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四季的划分时间表 南方一年四季的划分时间表
一年四季的划分时间表 南方一年四季的划分时间表
春分日.夏分日.秋分日.冬分日的太阳直射时间..纬度.和所含月份
春分,3月21日,击中赤道,包括三月,四月和五月。夏,6月22日,北回归线,6月,7月,8月。秋分,9月23日,10月和11月。冬,12月22日,南汇。
匿名用户级别1
答案
春分:3月21日前后,太阳0度直射赤道;秋分:9月23日左右,太阳0度直射赤道。
夏:6月22日左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即北纬23度26分。
冬:12月22日左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南纬23度26分。
春天:二月、三月和四月。
夏天:五月、六月和七月。
秋季:八月、九月和十月。
冬季:11月、12月和1月(这是平均值)
因为现在用的是公历,是西历法。农历春夏秋冬的划分还是很准确的。有人提出,应该把中国的纪年法作为通用历法。所以中国文化很伟大。(好像跑题了.)春分,3月21日,触及赤道,包括三月、四月和五月。夏,6月22日,北回归线,六月,七月和八月。秋分,9月23日,9月,10月和11月,冬,12月22日,北回归线。2.四个历季:1月1日立春,4月1日长夏,7月1日立秋,10月1日立冬。
每年从春分到秋分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在此期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所有纬度的白天都比夜晚长,纬度越高,白天越长,夜晚越短。其中,从春分到夏,北半球白天变长,夜晚变短;从夏到秋分,北半球白天变短,夜晚变长;夏时,终结线(圆)与经圈的夹角(23 26ˊ),北半球各地白天最长,黑夜最短。极日现象发生在北极圈及其北部,而南半球正好相反。每年秋分到春分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在此期间,太阳直射南半球,在北半球,黑夜变得比白天长,纬度越高,黑夜越长,白天越短。其中,从秋分到冬,北半球的夜晚变长,白天变短;从冬到春分,北半球的夜晚变短,白天变长;冬时,经线(圆)与经线线圈的夹角(23 26ˊ),北半球各地黑夜最长,白昼最短。极夜现象发生在北极圈及其北部地区,但在南半球则相反。春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终结线(圆)穿过南北极,与一个经线线圈重。世界各地昼夜平分,各12小时。
4.板书: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
春秋分昼夜平分。
夏白天长,夜晚短,白天最长,夜晚最短(北极圈内的极昼)
冬白天短,夜晚长,白天最短,夜晚最长(北极圈内的极地夜晚)
从上表1可以看出,在北半球“春分”(3月21日)到“秋分”的半年时间里,在同一经度的不同纬度上,高纬度地区日出时间早于低纬度地区,并逐渐提前,到“夏”(6月21日)时提前达到值,然后逐渐延迟到“冬”,例如长沙和呼和浩特相距1440公里,平均每向北50公里日出时间提前0.5-1分钟。从秋分到下一个春分的半年时间里,情况正好相反。越往北,日出越晚。到了“冬”(12月21日),日出时间在
北极的极昼比南极多,或者北极的极夜比南极少。我们知道,北极地区的极日是夏季的后半段,此时地球处于其轨道的远地点一侧,公转速度较慢,所以极日天数也较多。北极的极夜是冬半年。此时地球处于轨道近日点一侧,公转速度较快。所以极夜日数比节气少。
春分赤道3月21日
到6月22日夏纬23度26分。
秋季赤道9月23日
冬23度26分南纬12月22日节气直纬时间
春分赤道3月21日
到6月22日夏纬23度26分。
秋季赤道9月23日
南纬12月22日冬23度26分
春夏秋冬分别是几月份的。
1.春天(即三月、四月和五月是春天)
春天,也被称为春天,是四季中的个季节,指的是从春天开始到漫长的夏天这段时间。节气包括立春、雨、蛰、春分、清明和谷雨。这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在北半球,公历是3月到5月,而在南半球(如澳大利亚),则是
是9月下旬~12月下旬。气象学上以连续5天平均气温在10℃以上为春季的开始。2、夏天(6、7、8月为夏季)
夏天,四季中的第二个季节,是北半球一年中最热的季节,我国习惯将立夏作为夏天的开始,气象学上的夏季要推迟到立夏后25天左右。古人把农历四、五、六月算作“夏天”;今人把公历6、7,8三个月当作“夏天”。西方人则普遍称夏秋分为夏季。科学的划分方法是平均温度22℃以上为“夏天”。
3、秋天(9、10、11月为秋季)
秋天,又称秋季,一年四季的第三季,由夏季到冬季的过渡季,北半球为911月,南半球为35月,天文为秋分到冬 。气象工作者研究物候学标准是:炎热过后,五天平均气温稳定在22度以下时就算进入了秋季,低于10度时秋季结束。
4、冬天(12、1、2月为冬季)
冬天,又称冬季。北半球一年当中最寒冷的季节,其他的为春、夏、秋。天文学上认为是从12月2月,中国习惯指立冬到立春的三个月时间,也指农历“十、十一、十二”三个月。
扩展资料:
1、春天节气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个节气,又名正月节、立春节、岁首、岁旦等。上古“斗柄指向”法,以北斗星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春。现行的“定气法”划分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节点。立春,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
2、夏天节气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个节气,表示盛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定气法”以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为立夏节气。
3、秋天节气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但立秋时节,江淮一带的天气仍十分炎热。
根据平均温度划分季节的标准,必须是5天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是秋天,按照这样的标准,江淮地区一般是在9月中下旬才进入秋天。
4、冬天节气
立冬,二十四节气之一,斗指西北为立冬,太阳黄经为225°,于公历11月7-8日之间交节。立冬是季节类节气,立冬表示冬季自此开始。立冬过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春天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夏天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秋天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冬天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由于2000年来,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 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 从二十四节气的字面含义来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立”即开始的意思。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夏、冬——表示夏天、冬天到了。“”即到的意思。