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与五行 五禽戏与五脏与五行

1年前 (2024-04-23)

五脏与五行 五禽戏与五脏与五行

五行和五脏的关系是什么?

很多人不相信中医,认为中医太化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各种关于中医的说法,还有一些人夸大中医打折的旗号,让大家不再相信中医的一些基础理论。

其实更宏观的意义上来理解古人创造五行学说的意图更好:天人一论强调的是整体的自然观,是一元论;阴阳学说强调一对一的双边关系,是二元论;五行学说强调一对多的多边关系,是多元的。

反映了五行的多边关系

五行学说只是一种习惯性的表述,不是的,但可以用来解释自然界中的复杂关系,这就是多边关系。从相来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从相克的角度看,有穆、水土可、水、霍、金克穆。

五行学说强调多边关系要有一个相对动态的平衡,失去平衡就是病。要找出多边关系中的不平衡点,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和处理,使之趋于平衡。理顺复杂的关系就像带打仗,需要分析各方利益。所以中医有句话叫“用药如用”。

从关系理论的角度探讨五行,意义重大。两年前,我见过一个女病人,她满嘴都是疮,舌头烂得可怕。西医诊断她是多形红斑。她来找我,我按照中医五行学说给她治疗。宏观按照五行分类,舌属心,舌为心之苗,所以我给她吃了大剂量的中药清心火,效果很好。

五行与五脏相。

关于五行学说,我们不应该将其化。是古人用来描述物质世界分类的习惯说法,主要体现多边关系。

五行指的是木、火、土、金、水的运动。五行学说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同时用五行的关系来解释事物之间的关系,认为万物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在相互生成、相互制约的不断运动中保持着和谐的平衡。

木材可弯可直,枝叶可达,具有生发的特性。肝,喜达肝,厌郁,有导泻之功。所以,肝属木。

湿热的火导致性炎症。阳有温补之功,所以心属火。

它是土的,具有生化万物的特性。脾有运化水谷、传达精微、滋养五脏六腑和四肢的功能,是气血生化之源,故属土。

金星苏晴,收敛了。有清肺之性,肺气降于滑,故肺属金。

水润,具有寒润、降隐的特点。肾有藏精控水之功,故属水。

中医中的哪五行和身体哪五脏对应?

心对应火,肝对应木,脾对应土,肺对应金,肾对应水!人体五行学说

所谓五行,是古人总结出来的一套理论,主要用来解释万物的相互联系、相互禀赋、相互制约,从而达到生态平衡。五行学说是一种有价值的理论方法,善于解决多种因素的平衡、和谐与共存。

五行的具体内容很简单,就是原生金、金水、水生木、木火、火土;以及土水、水控火、火控金、金克木、木控土的关系。也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复杂关系。

所谓相互存在,就是有

“我活着”是我的“儿子”,就像我自己的孩子一样。“生我的人”是我的“母亲”,就像我自己的母亲一样。五行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有我存在的“母”,也有我存在的“子”。五行构成了一个无尽的生物圈,一个相互依存的生态系统。五行是彼此的“亲戚”,是爱的系统,是相互支持的关系。但是,世间万物不仅需要相互支持,也需要相互制约,即相互约束和制约,才能建立起平等和谐的体系。

所谓相互牵制,就是相互牵制。比如土克水就是土的堤坝,可以限制水的流动。所谓“水来土挡”就是这个道理;水是用来灭火的;应该是在古人掌握了制陶技术之后,才逐渐发现矿石中的金属是用火冶炼出来的。当然,用火锻造金属制造各种器皿和工具是一大创举。金克木说,金属工具可以砍树,收割庄稼,还可以造船和木制家具。克土是指植被的生长可以改变土壤结构,使土壤疏松而不板结,成为生机勃勃的土地。

五行之间,是人类劳动参与的动态过程,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画卷。

五行中的每一行都不可或缺。没有一条线,这个系统就不会存在;没有一个元素可以走得太远。如果走得太远,就会影响到其他几个要素,其他要素也会相应发生变化,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来恢复系统的平衡。

