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油收购-中海油收购尼克森案例的优势劣势

7个月前 (04-23)

小编现在给大伙详细地分析有关于中海油收购,以及中海油收购尼克森案例的优势劣势相关的知识点,希望文章内容对大家当下遇到的问题产生一点帮助,如果有用别忘了收藏本站,接下来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中海油收购尼克森的战略意图是什么?

2、中海油为什么海外并购失败 魔鬼存在于细节中

3、中海油收购优尼科缘何未果?

4、如何评论中海油并购优尼科案例?此次并购案给中国企业有哪些启示

5、此次中海油没有收购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6、中国海油总市值超6500亿元,中国海油未来发展如何?

中海油收购尼克森的战略意图是什么?

国内企业收购外国企业并不新奇了,但尼克森公司收购案是目前跨境收购中规模的一件。的战略意图个人认为主要是尼克森手中拥有的加拿大、北海以及美国墨西哥湾的石油开采权,中海油想借助此次并购扩大海外市场份额和自身规模,要知道中海油在海外业务的拓展上是滞后于中石油和中石化的,通过海外并购能够帮助中海油快速在此方面弥补不足。于开采技术、先进的内控管理很难学到,因为大部分雇员还是加拿大人,中方参与的很少。该并购的经济效益还有待时间的考证,但此次并购开启了中国能源类企业化的先河,也留下了宝贵的海外并购经验。

个人见解,纯手打,望采纳!

中海油为什么海外并购失败 魔鬼存在于细节中

2005年6月23日,中海油宣布以要约价185亿美元收购美国老牌石油企业优尼科石油公司。单笔投资额大是国有企业跨国并购的一大特点,这跟它们拥有比较好的金融支持甚政府支持相关,它们把这一优势发挥得也比较充分。当然,这也为它们的某些并购增添了麻烦:有时候,仅仅因为“钱的颜色”就让交易泡汤: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此。

中海油收购优尼科缘何未果?

揭示问题:美国、欧盟、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虽然对外资比较开放和自由,但外资并购毕竟不同于本国企业并购,因而这些国家政府对外资并购亦有不同程度的限制,一是对外商投资领域的限制,二是对外商出资比例的限制,三是通过审批制度来规范外资。中海油竞购优尼科就是典型一例。这次跨国并购案是中国企业涉及金额最多、影响的海外收购大战,其遇到政治压力不可小视。一桩本来对收购双方双赢的商业收购案,由于夹杂了大量微妙的政治思维和意识形态而被扭曲。2005年6月30日,美国众议院以333比92票的压倒优势,要求美国政府中止这一收购计划,并以398比15的更大优势,要求美国政府对收购本身进行调查。7月30日美国参众两院又通过了能源法案新增条款,要求政府在120天内对中国的能源状况进行研究,研究报告出台21天后,才能够批准中海油对优尼科的收购。这一法案的通过基本排除了中海油竞购成功的可能。国会担心或反对的理由是:(1)中国对石油的依赖与日俱增,国有控股的中海油如果收购了优尼科。那么优尼科的石油资源将优先输送给石油饥渴的中国;(2)中海油有l/3的并购资金来自中国政府的低息或无息贷款,相当于政府补贴,属不公平竞争;(3)在优尼科拥有的石油勘探、生产和提炼技术中,有些可用于军事,而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4)中国国有控股的石油公司在伊朗、苏丹这些地方都很活跃,一旦收购完成,这些可用于军事的技术,有可能会出口到这些受美国贸易制裁的国家。同时,美国是世界上的石油市场,对于中海油来说。把石油留在美国,为美国提供更多的石油天然气是一项更为有利的举措。由此可见,目标企业所在国的政治和政策障碍,是这次中海油公司并购美国优尼科公司失败的最主要原因。

竞购优尼科,中海油失利亦有三:

其一,亚洲油气战略目标推迟实现。从战略布局上看,亚洲是中海油产业版图上的重要地区。此前,它已从西班牙R ep so1公司、BP手里收购了在印尼的部分油田。而此次若竞购成功的话,将无疑使自己在这个地区的竞争优势被较大。因为优尼科在泰国、印尼、孟加拉国等亚洲国家拥有良好的油气区块资源。

