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马哈功放设置教程,雅马哈最好的三款功放

1年前 (2024-04-23)

雅马哈功放设置教程,雅马哈最好的三款功放在发烧音响圈,可能是因为早年受影响,人们更愿意接受欧美的音响产品,而日本的高端音响产品还是被忽略了。说实话,日本人疯狂做高级音响,用料足,甚可以用无所不用其极来形容。铍膜、金刚石膜和碳化硼膜等扬声器单元最早是由日本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制造的。其中,雅马哈率先做出铍振膜扬声器单元,并应用于NS-1000扬声器。在我眼里,像雅马哈这样有技术有资本的公司,做一台好的音响设备并不难。

A-S3200的面板保留了各种功能和转换开关,方便用户快速操作。这也是日系功放的经典设计。

在外观上,A-S3200确实给人一种满满的感觉。A-S3200体积和重量都不小,工艺精湛。尤其是用于顶板和前面板的拉丝工艺,保守估计能做出这种工艺的机器需要1000多万元。仪器前面的水晶玻璃挡板打磨的非常光滑,透明度很高。每边都是深棕色的塑料侧板,这也是日系高端机中的经典设计。早期的产品一般都是木质的,但我猜是因为提倡环保,所以用了其他材料代替。背板上的纯铜连接器也很漂亮,八个喇叭端子表面打磨的像镜子一样,可见雅马哈在外观和技术上真的很认真。

雅马哈对影音产品的定位是由位数决定的。C-5000/M-5000、A-S3200等数字位数是四位数的顶配机型,三位数的是相对便宜的机型。目前4位并机除了这款A-S3200,还有A-S2200和A-S1200,一共三款。

我收到功放后,自然录了一些实际播放效果的视频,然后放在微信朋友圈。也许是因为我习惯了在面板上看到那些简单的功放。看着A-S3200面板上的一排开关和旋钮,我会问:为什么这么多旋钮和开关?

如果你看过七八十年代的功放,不管是日系还是欧美机,大部分都是这样设计的。后来的厂商要么去掉这些功能,要么通过功能菜单使用这些功能,面板会整洁很多。A-S3200的那些旋钮和开关,从左到右分别是放大器增益控制、扬声器输出控制、乐器显示模式(峰值电平和功率模式)、高/低音控制、输入源切换、左右声道平衡、MM/MC头线切换和静音控制。

可能有人会问:低音调节和左右声道平衡调节这两个功能还有保留的必要吗?高/低音调节一方面可以达到等响度调节的目的,在低音量播放时可以用来弥补高/低音感知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适当控制高/低音感知。于左/右声道的音量,可以修正左右声道声音中的误差,造成声像的偏差。例如,如果两个扬声器的放置导致一侧反射声音过多,声像定位将向一侧偏移,则可以通过平衡功能纠正该问题。但如果你觉得没必要用,可以把旋钮保持在中间位置,功放会自动关闭这个功能,转为直通状态。另外,音量旋钮下方有静音键,使用后功放会自动降低音量,音量旋钮同步动作。

A-S3200的经典设计的优点就是快捷方便。就好像用过日本数码单反相机的人都知道,面板上也有一堆按钮。虽然看着复杂,但是操作起来方便快捷。其实除了前面板上的调节旋钮和开关,A-S3200背面还有一些设置。例如,它可以将输入信号衰减-6dB,以保护扬声器,它可以反相切换平衡输入接口。但这些功能与上述功能设置相比并不常用,所以雅马哈将其设置在功放背板上。

声道的每四个接线端子可以通过双线连接到双线分音设计的扬声器。

对于输入信号,背板上还提供输入信号衰减和反相设置。

对我来说,拆机是需要经常做的事情,也是很多发烧友感兴趣的事情。打开雅马哈A-S3200的顶部面板,可以看到中间部分是电源,左右声道的功放电路在两侧,前级和头放电路安装在后面板旁边。其中MM/MC头放电路不仅独立于电路板,而且屏蔽,有助于提高信噪比。雅马哈A-S3200的内部布局就是一个典型。这种布局有两个优点。,机身重量分布比较均衡;第二,左右声道的路径是一样的。仔细观察还会发现,A-S3200的电源部分(包括变压器和滤波电容)和功放部分都安装在一块很大的纯铜板上,与外壳相连。同时在铜板、外壳和电路之间做减振处理,降低谐振频率,也就是“机械接地”,从而降低微音,应该可以提高信噪比。

A-S3200的内部布局相当优雅。输入部分靠近背板,减少了传输距离。中间是供电部分,两边是功放部分,这样重量分布可以均匀。

优秀的信噪比意味着功放本身的噪声信号很低,在录音中能呈现更多的弱音细节,动态范围更大。所以雅马哈在设计的时候非常注重这个指标。除了“机械接地”,A-S3200的放大电路也是全平衡的,可以抑制噪声,提高信噪比。而且A-S3200的放大电路采用分立元件,这也是日系高端机型最常见的做法,因为他们一直认为分立元件制作的放大电路对声音的“玷污”更少,声音更真实。于音量控制模式,A-S3200是用音量控制IC实现的,这是雅马哈自己开发的低噪声音量控制IC(雅马哈自己有能力开发半导体部分!),从而保证整个电路的信噪比。

