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盈利模式分析,小白如何通过喜马拉雅盈利

1年前 (2024-04-23)

喜马拉雅盈利模式分析,小白如何通过喜马拉雅盈利?

文字:陈谦

编号:BMR2004

当爆款无法规模化,声音内容开始智能化,如何构建内容生态和行业生态成为音频平台真正的战场。

“网络音频人”是谁?喜马拉雅蜻蜓FM与两大音频巨头的今没有尘埃落定。曾经加速音频行业内容和商业模式升级的知识付费了,热度没了。去年提出以知识付费为核心业务的蜻蜓FM,再次提出了“内容矩阵”的概念。较早进入知识付费领域的音频平台喜马拉雅,也将曾经重要的“付费精品”变成了“精品”。以前以单一购买付费产品为主的内容变现模式,逐渐变成了会员制模式。

知识付费的历史使已经完成。

去年12月,工信部互动媒体产业联盟数字文化工作组组长包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据统计,目前知识付费产品的平均上座率仅为7%。”

今年10月,萧艺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不再强调知识付费,因为它的历史使已经完成。”

根据易观发布的《2017知识付费》,2017年畅销音频内容分布中,喜马拉雅占比57%,其中付费内容综购买指数前十名占据六席,包括《好好说话》、《小学问》、《每天听见吴晓波》等。蜻蜓FM只有《矮大紧指北》上榜。方俊指出,双方的产品实际上都具有知识和休闲的属性,区别在于比例。蜻蜓的选择可能符自己的定位。它本来就偏向文艺,在知识产品上也没有获得竞争优势,所以反过来强调“去知识化”,以显示其特殊性。

知识付费已经过去,音频平台开始回归声音的本质。

有声书已经成为领头羊,垂直音频内容还有待开发。

方俊认为,这种变化也让我们思考。随着媒体、出版、教育在互联网上融形成一个新的物种,以前强调知识的知识付费,也就是产品的效率,然后应该强调产品的易用性和愉悦性。高、等的文学气质。也凸显了蜻蜓FM平台知识产品的文学性,区别于喜马拉雅和Getty Images的付费产品。文化产品的好处是不会那么快过时。

目前音频平台的产品和内容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喜马拉雅方面认为,内容本身远未饱和,垂直领域仍有很多优质内容值得探索和发掘。

从这个角度来看,知识付费产品并没有被平台抛弃,只是内容形式从专注头部内容转向更多垂直领域,成为平台内容的标配。

头部内容难以缩放的困境

"知识产品可能没有长尾效应."根据方俊的分析,现有的知识产品可以说是长尾曲线的“头顶”,其中一部分是整体长尾曲线,一部分是细分领域的长尾曲线。这一观点可以从付费产品的播放量上得到直观的印证。11月14日,蜻蜓FM推出高脱口秀音频节目,《晓年鉴》,短短十天,目前播放量超过170万。这样的超级头部IP和一些垂直领域的付费产品差距不在一个量级,比如胡德夫品度《飞鸟集》,简七的财经课等,而且播放量从未超过1万。方俊认为,知识产品不应采用长尾战略,而应采用“重磅炸弹战略”。制造爆款是结果,大片可以提前策划。要打造优质内容,精心制作,重点营销,深度服务。

为了降低成本,摆脱头部IP流失的风险,音频平台也在打造自制原创内容。比如喜马拉雅有自制频道,比如《写信告诉我》,《大咖读书会》等。今年世界杯期间,蜻蜓FM还发布了h

在方俊看来,对于平台而言,关键不在于自制与否,而在于能否有自己独特的产品品控标准给消费者一致的体验,能否有专业的制作流程、团队和工具帮助内部或外部的内容生产者,能否更地匹配知识产品实现与消费者的销售,能否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聆听体验。

方俊认为,今年关于知识付费有两个根本性的认知变化。,用户付费的知识产品已经成为一种可行的内容变现方式,社交、工具等互联网产品会更多加入。第二,知识付费或知识服务可能不是一个行业,而是一个实现某个目标的“工具”,这个目标可能是知识传播的公益目标,也可能是商业目标。

从单品爆炸到svip

在市场培育阶段,爆知识的付费产品可以引导平台,直接变现。当用户和产品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就要转变思维,降低用户的消费成本,实现资源效益化。随着内容产品和有声书的增多,VIP会员付费模式已经成为音频平台的主要商业模式。

“就知识学习而言,按需购买(即按照卖家说的卖单品)对用户来说是最好的。但从用户的心理感受和自身利益化来说,会员制是更好的选择。对于平台而言,不断增加会员可获得的福利,吸引会员不断升级,是航空会员等传统行业或QQ会员等互联网会员的常见设计。”方俊说道。

从喜马拉雅平台可以看出,类似朋友圈的“圈子”和音频“直播”等产品形态占据重要地位。该负责人表示,圈子、音频直播等产品有助于提高用户粘性和活跃度。

要突破平台硬件的限制,让声音业务全面融入人们的生活,需要内容生态和行业生态,而不仅仅是爆款知识付费产品。面对20%的低行业渗透率,何时实现这一目标还是个未知数。

(本文来自《足球先声》杂志2018年12月刊)

喜马拉雅盈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