大利文等多国文字。雅各泰推崇“明澈”的诗学,反对西方抒情传统的烦琐与冗杂,瑞士评论家斯塔罗宾斯基认为,雅各泰的始终能“看见一种正直的话语在舒展”,“雅各泰的文本始终属于一个自我,‘我’,但他们摈弃了主体的所有权威;只是提问,只是带着忧虑敞开,只是简单的朴素。它们言说缺失的事物,言说所追随的事物,还有无法留住的事物……”
雅各泰诗集的中文译本《在冬日光线里》《夜晚的消息》已经出版。
“对谁也不爱的人来说,生活永远都在更远处。”
——菲利普·雅各泰《播种期》(姜丹丹译)
书评君曾经这样怀念他 ▼
诗人菲利普·雅各泰去世:曾是最理解莫兰迪风格的人之一
亚当·扎加耶夫斯基
波兰诗人
2021年3月21日去世,享年75岁
扎加耶夫斯基成名于六十年代,是 “新浪潮”诗歌的代表人物,后移居巴黎,往来于法国与美国之间,先后在休斯顿和芝加哥大学任教,2002年返回波兰。主要著作有《无止境》《两座城市》《另一种美》《捍卫热情》《永恒的敌人》《不对称》等。曾获特朗斯特罗姆奖、纽斯塔特文学奖、格里芬诗歌奖终身成就奖、阿斯图里亚斯公主文学奖等多项大奖,多年以来也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并受到布罗茨基、桑塔格等人的高度赞扬,米沃什称“历史和形而上的沉思在扎加耶夫斯基的诗中得以统一”。
尝试赞美这残缺的世界。
想想六月漫长的白天,
还有野草莓、一滴滴红葡萄酒。
有条理地爬满流亡者
废弃的家园的荨麻。
你必须赞美这残缺的世界。
你眺望时髦的游艇和轮船;
其中一艘前面有漫长的旅程,
别的则有带盐味的遗忘等着它们。
你见过难民走投无路,
你听过刽子手快乐地歌唱。
你应当赞美这残缺的世界。
想想我们相聚的时光,
在一个白房间里,窗帘飘动。
回忆那场音乐会,音乐闪烁。
你在秋天的公园里拾橡果,
树叶在大地的伤口上旋转。
赞美这残缺的世界
和一只画眉掉下的灰色羽毛,
和那游离、消失又重返的
柔光。
——亚当·扎加耶夫斯基
《尝试赞美这残缺的世界》(李以亮译)
书评君曾经这样怀念他 ▼
波兰诗人亚当·扎加耶夫斯基逝世,享年75岁
艾瑞·卡尔
美国儿童文学
2021年5月23日去世,享年91岁
美国著名设计师、插画师、儿童绘本作家和儿童文学作家。艾瑞·卡尔1929年生于纽约,30多岁时开始自己的童书创作,他的童书作品以拼贴见长,图案大胆鲜明,色彩明亮欢快,排版独具匠心。生前著有70多部童书,代表作是用拼贴技法创作的《好饿的毛毛虫》(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其作品被翻译成70多种语言,全球销量1.7亿册。
“我想这是一本充满希望的书。孩子们需要希望。凭借你的才能,你这只微不足道的小毛毛虫也能长成一只美丽的花蝴蝶,翩然飞进这个世界。”
书评君曾经这样怀念他 ▼
何兆武
历史学家
2021年5月28日去世,享年99岁
历史学家,翻译家。1921年生于北京,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史系,先后任职于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1986年后任教于清华大学,著有《中国思想发展史》《历史理性批判散论》《历史与哲学》等,译著有罗素《西方哲学史》、卢梭《社会契约论》、帕斯卡尔《思想录》、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罗素《西方哲学史》等,以及口述史《上学记》,影响巨大。
“没有求知的自由,没有个性的发展,就没有个人的创造力,而个人的独创能力实际上才是真正的生产力。”
——《上学记》
书评君曾经这样怀念他 ▼
何兆武:生和死是先天注定,我们的尊严来自于不死的思想|纪念
章开沅
历史学家
2021年5月28日去世,享年95岁
历史学家、教育家,曾任华中师范大学校长,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教授、名誉所长,他是中国辛亥革史研究会、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现改名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和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中心的创办人和领导人。
1954年以来,章开沅主要从事辛亥革研究,兼及中国资产阶级、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近年则致力于中外近代化比较研究,在研究中注意社会环境的剖析并形成自己的风格。2014年,88岁高龄的章开沅向华中师大请求辞去“资深教授”头衔,包括每年10万元的津贴,在章开沅看来,高校现今的体制像“围墙”,他想打破这堵墙,出去透透气。
“我要不断地讲话,不断地解说,不断地研究,不断地培养学生。我现在没有把我的工作限制在书斋之内,而是把我的活动领域推广到整个社会。就是说史学家不仅要研究历史,还要创造历史,还要干预历史,还要跟其他有识之士一起促进历史往正确的方向发展。那才是真正的史学家!”
