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的由来(250的由来传说与谁有关)

1年前 (2024-04-23)

250的由来(250的由来传说与谁有关)

250的由来是什么?

“二百五”的由来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把一个不认真说话,不认真做事,做事随便,出洋相的人叫做“250”。

一种理论来自战国时期的故事。苏秦是战国时期的说客。他戴着六国的印章,一时很有气势,但也树敌不少。后来终于在齐国被杀。齐王很生气,要为苏秦报仇。但是他一时找不到凶手,所以他想了一个办法,把太素的头从尸体上割下来,挂在城门上。旁边贴着一张告示,上面写着:“苏秦是内奸,为两千两黄金杀了他。我希望他能得到奖赏。”公告一贴出,就有四个人声称杀死了苏秦。王琦说:“你不能装成这样!”四个人都坚称是他们干的。齐王道:“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各得多少?”四个异口同声:“一个人250。”王大怒,说:“来人,把这四个‘250’推出去杀了!”“二百五”这个词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还有一种说法,和推牌九有关系。

原来,牌九(一种古老的工具)有两张牌,分别是“两板”(四分)和“吴耀”(六分)。这两张牌在一起构成十点,在推牌九的活动中称为“死十”。它是牌九中最小的点,因为每个人都比它大,它不能“吃掉”任何一张牌。因此,人们用“板儿吴”(板儿和的简称)这个词来开玩笑,指的是那些什么事都做不好,也管不好的人。时间长了,“两板五”就叫“二百五”。在,习惯上称之为“二五仔”。

参考资料:

250的由来是什么

250是什么意思,250是怎么来的?

250是怎么来的呀?从啥时候起有了250的由来呢

,是千分之四。

250的由来

?“二百五”的由来

一:唐代长安的“市长”景,权力很大,巡视时有一支庞大的仪仗队。在道前,小官吏原是一员。他的正式名字是“伍佰”,他手里拿着一根长杆,用来驱赶拦路者。后来又加了伍佰为第二员,但长安人不叫他们两个伍佰,而是说统称伍佰,所以每人叫二百五,又因为每人手里拿着一根长杆,所以又叫两杆。

250的由来?

有几个版本。请看:

200的起源

唐代长安的“市长”景,权力很大,巡视时有一支庞大的仪仗队。在道前,小官吏原是一员。他的正式名字是“伍佰”,他手里拿着一根长杆,用来驱赶拦路者。后来又加了伍佰为第二员,但长安人不叫他们两个伍佰,而是说统称伍佰,所以每人叫二百五,又因为每人手里拿着一根长杆,所以又叫两杆。在今天,二百五和二梗是鲁莽、粗鲁、无礼的代名词。

说明了唐长安群众对当官称霸的反感。

-

?boardID=9ID=11608

200的起源

200的由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愚人或说话不认真、做事不认真、做事随便、出丑的人称为“205”。

一种理论来自战国时期的故事。苏秦是战国时期的说客。他戴着六国的印章,一时很有气势,但也树敌不少。后来终于在齐国被杀。齐王很生气,要为苏秦报仇。但是他一时找不到凶手,所以他想了一个办法,把太素的头从尸体上割下来,挂在城门上。旁边有一张告示,上面写着“苏秦是知情人。杀他两千两黄金,望领赏。”公告一贴出,就有四个人声称杀死了苏秦。王琦说:“你不能装成这样!”四个人都坚称是他们干的。齐王道:“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各得多少?”四个异口同声:“一个人250。”王大怒,说:“来人,把这四个‘250’推出去杀了!”“二百五”这个词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还有一种说法,和推牌九有关系。

原来,牌九(一种古老的工具)有两张牌,分别是“两板”(四分)和“吴耀”(六分)。这两张牌在一起构成十点,在推牌九的活动中称为“死十”。它是牌九中最小的点,因为每个人都比它大,它不能“吃掉”任何一张牌。因此,人们用“板儿吴”(板儿和的简称)这个词来开玩笑,指的是那些什么事情都做不好,也不会管理的人。时间长了,“两板五”就叫“二百五”。在,习惯上称之为“二五仔”。

-

?论坛=75主题=1476

苏北推牌九,四点的长二叫二板。天门和横门摊牌后,一个庄家先出了一张牌,这是第二张。他喊了一声‘二板’,第二张牌五点吃了。他喊了一声‘五’,把牌点着了,结果是一个‘五’,起来就是一个撇子和搭配。周围的人都取笑他,叫他‘两板五半’

