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一家海底捞需要多少钱,最适穷人开的店
开一家海底捞要多少钱?最适穷人的商店。对于必然面临巨头挤压和挑战的餐饮行业来说,只有在2020年的大洗牌期找到自己的出路,才能在广阔的中国餐饮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在哔哩哔哩,有一个专门探索豪宅的up主,叫萧艾大叔,每个视频都有一百万的浏览量。他参观的豪宅,起拍价2000万,往往是上亿。他的开场白是:“我是尊府的艾大爷。”每当说这句话的时候,满屏的弹幕都是:
“我是一个看不起豪宅的观众”。
“我臃肿到敢去参观豪宅”。
“院子好,但是会有蚊子,不要买。”
“这个房主雇保姆吗?我想睡在他保姆的房间里”。
穷是一种全民焦虑,“哭穷”正在成为一种群体减压自嘲。
然而,在焦虑和自嘲的背后,中国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确实在增加,统计学上对贫困人口体量的定义让人们意识到什么是“复杂的中国”。
而一向敏感的企业家,只能从宏观趋势和微观情绪中找到切入点,从“贫穷”中嗅到商机的味道。在电商界,他是拼多多的黄征,在餐饮界,他是海底捞的张勇。
最能从“穷人”身上赚钱的拼多多,在疫情下市值涨了1.5倍,超过1000亿美元。其创始人黄征也拥有454亿美元,超过马云成为中国第二大富豪。
主品牌门店的布局正在下沉,快餐子品牌卖2块99的冷面,也是海底捞正在努力将穷人的生意规模化的信号。
海捞的张勇说,“顶天立地”无利可图,但“压倒一切”大有可为。
海底捞将以怎样的方式去挖掘月收入9.64亿元的2000元以下的穷人市场?「穷人食堂」的生意有多大?
01
新钓鱼路线:主卡下沉,副卡低。
7月7日,海底捞发布盈利预警公告。预计2020年上半年营收同比下降20%左右,预计2020年上半年净亏损9亿-10亿元。由于疫情的不确定性和经济放缓的压力,海底捞运营的恢复程度和时间还不确定。
面对市场的不确定性,海底捞早已开始了确定性方向的布局。
表现之一就是海底捞门店布局快速下沉。
海底捞的财报显示,截2019年12月31日,海底捞在mainland China共开设门店716家,其中二三线及以下城市门店526家,一线城市门店仅190家,大部分是2015年之前开设的。
客单价方面,海底捞一线城市110.1元,二线城市99.4元,三线及以下城市94.9元。消费范围不大,但一线城市房租高、工资高、伙食费高,远高于二三线城市。海底捞门店下沉的趋势非常明显。2019年,二线城市门店数量同比增长60%,三线及以下城市同比增长65%——
从同店销售增速来看,2019年一二线城市同比负增长,三线及以下城市仍有8.3%的增速,海底捞门店下沉。
第二个表现是海底捞顾客被大学生“绑架”,逐渐成为大众火锅。
海捞刚兴起时,依靠其的服务和标准化的菜品呈现,逐渐拉开了与其他火锅的距离。当时人们选择吃海捞,觉得是很多方面的事情。
虽然产品不算太惊艳,但的服务让人感到被尊重,满足了那一代人的精需求。比如茅台,不仅仅是一家有好酒,茅台更多的是代表背后的尊严。是让宾主双方都开心的社交需求,是精愉悦的氛围。
近年来,随着客户群的变化,海底捞的客户群逐渐被大学生和年轻人所取代。这一代年轻人更追求精自由,海底捞式的服务已经逐渐失传
去年9月,海底捞取消了下午时段优惠,降低了午夜时段优惠。但由于大学生不满,海底捞又恢复了原来的折扣。
同时,海底捞的客单价也逐渐被后来的楚池、巴努等高端火锅超越。在顾客眼中,海底捞已经成为不踩雷、不路过、不思考的选择,逐渐成为大众化的火锅。
第三个表现是海底捞的“高频低价”小生意子品牌批量试水。
2020年以来,海底捞一批快餐品牌密集曝光:北京18瓶、成都10件快餐、郑州百布兰私房面馆、Xi安新秦牌面馆,尚未落地的门店集体浮出水面。
令业界惊讶的是,这些品牌异常便宜:
北京18%均价9.9元
郑州白麦麸均价7元
成都的渔校有面,冷面只要2.99元。
这种价格是当地同行售价的70%左右,被消费者称为“突击涨价”。很多去逛店的餐饮同行也很惊讶:“海底捞都开10元店了,那小餐馆怎么活?”