——章开沅
书评君曾经这样怀念他 ▼
章开沅谈高等教育:在大学,好校长不如好制度
许渊冲
翻译家
2021年6月17日去世,享年100岁
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1944年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文学研究所,1983年起任北京大学教授。从事文学翻译长达六十余年,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翻译集中在中国古诗英译,形成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被誉为“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人”,如钱锺书先生所言:“足下译著兼诗词两体制,英法两语种,如十八般武艺之有双枪将,左右开弓手矣!”他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著译六十本,包括《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中外名著。《西南联大求学日记》记录其在西南联大求学期间点滴生活。2010年获得“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2014年8月2日许渊冲荣获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系首位获此殊荣亚洲翻译家。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A lonely fisherman afloat
Is fishing snow in lonely boat.
——许渊冲译《江雪》
——《云南驿怀古》
书评君曾经这样怀念他 ▼
作家许渊冲: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人
白化文
敦煌学家
2021年7月6日去世,享年91岁
白化文长年从事佛教、敦煌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目录学、日本中国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对佛经、佛寺与佛像,敦煌遗书目录和敦煌变文,古典文学目录学和宗教目录学等问题的研究造诣深厚。出版著作30余种,发表文章数百余篇。
“我从来爱当垦荒者,爱走路静人稀的荒野小径。一条道儿上的人多了,我就慢慢地改走别的路线。”
——转引自中国社会科学网2014年采访
余英时
历史学家
2021年8月1日去世,享年91岁
出生于天津,师从国学钱穆,后赴美国哈佛大学,师从杨联陞,取得历史学博士学位,讣闻称,余英时“专长用现代学术方法诠释中国传统思想,在中国历史特别是思想史和文化史方面的研究扮演着开创性角色,被西方学界推崇为21世纪的中国史学泰斗”。
葛兆光认为,在文化热中,人们大多对士大夫传统持批判态度,余英时则对其抱有“同情之了解”。余英时的著作的一大主题是广义的近现代思想史,内容包括“中国近代思想的激烈化(以及相关的论战)、近代中国革拜物教的讨论及反省、近代的国族主义史学、当代史学的文化史走向等等。
中国近代的个人观始终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五四时代虽有个性解放的要求,所以易卜生戏剧中娜拉(Nora)的弃家出走曾轰动一时。但是娜拉出走后,下场如何?她要到哪儿去?我们好像从未认真讨论过,所以鲁迅断定娜拉的下场不会好到哪里去。西方的个人主义有其宗教、社会等特殊背景,并不能一下子搬过来,也许根本搬不过来,或者即使搬过来也难免弊多于利,而且今天西方思想也不以个人主义为价值了。中国现代人对“大我”与“小我”之间的关系也认识模糊,好像我们的直觉总是认为“小我”可以而且应该随时随地为“大我”牺牲。因此,五四时彻底打垮了儒家的旧“名教”,但一转身我们又心甘情愿地陷入新“名教”。
