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护仪怎么看图解解释 pr 心电监护仪怎么看血压
顶端新闻·大河健康报记者 胡炳俊 杨璐 通讯员 余冬
生体征是指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的总称,通过对生体征的观察,可以了解的发生、发展情况,从而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用来监测这些生体征的仪器就叫做生体征监护仪。
最初的生体征监护仪危重病人需要医护人员实时的观察与呵护,特别是心血管患者,任何疏忽大意可能就会影响到病人的救治。心电图变化反映了心脏和心血管的状态,为了减轻医护人员的压力,便于实时观察病人状态,最早的监护仪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
1933年,Hooker进行实验动物心脏复苏,通过密切观察心脏跳动状况,来总结和判断病人的抢救效果。1943年,ClaudeBeek在手术室内实施电除颤,开始ECG(心电图)的监测和临床应用。
20世纪60年代,持续床边ECG(心电图)监测开始真正意义上出现在医院,能够适时不断地监护病人的ECG(心电图)状况,使得心脏病人及危重病人得到密切和连续的观察,同时帮助医护人员对病人的心电情况作出连续的分析和判断。
监护原理生体征监护仪的原理在于通过传感器接收人体生物信号,再通过信号检测与预处理模块将生物医学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并进行干扰抑制、信号滤波和放大等预处理。然后,通过数据提取与处理模块进行采样、量化,并对各参数进行计算分析,结果与设定阈值比较,进行监督报警,将结果数据实时存储到RAM(指随机存取存储器),并可实时传送PC机上,在PC机上可实时显示各参数值。
一方面,生体征监护仪可以避免对信号的干扰,从而获取更准确的数值,真实准确反映病人的体征。另一方面,设定参数阈值,能够及时提醒医护人员进行抢救。此外,存储的病人体征参数也能够作为分析病情的重要参考。
多参数生体征监护仪20世纪70年代,随着持续床边监测的应用价值得到认可,病人更多的生体征开始被实时监测。多种体征参数监护仪逐渐出现在医院,无创血压(NIBP)、脉搏率、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体温监护等都在实时监控之内。同时,由于微处理机和快速电子系统的普及应用,集多种监护参数于一体的监护仪越来越得到医护人员的认可与广泛的临床应用。
多参数生体征监护仪也由最早的波形显示,发展到数字和波形同屏显示。在监护仪的屏幕显示方面,也在不断地更新和改进,由最初的LED显示、CRT显示,发展到液晶显示,直目前更为先进的彩色TFT显示,能保证很高的分辨率和清晰度,消除视角问题,在任何角度都能完整地观察病人监护参数和波形。在使用中,能够保证长期高清晰、高亮度的视觉效果。
*监护系统
随着通信网络的快速发展,单台生体征监护仪监测病人,已经不能满足大量病人信息的处理和监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通过*网络信息系统,将医院多台监护仪联网,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特别是在夜间工作人员较少的情况下,也能同时监测多个病人,通过智能分析报警,使每个病人都能得到及时的监护和治疗。
生体征监护仪的未来发展
未来,生体征监护仪将不仅仅用于危重病人,还将成为慢人的健康,实时监控身体状态,为慢性的治疗提供诊断数据。健康大数据、远程护理或许是未来发展方向,为人类健康提供大量数据和重要保障。
近年来,国内医院信息系统逐步走向“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信息系统,集病人生体征监护、临床信息处理、数据交互、设备信息集成于一体的生体征监护仪将给广大的医护人员在日常的临床医疗活动中带来极大的帮助。
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