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皇帝顺序视频,汉朝皇帝顺序表视频

1年前 (2024-04-23)

东汉,从公元25年到公元220年,有14个皇帝,享了195年。

新王莽的改革最终导致赤眉叛乱,天下再次大乱。

也许是天佑大汉,刘邦的第九个孙刘秀再次称霸天下。刘邦一当上皇帝,就开始铲除异姓王。不像刘秀,他不杀英雄。重建大汉后,他奖励英雄们很高的官位和财富,却没有给他们实权。鉴于西汉末年权臣和外戚把持政权的历史教训,刘秀对功臣和外戚采取了严格的防范措施。

刘秀即位后,着力整顿吏治,加强*集权,大力发展经济。他在位期间,被天下动乱破坏的生产生活迅速恢复,人口和耕地数量迅速增加,史称“光武中兴”。

公元57年,光武帝去世,享年62岁,庄即位,史称汉明帝。

汉明帝沿袭光武帝制定的制度,继续提倡儒家思想,严用官法,接掌职权,严防外戚有功,做到政务清明。

窦固、耿炳北攻匈,班超下西域。

公元73年,汉明帝窦固、耿秉攻打北匈,班超被发配西域。“于是各国都派自己的儿子去服役,西域和汉朝断绝了六十五年,所以是复交。”公元74年,窦固、耿丙等人再次率领大军击败北匈,恢复了西域都督和乌鸡校尉的职务,恢复了汉朝对西域的统治。

公元75年,汉明帝驾崩,享年48岁,汉武帝刘达(达)即位。

张即位初期,边境地区再度动荡,北匈对西域发起反攻,汉匈之间展开西域争夺战,驻守西域的汉军全部溃败。张皇帝派援军来挽救边境危机。然而,由于人力物力有限,张寒决定放弃对西域的统治。因为班超要求留在西域,张寒同意了,班超团结了西域当地的民众,有效地遏制了北匈对汉的侵扰,为以后汉与西域的密切交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明成祖张二世在位期间,继承光武帝遗志,继续实行与民同息的政策。政治上宽严相济,严防外戚大臣;社会上多次颁布诏令,安抚流民、孤寡、贫弱;完成修边渠;文化上,大力弘扬儒家思想,民风淳朴,社会稳定。光武帝统治末期,中国的户籍人口为2100多万,到张寒统治末期,人口达到4300多万。史载“天下太平,人民富足”,被誉为“张明之治”。

公元88年,33岁的张寒皇帝驾崩。汉武帝刘钊即位,他的个母亲窦皇后是皇太后。汉献帝才10岁,窦太后就取了“陈超”的称号。

窦太后独揽大权,她的兄弟窦宪、窦静、窦桓、等人都在朝廷身居要职,许多地方官员也有窦的亲信。窦氏兄弟跋扈专权,作恶多端,发表个人仇杀,凡是对他们不满的人都受压迫。

平定匈叛乱后,窦宪更加自信,与心腹郭、邓密谋暗算汉和帝,汉和帝对此心知肚明。汉献帝无法亲近大臣,只有宦官与他相处。最终汉和帝与宦官郑忠谋,将窦家、郭家、邓家三家一并擒获。郭的家人和邓的家人被杀,窦的兄弟被迫。涉案人员被免除公职,返回家乡。做

汉睿帝死后,邓太后和她的弟弟邓芝()密谋迎接汉武帝刘璋的孙子、清河帝的儿子(胡)。刘虎即位时年仅13岁,史称汉安皇帝。

安帝继位后,国家大事仍掌握在邓太后手中,重用宦官郑忠、蔡伦和外戚邓芝,国家大事逐渐被外戚和宦官控制。

公元121年,邓皇后驾崩,汉安帝继位。

安帝上台后,打击邓外戚,提拔宦官,让宦官坐大。朝臣和宦官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以杨真为首的朝臣上书汉安帝约束宦官,汉安帝不予理睬,以于杨真被宦官迫害致死。安帝宠爱燕后,但燕后无子,嫉妒心强,以致后宫不和,太子难立。

总之,汉安帝时期,政治黑暗,社会矛盾尖锐,天灾人祸并重。

公元125年,汉安帝在南巡途中突发急病去世。安帝死后,燕国皇后在燕外戚的支持下,迎来了北方乡镇太子刘一,史称少帝。

汉安帝的堂兄刘一没有继承权,但因为她年轻而被燕皇后选中。燕皇后是宫廷里的摄政王。刘一即位仅200多天就病逝了。颜想从皇族中再选一个幼子继位,中皇门的孙程等十九名宦官力迎娶汉安帝的长子刘保,史称汉顺帝。

