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不是同性恋(老子不是同性恋上)
老子不是同性恋(老子不是同性恋上)
很多年前,我还在东南读书的时候,有南方的同学在书里读到三门峡的介绍,对我说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三门峡和三峡不是一个地方。作为河南的一个城市,没有不容易融的历史文化。这个1957年建立的城市真的只有62岁吗?
楚白文姬
最靠近黄河的三门峡
为什么承载着人们对千百年河流治理的期待?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中国有没有有趣又冷门的城市?
其中一位对三门峡评价很高。
主答时特别强调,三门峡,不是三峡,不是三峡,不是三峡,不是三峡700里中段两岸不缺山,而是看三门,打开三门,打开黄河水如何移出天堂!
即使有这个解释,相信还是有很多人不知道三门峡是什么。即使在省内,提到三门峡,很多人的反应都会是大坝。
三门峡,河南最西部的地级市,是黄河进入河南的站。
黄河创造了无数的城市,三门峡就是纯粹因为黄河而诞生的城市。
到三门峡东北,沿黄河步行30里,是三门峡水利枢纽——红旗下的个大型水利工程。
在被风雨侵蚀了半个世纪的大坝上,发电孔上方刷下的字迹难以辨认。再仔细看,可以隐约看到泄洪孔上有“国泰民安”四个大字。
这四个字承载了千百年来人们对治理黄河的期待。
1952年,*次从徐州到北京视察黄河,途经开封、郑州、新乡。离开开封时,他说:“我们要搞好黄河”。
这成为后来治理黄河的呼声,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也在此背景下提上日程。
1957年,万里黄河坝开工,*高度重视。全国各地的水电建设者纷纷前来支援。
大坝建成后,建设者留了下来,三门峡市沿着黄河崛起。这座城市是所有沿黄河修建的城市中离黄河最近的一座。
大坝蓄水时,诗人何敬之豪迈高歌:三扇门年轻,幸福之门为你开启。
然而,幸福之门低估了黄河的含沙量。不到两年,库区几乎全是淤泥。潼关大坝渭河入海口的河床已抬高,对渭河及关中地区造成致影响。
不仅如此,通过拦沙蓄水让黄河变得清澈的希望也变成了泡沫。一时间,各种言论层出不穷,甚有人呼吁废除、拆除、炸毁大坝。
1964年冬,国务院在北京召开黄河治理会议,讨论三门峡工程重建问题。周恩来总理在听取各方意见后认为,淤积“刻不容缓”。他建议立即重建三门峡水利枢纽。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
,大坝按照“两孔四管”方案进行改建:在左岸山西侧增建2条排沙隧洞,将4根发电引水钢管改建为排沙钢管。
正是这次会议保持了大坝的活力;与此同时,它将继续受到质疑、批评和攻击。
但是我想,不仅仅是三门峡,还有小浪底、三峡、葛洲坝.每个大坝背后都有无数矛盾的故事。
人类自发展以来,任何活动都会对自然生态产生影响,修建大坝有利也有弊。没有三门峡大坝,也许今天,黄河下游数百个不同规模的城市将处于危险之中。
全世界的水坝都要经历这种取舍,过去的历史被加工,变成了故事。
它的功过是非,少在这个时代,是不能下定论的。并等待后人评论。
三门峡的“天鹅之城”cu
>来自2600年前?但不得不承认,三门峡水库的建成,满足库区两岸百姓的用水需求之余,同时也在库区周围形成了一片生态湿地。
每年十月份,数以万计的白天鹅自西伯利亚迁徙而来,在此栖息越冬,给三门峡带来了一张“天鹅之城”的王牌。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曾误以为三门峡之名来源于三门峡大坝,后来才知道是本末倒置了。真要追溯起来,三门峡这三个字,还要跟大禹扯上关系。
相传在远古时期,三门峡这里有做大山叫砥柱山,它南河南陕县张茅魏德岭,北到山西平陆张家垣,雄踞方圆百余里。
正是由于它的存在,挡住了黄河河道,汛期来临,两岸饱受泛滥之苦。
大禹再次挥斧将大山劈开三个豁口,水流继续奔腾而下。后来,因这三个豁口中激流有轻重缓急之分,人们便分别称其为“人门”、“门”、“鬼门”。三门峡之名由此而来。
可被劈开的砥柱山并没有彻底消失,千百年来,河水从三门中怒吼而出,在砥柱的身上无休地冲撞、拍打,而且无论黄河水有多大,总也淹没不了它。
