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平均增长率是怎么计算的,隔年平均增长率公式

1年前 (2024-04-23)

年平均增长率是怎么计算的,隔年平均增长率公式

统计是静止的历史,历史是流动的统计。 因此充分利用无所不在、无所不为的统计是修好志书的关键,我们在编修井陉县志中充分发挥了统计职能,使统计和志书相印成辉。

一、充分利用统计资源

《井陉县志·凡例》中“数据及书写”明示:“本志所用数据,以统计部门为准”。这不仅确立了统计数据的权威,最重要的是提示编修人员要充分利用好丰富的统计资料。

统计作为县政府的综职能部门,履行着对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全方位的统计调查职能,可以说,是政决策的重要信息源和参谋部。既有从企业、行政村级起报的基层数据,也有筛选主要统计数据汇编而成的《统计年鉴》;既有建国以来常规统计年报和周期性普查数据库,也有24小时畅通的因特网和统计专网资料库;既有对不同产业、不同行业的经济成果的分析研究,也有对不同文化领域的综述和评说。这个巨大、丰富的统计信息库,为编修县志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可丰富志书内容。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组成一个整体就称为统计指标体系。如用每平方公里土地公路长度、每万人教职工数、每个医疗机构服务面积、有线电视覆盖率(按户计)等一系列指标来反映全社会保障情况,这些指标就组成社会保障的统计指标体系。在记述志书条目应用统计指标体系时,对熟悉的社会经济现象可灵活应用,对较陌生的可查阅《统计大辞典》。

统计调查资料入志可增强县志可读性。如《井陉县志·居民》所用统计数据多数为历史数据,这些数据主要通过统计报表制度(未特殊注明的年度数据)、抽样调查(1%人口抽样、城调及农村住户抽样等)、周期性普查(人口普查、经济普查等)等统计调查方法取得,概括性和资料性较强。而对于不能直接满足志书所需的,通过专项问卷调查为县志增加鲜活、可读性强的内容,如“家庭”分类目,下设“家庭类别、家庭规模、家庭生育、家庭教育、家庭抚养与赡养、家务劳动”,“家庭”内容贴近人民生活和便于进入寻常百姓家,容易赢得广大读者的喜欢,并增加了县志的编纂深度及存史价值。

二、正确使用统计指标

统计指标是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及其具体数值,它可以反映县志所包罗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方方面面,描述其规模、水平、速度、结构比例、分布状态、对总量的影响等等。

按统计指标的作用和表现形式的不同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这也是县志中主要用到的统计指标。其用法如表1。

统计指标的基本应用原则:一是相对数可比性原则;二是相对指标和总量指标结运用的原则;三是多项指标综运用的原则;四是结经济内容的原则。根据其应用原则,使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统计指标包括六个要素:指标名称(如GDP)、时间限制(如2004年)、空间限制(如井陉县)、计算方法(生产法、收入法等)、指标数值(如455701)、计量单位(如万元),完整的统计指标表述为“2004年井陉县GDP为455701万元”。其六要素缺一不可,缺少其中一项视为无效指标。

2.弄清“增加”和“增长”两个概念。“增加”表示的是一个数,是报告期值减基期值所得到的差,它说明了事物的发展水平。“增长”表达的是一个相对数,是报告期值减去基期值再和基期值相比较,它反映了事物的增长速度。如2004年和1985年末相比,总人口增加25722人,增长8.7%。

3.时点指标的时间表述。要确切反映出事物某一时刻(瞬间)。如“2004年末井陉县总人口为319791人”为时点指标,“末”字不能省略,该指标表达的是2004年12月31日24时的人口总量;“2004年井陉县GDP为455701万元”为时期指标,它表达的是2004年全年累计完成的GDP总量。

4.分清“百分比”与“百分点”。“百分比”是相对数(如:速度、构成等)的表现形式,“百分点”指不同时期相对指标的变动幅度,计算公式为:两个百分数相减。如2000年井陉县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口的比重为59.7%,比1990年提高13.8个百分点(1990年其结构比重为45.9%)。

5.番与倍。“番”是按几何级数计算的,“倍”是按算术级数计算的。翻番的计算公式为:n=[lg(报告期数÷基数)]÷lg2

(n表示翻番数 lg是常用对数符号)。如1984年,全县实现财政收入2077万元,2004年为26866万元。20年间财政收入增长了11.94 (26866÷2077-1=11.94) 倍,翻了3.69{ [lg(26866÷2077)]÷lg2=3.69}番。

三.灵活应用统计分析方法

统计分析方法是逻辑思维方法和数量关系分析方法的统一。县志中应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有:对比分析法、平衡分析法、动态分析法、平均分析法、结构分析法等。

1.对比分析法。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可比数字的对比,揭示社会现象内在矛盾的分析方法。它是统计分析中运用最广泛、最主要的分析方法。通常用到的对比有:

(1)报告期与基期对比,观察经济发展的趋势。如农村工业产值由1984年(基期)的5720万元猛增到1988年(报告期)的22916万元(也可用相对数表示)。说明经济发展呈上升之势。

(2)同县外同类事物对比,观察赶超先进水平情况。如,如果站在石家庄市的角度观察,井陉县投资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但一直在不断,几经波折,由1984年的1.2%逐步发展到2004年的2.7%。与毗邻的平山县(1984年和2004年在全市比重分别为2.9%和3.5%)、栾城县(1984年和2004年在全市比重分别为0.6%和3.8%)投资规模的差距也在逐步缩小。。

