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分别是什么(四书五经有什么)
四书五经分别是什么(四书五经有什么)
四书五经包括什么,各有什么内容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000。
1、《尚书》
《礼记》是一篇关于儒家修身治国思想的短文,原是《周易》的第四十二篇。据说这是曾子写的。实际上是秦汉时期的儒家著作,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春秋》提出了“三纲”(显德、亲民、善而终)和“八项”(察事、知事、诚、正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身是治人的前提,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并说明了治国、平天下是个人的道德修养。
《大学》全文言简意赅,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系统论述了儒家的政治哲学,对做人、做事、治国都有很深的启发。
2、《大学》
《小戴礼记》是中国古代探讨人生修养境界的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
《大学》出自《大学》,原是《中庸》的49篇中的第31篇。《中庸》,原名《中庸》,又称《礼记》,是汉武帝人戴胜根据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些佚名儒家著作编撰而成。
其内容肯定了“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诚”作为世界的本体,认为“诚”会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提出了“学、问、思、辨、信”的学习过程和认知方法。
3、《礼记》
《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记录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对话录的形式记录孔子及其的言行,体现了孔子的政治观、审美观、道德观和功利观。
《小戴礼记》涵盖了政治、教育、文学、哲学、存在于世间的道理等诸多方面。早在春秋末期,孔子设坛讲学时,其主要内容就已初步创建。
孔子死后,他的和再将他的言论代代相传,逐渐记录下这些口头背诵的语录的言行,称为《论》。《小戴记》主要记录孔子及其的言行,故称“语”。
《论语》 20篇,492章,其中约444章记载孔子及其的话,48章记载孔子及其的话。
作为儒家经典,《论语》的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独立又紧密依存的范畴:伦理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知方范畴——中庸。
仁,首先是人们心中真实的状态。最终的妥协必然是善,的整个状态就是“仁”。
孔子界定了仁的范畴,进而阐述了礼是一种理的社会关系和为人处事的规范,适用于仁和表示仁,进而阐明了“中庸”这一系统的方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4、《论语》
《论语》一书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言论汇编,记载了孟子与诸子百家争鸣、言行、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万章等人)编撰。
《论语》记载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谋略(仁政、王霸之辩、民本、王心是非、民为君国、君为先)和政治行动。成书于战国中期,是儒家经典。
他的理论的出发点是性善论,主张
《论语》是四书中最长最重的,有三万五千多字。从那时起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考试的必考内容。《孟子》这本书的理论不仅纯粹,而且瑰丽美丽。
1、《孟子》
《孟子》,整体上是周朝由盛到衰500年间中国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包含了先民创业的颂歌和祭祀鬼的音乐;也有贵族之间的宴请交流,作息不均的恩怨;有感人的篇章,反映劳动,狩猎,以及大量的爱情,婚姻和社会习俗。
《孟子》现存305篇(此外还有6篇无诗,共311篇),分为三部分《论语》、《大学》、《中庸》。
《孟子》各国民歌是《孟子》的精髓。有关于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歌,也有关于故土、寻人和反压迫、反欺凌的怨怒,经常反复出现。一首诗中的每一章往往只有寥寥数语的不同,表现出民歌的特点。
《诗经》《诗经》,《诗经》.多为贵族祭祀诗,祈福丰年,歌颂祖德。《风》作者是贵族学者,却不满足于现实政治。除了宴歌、祭歌和史诗,他还写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雅》也有一些民谣。
《颂》是祠堂祭祀诗。《风》年和《诗经》年的诗歌,对考察早期历史、宗教和社会有重要价值。
以上三个部分,《雅》有40篇,《大雅》有105篇(不包括《小雅》的6篇),《大雅》最多,有160篇,加起来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
2、《小雅》
《颂》是我国最古老的藏书,也是我国部古代历史文献和一些追溯古代事迹的著作汇编。保存了商周尤其是西周早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雅》据说是孔子编的,但有些文章是后来儒家加进去的。西汉初年有29篇,用隶书抄写,称为《颂》。
