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心理效应,心理学中的十大心理效应
十大心理效应(心理学中的十大心理效应)
让你终生受用的十大“心理学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将一组老鼠随机分为A组和B组两组,并告诉A组的饲养员,这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他告诉B组的饲养员,他那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教授测试两组老鼠穿越迷宫,发现A组老鼠其实比B组老鼠更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找到食物。所以罗森塔尔教授受到了启发。他想知道这种效应是否也会发生在人身上。他来到一所普通的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走了走,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这些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会儿,教授又来到了这所中学,奇迹再次发生了。那些被他选中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了班里的尖子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是“暗示”的魔力在起作用。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母亲是孩子最疼爱、最信任、最依赖的人,也是给予心理暗示的人。如果是长期的负面、不良的心理暗示,会影响孩子的情绪,甚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相反,如果母亲对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和积极的肯定,通过期待的眼、赞许的微笑、鼓励的话语来滋润孩子的内心,让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就就有多大!
心理学法则二:越限效应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一位牧师的演讲。一开始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很感动人,就准备捐了。10分钟后,牧师还没说完,就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父还没说完,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当牧师终于讲完长篇大论,开始筹钱的时候,愤怒的马克吐温不仅没有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这种因过大、过强、作用时间过长而产生的心理现象,称为“超限效应”。家庭教育中经常出现超限效应。比如孩子犯了错误,父母会对同一件事批评一次、两次、三次,甚四五次,这会让孩子感到不安、不耐烦,甚厌恶。如果你是被“逼”的,你就会有“我是铁了心要这么做”的逆反心理和行为。可见,母亲对孩子的批评不应该过分,孩子应该“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批评,就不应该简单的重复。你应该换个角度,换个说法。这样,孩子就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卡住”,厌烦和逆反心理也会相应减少。心理学法则三:德西效应心理学家德西曾经讲过这样一个寓言:一群孩子在一个老人的房子前嬉闹,大声尖叫。几天过去了,老人忍无可忍。于是他出去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个地方变得非常热闹,我觉得年轻多了。谢谢你这钱。”孩子们非常高兴。第二天他们还是来了,照常玩。老人又出来了,给每个孩子5分钱。五分钱也可以。孩子还是高高兴兴的离开了。第三天,老人只给每个孩子2分钱,孩子们勃然大怒。“只要2分钱。你知道我们有多努力吗!”他们向老人发誓再也不为他演奏了!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把孩子“为自己的快乐而玩”的内在动机变成了“为分币而玩”的外在动机,他把分币作为外在因素来操纵,所以他也操纵了孩子的行为。“韦斯应”在生活中时有出现。比如,家长经常对孩子说,“这次考试考100分,奖励100元”,“考进前5名,奖励一个新玩具”等等。家长可能没有想到,正是这种不当的奖励机制,一点一点降低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在学习方面,家长要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增强学习的感情和兴趣,增加学习本身的动力,帮助孩子获得学习的乐趣。父母的奖励可以是一些对学习有帮助的东西,比如书籍、学习仪器等,而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奖励最好不要给。心理学法则四:南风效应“南风”效应,又称“温暖”效应,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的一则寓言:北风与南风争夺权力,看谁能脱下行人身上的外衣。首先是北风吹来的冷风,刺骨。于是,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袭击,把外套裹得严严实实。然后南风徐徐吹来,突然天晴了。行人春天觉得暖和,就解开扣子,然后脱下外套。南风赢了。故事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是因为它符人的内心需求。这种激发自我反思、满足自我需求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就是“南风效应”。由此可知,家庭教育中不宜采用“棍棒”“恐吓”等“北风”教育方式。只有进行温暖的教育,给予更多“人情味”的表扬,培养孩子自觉,才能事半功倍。
心理学规律五:木桶效应“木桶”效应的意思是:一个瓶口不平整的木桶里的水量,不是桶上最长的木板,而是桶上最短的木板。孩子的综学习成绩就像一个大木桶,每一个学习成绩都是组成这个大木桶不可或缺的一块木头。一个孩子良好学习成绩的稳定形成,不能靠某些学科的突出成绩,而要看其整体情况,尤其是一些薄弱环节。所以,当发现孩子的某些科目不足时,要及时提醒,在这个科目上多花些时间,取长补短。心理学法则六:霍桑效应美国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家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它有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制度,但工人们仍然愤愤不平,生产形势并不理想。后来心理学家对其进行了专门的实验,即在两年的时间里,专家与工人进行了超过2万人次的个别谈话,并规定在谈话过程中,工人要耐心倾听他们的各种意见和对工厂的不满。这个谈话实验收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值大大增加了。孩子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困惑或不满,但又不能完全表达出来。作为母亲,要尽量找时间和孩子交谈,在交谈的过程中,要耐心引导孩子玩得开心。
