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码是几尺几寸(30厘米是2尺几)

1年前 (2024-04-23)

30码是几尺几寸(30厘米是2尺几)

深圳莲花山,迎风而立的一棵高山榕,华盖亭亭。

从深圳到北京,十年来每逢春日,择一处植树点,挥锹培土、围堰浇水。白皮松、西府海棠、银杏、碧桃、榆叶梅、矮紫杉……在时光的流淌中,树的年轮镌刻下中国的印记。

树是岁月的见证,讲述着人与自然的故事。千百年,取材于树的纸张承载了悠悠文明,取材于树的梁柱建筑万千家园,取材于树的文化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血脉。山西的那棵老槐树,连接起亿万中华儿女的根。

“造林绿化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撸起袖子加油干。”这十年,总带领我们一起植树。伴着春风春雨,殷殷嘱托激荡大地、浸润人们心田。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成为万众一心的共同讲述;绿色发展的故事,正在新时代中华大地上生动演绎。

十年坚持,昭示矢志不移的方向

政贵有恒,治须有常。

携着泥土芬芳的春风扑面而来,扛起铁锹,总大步走向植树点。这一画面,和几十年前在陕北梁家河扛铁锹干农活的镜头,跨越时间的长河重叠在一起。脚步坚实走在黄土地上。山高水长,本色依旧。

那一时期,正是植树造林在中国大地上方兴未艾之时。

斗转星移,中国人用双手种出了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和人工造林面积的非凡成就。义务植树40周年之际,中国拿出了一份令人惊叹的答卷:森林覆盖率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12%到现在的23.04%,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10.1%提高到41.11%。

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

行进在具有历史意义的时间节点上,看得有多远,走得有多稳。

浙江安吉余村,一个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而享誉中外的山村。上世纪90年代,当地发展模式还是砍树挖矿。结果可想而知。

中国的生态,在高速增长的车辙下碾出了坑洼。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建设生态文明的时代责任已经落在了我们这代人的肩上”。

危机感、紧迫感贯穿始终。早在2013年植树时,在讲成绩的同时,总更警示短板:“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总体上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植树造林,改善生态,任重而道远。”

对历经风霜的老树,心怀敬畏。在黑龙江小兴安岭腹地考察,仰望高耸入云的林木,总感怀时间的流淌:“川流不息,不舍昼夜”。

大国之大,也有大国之重。“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基本方略,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大理念,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大攻坚战。”全局之计,长远之策,昭示的是新时代的中国对自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鲜明态度。

短短十年,时光倏忽。理念变了,思路新了,格局宽了,山川面貌也焕然一新。就拿2015年和2016年北京的两处植树点来说,一个位于朝阳区孙河乡,一个位于大兴区西红门镇。过去的农贸市场、搅拌站等,都腾退成绿地,村民们纷纷迁入新居,日子翻开了新的一页。植树点发生的深刻变迁,正是治国理政恢弘篇章下一个个生动案例。

十年笃行,汇聚亿万人民的力量

“是领导到群众中去,一起参加劳动,不是群众陪领导。”

“植树点要在造林规划中选,选群众植树的地方,不单独安排。”

“地面不要刻意平整、修饰,坑坑洼洼、杂草丛生也不要紧,铁锹和水桶都用现成的。”

“树种要根据规划和地块的实际需要选择,不要名贵苗木。”

…………

那一年植树,给现场的干部群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地面高低不平,泥巴混着砖块,一铁锹下去,当当作响。鞋上也沾满了泥。”“原先打算买新的铁锹水桶,但领导说就用现成的,旧的也不要紧。我们从附近绿化工地和村民家借来铁锹,有的还有豁口。铁锹就堆在地上,都是自己去拿。”“种的是一水的‘圃苗’,好养活,易成材。树苗就搁手推车上,领导和群众一起动手搬。”

聊的也都是些家常话。

“总问村民都上楼了吗,回迁房有多大面积,还问了村里的产业、乡亲们的就业。”来自朝阳区东八间房的李昆,讲述了村子的新变化,还指着不远处的一棵大榆树告诉总“过去家就在那儿”。而今旧貌换新颜。