从汉朝开始,中原各地的钱粮要运关中,漕运如论如何都过不了中流砥柱这一关。清朝时,康有为去陕西,经过三门,曾做诗立志要铲平三门诸岛,后来也不了了之。
砥柱的存在的确给漕运带来不小麻烦,但若是换角个度看问题,砥柱似乎也代表了什么。
李世民就看到了另一个角度,他曾为中流砥柱题诗:“仰临砥柱,北望龙门。茫茫禹迹,浩浩长春”,还大臣魏征勒于砥柱之侧。要不说人家能开启贞观之治呢,看问题得全面。
三门峡砥柱山
由是,中流砥柱也上升到了一个精层面,被喻为中华民族精的象征,寄托着华夏民族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敢于战胜艰险、英勇不屈的独立精。
站在这个层面上看,三门峡“天鹅之城”的名号就别一番风味了。
天鹅迁徙过程中的艰辛,既要克服长途飞行的辛劳,又要面对大自然严峻的挑战 。
它们在大风沙中寻找正确方向、在冰天雪地中保护自己、在汪洋浩瀚海洋中猎食,即使再艰难,都选择了坚持。
飞越1200公里的长途旅程不放弃,那份对生的坚持,不正是鸟届的砥柱精么?
或许2600年前的虢国人早就参透了黄河、鹅鹅与三门峡的关系,虢国贵族墓地出土了一对和田玉鹅摆件,见证着白天鹅自古以来和这片热土的不解之缘。
不满足吃饭睡觉打豆豆的仰韶先民
玩出了一条彩陶之路
“天鹅城”是现代产物,但通观三门峡历史,每段光辉岁月,似乎都与黄河有密不可分。
先民很早就懂得逐水而居,黄河,给三门峡带来了最早的曙光。
很多年前的一节语文课上,我被老师点起来读课文,蔺相如智斗秦王的故事。一张嘴,“秦王和赵王在绳池相会”,大家都笑了。
赖我不预习,也赖“渑”字也的确不是一个常用字。但是,这个以渑为名地方却是考古界的圣地。
1921年,一个名叫安特生的瑞典老外,来到了渑池县进行地质考察。几铲子下去之后,一些红色的陶器重见天日。经过研究,陶器来自于7000年5000年前,是黄河中游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文化。
按照惯例,这片北依韶山,三面环水,长不足千米,宽约300米,总面积约30万平米的台地被名为“仰韶文化”。
本来想要证明“中国无石器时代”和中华文明“西来论”的老安弄巧成拙,反而扒出了新时期时代的遗址。
这群仰韶星人并不满足于吃饭睡觉打豆豆,他们摸索着,把黄土做成了各种瓶瓶罐罐,还画上装饰。
理念还影响了周边先民的审美。以渑池为中心,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豫东一带,西到甘、青接壤地带,都发现了类似的彩陶。
有学者把它叫做“彩陶之路”,是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首要通道,是“丝绸之路”的前身。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许宏,在其专著里把偃师二里头称之为“最早的中国”,按照这个脑回路,仰韶先民创造出来的,是“中国之前的中国”了。
其中,现存面积、延续时间最长、包含物最丰富的仰韶时期古文化遗址群当属灵宝铸鼎原聚落遗址。
目前基本调查清楚的有34处,其出土文物的断代认定正好与史书上记载的黄帝时期吻。
当地流传的许多有关黄帝的故事传说和今仍延用的黄帝岭、荆山、夸父山、蚩尤山等地名,学术界初步认定这里是黄帝部落统一中原的定都之地。
三门峡人把这个探索的精一直延续了几千年。
处于黄土高原与河洛平原的缓冲地带的三门峡,山地、丘陵、黄土塬遍布全境,黄河自黄土高原边缘飞流直下,在三门峡一带冲刷出一片片四周陡峭、上部平坦的台状土塬。
自仰韶时期开始,人们为了躲避风雨的侵袭和动物猛兽的袭击,在自然形成的山洞中居住,后人受到祖先的这一启示,就在一些山体与丘陵中开挖洞穴,装上门窗,成为如今的“窑洞”。
虽同属于窑洞建筑的范畴,与黄土高原上的靠崖式窑洞不同,地坑院建造在下沉的土塬之上。
直到今天,你去陕州旅游,还能看到住在地坑院里的人用穿山灶做饭。
一个灶台七口锅,灶心相通,个炉灶的火最旺,适蒸煮,随着火力依次减弱,有炸、炒、炖、焖、保温的功能。
几个锅同时操作,非常高效,能够很快做出当地著名的十碗席。这种烹饪方式,是当地老百姓千百年智慧的结晶。
汉唐的双城记里,
三门峡扮演了什么角色?