其二,战略思维战术方法尚缺完成。为确保竞购成功,中海油此番聘请华尔街的多家中介携手上阵。前美中商会主席罗伯特·卡普也发表评论认为,中国人正在学习美国人的方式做事。但临时抱佛脚,仅为一次竞购去传播自己的企业形象,是无法获得事半功倍的绩效。而未雨绸缪,参照跨国公司的运作模式,系统地制定进入这个国家且不仅是这个国家市场的整体公关和推广策略,并长期聘请全球知名公关公司具体执行,则为明智之举。

其三,竞购时间拖延太长也是弊端。此次中海油发出要约是在优尼科与雪佛龙达成初步并购协议之后,当下油价早已飙升每桶60美元的高位。而在大众对石油价格敏感度最高之时,雪佛龙的“忽悠”很容易让美国议员杀将出来“挡路”。而中海油若赶在雪佛龙4月行动前后果断出手,美国的政客可能没有时间和舆论环境把这桩商业收购炒作成政治事件。

应对策略:

(1)提高对中国石油安全问题的认识要具有战略眼光

一方面,中国的能源安全绝不可能关起门来实现。在新世纪,随着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的能源需求将以更快的速度增长。2003年初,中国地质科学院发表报告说,除了煤之外,后20年中国实现现代化,石油、天然气资源累计需求总量少是目前总量的2~5倍。报告指出,中国的主要油田都已接近生产结束期,到2020年,中国需要进口500 Mt原油和1 000×108 m3天然气,分别占国内消费量的70%和50%如前所述,尽管我国能源安全目标的实现,从长远来看有赖于能源品种的多元化,在煤、油气消费增长的同时,要逐步增加水能、核能、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能等洁净高效能源的比重,但是在近20年左右,石油作为中国清洁能源中需求增长最快而供给能力严重不足的品种,它的短缺已经成为中国能源安全的瓶颈和主要矛盾中的主要方面。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的能源安全之路虽然不可能完全步欧美大量进口海外能源模式之后尘,但中国的能源安全绝不可能关起门来实现。

另一方面,中国应加快海军建设,以期通过一定的制海权维护在石油的安全供应。马汉曾经说过:“商业影响需要通过在各地部署的海军来得以存在。”这对我们认识石油这种政治色彩浓厚的战略商品具有重要启示。事实上,欧美通过大量进口海外石油来确保国内能源安全的前提是它们拥有强大的制海权。对于中国这样的对外石油依存度较高的大国来说,能源缺乏有利有力保障,尤其是缺乏海军对海上运输线安全的保障,其石油安全问题承受着较大的风险和压力。在世界产油区,“中国目前缺乏军事能力”,特别是“没有必要的海军能力和长距离空军能力”“目前中国海军力量还不能够确保海上能源交通线的安全,过分依赖中东和非洲地区的石油和单一的海上运输线使得中国的石油进口的脆弱性比较明显。”相对于海外能源进口的增长步伐来说,中国为维护这一能源利益的军事自卫手段仍然严重滞后。15世纪以来的关系史表明:军事、尤其是海上军事斗争是大国解决贸易争端的手段;强于世界者必盛于海洋,衰于世界者必先败于海洋。中国必须为此有所计划,并早作准备,壮大中国海军力量,实施海洋强国战略,以确保在市场上通过正常的经济贸易手段而获得的正在不断增长的包括石油天然气在内的经济利益。

(2)进一步实施“走出去”的跨国石油经营战略,参与石油市场新秩序的建立

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进行石油勘探开发的跨国经营,不是基于目前中国大量进口石油、国内石油供应紧缺情况的一种权宜之计,而是21世纪中国石油能源战略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即使未来国产石油大幅增加,中国也应该拥有足够的作为战略物资和优质能源的石油,以使石油供应在较长时期内的安全性得到保证。近10年来,尽管中国在26个国家开展了油气田作项目,在7个国家获得了份额油,2002年整个中国石油企业拿到的海外份额油估计为20 Mt,占中国原油产量的12%左右但是,中国对全球石油资源的占有率尚不足4%。目前中国石油、中国海洋石油和中国石化三大石油公司都在继续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以争得更多的海外石油份额。中国三大石油公司应加强沟通和协调,避免在海外寻找石油项目中“撞车”,为此,三方可以整内部资源,形成力,作对外;或者与外国公司结成战略联盟,以增强在石油领域的竞争力。同时,还必须制订适中国国情和自身条件的“走出去”具体策略,比如采取“远近并举、难易并进,由小到大、以小博大,跨国收购,多元多向”等策略。