特别是五行中的水、火、木、土可以是自然物质,而金不是。黄金是人类劳动的成果。五行的诞生和发展只有在人类劳动的参与下才能实现。没有人类活动的参与,五行就不能成立或“活动”。

考古证明,在金属被冶炼之前,只能是石器时代,大量金属工具的出现是五行学说产生的物质基础。

>也就是说“土生金”,是人类通过冶炼矿石,然后才产生了铜、铁、白银,金属的产生是人类劳动的成果;“金克木”,也是人类的劳动过程,用金属的工具收割,用金属的工具加工木器;“火克金”的过程就是人类冶炼金属的过程,是人类打造金属器皿的过程;“金生水”的过程是人类挖井修渠、开掘水源的过程。因此我们说,没有人类的创造,五行就建立不了,而只能是木、火、土、水四类物质元素;没有人类劳动的参与,即使有了五类物质,也不能“行”起来,而只能是“五物”、“五元素”而已。所谓“五行”,就是五种物质元素在人类劳动的参与下,运动起来,“行起来”,变化起来。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里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天的五气、地的五味就与人体的五脏有着密切的关系。

春气通于肝,肝属于木。夏气通于心,心属于火。长夏之气通于脾,脾属于土。秋气通于肺,肺属于金。冬气通于肾,肾属于水。

春天多风,风吹着草木使其生长。草木生长的特点是向上伸展和向下扎根,初生草木的滋味多酸涩。肝的功能就是主疏泄,升发条达,像树木那样伸展。肝气舒畅,人的血液就流畅,消化、吸收功能就旺盛。树木依赖水土,影响水土。因此,肝的功能正常与否首先要看肾水是否充足,脾土是否健运。当然,木能生火,火能克金,所以肝的火气太大就会影响肺气的宣发肃降和心血的流动与心的安宁。

其他的四脏也和肝一样,其功能是否正常,不仅关系到自身,而且会影响其他脏腑,这就是中医的特点。它不单纯看一个脏腑,而是在整个体系里找平衡,想方设法恢复五脏之间、脏腑之间的平衡,恢复脏腑与气血津液、五官九窍、皮肉筋骨之间的动态平衡。

五行学说的体系里,每一行都是平等的,都体现的是和谐的、平衡的、动态的。谁也不能太过,过了就会引起一系列的变化,就会造成不和谐,就会影响其他的物质因素,就会产生。同样道理,五行之中谁也不允许出现“一行太弱”,因为“一行太弱”也会影响其他几行,也会出现不和谐,会出现失衡,会产生一系列的变化,会出现。

五行学说强调的就是整体、和谐、动态、平衡。这种“理想状态”的出现,需要多元世界相互制约,需要大智慧。何谓大智慧?就是“道法自然”,就是天地、日月、星辰运动,形成四时五行。

可以说,五行学说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哲学思想,是善于解决复杂问题、构建和谐社会、提倡以人为本的哲学基础,是东方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优秀思想,是解决世界复杂问题的理论法宝。

时间与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在以往的哲学里,时间与空间是分别计量的,好像两条可以任意交叉的线段,只要时间与空间一结,就会产生不同的物质。因此,以往总是把时间与空间分开说,用不同的理论分别计量,分别标识。而在五行学说里,借助人的作用,时间与空间融为了一体。

天之五气、地之五味本来是没有联系的东西,是互相隔离的,是分别具有“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十种物质要素,然而借助人的五脏六腑,天之五气、地之五味便统一起来,一起形,一起供养人。

当然,天之五气与地之五味分离也可以促的死亡。

东、西、南、北、中空间的五方,春、夏、秋、冬的四季在五行的指导下,通过人体的五脏六腑结了起来。比如,东方配春天,属木;南方配夏天,属火;西方配秋天,属金;北方配冬天,属水;*属土,与四季有关,主要配属于夏末秋初的长夏。这样的配属就构成了时间上不间断、空间上不分离的整体、动态状态。