夏日、冬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春分、秋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思。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公历每年的2月18日前后为雨水。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公历每年大约4月5 日为清明。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公历每年4月20日前后为谷雨。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大约每年公历5月21日这天为小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为芒种。 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它们分别处在每年公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这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大雪则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公历1月5 日和该月的20日左右为小、大寒。 为什么是24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24节气是我国民间传统节令。早在周朝和春秋时代就用"土圭"测日影办法而定夏、冬、春分、秋分。二十四节气是把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给每个等份起名,这就是24节气由来。名称和顺序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小寒、大寒。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二十四节气与季节、温度、降水及物候有密切的联系,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 、夏、冬是季节的转折点。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是表示最热、最冷的出现时期;白露、寒露、霜降表示低层大气中水汽凝结现象;也反映气温下降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水情况和程度;惊蛰、清明、小满、芒种是反应物侯特征和农作物生长情况。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长期对天文、气象、物侯进行观测、探索、总结的结果,是我国劳动人民独有的伟大科技成果,在我国广大农村开展农事活动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一般更适用黄河流域一带的农事活动。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春是蠢动,天气逐渐回暖,广阔大地将呈现一片万掏复苏的景象,这春季开始。 雨水:表示气候逐渐回暖,冰雪融化,雨水逐渐增多。 惊蛰:春雷响动,惊动万物,蛰伏地下冬眠的动物开始出土活动。 春分:分就是半,这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叫春分,这昼夜相等。 清明:清洁明净的意思。气候温暖,草木开始萌发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的意思。这起雨量增多,对谷物生长有利。 立夏:夏天开始,农作物渐将借温暖的气候而生长。 小满:满指饱满,麦类等夏熟作物子粒逐渐饱满。 芒种:芒种也为忙种,麦类等有芒的作物开始成熟收割,同时也是秋季作物播种的最繁忙时节。 夏:者权也,这一夭日影短。这北半球白天最长,黑夜最短,表示盛夏就要来临,气温将继续升高。 小暑:暑是炎热,小暑就是气候炎热而还没有热到极点。 大暑:炎热到极点,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 立秋:暑去凉来,秋天开始。秋是植物快成熟的意思,此后气温逐渐下降。 处暑: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白露:此时因夜间较凉,近地面水汽在草木等物体上凝结为白色露珠,是天气转凉开始的意思。 秋分:这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这昼夜再次相等,从这后,北半球日短夜长。 寒露:气温继续下降,入夜已寒气袭人,露滴凝冷,是气候将逐渐由凉变冷的意思。 立冬:冬是终了,是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这起冬天开始。 小雪:北方开始降雪,但雪量还小,次数也不多。 大雪:雪将由小到大,降雪天数和降雪量比小雪节气增多,地面渐有积雪。 冬:日影最长,这北半球半天最短,黑夜最长,并开始进入数九寒天。 小寒:冷气积久而为寒,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达极点。 大寒:天气冷到极点,到了天寒低冻的时期,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对四季的划分,有以下几种方法: 1.天文划分法 从天文现象看,四季变化就是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在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就是夏季,白昼最短、太阳高度的季节就是冬季,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就是春、秋两季。为此,天文划分四季法,就是以春分(3月21日)、夏(6月21日)、秋分(9月21日)、冬(12月21日)作为四季的开始。即:春分到夏为春季,夏到秋分为夏季,秋分到冬为秋季,冬到春分为冬季。 2.气象划分法 在气象部门,通常以阳历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来年2月为冬季,并且常常把1、4、7、10月作为冬、春、夏、秋季的代表月份。 3.古代划分法 以立春(2月4日或5日)作为春季开始,立夏(5月5日或6日)作为夏季开始,立秋(8月7日或8日)作为秋季开始,立冬(11月8日或9日)作为冬季开始。 4.农历划分法 我国民间习惯上用农历月份来划分四季。以每年阴历的1~3月为春季,4~6月为夏季,7~9月为秋季,10~12月为冬季。正月初一是全年的头,也是春天的头,所以又叫春节。 上述几种方法虽然简单方便,但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全国各地都在同进入同一个季节,这与我国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是有很大差别的。例如,按照上述划分方法,3月份已属春季,这时的长江以南地区的确是桃红柳绿,春意正浓;而黑龙江的北部却是寒风凛冽,冰天雪地,毫无春意;海南岛的人们则已穿单衣过夏天了。为使四季划分能与各地的自然景象和人们生活节奏相吻,气象部门采取了候温划分四季法。 5.候温划分法 这种划分法是以候(五天为一候)。平均气温作为划分四季的温度指标。当候平均气温稳定在22℃以上时为夏季开始,候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下时为冬季开始,候平均气温在10~22℃之间为春秋季。从10℃升到22℃是春季,从22℃降到10℃是秋季。 四季的划分 地球上不仅各地区的气候差异很大,就是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气候也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