相传汉武帝时期孔府墙壁中发现的33,360,010-30,000(丢失的文章和标题只有少数,比33,360,010-30,000多16个)和伪33,360,010-30,000(比33,360,010-30,000多
普通《颂》份
,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编本。3、《礼记》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
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
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4、《周易》
《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
《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5、《春秋》
《春秋》是由鲁国史官记录大量当时本国诸侯,大夫,国人等失礼非礼之事;鲁国史官也会收集其他诸侯国公侯大夫等失礼非礼之事,会记录诸侯国公侯间大夫等间书信内容,比如晋叔向与郑国子产关于铸刑书的书信,其中记录了齐国史官因为保持真实记录而被杀掉的事件等等;
在每一季的开始,一般要写“春”到“冬”四季的季节。古时历法先有春秋,后分冬夏二时。因此把国史记载叫做《春秋》,这可能是“春秋”作为史书名的来由罢。
现存《春秋》,从鲁隐公记述到鲁哀公,历十二代君主,计二百四十四年(依《公羊传》和《谷梁传》载哀公十四年止,为二百四十二年,《左传》多二年),它基本上是鲁国史书的原文。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代表分别是什么四书分别是:大学,中庸,孟子和论语。
五经分别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四书是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五经是儒家研究基础的经典书籍,时今日,四书五经在社会规范,人际交流,社会文化等方面有不可估量的影响。所载内容及哲学思想扔对现代人具有极强的意义和参考价值。
四书五经指什么?1 四书
1.1 《大学》
1.2 《中庸》
1.3 《论语》
1.4 《孟子》
2 五经
2.1 《诗经》
2.2 《尚书》
2.3 《礼记》
2.4 《周易》
2.5 《春秋》一、四书——《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著作的总称。
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南宋光宗绍熙远年(1190年),当时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汇集到一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这位儒家大学者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并曾说“《四子》,《六经》之阶梯”(《朱子语类》)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具有划时代意义。汉唐是《五经》时代,宋后是《四书》时代。
《四书五经》之《大学》:《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传为孔子曾参(前505—前434)作。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人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四书五经》之《中庸》:《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史记·孔子世家》称“子思作《中庸》”。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相同的。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四书五经》之《论语》:《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四书五经》之《孟子》:《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所以,尽管《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汉文帝把《论语》、《孝经》、《 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
二、五经——
《四书五经》中的《五经》是指:
《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四书五经》之《周易》:也称《易》、《易经》,列儒家经典之首。《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秘,而内蕴的哲理深弘。作者应是筮官,经多人完成。内容广泛记录了西周社会各方面,包含史料价值、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以前的人们对自然与人圣变幻规律的认识模式,从没有超越阴阳八卦的思维框架。相传龙马驮“河图”出现在黄河,上古圣人伏羲始作八卦;《史记》又称“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一说伏羲重卦,有说农),并作爻辞(或谓周公);后春秋,又有孔圣作“十翼”之说,世称“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汉书·艺文志》)。《周易》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文由六十四卦卦象及相应的卦名、卦辞、爻名、爻辞等组成。《传》一共七种十篇,有《彖》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辞》上下篇,《说卦》,《杂卦》和《序卦》。古人把这十篇“传”称“十翼”,意指“传”是附属于“经”的羽翼,即用来解说“经”的内容。