人体的五声、五色、五体、五味、七情、九窍等都可以用五行学说贯穿起来,形成完整的体系。也就是说,人体五脏相关的哲学基础就是五行学说。

人们经常提到《易经》与中医学的关系,大多认为两者关系密切,但却看不见中医的著作里引用《周易》的情况。

其实,《易经》里的医学内容很少,主要是在方法学上,目的是启发人们的思考。另外,在方法学上,阴阳和五行学说已经把《易经》的精华传给了中医学。所以中医的经典里难以看到《易经》文字。

人们在解释《周易》八卦的时候,认为乾卦代表天,坤卦代表地,坎卦代表水,离卦代表火,艮卦代表山,兑卦代表泽,震卦代表雷,巽卦代表风。天、地、水、火、山、泽、雷、风这八种或者叫八类自然物质,基本上都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天然物质环境,八种物质之中并没有人的影响因素在内。

然而,八卦的地、山、泽可以并为土;天、雷、火可以并为火;风可以转变为木;水则仍然是水。八卦之中的物质虽然丰富,但是不能涵盖五行之中的金。也就是说,八卦虽然号称能总括万物,但是缺少了五行之中的金。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因为金不是自然界固有的东西,是人类劳动的成果。

八卦的形成不依赖金属说明它出现的比较早。在金属未被冶炼出来之前、在金属工具不被普遍应用的时代出现五行学说则是不可能的。

在五行学说的体系里,火作为人类掌握的个自然力已经有一百多万年的历史,而且得到了比在八卦里更加重要的地位;木由于可以代表生,也有了不同于在八卦只表示风的特殊意义;土作为凝聚了地、山、泽精华的代表,其地位也更加显著;水是这个星球最丰富的物质,也是生赖以生存的不可或缺的物质,其地位自然不容低估。

在八卦中,“巽”有时被解释为象征风,也有时被解释为象征木。《象传》在解释十五个含有三画巽卦的体卦时,十次使用风来解释巽,五次用木来解释巽;坎卦多数情况下被说成是水的象征,有时也被说成是泉、云、雨的象征;离卦多被解释为火的象征,少数情况下被说成是明、电的象征。

《说卦传》把八卦与方位的八方联系起来,并与身体的首、腹、足、股、耳、目、手、口等肢体相配,把八卦与马、牛、龙、鸡、豕、雉、狗、羊等动物相配属,从而使八卦的配属事物有了逐渐“扩大化”的趋势,出现了“为加忧、为心病、为耳痛”等的象征。

传说的八卦起源于伏羲时代,比较早;而五行学说则形成于商代之前的禹,晚于八卦学说,故对其有所借鉴,也有所取舍。

五行不仅简化了八卦的“基本单元”,由八个要素简化为五个要素,而且去掉了借助“道具”复杂运算的秘外衣,使金、木、水、火、土之间的联系更加广泛、普遍和严密。

五行去掉了八卦的“偶然性”、“随机性”的推算结果(即每一次求卦结果都不一样),形成了经常存在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

五行学说还解决了阴阳学说的某些不足,让世界上复杂万物之间的联系除了对立统一之外,还有了生克制化、因果乘侮等复杂的联系形式。

比如,男女是阴阳对立的,但是母亲与儿子之间除了阴与阳的不同属性之外,还有相生、相养的人伦关系;水、火、寒、热除了阴阳的属性对立统一之外,还有不同地域、季节的差异;相同的水火过剩或者不足,在不同的季节、地域引起的结果将会截然有别。这种复杂的关系用五行学说处理起来,比阴阳学说更加得体。

在中医理论的奠基著作《素问》、《灵枢》、《难经》之中,我们见到了丰富的五行学说的内容,却没有发现八卦的文辞。

作为六经之首、中华文化源头的“易学理论”已经被阴阳五行学说替代,它们与原始的医学知识互相融、交织在一起,彻底摆脱了“巫师”、“巫术”的影响,摆脱了迷信,走向了科学,形成了完整而系统的医学理论,指导着中医学不断发展、进步与完善,并一起走到了二十一世纪。

在与现代科学的交流与冲击中,阴阳五行学说仍然以它深厚的底蕴、宽广的视野、善于解决复杂问题的优势着中医药学安全、有效地治病与养生,并且正在逐渐走向世界,走向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