电源部分和功率放大器部分

安装在一块大型的纯铜底板上,而这底板与机箱连接,彼此之间做了避震处理

另外,在供电和喇叭线输出部分的连接方式和线材使用上也非常讲究。其中,电源部分的连接线全部用上粗线径来连接,并以螺丝来固定,这样不但保证连接紧密,而且还能保证大电流的传输,在大动态时保证充足的电流。而功放与喇叭线端子之间的连接线采用了PC-Triple C导体的连接线,这种导体由日本FCM公司开发,号称传输能力优于PCOCC(单晶铜),确保音频信号的传输性能。

粗线径,加上螺丝固定连接,确保电流供应充沛

最近我认识的一些发烧友,通过海淘方式从日本买回一些二手日系音响器材,这些器材在当年也是价格不菲的东西。到手之后一听,觉得声音还真的相当不错,由此发出感叹:我们当初是不是戴着有色眼镜看日系器材?我还记得曾经有人说过,日本音响的声音冷,薄,不好听,我觉得这样说法实在是很不负责任,还是理性一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可总不能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

以我听A-S3200的感觉,跟冷、薄毫不相干,因为A-S3200的声音不但细腻,精致,而且还有着温暖的特质,音乐感是相当的流畅和自然。最近我很爱听DECCA古乐品牌“琴鸟”发行的巴洛克音乐,录音和制作水准很高,我很喜欢喜欢那种精雕细琢,华丽通透的音色,这回用A-S3200驱动Dynaudio Focus 140音箱,所播放出来的声音还真的让我很享受,弦乐的音色丰润,华丽而有光泽,相当的精致,呈现出来的音色是相当的美丽。听《The Gallery Of Fine Art》,又称“大昌天碟”里面的一首爵士音乐Flyover Flip,萨克斯风的音色还真有一种金光闪闪般的效果,听EMI发行发行的Wiltod Malcuzynski演绎肖邦第二钢琴协奏曲录音,钢琴的声音晶莹剔透,声像饱满结实的。这部作品我最常听的是第二乐章,节奏柔慢,但富有韵律,很考验器材对声音细节的重播能力,A-S3200在细节的表现上真的很不错,柔慢的乐章听起来不闷,钢琴的声音细腻而灵动,所以音乐听起来就富有情感。

最近我还听了一张天艺唱片给络歌手阿莉粤出版的《难得有情人》专辑,同样一张属于重唱经典港台流行歌的专辑。仅仅是从听声音的方式去听,专辑本身的配器简单,主要还是以表现阿梨粤自己的声音,声音的起伏不会太大,但声音有点磁性,听起来舒服,而A-S3200重播出来的声音的确是很舒服,声像庞大而清晰,有浮现在眼前的效果。

A-S3200的遥控器除了能控制功放之外,还能控制自家的SACD/CD播放机,例如CD-S3000

我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维,A-S3200精致细腻、有温暖感的声音是很有吸引力的,它的中高音部分华丽,细节丰富,所以听小提琴和钢琴的时候,音色漂亮,灵动而细腻,细节能轻松展现,听起来有一种诱惑力。话说回来,我也好一段时间没有感受到这种诱惑力了。所以又不断地从抽屉里面翻出更多的唱片。例如,Dorian唱片公司的《向萨蒂致敬》这些发烧制作的古典小品(小提琴与钢琴)专辑,乐器的音色可是非常惊艳,再者我还找出了两张雨果公司发行的《西风的话》,宽阔有深度的声场,丰富的空间混响效果轻轻松松地呈现。听90年代初期新时代发行的《风含情水含笑》专辑,A-S32000到来之后我重新听这张唱片,感觉也相当不错,虽然没有现在的国产发烧人声唱片那样突出的音效,但总体是非常的耐听,杨钰莹当年的声音还真是有着一种小家碧玉、邻家女孩的感觉,也有甜美感觉。

A-S3200也是一台能让我安心欣赏音乐的功放,音色精致,细腻,又温暖,着重于对细节的呈现,对音乐的灵动感的重现,所以声音听起来就有吸引力。而且Yamaha公司对外观工艺也是一丝不苟,跟它的声音一样精致细腻,不管是听声音,还是看着也是一种享受。

●阻尼系数:≧250(1 kHz, 8欧姆)

●频率响应:+0 /-3 dB(5Hz~100kHz), +0/-0.3dB(20Hz-20kHz)

●信噪比:90dB(MC唱放)/96dB(MM唱放)/110dB(CD以及其他高电平输入)/114dB(平衡输入)

●尺寸(H×W×D):180×435×464mm

●重量:25kg

功放雅马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