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节的习俗 重阳节的习俗
乞巧节的习俗 重阳节的习俗
古代乞巧节的风俗?
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同一个七夕和全国各地的节日内容也各不相同,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特点。
在江苏嘉兴唐慧镇的古兜井村,有一个七夕湘桥俱乐部。每年七夕,都会有人来参与,搭建香桥。所谓香桥,就是长约四五米,宽约半米的桥,由各种又粗又长的香用纸包裹而成。它用五色线和栏杆做成的花来装饰。夜晚,人们祭拜双星,祈求吉祥,然后焚烧香桥,象征双星已过香桥,幸福相会。这座香桥源于鹊桥的传说。
在陕西省,七夕之夜,姑娘们要把稻草扎成一米多高的“古桥”形状(也叫巧娘娘,就是织女),让她穿上姑娘的绿袄红裙,坐在院子里;姑娘们奉上瓜果,把预先种好的豆芽、大葱芽(即“种”,女子称乔芽)拿出来,切下一片,放在一碗清水里,浮在水面上,望着月下的芽影占卜。而穿针引线,争速度;举办窗花比赛,比拼智慧。
在福建,妇女和女孩设置香炉和各种牺牲:茶,酒,花瓶插花,五个坚果(龙眼,红枣,榛子,花生,瓜子)和织布工的粉末。拜完双星,献给织女的粉分成两半,一半抛到屋顶给织女,一半用来化妆美化自己。相传与织女分粉可以保持自己的美丽容颜。五子的装饰,隐含着求生育的意图。女人也喝茶,吃水果,玩把戏。
在广东,中国情人节在清朝和民国时期最受重视,有许多有趣的习俗。屈大均《广东新语》曾记载了清初“七母会”的盛况,民间称之为“拜七姐妹”。据民国时期参加过“拜七姐妹”活动的老人说,“拜七姐妹”在广州西关尤其盛行。一般在少女、中举行活动(男女老幼只能在场边观看,并行礼膜拜)。事先组织十几个好姐妹“拜七姐妹”。6月份,部分大米、麦粒、绿豆等。会浸泡在瓷碗里让它们发芽。七夕临近就更忙了。我们需要筹集一些资金,请家人帮助我们,用竹条和纸建造一座鹊桥,制作各种精美的手工艺品。七夕之夜,大厅里摆好八仙桌,系上绣花桌裙,摆上各种五颜六色的花果制品和针线活,炫耀着女儿们的心灵手巧。有稻秧和豆芽盘,周围是剪纸红花。盘子里点着油灯,灯光下露出五颜六色的薄纸灯罩,令人眼花缭乱。有精心布置的插花,有白兰、茉莉、黄素馨等鲜花插在铜瓷花瓶里的幽香;小盆里插着几茶匙荷花、玫瑰、夜来香和山茶花。一个真的配一个假的,真假难辨;有苹果、桃子、柿子等生吃的水果,切开叠放成鸟兽等各种形状的果盘;许寸长的绣花连衣裙、鞋袜和花木屐;绣有金银彩线的小窗帘、床单、窗帘、台裙;指甲大小的扇子和手帕;小木板用于种植豆类、黍苗和用上等木材建造的亭子。总之越细致越有技巧。用米粒、芝麻、灯心草、彩纸做成各种形态的塔、桌、椅、瓶、炉、花、果、文房四宝、豆等各种图案、文字的供品;还有玻璃或彩纸的灯笼、宫灯、柚皮蛋壳灯(雕有山水花鸟)、动物造型灯等。最让人爱不释手的是女儿用彩色丝绸做成的漂亮木偶,也就是布娃娃。偶有一牛郎、一织女、一对幼童的形象,一般放在上层,底层是小孩扮萧、秦的形象,是为了庆祝两星相会。还有戏剧人物成套,如《西厢记》《红楼》《阳门少女》(也有瓷偶,父母给孩子买的节日礼物)。另外,当然也要摆放化妆品,比如小胭脂盒、镜子、彩梳、绒花、粉饼等。供织女和女儿们使用。还有蜡果,小动物等等。此外,还有甜咸点心、茶、酒、瓜子、花生等食物。有烛台,香炉,插上香烛,用上好的檀香点燃,是必不可少的。适当的水果是中国情人节最有名的食物。妥果,又叫“乞技之果”,样式很多。主要材料是含油糖蜜。在《东京梦华录》中,它们被称为“笑累孩子”和“吃水果图案”,图案包括焚香和方胜。在宋代,七夕特有的水果已经在城市的街道上出售。
买一斤适当的水果,就会有一对铠甲娃娃,如门一般,被称为“食果将军”。妥果的做法是:将白糖放入锅中融化成糖浆,然后加入面粉和芝麻,拌匀,摊在案板上,晾凉,用刀切成长方块,尤其是纺锤形的面条,煎金黄。一个技术娴熟的女人还能雕刻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此外,乞讨用的瓜果也可以多种多样。或把瓜果雕刻成奇异的花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花纹。它被称为“花瓜”
适当的水果和瓜果是最常见的七夕食品。历史上不同朝代有不同的饮食习俗。例如,汤饼在7月7日流行于魏。唐朝的节日食品包括在7月7日做蛋糕,它被指定为晒书节。三省六部各出一定的黄金准备宴席,称为“晒书会”。七夕也是一个适配药的日子。据说是以松柏为药材的秘方,这种奇的药丸是用七月七日的露水调和成的。吃一片药可以延年益寿十年,吃两片药可以延年益寿二十年。此外还有下饵、取柏籽、折荷叶等。这些都被称为长生不老药。实用方剂有干槐花汁治痔疮,炒苦瓜治眼睛,摘瓜蒂治腹泻等等。效果如何,只有试过的人才知道,在众多的七夕传说中,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最为脍炙人口。在古代,皇帝拥有三宫六院是很常见的。每个后宫佳丽都想尽办法讨国王欢心,她们的资产就是美貌。但是,俗话说“色衰,情快”,就连三千块钱养尊处优的杨贵妃,也不禁产生了怕邱凡看到捐款的恐惧。
七夕,杨贵妃看着天上的牵牛花和织女星,她敬佩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但同时也对自己的地位深有感触。我不禁吐露心声。唐玄宗听后深受感动,立下“愿世世代代为夫妻”的誓言。这段凄美的爱情,被后世文人墨客描绘后,已经家喻户晓。
白居易的《长恨歌》和洪升的《长生殿》是文学史上不朽的杰作。“七月初七,在长生殿,《长恨歌》年,我们在静谧的子夜世界里偷偷告诉对方,愿做天堂的比翼鸟,愿做人间的比翼鸟。”
