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原文及翻译)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原文及翻译)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到底是什么意思
站在30岁,意味着人到30岁就要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职业发展方向;四十而不惑,意味着人在这个阶段应该是成熟的,应该能把人事物理理解透彻。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的全文是什么?
孔子曰:“吾立志学五方,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六十而从耳,七十而为我所欲,不逾矩。”
从《论语为政》篇文章包括24章。本文主要论述孔子的“德治”思想和从政求官的基本原则。
与学思的关系,孔子自身学习修身的过程,学古为今用的新学习方法,对孝、孝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子曰:“吾十五岁立志读书;三十岁能自立;四十岁,可以不为外物所惑;五十岁时,我得知了自己的运;60岁了,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难受;七十岁了,可以为所欲为,不违反规则。”
扩展信息:
三十岁,就是在前一阶段学习和充实自身修养的基础上,确立自己为人处世的态度和原则。40岁是30岁的下一阶段。40岁,就是在经历了很多人很多事之后,对自己的原则不迷茫,对什么都不迷茫。不迷茫,就会成为人。
知道50天的运,不是所谓的宿论,而是知道所谓的运。现在的一切都是自己做的,不要怨天尤人,也不要善待他人。而六十耳,就说明这个时候,你能明白是非,你能分辨好坏。而七十,则是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越界,也就是说当你七十岁的时候,你在待人接物的各个方面都会很成熟。
你做事的时候基本不出错,而不是随心所欲。在这一章中,孔子讲述了他学习和修身养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水平逐渐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而言,整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和认识的阶段。
五六十岁是心态平和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影响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中有理的因素:,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日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能搞突然袭击。
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应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与言行一,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为之。这两点适用于任何人。曾仕强教授曾在《百家讲坛易经之谜》中说,这些话还有另一层意思:“人十五岁,决定了学习的方向。”
30岁,确定人生原则。40岁了,对人生目标绝不动摇。50岁的时候,我会知道运是自己做的。60岁的时候,我会广泛听取意见,这样到了70岁,我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再也不会做出格的事情。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八十为耄耋之年
这是古代形容年龄的别称。从小到大,就是:
儿被称为婴儿,但一岁以下的婴儿被称为婴儿。
2到3岁被称为孩子。
这个7岁的女孩叫年。这个7岁的男孩叫少年。
10岁以下叫黄口。
13到15岁被称为舞勺年。
5岁到20岁被称为舞象年。
这个12岁的女孩叫柴进。
这个13岁的女孩叫豆蔻。
这个女孩15岁。
16岁叫碧玉时光;
20岁名叫陶。
24岁叫华新年华;女人结婚投票?梅年。
男人20岁被称为弱冠。
30岁的时候。
40岁被称为不惑之年。
50岁被称为知之年。
60岁叫60岁。
七十年
(声音。从老到声。原意是3360岁。古代指七八十岁,一般指老年)本义【七八岁以上】
八十岁。这个词也用作瓶子。——许慎,东汉《说文》
那就太大了。- 《易离》 。注:马360‘七十岁’。
弄一两个又老又懒。- 《公羊传宣公十二年》
这是个好礼物。- 《礼记射义》
再比如360岁(老年;老年人);收藏家(老收藏家);老年(长寿);长寿(指长寿的人;老年人);八十多岁了。
(声音。从旧的,生茂。本义是3360岁)
一样的本义。古名大概七十到九十岁。
我是强盗。- 《诗大雅板》
我也是个孩子。- 《诗大雅抑》
我老了也没办法。- 《左传隐公四年》
再比如360儿童(老人小孩);老年(老年);老龄化(老人、老年人);饥荒(老年);学院(大四有硕士学位的人);e 69 da 5 e6ba 90 e 79 fa 5 e 981933333365656535(老年性);要勤快(又老又累);老化期(高年);年龄(八十岁;老年,长寿);木叉
(老儒)。耄期倦于勤。--《书·大禹谟》
又如:耄思(思绪纷乱);耄耄(纷乱貌);耄乱(谓年老昏乱的人);耄夫(年老昏庸之人);耄昏(年老昏愦);耄聩(年老糊涂);耄朽(老朽;衰老);耄衰(衰老)。“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
"逾弱冠"——就是超过弱冠之年,换句话说就是二十出头了。
"近而立"——就是接近而立之年,快要到三十岁了人在三十岁时就应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四十不惑——人到了四十岁就没有什么可以顾虑、疑惑的了。(有一种没有选择和后退的心理)
五十知——五十岁就不得不认了,已经无法抗拒了。?