鉴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走势及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今后中国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参与度、影响度都将大大提高。中国不仅现在和未来是石油消费大国,而且必将成为世界石油生产大国,并将在石油贸易、石油金融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中国绝不只是世界能源市场上一个纯粹而被动的消费大国或进口大国,中国的石油企业也要像石油公司一样成为实力雄厚的大跨国公司。现在是中国对自己在世界石油市场中地位及作用作出准确判断的时候了。随着石油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将在世界石油勘探开发、石油供应、石油投资等领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将在建立石油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充当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修改者和执行者,从而成为世界石油市场的受益者和维护者。

(3)政府和企业都要努力为参与海外油气资源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由于海外石油开发与贸易竞争激烈,加之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的时间不长,经验也不丰富,因此,要提高中国石油企业进军海外石油市场的成功率,需要政府和企业双方积极创造条件。一方面,中国政府应为石油企业跨国经营提供外交、法律、制度和政策层面的支持。“由于石油的特殊的战略价值,在当代社会,一国要想获得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军事安全,不能没有充足、稳定、价格理的石油供应。对于高度依赖国外石油资源的国家来说,必然别无选择地要卷入与石油有关的事务中去;对外依赖程度越高,对威胁的感觉就会越强烈,其对外战略中的'油味'就会越重。”“在当代关系中,石油既是各国政治外交的争夺对象,又是达到政治外交目的的手段。”〔24〕因此,中国在开展政治活动和制定对外政策时,一定要考虑石油安全因素,要通过多边外交、首脑外交、周边外交、经济外交、区域外交和大国间外交等多种外交手段,为中国石油安全创造有利的环境。同时,政府可以建立健全企业境外投资管理制度,调整国家现行税收、信贷和外汇政策,设立海外油气风险勘探专项基金,鼓励石油企业进行融资,"走出去"参与资本市场和油气市场竞争。此外,还可以通过其他灵活多样的方式加强与油气生产国、消费国和能源组织的沟通协调,为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创造宽松的环境。另一方面,中国石油企业必须加强对海外有关油气田所在国的投资环境的研究,包括充分认识和理解当地的法律法规、产业政策、投资环境世界排位以及政治外交倾向甚寡头政治和黑恶社会势力(如俄罗斯寡头政治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等,达到知己知彼,有的放矢,多方应对。

(4)实现多元化石油战略,确保中国能源安全最快的实现

首先,实施石油进口地域多元化。中东特别是海湾地区是世界上石油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是世界市场上石油的主要供应者。石油进口国特别是石油进口大国都不能不同它打交道。中国也不例外,目前有一半以上的石油从中东地区进口。但是,作为“世界油库”的中东,却是当今世界最为动荡的地区,其石油供应往往受到宗教、民族、边界和其他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伊拉克战争结束后中东和平进程并未加快,而恐怖主义威胁有增无减,以暴制暴恐成恶性循环。因此,石油进口来源过度集中在中东有很大的风险。实施石油进口地域多元化,就是要从以进口中东石油为主转向逐步扩大进口非洲、拉美、中亚、俄罗斯及其他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石油,以分散进口风险。其次,实施石油生产及种类多元化。如实施国内和国外生产相结战略以加强我国石油产业;确定可调整的原油、成品油的进出口比率以稳定国内油市;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提高上游企业石油开采生产率和扩大石化及相关产业部门生产规模,以增强石油企业竞争力。第三,实施石油战略结构多元化。该战略由生产、贸易、金融(建石油开发基金、增强中国石油公司融资和市场竞争力)及作、经营管理等各种要素单元组成。石油政治和经济发展史表明,多元化石油战略是实现进口国石油安全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举措。对于中国来说,多元化石油战略势在必行。