连理枝”。更是传颂一时的名句。另一位浪漫国君——南唐后主李煜,在未亡国前,宫中的生活极尽风雅之能事。每到七夕,就女在宫中用红白罗百匹,拉开象征天河,隔天再收起。李后主降宋后,过着遭人软禁的生活。有一七夕,他因思念故国,就填了一首词“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还召来以前的宫女唱。宋太宗知道以后大怒,下令赐死。一代词人竟以七而丧。
乞巧七夕都有哪些习俗?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同一个七夕节,全国各地的节日活动内容也各不相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色。 在江苏嘉兴塘汇乡古窦泾村,有七夕香桥会。每年七夕,人们都赶来参与,搭制香桥。所谓香桥,是用各种粗长的裹头香(以纸包着的线香)搭成的长约四五米、宽约半米的桥梁,装上栏杆,于栏杆上扎上五色线制成的花装饰。入夜,人们祭祀双星,乞求福祥,然后将香桥焚化,象征着双星已走过香桥,欢喜地相会。这香桥,是由传说中的鹊桥传说衍化而来。 在陕西,七夕夜女孩子们则要用稻草扎成个一米多高的“巧姑”之形(又叫巧娘娘,即织女),并让她穿上女孩子的绿袄红裙,坐在庭院里;女孩子们供上瓜果,并端出事先种好的豆芽、葱芽(即“种生”,妇女们称巧芽芽),剪下一截,入扩一碗清水中,浮在水面上,看月下的芽影,以占卜巧拙;并穿针引线,竞争快慢;举行剪窗花比赛,以争智巧。 在福建,妇女、女孩子们摆设香炉和各式祭品:茶、酒,花瓶中插花,还有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和织女用的脂粉。祭拜双星后,即把献给织女的脂粉分成两半,一半投向屋顶给织女,一半自己梳妆美容。相传与织女共用脂粉,可使自己的美丽容貌保持不衰。而五子的摆设,寓有求生育之意。妇女们并吃茶食瓜果,玩乞巧游戏。 在广东,最重视七夕节的是清代、民国年间,并流传有许许多多有趣的风习。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即已记载了清初“七娘会”的盛况,民间多称“拜七姐”。据参加过民国年间的“拜七姐”活动的老人回忆,广州西关一带,尤为盛行“拜七姐”。活动一般是在少女中进行(男子与老年妇女只能在一旁观看,并行礼祭拜而已),预先由要好的十数名姐妹组 织起来准备“拜七姐”,在六月份便要将一些稻谷、麦粒、绿豆等浸在瓷碗里,让它们发芽。临近七夕就更加忙碌,要凑起一些钱,请家里人帮忙,用竹篾纸扎糊起一座鹊桥并且制作各种各样的精美手工艺品。到七夕之夜,便在厅堂中摆设八仙桌,系上刺绣台围(桌裙),摆上各种精彩纷呈的花果制品及女红巧物,大显女儿们的巧艺。有用剪纸红花带围着的谷秧、豆芽盘,盘中点着油灯,灯光透出彩画薄纸灯罩,艳彩夺目;有精心布置的插花,幽香四溢的白兰、茉莉、素馨及其他鲜花插在铜瓷花瓶里;有茶匙般大的荷、玫瑰、夜、山茶插在小盆中,一朵真的配一朵假的,真假难辨;还有把苹果、桃、柿等生果切削拼叠成各种鸟兽等形状的果盘;寸许长的绣花衣裙鞋袜及花木屐;用金银彩线织绣的小罗帐、被单、帘幔、桌裙;指甲大小的扇子、手帕;用小木板敷土种豆粟苗配细木砌的亭台楼阁,总之是越细致越显得巧。又用米粒、芝麻、灯草芯、彩纸制成各种形式的塔楼、桌椅、瓶炉、花果、文房四宝及各种花纹和文字的麻豆砌成的供品;还挂一盏盏的玻璃或彩纸的花灯、宫灯及柚皮、蛋壳灯(上雕山水花鸟图案),动物形灯。最惹人爱的,是女儿们用彩绸扎制的精美的雏偶,即布娃娃。雏偶有牛郎、织女及一对小儿女的形象,一般放于上层,下边是吹萧弹琴舞蹈的小儿形象,庆贺双星相会之意。还有“西厢”、“红楼”、“杨门女将”等成套的戏剧人物形象(也与瓷塑雏偶,是家长买给小儿女作节日礼物的)。另外,当然也少不了陈列化妆用品,如小胭脂盒、镜、彩梳、绒花、脂粉等,既供织女使用,也供女儿们自用。还有蜡制瓜果、小动物等。此外就是甜咸点心、茶、酒、瓜子、花生等食物,必不可少的是烛台、香炉、插上香烛,并用最好的檀香点燃。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节的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悖悖、烙巧果子、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该地的儿童特别重视吃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就是斗巧风俗的演变。而牧童则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
诸城、滕县、邹县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胶东,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而在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
为了表达人们希望牛郎织女能天天过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在广西西部,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此水名“双七水”,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称为“拜仙禾”和“拜菜”。从初六晚开始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五更,要连拜七次。