提到黄河,不得不提崤山,黄河走廊和崤山山脉并驰于三门峡南北两侧。
作为中华文明发源的核心地带,关中平原的西安及河洛平原的洛阳,向来是部落小国的政权中心。即便在大一统时代,在王朝领导人的眼中,西安与洛阳仍旧不分伯仲。
打通一条连接西安与洛阳的通道,关重要。
西周时,周天子在镐京和洛邑之间,修建了一条大道,号称“周道”,又称“王道”,《诗经·大东》描述: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大道平坦似磨石,笔直像箭杆。
这条横贯东西的大动脉,在西周北宋的3000年间,历尽繁华与战争,勾勒出西安与洛阳“双城记”的感情纠葛,被誉为中国古代最负盛名,且有政治、军事魅力的干道。
2600多年前的一个春日,秦国名将孟明视指挥三军正返回秦国,行进“文王避风雨处”(北陵)与夏后皋墓(南陵)之间时,突然听到山谷里惊天动地的呐喊声,他们遭遇到了在此埋伏的晋军。
在这条二三十里长的“口袋”里,晋军仅仅时间,了两万秦军。
三年后,铆足了劲儿的秦军出伐晋,大获全胜,算是报了崤陵丧师之仇。战后,他们再次进入崤山谷底,掩埋此前阵亡于此的秦军将士遗骨。
经过此战,秦国基本控制了崤函古道,一年后,秦国称霸。若无函谷关和崤函天险,中国的历史恐怕要改写。
800多年后的东汉末年,关中热浪滚滚。曹操大军在春秋古道的北边,另开了一条道路。这条路从陕州古城出发,过石壕、经渑池、新安,到达洛阳。
北道缩短了运粮距离,使粮草充足的曹军势如破竹,一举平定关中,实现了整个北方的统一。
发生在函谷关和潼关的重要战争,有历史记载的达50多次,就像秦晋崤之战一样,许多战争直接影响或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军事格局。
公元759年春天,四十八岁的杜甫,一次离开洛阳,沿着中原诗歌走廊向西,完成了崤函古道上一次西行。
就是在这次西征中,他写出了代表作“三吏”、“三别”。就是在这一年,他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西南漂泊之旅。他离开故乡深处,走向历史深处,沉郁的杜甫形象最终被补上了最重要的一块拼图。
崤函古道石壕段
故乡依旧在,故土一去不再回。
2014年,历经沧桑的崤函古道,入选第三十八届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33处遗产中的道路遗产。
著名考古学家安家瑶教授实地查看石壕段遗迹时曾说:“这才是‘丝绸之路’原汁原味‘路’的痕迹,是一处的‘路’的实物标本。”
这片连接了中原和关中的土地,既古老,又年轻。黄河的故事讲述了几千年,而金三角则刚刚拉开序幕,接下来会有什么桥段?恐怕是天机不可泄露了。
就像老子同志坐在牛背上,留下的那句话一样:道可道,非常道。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
初白
十窍开了九窍
豫记·甄选河南好物
在微信中搜索salome1203,添加小秘书微信
进入“豫记·河南好物群”,获取更多豫地风物。
(添加时请备注“豫记好物”)
THE END
欢 迎 投 稿
邮箱 yujimedia@16网站站点" rel="nofoll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