(5)确立作型石油安全新观念,建立多边油气作安全机制

石油安全问题不只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几乎所有石油净进口国,不论是强国大国,如美国、日本、中国,还是中小国家,如以色列、韩国等国,都面临着能否以理的价格获得足够石油的问题。因此,石油安全是集体安全,而不是单个国家的安全。只不过,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和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石油安全问题更为紧迫。当今世界,石油安全问题不可能游离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势之外而单独成为一个封闭的市场,它只能通过双边或多边的作或竞争下的作,在彼此相容、交融和整体平衡的利益中实现。

石油安全问题实质上并不是总量严重不足的问题,而是世界石油资源如何理有效配置的问题。上个世纪世界石油格局的变化和调整,以及大国能源政策的演进的历史表明,“竞争下的作”将是21世纪世界石油领域发展的主要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在海外能源竞争应该避免发生冲突,要与各国在石油领域共同作或实现竞争下的作。这样的作乃是各方实现能源安全过程中“多赢”良策。目前,中国特别要加强与俄罗斯、中亚各国与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作,建立石油安全战略联盟;还应在上海五国作组织的基础上,加强与俄罗斯和中亚各国的油气作开发和能源经贸关系;也可以在中国、俄罗斯、日本和韩国、朝鲜等国之间“建立东亚能源共同体”等,以期共同承担风险和责任,使中东、中亚产油区避免成为东亚冲突的根源,而成为走向作的桥梁。

如何评论中海油并购优尼科案例?此次并购案给中国企业有哪些启示

评价:(一) 中海油从并购中收获了什么?

1.收获了可以一眼观政治,一眼观经济,但是不要轻易把企业行为与国家联系在一起的教训。

2.中海油没有赢得结果,但赢得了过程,飙升的不光是市值,还有中海油的影响和傅成玉本人的声望。

3.中海油并不是一个黯然的失意者。2005年06月22日正式宣布竞购,2005年08月02日正式宣布撤出,中海油公司市值大幅飙,从220亿美元增加到300到亿美元,净增80亿美元。股价共上涨33%。

(二)中国企业可以从该并购事件学到什么(启示)?

1、企业走向时要做好充分的调查研究和全方准备。

此案件可谓扑朔火迷离,精彩绝伦。万万没想到商业化的美国会对此并购大谈政治。因此,不可轻信承诺,还应设想完备。

2、中国公司应该深入研究“走去出”的“我营自销”战略。

企业应用有效方式让西方世界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企业,化解因为陌生和偏见带来的本能防范和恐惧感。让雪佛龙利用中国赢得并购的事情不再发生。

3、结日本的成功经验。

日本企业去海外作站,的去海外战,是以一个群的形态。而中国的海外并购是驾着小舢板,一个企业就是一个小舢板,然后就出去了。对于对中国,只有这些机构和这些企业形成的整体,组成具有战斗力的舰艇,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之路才会走得长远。

搜索“并购天下”查看更多并购资讯。

此次中海油没有收购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我看到网上很多传媒的报道,原因说得很多。我觉得现在尘埃落定之前,你很难判断它到底哪里败了。我看到网上报道,由于撤回收购,中海油自己的股价马上上涨了5%,而且穆迪公司对于中海油的评级马上调高,看来整个的股东和资本市场对于它撤下来是积极的支持。尽管公司的管理层或董事会曾经发出志在必得的想法,而且态度非常坚决,但似乎市场的反映和他们又不一致,业界有很多不同的看法。

我不了解实际情况,外面不了解内部发生的事情,你很难判断,但像中海油这样的大型国企,在国外收购企业会有很多的障碍。一个主要的障碍是经济制度不一样,西方是市场经济,中国是计划经济,尽管我们在20年来逐渐走向市场经济,也有了很多市场经济的语言,但本质上我们也意识到,我们整个经济的主流仍然是计划支配的。在这样一个环境下,计划和市场的强烈冲突不仅在国内造成了,而且在市场上构成了与接轨的首要障碍。西方主流市场不承认中海油是一个企业,少不是按照市场运作的企业。尽管我们认为相对于传统上的国有企业已经有了改变,但是西方并没有认同。这样的情况下,肯定对你的要求非常的苛刻,因为你是非我族类,所以经济体制的制度差距会造成一个很重大的障碍,这叫做政治风险。在全球做生意有两种风险,一类是商业风险,这个和国内一样,有技术、有人才、有品牌、有质量,产品等很多方面的风险,这些风险是可以进行商业分析。但是有另一类风险叫做国家风险,也叫做政治风险,这些和商业没有太多的关系,它是不同的经济制度,不同的国家环境中形成的非商业风险。这次美国的包括中国的市场人士都把中海油的收购出现的冲突或者是挫折都归结于政治风险的问题。两大经济体制的冲突是一个很重要的冲突。

