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双轨制(中国养老金双轨制)
养老金双轨制(中国养老金双轨制)
什么是养老金双轨制?什么是养老金双轨制,如何实现并轨?
?*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召开。新时期新阶段的三中全会承载了无数的民生期待。养老并轨改革是全国人民关注和期待的焦点,因为它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回顾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会发现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的改革并不同步。一些专家甚认为,这是阻碍养老金改革深化的问题。毫无疑问,十八届三中全会肯定会涉及到养老金双轨制如何“并轨”。
什么是养老金双轨制?
“双轨制”是指对不同就业性质的人实行不同的退休养老制度。养老金“双轨制”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特殊产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双轨制”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企业退休时由于单位性质不同,养老金比机关事业单位低两三倍。
退休工资双轨制是什么意识
双轨制是指过去企业、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养老的两种制度、两种办法。不同的制度和方法造就了企业和事业单位两种不同的待遇,既不公平也不理,引发了很多矛盾。虽然这是历史、人为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需要在改革中逐步完善。因此,国家将退休养老制度由原来的双轨制改为现在的单轨制。“退休工资双轨制”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特殊产物。所谓“双轨制”,是指不同就业性质的人采取不同的退休养老制度。用李昱和当年的名言来说,机关事业单位退休的养老金和企业人员退休的养老金是两辆跑在路上的车,不是一条路。具体来说,有三点不同。一是统筹方式不同:企业职工由单位和职工本人按一定标准缴纳,机关事业单位由财政统一拨付;二是缴费渠道不同:企业人员由自筹账户支付,机关事业单位由财政支付;第三,享受的标准不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标准远高于企业退休人员。目前差距在3 ~ 5倍左右。
养老金双轨制是什么意思
“双轨制”是指对不同就业性质的人实行不同的退休养老制度。
养老金“双轨制”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特殊产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双轨制”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企业退休时由于单位性质不同,养老金比机关事业单位低两三倍。
总的来说,养老金双轨制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特殊产物。这是因为我国城镇养老保险改革是从企业开始的,企业首先实行社会化,而机关事业单位仍然是单位管理。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缺口。
具体来说,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养老金双轨制”的形成有三个阶段。
阶段是传统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1951-1978年);
第二,养老保险制度社会统筹的探索阶段(1978-1991年);
三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的养老保险制度实践阶段(1991-2014年)。
2015年1月14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决定从2014年10月1日起,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由单位和个人共同缴费。这标志着已经存在了近20年的养老金“双轨制”的结束,近4000万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员工
我国目前的“养老金双轨制”有两种并行的养老金制度,一种是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由财政部门统一支付“吃皇粮的人民公仆”的养老金。另一种是社会企业单位的“缴费型”统筹制度,单位和职工本人按照一定标准缴费。
机关事业单位退休的养老金和企业人员退休的养老金有三个区别:
一是统筹方式不同,即企业职工由单位和职工本人按一定标准缴纳,机关事业单位由国家财政统一拨款;
二是缴费渠道不同,即企业职工由自筹账户支付,机关事业单位由国家财政支付。
三是享受标准不同,即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标准远高于企业退休人员,差距约3 ~ 5倍。养老金待遇相差50倍。从回答者来看,200元,最高1万元。养老金双轨制一直为人们所诟病。目前,国家已经开始着力打破养老金双轨制,试图减少养老金双轨制带来的冲击,这是社会不断进步的表现。所谓“养老金双轨制”,是指不同就业性质的人所采取的不同退休养老金制度。总的来说,养老金双轨制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特殊产物。这是因为我国城镇养老保险改革是从企业开始的,企业首先实行社会化,而机关事业单位仍然是单位管理。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缺口。具体来说,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养老金双轨制”的形成有三个阶段。,传统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
立阶段(1951-1978年);二是对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社会统筹的探索阶段(1978-1991年);三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践阶段(1991年2014年)。2015年1月14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决定从2014年10月1日起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由单位和个人共同缴费。
这标志存在了近20年的养老金“双轨制”的终结,近4000万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将和企业职工一样缴纳养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