六十花甲——六十在阴历来算,已经天支地干一个轮回了,要认老了。
七十古稀——七十就已经是糟老头了,人生快到头了。
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诠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拓展资料:
期颐: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
古代男子二十行冠礼,身体尚弱,故称弱冠。
孔子《论e68a84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1333365653933语 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花甲,指60岁。花甲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年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号繁多且相互交错,又称花甲。
杜甫《曲江二首》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曹操《对酒歌》:“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答:“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为惑。五十而知天,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当而立感叹弱冠,当不惑感叹而立...”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7a64e59b9ee7ad9431333231623634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票?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90岁称?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古代年龄称谓小集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
夫妻五方去世称:丧偶。
老师称:恩师、夫子。
学生称:门生、受业。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zd书。”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来源:《论语》为政篇二。内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六十为什么又称花甲?
干支纪年。十天干与十二地支按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形成一循环,通称为“六十花容甲子。”亦称花甲。”
古来稀:就是从古以来很少有这么长寿的,说明过去人均寿要比现在短一些。
年八十曰耊。字亦作耋。——《说文》
则大耋之嗟。——《易·离》。马注:“七十曰耋。”古代年龄称谓大全
古人创制了各式各样的年龄称谓,很多今天还在继续使用。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岁的儿童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总角是八九岁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九龄:为9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十三:为13岁。
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为15岁。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二八:为16岁。
加冠: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艾称年老的。
半百、知天、知之年:知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半百”)。
知:是男子五十岁(知,“知天”之意)。“知”是“知天”的缩略语。
知天: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之年”。
知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之年”。知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半百”)。
六九年:即五十四岁。
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60岁为“耳顺之年”。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
花甲:天干地支配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花甲:指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
花甲之年:指60岁。
还历之年:指60岁。
下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下寿:指60岁以上。
耆[qi]: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
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为耆。
还历寿:61岁的寿辰。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从心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70岁为“从心之年”。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古稀寿:指70岁寿辰。源于杜甫“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耋[dié]: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耄[mào]耋[dié]之年。
杖围之年:指70岁。
中寿:七十为中寿。
悬车之年:指70岁。
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老耄、耄耋之年。
耄耋:耄[mào],《盐铁论·孝养》中写道:“七十曰耄。”《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耋[dié],《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把上面几种说法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寿,大约是“七老八十”了。耄[mào]耋[dié]:泛指晚年。耄,八九十岁的年纪。耄,七八十岁的年纪。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毛传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后人因称八九十岁的老人为“耄耋”。