《四书五经》之《尚书》:古时称《书》、《书经》,汉称《尚书》。“尚”便是指“上”,“上古”,该书是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记载上起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下东周(春秋中期),约1500多年。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内容的记录,这说明作者应是史官。《史记·孔子世家》称孔子“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秦缪,编次其事”, 相传为孔子编定。《尚书》有两种传本,一种是《今文尚书》,一种是《古文尚书》,现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编。古时称赞人"饱读诗书","诗书"便是分别指《诗经》、《尚书》。
《四书五经》之《诗经》:先秦称《诗》,或《诗三百》,是中国本诗歌总集。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原三百十一篇),是西周初春秋中期的诗歌总集。“古者《诗》三千余篇,及于孔子,去其重……”(《史记·孔子世家》),据传为孔子编定。《诗》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此书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各方面,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对后世影响深远。喜欢诗词的朋友,相信都有读过。
《四书五经》之《礼记》:战国到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礼记》只是解《仪礼》”(《朱子语类·卷八十七》),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虽只是解说《仪礼》之书,但由于涉及面广,其影响乃超出了《周礼》、《仪礼》。《礼记》有两种传本,一种是戴德所编,有85篇,今存40篇,称《大戴礼》;另一种,也便是我们现在所见的《礼记》,是戴德其侄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称《小戴礼记》。
《四书五经》之《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古文》、《春秋左氏传》,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史记》称作者为春秋时左丘明,清代今文经学家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又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据各国史料编成(又有说是鲁国历代史管所写)。它的取材范围包括了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左传》本不是儒家经典,但自从它立于学官,后来又附在《春秋》之后,就逐渐被儒者当成经典。四书:《伦语》,《中庸》,《孟子》,《大学》。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本来还有“乐”的,估计董仲舒嫌这个名字不好听,就把它删掉了…
四书,五经是哪些“四书五经”到现在还是我们口头上一句熟语。五经是《易》、《书》、《诗》、《礼》、《春秋》;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前二者又简称《学》、《庸》,后二者又简称《论》、《孟》;有了简称,可见这些书是用得很熟的。本来呢,从前私熟里,学生入学,是从四书读起的。这是那些时代的小学教科书,而且是统一的标准的小学教科书,因为没有不用的。那时先生不讲解,只让学生背诵,不但得背正文,而且得背朱熹小注。只要囫囵吞枣的念,囫囵吞枣的背;不懂不要紧,将来用得着,自然会懂的。怎么说将来用得着?那些时候行科举制度。科举是一种竞争的考试制度,考试的主要科目是八股文,题目都出在“四书”里,而且是朱注的“四书”里。科举分几级,考中的得着种种出身或资格,凭着这种资格可以建功立业,也可以升官发财;作好作歹,都得先弄个资格到手。科举几乎是当时读书人的出路。每个学生都先读“四书”,而且读的是朱注,便是这个缘故。
将朱注“四书”定为科举用书,是从元仁宗皇庆二年(西元1313年)起的。规定这四种书,自然因为这些书本身重要。有人人必读的价值;规定朱注,也因为朱注发明书义比旧注好些,切用些。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学》、《庸》都在《礼记》里,《论》、《孟》是单行的。这些书原来只算是诸子书,朱子原来也只称为“四子”,但《礼记》、《论》、《孟》在汉代都立过博士,已经都升到经里去了。后来唐代的“九经”里虽然只有《礼记》,宋代的“十三经”却又将《论》、《孟》收了进去①。《中庸》很早就被人单独注意,汉代已有关中《中庸》的著作,六朝时也有,可惜都不传了②。关于《大学》的著作,却直到司马光的,《大学通义》才开始,这部书也不传了,这些著作并不曾教《学》、《庸》普及,教《学》、《庸》和《论》、《孟》同样普及的是朱子的注,四书也是他编在一起的,四书的名字也因他而有。