在这次收购中,我们中国不断地表达出买卖就是买卖的观点,指责美国的竞争对手不要把收购卷入政治中。我的观察是,好象是我们把它搞得政治化了,而不是美国人把它搞得政治化。当美国的企业界要按照商业规则要求你的时候,你不去了解这种规则,你不去解释这些商业的东西,回避这些问题,而是反复强调不要政治化,这实际是我们自己把这个事情搞得太政治化了。对于美国国会压倒多数的声音要求审查我们的企业这样一个现象,我们应当高度重视,而不应当一旦收购不成,或者出现挫折,就情绪化表达为西方对中国企业不认可,对中国经济的增长不认可。我看现在的许多中方舆论不认真讨论中国企业在哪些技术上的东西没有做到,更多的是渲染美国对中国经济的敌意,对中国经济崛起的战略制约,这是一个很大问题。

再一个因素就是对于国家经济安全的考虑。 应该说在美国这样一个有长期的市场经济传统的环境下,民众本能地对具有垄断地位的大企业,就非常恐惧,他们不仅仅针对中国企业。因为大企业有可能欺压消费者,会控制市场,控制价格。美国一百多年的经济发展史,就是一部反垄断的历史,对于政府的干预尤为深恶痛绝。我们这个中海油恰恰在美国眼里既是大企业又是大政府,加上中国经济的迅速壮大,这些因素就会造成了它的敌意,甚认为构成对于美国经济安全的威胁。客观地看,美国那边一直要求我们讲清楚的东西,比如中海油公司的透明度问题,我们企业决策机制的问题,收购融资的成本问题,如何对待收购之后运作的战略问题等等,从我了解的情况看,中海油对这些方面的回答还是不尽人意。实际上可能我们对自己都说不清楚。我们始终强调的是国家需求,董事会强烈的收购欲望,对美国不构成威胁等等,总是答非所问的味道。

也恰恰由于说不太清楚,我们更多地愿意谈政治,说不要伤害对中国人的感情等等。我觉得在这次并购当中的表达方式是有问题的。于技术上的考虑,外面的人是很难判断的。比如说原来在低价的时候,我们是会的,但没有及时地做出决策,后来涨了后又进行收购。也许我们会和其他的跨国公司联收购的,后来变成了单作战,骑虎难下,下都下不来了,甚是意气之争。当然,这不是单单中海油的问题,这是目前中国的体制和中国企业现在到海外发展的通常状况。我们如何进入全球,在全球的舞台上情理地表达自己,这是中海油这次收购提出的新题目,我觉得这才是有价值的。中海油的管理层毕竟通过这次收购与全球企业短相接,给予我们全国和业界看到不同经营理念的正面冲突,这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如果我们总结得很好,这种积极意义将推动我们下一步海外并购。

如果没有吸取教训,简单把它认为是美国对中国充满敌意,我觉得会有偏颇。既然中国企业进入到全球市场,你就要认真地学习全球市场的语言和全球市场的规则。最近,我写了一篇文章《中国的并购力量和全球的市场规则》,附在后面。我们要有两个判断,中国的并购力量多大,我们到什么程度了,是不是要一剑封喉,一定要做大,不到长城非好汉,是不是中国就牛到这份上了。另一方面,是不是有了钱就能进场,你懂不懂人家的规则?会不会玩?这两个问题都值得深思。

中国海油总市值超6500亿元,中国海油未来发展如何?

中国作为海上油气生产运营商及天然气生产商,拥有着比较独立的勘察技术,并且已经建立了完整的海上勘察技术体系,未来发展行业比较广阔,在国内为公司也有了一定的竞争优势,有着很大的发展前途,带动中国新能源的发展。

时间差不多了,小编将关于中海油收购和中海油收购尼克森案例的优势劣势的信息就搜集汇总到这了,希望答案能够帮助到大家解决相应问题,如有帮助请收藏本站以备日后查找。

中海油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