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在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以及一个上香炉。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女人们不仅乞巧,还有乞子、乞寿、乞美和乞爱情的。而后,大家一边吃水果,饮茶聊天,一边玩乞巧游戏,乞巧游戏有两种:一种是“卜巧”,即用卜具问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种是赛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
有的地区还组织“七姐会”,各地区的“七姐会”聚集在宗乡会馆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都是纸糊的,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琳琅满目。不同地区的“七姐会”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谁的制作精巧。今天,这类活动已为人遗忘,只有极少数的宗乡会馆还在这个节日设香案,拜祭牛郎织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备妥,傍晚时分开始向织女乞巧。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传统节日。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节的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悖悖、烙巧果子、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该地的儿童特别重视吃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就是斗巧风俗的演变。而牧童则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
诸城、滕县、邹县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胶东,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而在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
为了表达人们希望牛郎织女能天天过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在广西西部,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此水名“双七水”,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称为“拜仙禾”和“拜菜”。从初六晚开始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五更,要连拜七次。
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在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以及一个上香炉。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女人们不仅乞巧,还有乞子、乞寿、乞美和乞爱情的。而后,大家一边吃水果,饮茶聊天,一边玩乞巧游戏,乞巧游戏有两种:一种是“卜巧”,即用卜具问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种是赛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
有的地区还组织“七姐会”,各地区的“七姐会”聚集在宗乡会馆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都是纸糊的,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琳琅满目。不同地区的“七姐会”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谁的制作精巧。今天,这类活动已为人遗忘,只有极少数的宗乡会馆还在这个节日设香案,拜祭牛郎织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备妥,傍晚时分开始向织女乞巧。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传统节日。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
1.七夕节的穿针乞巧活动
2.曝经书及衣裳
3.祈求子嗣
4.七夕食巧
5.拜魁星求考运
6.种生求子祈丰收
7.乞智诉心愿
8.其他地区的风俗习惯
?tid=314408 (精细滴风俗介绍,纯风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