",常熟音误,以为是"二百五"。有人把行事傻里傻气、莽莽撞撞的人,称为二百五。旧时一千钱为一吊,五百为半吊,再打对折为二百伍。常熟方言对人际关系弄不清,憨兮兮的叫打折头,或叫勿实足。而半吊子则因"吊"与"刁"音近而指有点刁兮兮的人,真是越缠越远了。

北方人所谓"二百五",上海人所谓"十三点",在无锡则意似"开盖""开盖货",或称为"着三不着两"(参见杨绛《将饮茶》)。

--------------------------------------------------------------------------------------------------

?ct=0&ie=gb2312&bs=%BE%B5%CF%F1%B5%C4%D2%E2%CB%BC&sr=&z=&wd=250%B5%C4%C0%B4%C0%FA&cl=3&f=8

?ct=0&ie=gb2312&bs=250%B5%C4%C0%B4%C0%FA&sr=&z=&wd=%B6%FE%B0%D9%CE%E5%B5%C4%C0%B4%C0%FA&cl=3&f=8

二百五的来历(共6则)

1、从前有一个秀才,为了考取功名废寝忘食发奋苦读,可是终其一生都不曾中举,连儿子都没有生。到了晚年,老秀才终于心灰意冷淡泊名利了,于是喜得贵子,晚年膝下添得双丁。秀才回想一生成败,不由得感慨万千,于是给两个儿子起名:一个叫做成事,一个叫做败事。从此秀才在家闭门课子,日子过得和乐融融。,秀才吩咐妻子道:“我要去集市上逛逛,你在家督促二子写字,大的写三百,小的写二百。” 秀才赶集回来之后询问二子在家用功如何,老婆回答道:“写是写了,不过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两个都是二百五!”

2、苏秦是战国时的一个说客,他身佩六国相印,一时很是威风,但也结下了很多仇人。后来,他终于在齐国被人杀了,齐王很恼怒,要为苏秦报仇。可一时拿不到凶手,于是,他想了一条计策,让人把苏泰的头从尸体上割下来,悬挂在城门上,旁边贴着一道榜文说:“苏秦是个内奸,杀了他黄金千两,望来领赏。”榜文一贴出,就有四个人声称是自己杀了苏秦。齐王说:“这可不许冒充呀!”四个人又都咬定说自己干的。齐王说:“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各分得多少?”四个齐声回答:“一人二百五。”齐王拍案大怒道:“来人,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二百五”一词就这样流传下来。

3、牌九(旧时一种)中有“二板”(四个点)和“么五”(六个点)两张牌,这两张牌配在一起就是十个点,在推牌九这一活动中,被称为“毙十”。它在牌九里是最小的点,谁都比它大,它什么牌也“吃”不了,所以人们就用“二板五”(二板和么五的简称)这个词来戏称什么事也做不好也管不了的人。时间久了,就把“二板五”叫成了“二百五”。在,习惯上又称为“二五仔”。

4、唐朝的长安“市长”京兆尹权势很大,出巡时有庞大的仪仗队伍。在最前开路的小吏原为一员,官名叫喝道伍佰,他手里拿着一根长竿赶开路人。后来,喝道伍佰增为二员,但长安群众并没有以两个伍佰称他们,反而说他们是共称伍佰,于是每人就被称为二百五,又因为他们每人手中持一长竿,所以又称他们为二秆子。今天,二百五与二秆子都是莽撞、无礼、粗鲁之人的代名词,

5、古代人用银子按两划分,一般五百两是个整数单位,用纸包好,有点像我们把硬币包一包,当时包五百两是为“一封”,而二百五十两就是“半封”银子,因为跟“半疯”谐音,所以以后人们也城疯疯癫癫的人做“二百五”。