说,说出自己生活、学习中的困惑,说出自己对家长、学校、老师、同学等的不满。孩子在“说”过之后,会有一种发泄式的满足,他们会感到轻松、舒畅。如此,他们在学习中就会更加努力,生活中就会更加自信!心理规律七:增减效应 人际交往中的“增减效应”是指:任何人都希望对方对自己的喜欢能“不断增加”而不是“不断减少”。比如,许多销售员就是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在称货给顾客时总是先抓一小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添入,而不是先抓一大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拿出。我们在评价孩子的时候难免将他的缺点和优点都要诉说一番,并常常采用“先褒后贬”的方法。其实,这是一种很不理想的评价方法。在评价孩子的时候,我们不妨运用“增减效应”,比如先说孩子一些无伤尊严的小毛病,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给予赞扬……心理规律八:蝴蝶效应 据研究,南半球一只蝴蝶偶尔扇动翅膀所带起来的微弱气流,由于其他各种因素的掺和,几星期后,竟会变成席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紊乱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蝴蝶效应”,并作出了理论表述:一个极微小的起因,经过一定的时间及其他因素的参与作用,可以发展成极为巨大和复杂的影响力。“蝴蝶效应”告诉我们,教育孩子无小事。一句话的表述、一件事的处理,正确和恰当的,可能影响孩子一生;错误和武断的,则可能贻误孩子一生。心理规律九:贴标签效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由于力不足,而战争又的确需要一批军人。于是,美国**就决定组织关在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战斗。为此,美国**特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战前的训练和动员,并随他们一起到前线作战。训练期间心理学专家们对他们并不过多地进行说教,而特别强调犯人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叙述的是犯人在狱中的表现是如何地好、如何改过自新等。专家们要求犯人们认真抄写后寄给自己最亲爱的人。三个月后,犯人们开赴前线,专家们要犯人给亲人的信中写自己是如何地服从指挥、如何地勇敢等。结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他们在战斗中正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那样勇敢拼搏。后来,心理学家就把这一现象称为“贴标签效应”,心理学上也叫暗示效应。这一心理规律在家庭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如果我们老是对着孩子吼“笨蛋”、“猪头”、“怎么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等,时间长了,孩子可能就会真的成为了我们所说的“笨蛋”。所以,妈妈必须戒除嘲笑羞辱、责怪抱怨、威胁恐吓等语言,多用激励性语言,对孩子多贴正向的标签。心理规律十:登门槛效应 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在你请求别人帮助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绝;而如果你先提出较小要求,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更容易达到目标,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登门槛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我们也可以运用“登门槛效应”。例如,先对孩子提出较低的要求,待他们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扬乃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从而使孩子乐于无休止地积极奋发向上。1.蝴蝶效应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家洛伦兹(lorenz)认定他发现了新的现象:“对初始值的极端不稳定性”。又称“蝴蝶效应”,亚洲蝴蝶拍拍翅膀,将使美洲几个月后出现比狂风还厉害的龙卷风! 蝴蝶效应说的就是“一件事”对结果的影响,就象只改动了一点数据计算的结果都会相差十万八千里。
2.木桶效应
一只木桶,里面可以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根木板。这就是著名的"木桶效应"
3.羊群效应
一个羊群(集体)是一个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大家在一起盲目地左冲右撞。如果一头羊发现了一片肥沃的绿草地,并在那里吃到了新鲜的青草,后来的羊群就会一哄而上,争抢那里的青草,全然不顾旁边虎视眈眈的狼,或者看不到其它还有更好的青草。
4.鲶鱼效应
挪威人爱吃沙丁鱼,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它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但是,由于沙丁鱼懒惰,不爱运动,返航的路途很长,因此捕捞到的沙丁鱼往往一回到码头就死了。只有一位渔民的沙丁鱼总是活的,原因就是他的鱼槽里有一只鲶鱼。原来当鲶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已分子后,也会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活着回到港口。这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
5.晕轮效应
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
6.印象效应
让两个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a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学生b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一些被试对两个学生进行评价:两相比较,谁更聪明一些?结果发现,多数被试都认为学生a更聪明。这就是印象效应。人与人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印象效应。
7.近因效应
在多种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即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也称为“新颖效应”。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这也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这两种现象很常见。
8.皮格马利翁效应(自验预言)
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而这种暗示,正是让你梦想成真的基石之一……
9.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名字来自于《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罗伯特·莫顿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此术语后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
10.仰巴脚效应
一般来说,人们更倾向于喜欢精明又有小缺点的人,心理学上称此现象为“仰巴脚效应”。意思是指精明的人不经心犯点小错误,不仅不影响他的优点,反而使人觉得他也和常人一样,会犯错误,有平凡的一面,使人感到好接受。
心理学的十大效应是什么?1 蝴蝶效应 2木桶效应3 羊群效应 4 鲶鱼效应5晕轮效应 6 独一印象效应 7近因效应 8 皮格马利翁效应 9 马太效应 10 仰巴脚效应
心理学的十大效应是以上这十大效应。具体的详细内容比较多,没法一一详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