(3)同历史最好水平对比,观察事物的变化与取得的成就。如井陉县20年GDP的平均增速为15.4%,增幅最高的年份是1995年,达38.6%。

(4)同历史上某个关键时期(如五年计划期)对比,观察事物的变化与取得的成就。如,1984-2004年井陉县第三产业投资的年均增速为33.7%,高于二产28.1 %的年均增速5.6个百分点。尤其是“八五”、“九五”时期,交通运输邮电业投资比重曾高达20.8%和34.2%。

(5)将两个有联系的指标进行对比,观察事物的发展是否符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如2004年井陉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41.5元、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921.0元,分别比1985年年均增长了12.1%和11.7% 。农民收入年均增速略高于消费增速, 符农民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现状。

2.平衡分析法。是对社会现象对立统一关系按平衡 、协调原理所进行的比较分析。如GDP的生产和使用、居民收入与消费、金融借与贷、保险收与支等,

3.动态分析法。编制时间数列(动态数列),观察客观现象发展变化的过程、趋势及其规律,计算相应的动态指标用以描述现象发展变化的特征。主要通过速度指标体现(见表2)。

4. 平均分析法。是用平均数来反映经济现象的平均水平,从而探寻普遍规律的分析方法。县志中常采用的平均数有简单算术平均数、加权算术平均数、平均速度等。

5.结构分析法。是在统计分组的基础上,计算各组成部分所占比重,进而分析某一总体现象的内部结构特征、总体的性质(见表3),总体内部结构依时间推移而表现出的变化规律性的统计方法(见表4,这是统计分组与动态数列相结的实例,可依动态分析法对各个分组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此分析法的基本表现形式就是计算结构比重(见表4)

根据不同分组标准的分组数据绘制出统计图(折线图、柱形图、饼图、圆柱图、圆锥图等),它形象直观、通俗易懂,可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它可以表示现象的对比关系、总体结构、变化趋势等。如下图1反映内容为:2004年和1990年相比,家庭户类别仍以二代户为主,比重都在60%以上;二代户家庭户有向外分散趋势,二代户下降6.0个百分点,一代户、三代户和四代户分别上升1.4、4.5、0.1个百分点,这主要是全县人口寿在逐年延长,而代独生子女已步入婚姻围城,致使三代户比重增长最多。

6.综运用统计分析法举例。实际统计分析中,都是根据表述内容所需而综应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实现的。以井陉县20年GDP为例(见表5)。此文用到以上五种统计分析法。

(1)计算GDP可比速度指标。利用1984-2004年各年度可比价GDP计算环比增长速度(结果见表5),各种增速计算方法见表2,可根据文章内容所需进行选择;

(2)绘制统计图。利用统计报表处理软件(EXCEL软件)中的“图表向导”功能,将20年GDP增长速度制成统计图(见图2),进行趋势分析、单年份分析、阶段变化分析等。

(3)划分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具有渐进性和曲折性,据此进行经济发展阶段划分。通过分析政策实施,结“统计图2”中GDP增速的起伏变化,将20年经济发展分五个阶段(1985-1988年、1989-1992年、1993-1998、1999-2002年、2003-2004年),依次为:平稳、低增长、高速增长、相对平缓、健康增长时期。

(4)揭示各阶段经济规律。查找历史年度经济统计分析(调研),跨年度综分析,寻找当时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发展成果等,分析各行业发展实情,主行业发展情况要详写。如果没有当时的文字分析记载,分析要费些周折,需查阅历史时期的大政方针、县委、县政府的治县良策及落实结果,结原始素材进行综评断和提炼。

通过统计数据透视规律的过程是最难的,是运用各种知识能力的体现,只有保持一种探求新大陆一样的好奇和追问,才能劳有所得。如,在《井陉县志·经济总览·经济总量》中的“阶段”一文中用到五种统计分析法。

1985—1988年,属平稳发展期,GDP年均增速11.2%。… 农业总产值仅由1984年的6396万元,增长到1988年的7228万元,增加值年均增速为0.4%。… 农村工业、农村运输业和农村批零贸易餐饮业产值分别由1984年的5720万元、1329万元和278万元猛增到1988年的22916万元、2875万元和1256万元,带动全县二产、三产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9.4 %和15.4 %,这是整体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这一时期,社会需求过旺,物价涨幅偏高。

上文在运用对比分析法中,分析了GDP环比增速,总体呈上升之势,1995年为历史最高值。2004年与1984年农、工、交、批零业产值对比,农村工业产值增加最多;在运用平衡分析法中,分析了GDP在各个部门的生产(GDP增速和各业产值)和使用去向(社会需求)的现状;在运用平均分析法中,通过计算GDP年平均增速,得出第二、三产GDP年均增速超平均水平,产远低于平均水平,得出第二、三产“是整体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的结论;在运用结构分析法中,通过对2004年与1984年农、工、交、批零业产值量变化比较,印证了第二、三产“是整体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的结论;在运用动态分析法中,由图3反映出1984-1988年农、工、运、批零餐饮产值的动态变化,都呈上升之势,农村工业产值增长最快,农业产值增长最慢。

统计学是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和根据数据做出推断的技术和科学。我们在编修井陉县志中进行了尝试,本文只是抛砖引玉,不妥之处请各位专家、学者、同仁指正。

2006.3

(井陉县统计局 程淑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