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百度推广流程,龙口百度推广方式
烟台过程,龙口百度推广模式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全国粮食生产数据,粮食产量创全年新高,实现“十八连收”。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连续11年位居全国,黑龙江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作用突出。
成绩来之不易。今年,黑龙江克服当地疫情、农资价格上涨、局部旱涝等不利因素,粮食总产量达到1573.54亿斤,占全国的11.5%,新增粮食产量65.34亿斤,占全国增量的24.47%。黑龙江粮食总产量连续11年位居全国。它是怎么做到的?有什么诀窍?
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助于提高产量
清澈的水流入龙江之东,滋润着千顷稻花。位于三江平原的北大荒集团前进农场,新建的灌溉渠四通八达。今年,51万亩耕地也用黑龙江水灌溉,实现了水稻丰收,提高了水稻品质。
近年来,黑龙江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目前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平均质量一个等级,平均亩产粮食能力提高100公斤左右。黑龙江发布的《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2年,黑龙江将建成1亿亩土地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
“水田受旱涝保收。通过高标准水田建设,黑龙江水田面积达到5800多万亩,一些低洼易涝的不稳定耕地变成了稳定耕地,保证了水稻的稳产。”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建设专家指导组副组长韩晓增说,通过高标准旱地建设,农业机械可以平稳运行。以前播种时间可能要一个月,现在只要10天左右就能抢到20天左右的积温,有利于作物生长。
韩晓增认为,今后黑龙江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提高标准,建设“超标准农田”,加大黑土地保护科技投入,继续建设农田水利设施,提高嫩江、松花江等地表水灌溉利用率。多措并举,可以释放20%左右的粮食生产潜力。
科技赋能推动提质增效。
振兴农业,必须插上科技的翅膀。黑龙江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前端,打好种业基础,让农业配备“中国芯”;在中端,通过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和水平;在收获结束时,粮食储蓄减少,这意味着增加产量。通过从种植到收获的全过程,保证粮食生产的质量和效益。
黑龙江省作为我国重要的水稻产区,如何培育优质、高产、多抗、适应性强的水稻品种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龙井31’在超级稻验收中亩产746.4公斤,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超级稻品种。‘龙粳31’种植面积达1692.3万亩,创下了我国粳稻品种年种植面积的历史纪录,累计推广面积过亿亩。”黑龙江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农业农村部水稻专家指导组副组长潘认为,优良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
在秋收生产中,北大荒集团把减少机收损失作为确保粮食稳产的重要措施之一。水稻、玉米收获综损失率控制在3%以内,大豆综损失率控制在2%以内。“今年北大荒集团整体减少粮食损失2.67亿斤,相当于增加了26万亩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北大荒集团农业发展部总经理梁道满说。
压实责任促进粮食生产
今年秋收时节,哈尔滨市巴彦县爆发疫情。针对孤立人员和特殊群体秋收难的问题,巴彦县迅速组建了100多支“丰收保障服务队”,开展了“秋收保卫战”,实现了万亩米粮归仓。这背后,离不开黑龙江自上而下夯实粮食生产责任的目标。
“黑龙江全面强化粮食安全责任制,将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目标分解到市州县,按季度考核各地工作,进一步完善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行业部门协调推进的‘抢粮’机制。”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王兆贤说。
在备耕、春耕、夏管、秋收等关键农时,黑龙江着力加强粮食生产调度指导,成立12个工作指导组,带动全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全过程、全链路跟踪指导服务,为全省粮食生产有序发展提供保障。针对今年6月黑龙江省西部洪灾,时间指导农民开展生产自救、补种、毁种。针对8月份我国东部地区夏旱,积极采取人工增雨、泵灌等措施,限度减少干旱影响,实现“龙口抢粮”。黑龙江植保无人机保有量达到1.7万架,今年作业面积达到2.08亿亩,实现了“虫咬食”。
土地生产潜力是粮食稳定增产的基础。“黑龙江作为东北黑土区的核心区,拥有1.56亿亩典型黑土耕地,占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地面积的56.1%,这也是持续增产的保障。”黑龙江黑土保护与利用研究院院长刘杰说。
近年来,黑龙江省加快黑土保护模式的探索创新和推广应用,探索出一套以秸秆还田、粉碎混、少耕覆盖还田、坡耕地治理为核心内容的黑土保护模式。
地综治理模式。通过扎实开展黑土地保护工作,黑龙江耕地质量平均等级为3.46等,高出东北黑土区0.13个等级;土壤质平均含量36.2g/kg,部分区域质实现恢复性增长;秸秆翻埋或深松地块耕层达到30厘米以上。
今年,《黑龙江省黑土耕地保护利用“田长制”工作方案(试行)》出台,在全国率先建立省、市、县、乡、村和网格、户“5+2”七级“田长制”责任体系,为黑土地保护筑牢责任之堤。
龙口烟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