耄[mao]耋[die]之年:指八九十岁。九十岁也可称耄耋之年。
中寿:指80岁以上。
伞寿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上寿:九十为上寿。
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100岁
期颐:指百岁高寿。期颐: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即生活起居诗人养护。期颐就是指百岁之人。期颐指一百岁。“期颐”是人寿“百岁”的特称。《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期颐之年:指百岁。
108岁
茶寿:指108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另外称儿童的有:
童孺:儿童。
垂髫[tiao]:指儿童。儿童垂发叫髻。垂髫:髫[tiáo],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也有说“垂发”的,意思相同,如《后汉书·吕强传》就有“垂发服戎,功成皓首”句。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指幼年。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垂髫(tiao)是三四岁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龆[tiao]:儿童换牙。龆年:童年。
髫[tiáo]年:童年。
髫[tiáo]龄:童年。
稚:称年龄小的为稚。
另外称的有:
冠者:指成年人。
另外称老人的有:
斑白:老人。老年人头发斑白,因代指老人。
黄发:指老人,老人的头发由白变黄。“黄发”是枯黄的头发。人老了,头发上由黑变白,白发则黄。
皓首:白头,指年老。
久寿:长寿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231623634。
眉寿:耄[mao]寿,长寿。人老了眉毛长,所以称眉寿。
姥[mu]:年老的妇人。
暮齿:晚年,暮年。
暖寿:旧俗在过生日的前,家里的人和关系较近的亲友来祝寿。
万寿:大寿,高寿之意。
遐龄:指人长寿高龄。
古代年龄称谓知多少
据查,“米寿”一词是指人“八十八岁”,用的是“拆字法”。细心的读者一定可以发现,“米”字拆开,不正是“八十八”吗?中国古代对人的年龄有很多称谓,“米寿”是其中之一,但并不常见,还有很多更为常见的称谓,在此向有兴趣的读者做一个大致的介绍,以供参考。
襁褓,原意是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借指不满周岁的婴儿;指幼年时期(大致二到七岁)的称谓则有:孩提、总角、垂髫、黄口等等。孩提为“儿童、幼儿”的意思;“总角”表示“小孩子把头发扎成髻”,所以也用来指“幼年”;“垂髫”和“总角”的意思相仿;“黄口”的原意指“雏鸟的嘴”,借指“小孩子”,我们常用“黄口小儿”形容一个人的年幼无知。男子成年要“加冠”,女子成年要“戴上簪子”,所以“及冠”就指男子二十岁,“及笄”就指女子十五岁。另外,由于二十岁的男子还没有达到壮年,所以又用“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左右”。
孔老夫子在叙述自己生平时说了一句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 矩。”这句话实在是太有名了,所以就有了“志学之年”、“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天之年”、“耳顺之年”等一系列称谓。同样,“诗圣”杜甫的一句“人生七十古来稀”又把“古稀”和“七十岁”联系到了一起。以前的吹毛求疵还谈到过“花甲”指“六十岁”,而超过七十的年龄,还有一些专用的称谓,如郑先生提到的“米寿”指“八十八岁”,“耄耋”指“八九十岁”,“期颐”则指“一百岁”,“寿登期颐”就是对老人长寿的美好祝愿。
男人30而立,40不惑,究竟是什么意思?三十而立:30岁人应该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自己应承受的责任,并已经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四十不惑:并非指一个人到了四十岁,就什么也不迷惑了。四十不惑的真正意思应该是:一个人到了四十岁,经历了许多,已经有自己的判断力了(主要指价值判断即判断是非、善恶、好坏、美丑...)。
出处: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术体系的建立,三十能够建立自己学术体系的初步雏形,四十能够把自己的学术体系拾遗补缺较为完善,五十知道自己的学术体系天性如此;
六十知道自己的学术体系不过如此;七十宣传自己的学术体系本应如此,面对质疑、求教,能够从心所欲解释自己的学术体系。”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一系列的话,是孔子自谦地表达自己在学习的过程。十五立志于学习,到七十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是个非常谦虚的人,而这段话,就很好地符了孔子的为人和理想。
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四十岁到六十岁是安身立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为一的阶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十而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十不惑《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治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三十而立:三十岁这个年纪,真正在中国古人的文化坐标中,他是一个心灵建立自信的年纪。它不在于很多外在事物形成对立,而形成一种融和,并不是一种外在的社会坐标衡量你已经如何成功,而是内在的心灵标准,衡定你的生是否开始有一种心灵的内省,并且从容不迫;开始对你做的事情有一种自信和一种坚定。
四十不惑:就是人面对很多世界给你的不公正啊、打击啊、缺憾啊、不再孜孜以求追问为什么不公平,而是在这样一个坐标上迅速建立自己应有的位置。
希望能够对亲有用~三十而立——人在三十岁时就应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四十不惑——人到了四十岁就没有什么可以顾虑、疑惑的了。(有一种没有选择和后退的心理)
五十知——五十岁就不得不认了,已经无法抗拒了。
六十花甲——六十在阴历来算,已经天支地干一个轮回了,要认老了。
七十古稀——七十就已经是糟老头了,人生快到头了。
当然这是按古代人的寿和观点来提醒人生短暂,激励人要抓紧生中的宝贵时间。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30岁成家立业
40岁有诱惑也不接受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