——余英时《中国近代个人观的改变》
胡续冬
诗人、学者
2021年8月22日去世,享年47岁
原名胡旭东,人称“胡子”。生于重庆,长于湖北。1991-2002年求学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和西方语言文学系,获文学博士学位后留校,2002年起执教于北京大学世界文学研究所。大学期间写诗、办民刊、办诗会、办演唱会、办艺术展。2003年前往巴西任客座教授,2008年入选美国爱荷华大学“写作计划”,参加过西班牙科尔多瓦诗歌节、荷兰鹿特丹诗歌节、英法诗歌节等文学活动。胡续冬出版有诗集《水边书》、《日历之力》、《终身卧底》、《旅行/诗》、《片片诗》和随笔集《浮生胡言》、《胡吃乱想》等,另有译诗、译文散见于各类书刊选集。
好友冷霜怀念说:“他身上有这么多丰富的面向,其实是和我们一路走过来的这三十年有关系的,曾经大家感觉这个社会可以变得更多元更宽容更开放,可以出现更多像胡子这样有个性的人。结果这样一种期待似乎逐渐落空了,有一些我们过去觉得应该是常识或者底线的东西,开始消失了,然后这个时候他又去世,那个感觉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朋友的消失,它似乎也意味着,一个更有趣更多元更宽容的世界,一个更好的社会的可能性又坍塌了一角。”
旧世界戴上了新冠,
还是落花了一地的流水。
你,一个免疫系统青春得如同学生运动
的老战士,即将返回被挤兑的未来。
愿埃塞俄比亚航空航路洁净、坦荡,
愿祭司王约翰把你护送到圣保禄身旁,
愿我们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英特纳雄耐尔,
最终能为2020年投去弥赛亚之光。
——已知胡续冬写的一首诗《送老友福特返回巴西》
书评君曾经这样怀念他 ▼
秦晓宇:胡续冬刺点 | 纪念
让-吕克·南希
法国哲学家
2021年8月23日去世,享年81岁
布朗肖想象“作家”的死亡,并写道,在这死亡的时刻浮现的不是沉默,而是作家用一种独一的声音发出的“无尽的呢喃”,“游离的言语”。雅克·德里达的声音,慷慨的声音,将这样一种呢喃聚到自身之中——使之发声,使之成句,使之回荡。这呢喃是一个时代的呢喃,也是一个世界的呢喃:这呢喃存有一种慷慨,那慷慨先于任何的先祖或天赋,先于任何的起源或谱系:那是被等待的呢喃的慷慨,呢喃就这样让一个声音得以可能。“J. D.”(雅克·德里达的首字母缩写)是一个时代的签名。
那不是的声音,总有并且必须总有不止一个的声音(再一次,是德里达自己告诉了我们这点)。少,德勒兹的声音,还有拉康的声音,构成了十分不同的发声法并采取了完全别样的语调。终有,我们将不得不破解他们的多音,他们的不和的复调,正如我们同样不得不破解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和巴塔耶的复调。
——让-吕克·南希《慷慨,超乎赞美》(译者:白轻)
书评君曾经这样怀念他 ▼
纪念|让-吕克·南希:向着不确定的未来敞开
山本文绪
日本小说家
2021年10月13日去世,享年58岁
原名大胡晓美,生于奈川县。“山本”是儿时羡慕的女孩的姓,从她那里学会了信任别人。“文绪”是喜欢的漫画主人公的名字。曾当过公司职员,后专心从事写作。发表有《菠萝飘香的彼岸》、《你肯定会哭》、《恋爱中毒》等多部长篇言情小说,是日本文坛近年来出现的一颗新星,擅长发掘平淡生活之下的精彩故事。1999年获第20届吉川英治文学新人奖。
我目不转睛地望着自己的手掌。今天醒得格外早,我带着宿醉的倦怠躺在总也不整理的床上。阳光透过满是灰尘的窗帘射了进来,我把双手举到空中。
怎么可能由手掌的纹路就知道未来呢?要是真能知道,我就不会待在这儿了,而寿美江也能过上更像样的生活吧。又或是三十六岁的我,躺在简易公寓那饼干般薄薄的被褥上,焦急地等待未归的女人,这也是从一开始就注定的运吗?