梁专政

舜帝继位后,燕的外戚被杀,包括孙成在内的十九名宦官被封。舜帝把权力交给了宦官。

梁氏家族与宦官外戚勾结,专横跋扈的政权,汉代政治,社会各阶层矛盾激化。

公元144年,汉顺帝驾崩,时年30岁。刘玉鑫继位,史称汉崇帝。汉崇帝尊汉顺帝梁娜皇后为皇太后,梁皇后为宫廷摄政王,其妃掌权。

汉崇年间,梁太后之兄季梁为大将军,独霸专权,民不聊生。

公元145年,汉崇皇帝驾崩,时年2岁。梁太后和季梁立了年仅8岁的刘缵为皇帝。梁太后借此机会以太后的身份留任朝廷摄政王,而妃掌权。

朝臣们不满季梁的专横和独裁,纷纷给他们写信。汉朝皇帝也对季梁不满,指责他在朝臣面前是个“盛气凌人的将军”,这引起了季梁的不满。

公元146年,汉武帝9岁时被毒死。汉献帝无子,梁。

冀又持太后符节迎立年仅15岁的刘志,史称汉桓帝。梁太后临朝听政,梁冀掌握大权。

宦官当政

公元150年,梁太后病重,临终下诏归政于刘志。为安抚梁氏,汉桓帝对梁冀不但不节制反而更加优待,而梁冀仍不知收敛。

公元159年,汉桓帝联宦官一起讨伐梁氏,梁冀平时结怨众多,不久梁府就被拿下,梁冀与妻子一同自尽,梁氏宗亲数十人被处决,受牵连被罢免的官员达300多人。汉桓帝将与他同谋的五个宦官封侯,从此宦掌握大权。

宦官的比外戚更严重,导致士大夫不满,世家豪族与太学生联反对宦官,反被宦官诬告结诽谤朝廷。结果李膺等200多“人”被捕,造成历史上著名的“锢之祸”。由此,正直的士大夫被排斥出朝堂。东汉王朝的政治更加混乱不堪。

此时的东汉已经是内外交困、国库空虚。然而,汉桓帝无视现状,养上万宫女供其乐。以汉桓帝为首的统治阶级,甚卖官鬻爵,败坏了吏治,贪官污吏搜刮百姓,更加重了百姓生活负担。

公元167年,汉桓帝去世,年仅36岁。汉桓帝无子,皇后窦妙临朝问政,迎立年仅12岁的刘宏,史称汉灵帝。

汉灵帝在位时期,宦官与外戚争权严重,最终宦官取胜,汉灵帝宠信宦官,甚一次册封十二位中常侍,史称“十常侍”。宦官掌握大权,大汉江山岌岌可危,而汉灵帝则认为天下稳定,一心贪图享乐,很少过问政事。

公元169年,山阳郡督邮张俭弹劾中常侍侯览,被侯览诬告结图谋不轨,由此酿成“第二次锢之祸”,受这次政治灾难迫害致死的多达六、七百人。

出身低微的何贵人因生育皇长子刘辩,被立为皇后,何皇后的大哥何进和二哥何苗都在朝中担任要职,一时之间,何家满门荣耀。

公元184年,太平道教主张角发动黄巾起义,天下太平道揭竿而起,州郡随即失守。为避免“人”与起义军联,汉灵帝不得已而解除锢,组织官平叛。从此,天下叛乱此起彼伏。朝廷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将权力下放给地方,由此形成军阀割据的局面。

公元189年,汉灵帝去世,年仅34岁。13岁的长子刘辩继位,史称汉少帝。汉少帝年幼,何太后临朝称制,外戚何进官拜大将军,掌控朝廷。

汉少帝继位时期,东汉已经名存实亡,外戚与宦官争相夺权。

此,外戚和宦官的势力同归于尽,而奉何进令入京“勤王”的董卓则坐收渔翁之利。董卓入京后,自封为司空,权倾朝野

。由于董卓手握重,几乎与人敢反对他。

公元189年,董卓为了树立威望,逼迫何太后废汉少帝为弘农王,立年仅9岁的陈留王刘协为皇帝,史称汉献帝。从此,刘协开始了他作为傀儡皇帝的漫长生涯。

刘协登基后,董卓自封为丞相,后又加封为太师,完全控制了*政权。董卓的军队在洛阳劫掠财物,奸妇女,无恶不作。公元190年,地方势力起反对董卓,董卓害怕他们以为弘农王复位为由加害自己,因而将年仅15岁的汉少帝和何太后杀害。

董卓的倒行逆施引起了中原地方诸侯势力的不满,纷纷以讨董为名起并推举袁绍为盟主,组成关东联军讨伐董卓。董卓因受关东军的威胁,挟持刘协由洛阳迁都长安

因关东军内讧、盟军决裂导致讨伐董卓以失败告终。与此同时,各地的军阀纷纷互相攻伐,以增加自身实力。

公元192年,大臣王允唆使董卓的部将吕布,谋杀了董卓,董卓之乱结束。但不久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卷土重来,王允被杀。此后,李傕、郭汜内斗,汉献帝刘协和群臣逃回洛阳。

公元196年,曹操挟持汉献帝迁都许昌,成功“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曹操逐渐掌握朝廷权力。曹操虽然试图利用刘协来实现他统一中国的目的,却不敢直接取代他而自立为皇帝。

公元220年,魏王曹操去世,世子曹丕继位,曹丕逼迫刘协禅让帝位给他。

曹丕篡汉,定都洛阳,改国号为“魏”,史称“曹魏”,东汉灭亡,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三国时期。

顺序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