8年前,海底捞还在内部孵化了冒菜品牌优鼎优。优鼎优于2017年登陆新三板,但因连续亏损,于2019年3月被海底捞以2.04亿元全资收购。
此外,海底捞还布局了晚餐、哇、吃好、筷子厨房等零售品牌。并开始推出更符刚需市场和大学生的低端品牌。
如此高密度的动作,可见海底捞布局快餐赛道,抢夺高频小生意的决心。
02
头部策划:高端不赚钱,铺天盖地有前途。
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开辟第二条增长曲线是一个重要的商业课题。
海底捞的第二曲线是什么尚难论断,但海底捞布局下沉市场,却可以从张勇的观点中看到一些风向。
在海底捞上市前,张勇对媒体谈到对海底捞期待时,说生意有两种模式,一种是顶天立地,一种是铺天盖地,“顶天立地”很难做大,“铺天盖地”才大有可为,他引用了松下幸之助的话:“我们要把人民群众喜欢的商品做得像自来水一样便宜,越便宜它就对企业的发展更有利。”
张勇明确表示,高端餐饮不挣钱,海底捞的目标肯定不是高端。“我是想做到又便宜又好,而且还赚钱多。”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近日的研究报告也显示,当下中国月收入在1090元以下的人数高达6亿,其中,2.2亿人月收入在500元以下,4.2亿人月收入低于800元,5.5亿人月收入低于1000元,6亿人月收入低于1090元。而月收入2000元以下的人数有9.64亿人。
披露的数据让人错愕,但拼多多市值疫情下突破1000亿美元关口,成为第二大电商平台,又让人重新审视下沉市场的巨大潜力。因为,支撑拼多多飞速发展的,正是“穷人经济”的繁荣。
海底捞的一系列动作,也已经给“铺天盖地”埋下了伏笔——不仅在餐饮垂直方向上进行了多元化业务探索之外,在横向专业化方向上,海底捞也同时在拆拆拆拆,进行全产业链布局。
颐海2013年从海底捞拆分,给全行业炒底料,2016年上市,如今市值已站上984亿港元高位。蜀海2011年从海底捞拆分,给全行业提供食材定制和物流配送服务,如今年营业额已突破50亿元。
此外,海底捞还把人力、装修、信息化等多个职能部门拆成独立公司,直面面向整个行业进行管理输出,给铺天盖地打下了基础,也给提供高性价比的穷人餐饮服务创造了可能。
颐海的财报显示,颐海将火锅调味料卖给海底捞时,毛利率只有27.5%,而售卖给第三方,毛利率就达到了55.7%。
也就是说,由于上下游公司都是自己人,海底捞就能拿到比市场更低的价格,在终端就能提供更高性价比的产品给消费者。
03
行业担忧:海底捞们来了,你怎么活?
2019年营收中,海底捞火锅的营收贡献是96.3%。除了供应链外,其他在快餐、零售化业务上的尝试虽然还是小打小闹,但也初具规模,2019年,海底捞外卖营收达4.4亿元,调味品食材销售也有4.9亿元。此外,颐海旗下的自热火锅,2019年营收已突破10亿元。海底捞外卖和零售的规模已超越了中国少90%的餐饮企业。
行业观察人士也分析,未来,海底捞快餐会借助自身成熟的供应链,贴近 711,走社区便民化餐饮道路,实现快速。同时,在平民化门店模式跑通之后,有可能走整店输出,将管理流程经验和智能化设备一起输出给行业。
目前,海底捞成都的快餐店“捞派有面儿“就开在7-11的隔壁。包括“捞派有面儿”在内,海底捞所有快餐门店内的智能化设备提供商都是“瀛海智能”,一家由海底捞与松下资成立的公司。
不只是海底捞,多家餐饮巨头也纷纷祭出下沉动作:
百胜中国宣布,2020年将在中国市场新开850家肯德基和必胜客,选址主要集中在四五线城市的下沉市场;
星巴克透露,其在二三线的门店数已经超过了一线城市;
新茶饮头牌喜茶则推出了面向中低端市场的子品牌“喜小茶”;
中餐头部企业西贝莜面村推出新中式快餐品牌“弓长张”国民食堂。
值得一提的是西贝,在弓长张之前,西贝已推出过燕麦面、麦香村、超级肉夹馍、西贝酸奶屋等快餐品牌,但陆续遭遇折戟、闪腰。西贝在快餐项目上屡败屡战,足以说明平民餐饮巨大的吸引力。今年6月,西贝还入股了中式快餐品牌小女当家。西贝贾国龙也提到计划用10年时间以快餐的业态进军市场,希望到2030年能做成千亿销售并通过下沉成为连锁餐饮巨头。
面对头部大牌纷纷抢滩“穷人经济”,行业普遍担心,海底捞们来了该怎么活?
2020年,头部下沉,大佬,草根剩饭的趋势的确在加剧,但整个消费市场的分层也在更加清晰,因为人分层、钱包分层,消费也必将分层,从中心化迈向折叠化。
对必然面临巨头挤压、挑战的餐饮行业来说,能在2020年大洗牌期找到自己的路,才能在宽阔的中国餐饮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最适穷人海底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