不,怎么可能有运呢?假如人生的方向从一开始就已注定,人的努力又算什么?假如没有存款和毅力,那我现在只能是受聘于加盟店的店长。而太久郎只能靠自己灌唱片,用不了多久就会卖吉他度日吧?但寿美江也说手相会不断改变。
——山本文绪《涡虫》(李洁译)
李泽厚
哲学家
2021年11月2日去世,享年91岁
1930年生于湖南长沙,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为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巴黎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著有《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美的历程》等,影响巨大。李泽厚崭露头角于1956年的美学论战中,他的《论美感、美和艺术》在朱光潜和蔡仪之外,提出了第三种观点:“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一举成名。1981年《美的历程》出版,可谓是20世纪80年代美学启蒙读物,在彼时的“美学热”中一书难求。八十年代起,他的思想渗透于当代中国的各个领域,成为一个时代的思想启蒙。
面向死亡时,你会深切感受自己的、不可替代、不能再来,其实这、不可替代、不能再来也可以是“此在”的生存,尽管你总是“与他人共在”地活在世上。你的死亡是、不可代替的,你的“生”、你的每时每刻也可以是、无可替代的。
关键就在于你是否自觉意识到,死是不可避免的无定的必然,生又何尝不然?你自己的生意义、人生价值不也就在你这时时刻刻却又稍纵即逝的自我意识的生活中吗?为什么不去把握和珍惜这个偶然性极大的生存呢?我曾一再征引纳兰性德“当时只道是寻常”:你的日常世俗生活中的种种滋味,其实并不寻常。一部《红楼梦》之所以为中国人百读不厌,也就因为它让你在那些极端琐细的食衣住行和人情世故中,在种种交往活动、人际关系、人情冷暖中,去感受那人生的哀痛、悲伤和爱恋,去领略、享受和理解人生,它可以是一点也不寻常。
死亡确乎是每个人都有的无定的必然,向死亡走去确乎是每个人都有的现在进行时。但为什么一定要时时刻刻惦记着这个必然呢?为什么不可以忘记它(儒、道)或即使不忘记(禅)却仍然去热情地肯定和拥抱生活呢?这不同样可以领悟到那存在的虚无吗?儒家说“存,吾顺事;殁,吾宁也”,重生安死;那么,又何必满怀,盲行冲动?生活不可以同样有意义吗?如《历史本体论》所说,在中国传统,“死”的意义和价值由“生”来敲定,“将死放在生的历史系列中去考察、诠释”。不是死,而是生(人活着),是的衡量标准。因此死才“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作为“无”,又仍然是“有”。
——李泽厚《关于情本体》
书评君曾经这样怀念他▼
人生九十,今未悟:李泽厚的一刻
理查德·罗杰斯
英国建筑师
2021年12月18日去世,享年88岁
罗杰斯是英国当代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他与意大利建筑师伦佐·皮亚诺 (Renzo Piano) 、英国建筑师诺曼·福斯特 (Norman Foster) 一起并称为20世纪一个重要建筑流派——“高技派”建筑的领军人物。在职业生涯中,他几乎拿到了一个建筑师所能拿到的所有最高荣誉,他是RIBA金奖、托马斯杰斐逊奖章、RIBA斯特林奖、密涅瓦奖章以及普里兹克奖的获得者。他以擅长于用精密的结构系统,表现当代建筑的技术之美而闻名。其设计将暴露在外的管道系统作为装饰元素与结构系统形成建筑外观。高技派建筑风格是对复杂城市环境的应对,致力于解决长期的社会和生态问题。罗杰斯的作品包括著名的法国蓬皮杜中心、罗杰斯住宅 、劳埃德大厦、马德里巴拉哈斯机场4号航站楼、纽约世贸中心3号大厦等。
建筑不应被孤立地看待成建筑物,而是关于城市景观的体验,关于建筑物如何响应地形、框架空间和创造城市结构。
我喜欢狭窄的小巷,阳光在建筑物、人行道和行人的阴影下突然爆发成广场的耀眼光芒。
公共空间——我们的街道和广场、公园和人行道——是公共生活的舞台;作为社会动物,公共领域是我们生活的核心。
每个人都应该能够从窗户看到一棵树,在街角找一张长凳坐下,能够带着孩子步行到一个小公园。容纳不断增长的人口,同时保持城市活力和限度地减少碳排放的方法是住在更密集、设计更好的城市中。在这些城市,人人享有良好公共空间的权利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努力地得到维护和尊重。
——《建筑的梦想》
整|吴俊燊;
校对|陈荻雁。
长城干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