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k是什么文件能删吗,微信如何打开apk文件
apk是什么文件能删吗,微信如何打开apk文件
我们每天在刷微信、抖音、淘宝,总能刷到自己喜欢的文章、视频和商品。但你有想过,在这些「猜你喜欢」背后,究竟是什么?
今年 1 月,《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管理规定》出台,明确了算法服务提供者应当以显著方式告知用户其提供算法服务的情况;向用户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或者向用户提供便捷的关闭算法服务的选项。
规定自 3 月 1 日起施行,在今年的「3·15」前后,微博、微信、淘宝、哔哩哔哩、抖音、百度、大众点评、小红书等 app 们都陆续上线了「个性化」开关,但多数都有些隐蔽。
接下来,APPSO 就来带你看看它们都「藏」在哪里。
以部分常见国内互联网 app 为例,我们将重点说明「个性化」开关位置,并展示 app 相应页面的主要变化。
淘宝
淘宝的个性化开关,已经属于是比较好找的。具体关闭方法是:
在「管理」页面中,淘宝会向你详细说明他们的个性化算利用到哪些可追踪到个人的数据,但没有提供前往有关淘宝隐私声明的链接。
关闭前,淘宝主页通常会以你购买过的品类,有关数码产品配件、模玩手办等相关商品,而关闭后,主页就变成「大超市」,的商品基本上是生活用品等。
▲ 左边是开启个性化的,右边是关闭个性化的
哔哩哔哩
《哔哩哔哩》(下称「B 站」)的个性化开关藏得就比较深。
除了藏得深,B 站也没有详细说明他们的个性化功能会利用什么样的个人数据。
对于大多数 B 站「杂食」观众来说,关闭「个性化内容」前后,B 站移动端首页的内容,其实类型多少还是会中你的喜好,但减少常观看的一些细分领域的视频而已。
▲ 左为关闭「个性化」前的 B 站首页,右为关闭后
微博
微博推出过各种各样的客户端,每个客户端的个性化开关也有所不同,但基本位置都一样。
普通版的关闭方法为:
而微博版的关闭方法类似,但相对藏得没那么深。
虽然不像淘宝、B 站那样会有个单独页面开关,但微博的个性化算法关闭得还算是比较彻底的——在关闭前,我的「」列表里基本上会各类游戏领域和科技领域博主的内容,在关闭后则变成了娱乐圈大杂烩。呃,从这个角度看,微博应该是最不适关闭个性化功能的……
▲ 左为开启个性化的,右为关闭个性化的
所以,有时间轴顺序刷微博习惯的同学,还是建议继续使用《微博版》或其他第三方微博客户端。
微信
现在的微信已经是多个服务的,而每个服务都由微信不同团队进行运营,因此微信的个性化开关可以说是几个 app 中最为复杂的一个。
在这里,APPSO 以微信内常见的订阅号、视频号服务,介绍如何关闭个性化开关。
首先是订阅号。
使用 Android 手机,点击「订阅号消息」右上角的菜单,点击更多按钮,在弹出菜单中选择「设置」,就可以找到「订阅号消息个性化」的开关。
接下来是视频号。
点击视频号右上角的「小人」标志,依次点击「浏览设置」中的「隐私 > 个性化」,关闭「直播」和「视频」的两个个性化开关即可。
美团
美团的个性化开关找起来比较容易:
除了提供开关,美团还有一个单独的页面,详细展示他们的个性化算法具体会用到哪些个人信息,属于是本文提到的几款 app 中最为详细的一类。
关闭个性化后,美团首页的会明显有相关性降低:关闭前会我之前想下单但放弃的某奶茶店的,关闭后就基本上就是逛点打卡指南。值得注意的是,关闭个性化后的美团也会在一些中标注商家与你的距离,似乎关闭开关没有完全关闭对位置信息的使用。
▲ 左为开启个性化的,右为关闭个性化的
知乎
知乎的个性化设置不仅藏得比较深,而且还玩了一个小文字游戏。关闭步骤如下:
需要强调的是,开关打开才表明关闭知乎的个性化内容。知乎也没有在开关旁边提示究竟会利用哪些个人数据来参与决断。
知乎的个性化开关属于是比较彻底的一派:关闭前的非常细分的话题领域内容,会在关闭后消失无踪,统一变成热点事件相关的内容。
▲ 左边是开启个性化的,右边是关闭个性化的
个性化一定就是「洪水猛兽」吗?不尽然。
在信息传播速度和数量急剧膨胀的年代,信息的质量似乎难以完全把控,而在理使用的前提下,让算法帮助进行一部分决策也不失为一种帮助筛选信息的手段。
我们对个性化开关叫好,并不见得我们有多讨厌个性化;相反,这个世界上必然有许多人需要使用个性化来帮助他们对信息进行初步处理。这个开关背后更重要的意义是,互联网企业与整个社会愿意开始在利益之外,尊重、倾听来自用户的意见;而不是一味地将算法强制塞到用户的嘴边,又以此为由,过量收集个人隐私。
从这个角度来说,谁都会乐于见到越来越多的厂商尊重用户的需求、顺应监管的要求,提供个性化算法的开关。先不论这些开关究竟有没有作用,少厂商开始愿意为用户提供这样的开关,本身就是一个进步。
而就目前情况,app 内一个简单的开关显然是不够的:个性化算法对普通用户来说依然是一个黑箱,用户在整个过程中并不知道什么样的个人数据参与到算法的决策中。另外,个性化算法关闭后,算法究竟是否还会有基本个人信息参与等等问题,在各家 app 中的实现也有所差异。
我们不妨参照一些做得比较好的案例,例如 Google 帐户或 Apple ID 设置中的隐私页面,就为用户提供更详细的设置。在这里,你可以看到 Google 或 Apple 究竟收集过你的多少购买订单、浏览记录等个人数据,你也可以在里面进行修正、删除或导出,甚直接禁止他们收集你的个人数据。
这样比较起来,那些 app 只是提供一个简单粗暴的开关,似乎就显得「原始」很多。
对于我们自身,妄图通过关闭个性化来减少对这些 app 的「心理依赖」也并非是选择。
我们选择「刷手机」很大程度上并非因为个性化,而是出于大脑内对信息摄入的需求失衡导致的。就像是没有微博、微信的年代,我们上厕所会拿起洗发水瓶子端详一样。
同理,「个性化」另一个被吐槽的「信息茧房」问题,也并不会因为算法被关闭而被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本质上也是我们大脑对信息快速处理的偏好所导致。
总之,这个「迟到」的个性化开关终于落地,终归是好事。但对于厂商和用户而言,它的落地只是步,要想让厂商真正对用户尊重、让用户对自己摄入内容负责,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希望那的到来不会太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