一切来自人民,一切为了人民。

“我们一定要取舍,到底要什么?从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出发,生态环境非常重要;从改善民生的着力点看,也是这点最重要。”2013年春天,在主持召开**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时,总的话掷地有声。

“老百姓的幸福感来自哪里?就来自良好的生活环境。”

“不刻意追求奇花异草、名贵树木,真正做到为人民种树,为群众造福。”

“每人植几棵,每年植几片,年年岁岁,日积月累,祖国大地绿色就会不断多起来,山川面貌就会不断美起来,人民生活质量就会不断高起来。”

“人民”二字重千钧。为人民谋幸福,正是植树造林的如磐初心。把时间尺度拉长,时代变迁中的发展问题会随时间流淌不断更迭。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有没有”到“好不好”。小康路上,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呼唤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的高度,作为“国之大者”来考量。

植树造林,“最普惠的民生工程”,惠及的是人,依靠的也是人。

重温一年年叮嘱,拳拳之心,蕴于字里行间。2013年,总强调,“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义务植树”。这一阐释,之后年复一年地强调和丰富。2014年,要求“每一个公民都要自觉履行法定植树义务,各级领导干部更要身体力行”;2015年,“努力把建设美丽中国化为人民自觉行动”;2016年,“不仅要把全民义务植树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都要抓好,动员全社会参与”;2017年,“形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共识和力”;2018年,“人人出力,日积月累”;2019年,“要全国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共同参与”……

致广大而尽精微。成事之道,亦是践行之法。

南湖中园小学的孩子们,有一年来植树。总搬起一棵一人多高的海棠树苗放入树坑,两个孩子上前扶住树苗。

“小心手啊。”“慢一点,别铲到脚。”看到孩子们动作不熟练,总关切地提醒,又手把手教给他们怎么拿铁锹、怎么拎水桶、怎样培土围堰。

2021年植树结束后,一群红领巾围拢过来,依依不舍。总笑着望着一双双满怀憧憬的眼睛,殷殷嘱咐道:“我们现在到本世纪中叶,建成一个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三十年。你们现在十岁,到时候四十岁。国家栋梁啊!”掌声四起。

“你们这一代应该说是民族自豪感荣誉感最强的,因为你们生长生活,看到的就是一个欣欣向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茁壮成长吧!”

十年奋斗,绘制美好未来的底色

这些年,涌现出许许多多“种树者”“乘凉者”的动人故事。再苦、再累、再艰辛,他们憧憬着、期许着,展望着美好未来。

河北塞罕坝,半个多世纪里,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沙地上种出了一片绿色的海。总在这里考察时,听林场三代职工代表讲述改天换地的动人故事。从荒漠上谱写青春之歌,到森林里聆听自然之乐,境遇不同的三代林场人接力奋斗、信念如磐。

塞罕坝精、右玉精、三北精……一道道阻断风沙的屏障,一座座令人感佩的精高地。还有杨善洲,这位在退休后毅然重返大山的老*人,当年撂下一句滚烫的话:“我要回大亮山种树去!”一去就是20多年。他的手,粗粝得像古树的根。生生不息、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力量,就握在一代代中国*人的双手里。

中国的奋斗故事,不少和树有关。

陕北高西沟,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一条小山沟。昔日土地贫瘠,山枯水竭。老一辈都有吃不饱的记忆。登上山顶,放眼望去。松、柏、槐、榆、杨、柠条,还有苹果树、枣树、杏树、核桃树……一幅色彩斑斓的大写意!那是几代村民拍崖畔、筑地埂、挖水沟、垒埝窝的辛勤耕耘。

再看福建三明,改革之路披荆斩棘,关键之一正是“树”。

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定义着值得期许的未来。

生态问题,考验着历史的眼光、历史的担当。

挥锹植树,着眼的是人类共同的梦想实践,中国生态文明置于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新高度。“建设绿色家园”“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推动全球生态治理”……胸怀天下,总娓娓道来。考量今日中国的世界角色,他说,中国应该对人类社会有更大的贡献,更大的担当。

转过年来,又逢春日植树时,总谈到了其中要义:要“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生态系统碳汇增量,为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