但最初用力提倡这几种书的是程颢、程颐兄弟。他们说:“《大学》是孔门的遗书,是初学者入德的门径。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从《论》、《孟》里虽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这部书的分明易晓。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③这里没提到中庸。可是他们是很推尊《中庸》的。他们在另一处说:“‘不偏’叫作‘中’,‘不易’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会读书的细加玩赏,自然能心领悟终身受用不尽。”④这四种书到了朱子手里才打成一片。他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四种书便贯串起来了。
他说,古来有小学大学。小学里教洒扫进退的规矩,和礼、乐、射、御、书、数,所谓“六艺”的。大学里教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道理。所教的都切于民生日用,都是实学。《大学》这部书便是古来大学里教学生的方法,规模大,节目详;而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循序渐进的。程子说是“初学者入德的门径”,就是为此。这部书里的道理,并不是为一时一事说的,是为天下后世说的。这是“垂世立教的大典”⑤,所以程子举为初学者的部书。《论》、《孟》虽然也切实,却是“应机接物的微言”⑥,问的不是一个人,记的也不是一个人。浅深先后,次序既不分明,抑扬可否,用意也不一样,初学者领会较难。所以程子放在第二步。于《中庸》,是孔门的心法,初学者领会更难,程子所以另论。
但朱子的意思,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去处:融贯了《论》、《孟》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人有人心和道心;人心是私欲,道心是天理。人该修养道心,克制人心,这是心法。朱子的意思,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他所以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孟》为“四书”,却重在猎取功名;这是不于他提倡的本心的。于顺序变为《学》、《庸》、《论》、《孟》,那是书贾因为《学》、《庸》篇页不多,为一本的缘故,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
《礼记》里的《大学》,本是一篇东西,朱子给分成经一章,传十章,传是解释经的。因为要使传经,他又颠倒了原文的次序,并补上一段儿。他注《中庸》时,虽没有这样大的改变,可是所分的章节,也与郑玄注的不同。所以这两部书的注,称为《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孟》的注,却是融各家而成,所以称为《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大学》的经一章,朱子想着是曾子追述孔子的话;传十章,他相信是曾子的意思,由们记下的。《中庸》的著者,朱子和程子一样,都接受《史记》的记载,认为是子思⑦。但关于书名的解释,他修正了一些。他说,“中”除“不偏”外,还有“无过无不及的意思”;“庸”解作“不易”,不如解作“平常”的好⑧。照近人的研究,《大学》的思想和文字,很有和荀子相同的地方,大概是荀子学派的著作。《中庸》,首尾和中段思想不一贯,从前就有人疑心。照近来的看法,这部书的中段也许是子思原著的一部分,发扬孔子的学说,如“时中”“忠恕”“知仁勇”“五伦”等。首尾呢,怕是另一关于《中庸》的著作,经后人混膈起来的,这里发扬的是孟子的天人相通的哲理,所谓“诚”“尽性”,都是的。著者大约是一个孟子学派。
《论语》是孔子们记的。这部书不但显示一个伟大人格——孔子,并且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的节目:如“君子”、“仁”、“忠恕”,如“时习”、 “阙疑”、“好三”、“隅反”、“择善”、“困学”等,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孟子》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书中说“仁”兼说“义”,分辩“义”“利”甚严,而辩“性善”,教人求“放心”,影响更大。又说到“养浩然之气”,那“大刚”、“配义与道”的“浩然之气”⑨,这是修养的最高境界,所谓天人相通的哲理,书中攻击杨朱、墨翟两派,辞锋咄咄逼人。这在儒家叫作攻异端,功劳是很大的。孟子生在战国时代,他不免“好辩”,他自己也觉得的⑩;他的话流露着“英气”,有“圭角”,和孔子的温润是不同的。所以儒家只称“亚圣”,次于孔子一等⑾。《孟子》有东汉的赵岐注。《论语》有孔安国,马融,郑玄诸家注,却都已残佚,只零星的见于魏何晏的《集解》里。汉儒注经,多以训诂名称为重,但《论》、《孟》词意显明,所以只解释文句,推阐义理而止。魏、晋以来,玄谈大盛,孔子已经道家化;解《论语》的也多参入玄谈,参入当时的道家哲学。这些后来却都不流行了。到了朱子,给《论》、《孟》作注,虽说融会各家,其实也用他自己的哲学作架子。他注《学》、《庸》,更显然如此。他的哲学切于世用,所以一般人接受了,将他解释的孔子当作真的孔子。
他那一套“四书”注实在用尽了平生的力量,改定再三;直到临死的时候,他还在改定《大这·诚意》章的注。注以外又作了《四书或问》,发扬注义,并论述对于旧说的或取或舍的理由。他在“四书”上这样下工夫,一面固然为了诱导初学者,一面还有一个用意,便是排斥老、佛,建立道统。他在《中庸章句序》里论到诸圣道统的传承,末尾自谦说,“于道统之传,不敢妄议”,其实他是隐隐在以传道统自欺呢。《中庸》传授心法,正是道统的根本。将它加在《大学》、《论》、《孟》之后而成“四书”,朱子自己虽然说是给初学者打基础,但一大半恐怕还是为了建立道统,不过他自己不好说出罢了。他注“四书”在宋孝宗淳熙年间(西元1174——1189)。他死后朝廷将他的“四书”注审定为官书,从此盛行起来。他果然成了传儒家道统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