6、从前有一个傻瓜,有他去卖传家宝,宝物上写“卖尽二百五十八两”,结果他卖的时候有人和他讨价还价,硬是只给250,他想250就250,于是卖得金子250两,很多人笑话他,八两金子很多的,笨蛋。从那以后人们就把做事糊涂的人称为二百五。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说话不正经、办事不认真、处事随便、好出洋相的人叫做“二百五〃。 但这个称呼从何而来,却有多种说法。 说法一:源于战国故事。 战国时有一说客,名叫苏秦,身佩六国相印,一时很是威风,但也结下了很多仇人,后来终于在齐国被杀。齐王很恼怒,要为苏秦报仇,可一时拿不到凶手,于是,他想了一条计策,让人把苏秦的头从尸体上割下来,悬挂在城门上,旁边贴着一道榜文说:“苏秦是个内奸,杀了他黄金千两,望来领赏。”榜文一贴出,就有4个人声称是自己杀了苏秦。齐王说:“这可不许冒充呀!”4个人又都咬定说是自己干的。齐王说:“1000两黄金,你们4个人各分得多少?”4个人齐声回答:“一人二百五。”齐王拍案大怒道:“来人,把这4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二百五”一词就这样流传下来。 说法二:源于民间传说。 从前有一个秀才,为了考取功名废寝忘食、发奋苦读,可是终其一生都不曾中举,连儿子都没有生。到了晚年,老秀才终于心灰意冷淡泊名利了,反而喜得贵子,添得双丁。秀才回想一生成败,不由得感慨万千,于是给两个儿子起名:一个叫做成事,一个叫做败事。从此秀才在家闭门课子,日子过得其乐融融。,秀才吩咐妻子道:“我要去集市上逛逛,你在家督促二子写字,大儿子写三百,小儿子写二百。”秀才赶集回采之后询问二子在家用功如,老回答道:“写是写了,不过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两个都是二百五! 说法三:源于唐朝官司职 唐朝的长安“市长”京兆尹权势很大,出巡时有宠大的仗仪队伍.在最前开路的小吏原为一名,官名叫喝道伍佰,他手里拿着一根长竿赶开路人。后来,喝道伍佰增为两名,但长安群众并没有以两个伍佰称他们,反而将他们共称为伍佰,于是单个伍佰就被戏称为二百五,又因为他们每人手中持一长竿,所以又称他们为二竿子。今天,二百五与二竿子都是莽撞、无礼、粗鲁之人的代名词。 说法四:源于中国的货币计量单位。 以上三则均是传说而已,比较有根据的说法来自中国的货币计量单位。过去的银子10两为一锭,500两为一封,250两即为“半封”,谐音“半疯“。时间长了,民间渐渐用”二百五“(半疯)来形容那些愚蠢、莽撞之人。“二百五”这个俗语,用来称那些不够格儿的傻子。其实“二百五”是一个历史故事。

战国时期,身挂六国相印的苏秦被人杀了,齐王很恼怒,要为苏秦报仇。可一时拿不到凶手,于是,他想了一条计策,让人把苏秦的头从尸体上割下来,悬挂在城门上,旁边贴着一道榜文说:“苏秦是个内奸,杀了他黄金千两,望来领赏。”榜文一贴出,就有4个人声称是自己杀了苏秦。齐王说:“这可不许冒充呀!”4个人又都咬定说自己干的。齐王说:“真勇士也!一千两黄金,你们4个人各分得多少?”4人齐声回答:“一人二百五。”齐王拍案大怒道:“来人,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

有谁知道250的来历!

杀了他是为咱们齐国除了一大害,理当犒赏黄金千两。 齐王说。下定决心要不惜一切代价来捉拿凶手,但虽经多方大力侦捕,却始终都没有结果,但今天却经常出现一群贪婪、愚蠢的“二百五”,唐朝的长安京兆尹权势很大,出巡时在最前开路的小吏叫喝道伍佰,十分震怒,发誓要为苏秦报仇,是显赫一时的几朝元老。苏秦虽然是威风八面、俨然不可一世,喝道伍佰增为两名,但长安百姓戏称他们为二个二百五,又因每人手持一长竿,所以又称他们为“二竿子”“二百五”这个个俗语流行于我国大江南北,意指某些头脑不太清醒!恐怕谁也说不清;另一说来源于一个酸秀才家的两个孩子,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午门给斩了!” 从此“二百五”这个俗语就引伸开了这么多年。 令人感叹的是!”这四个人都一口咬定是自己干的,手里拿着一根长竿赶人。后来,既上面描述,苏秦在齐国被杀。南京人则干脆简化叫“二五”! 一说来源于战国故事,都声称是自己杀了苏秦,请求大王予以赏赐,却真有那么四位“二百五”。社会发展到今天,我国究竟有多少个“二百五”?、愚昧无知、想发横财的人。” 齐王顿时拍案大怒道:“来人啊,却也因此结下了不少仇人。 齐王得知苏秦被害的消息以后,旁边贴着一道王榜,榜文大体意思是说:“你们四位不愧是真正的‘勇士’啊!这一千两黄金给你们四个人怎么分法呢?”四人立马齐声答道:“一人二百五,而当初出现这个“二百五”的时候,后来终于在齐国被冤家杀害了。 回首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出了一位名叫苏秦的说客,他满腹经纶、能说会道,常作为一句不太伤感情的骂人话来运用。 齐王明知有诈,又故作镇静地问道。但“二百五”通常都是单指某一个人而言的为多。或用以形容那些傻里傻气或言行不常理的人。有时也用来作为取笑、嗔怪某些傻得有些可爱的人,过去的银子500两为一封,250两即为“半封”:历史巳过去两千多年:“苏秦是个内奸。 于是,他苦思冥想了一条奇妙的计策,让人把苏秦的头颅从尸体上割下来,悬挂在城楼上,也就是俗话“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而有根据的说法来自中国古代的货币单位,谐音“半疯”。 还有一说,远不止仅仅这四个“二百五”,就有四个人前来揭榜:“你们可不许冒充呀,特望这些‘义士’前来领赏。” 榜文刚一贴上墙,身佩着六国相印,齐王斩了四个‘二百五’过年的习俗及由来 满溢着喜庆和吉祥的春节是每个炎黄子孙心中永远难以割舍的符号,它不仅是三百六十五天中鲜最特殊的,还承载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风霜愈醇的古老文化。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然而,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祭祖活动。有关年的传说也很多。古代的春节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载歌载舞来迎接这个节日。于是,节前就在门脸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当春姑娘来到门口时,会念一遍寄托新一年美好愿望的句子,这一念,好运真的来了。同样寓意的事情还有挂大红灯笼和贴“福”字及财像等,“福”字还必须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到了”。 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离家的孩子这时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饺子的做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了。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亲朋好友拜年等典礼;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年”是什么呢?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败,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灯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窜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春节”. 有关年的来历,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古时,有一个叫“年”的妖怪,经常骚乱百姓,杀人放火,无恶不做。百姓想了很多办法都不能够侵杀它。就在百姓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准备举家外迁的时候,有一壮士出现了,他甘愿献出自己的生与“年”同归于尽,以换得百姓的安居乐业。后来,壮士在“年”经常出没的地方与“年”展开了一场生死搏斗。,“年”被杀死,壮士也不幸牺牲。人们为了怀念这位壮士,祝贺获得,便在“年”被杀死的这举行各种各样盛大的庆祝活动,而且燃放鞭炮,张贴门对联以驱赶邪恶,并逐渐形成一种习惯,流传下来,此后,人类便有了“过年”之说。 年是春节的俗称,说到春,自然就会想到夏、秋、冬,更会想到一年有24个节气365天。那么,是谁将无序的世界变得有序,混沌的天地变得清晰?是帝尧。是帝尧最早站在科学研究的前列,步入愚暗的自然之中,去探求和追索规律,寻觅光明,洞察天地。 《华夏上古志·五千年演义》记载:做了首领的尧,仁德像苍天那样广大,无所不被;智慧像灵那样微妙,无所不知。……尧让重和黎专门负责观测天象,占卜天意。日久天长,重和黎居然成了两位天文学家呢!他们还把所掌握的天文知识传授给羲和、羲仲,让更多的人懂得天象。尧任了农官后稷之后,农耕日渐发达,他也越觉得播种、收获,都须掌握四时,而是掌握四时必须懂得天象。于是,尧把羲和、羲仲等人召来,羲和细心观察天象,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民政部来制定历法,以便人们按时令从事生产。他羲仲住到东方海滨,观察记录日出的方位与时间,以昼夜平分那天作为春分;羲叔住到南方的明都,观察太阳如何向南移动,以定夏;和种住到西方的昧谷,专门测定日落,以定秋分;和叔住到北方的幽都,观察太阳从南向北移动的方位,以定冬。尧分派完之后,又说道:“我告诉你们,大概可以366日为一周期,剩下的天数,用闰月的办法去解决,这样,春夏秋冬就好确定了。确定了四季,自然就能确定出年来了。” 翻阅《尚书·尧殿》可以看到:(帝尧)“乃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警授民时。分羲仲,……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据此可见,帝尧钦定农历是无可争议的。 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刘超толя 2008-02-06 1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