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忻滚出娱乐圈(滚出娱乐圈后我更红了)

1年前 (2024-04-22)

刘忻滚出娱乐圈(滚出娱乐圈后我更红了)

“大侄子,今年过年,我同学的女儿从国外留学回来了,你抽空见见。另外,我的一个小同事今年考上了市里的公务员,我把他的微信推给了你,可能对你找工作有帮助。年轻人要多交流!”春节前一周,还在实验室忙着写硕士论文的李俊伟收到了姑姑的微信,这让他对即将到来的春节假期“忧心忡忡”。

事实上,作为家里这一代的孩子,没有毕业也没有对象的李俊伟,每年过年回家都会受到亲戚的特别照顾。“你能顺利毕业吗?你想找什么样的工作?什么时候谈对象?”

果然,今年春节,一家人陆续为李俊伟安排了各种茶话会。有的亲戚只是眼就想帮他们相亲,有的则明显是父母安排的“托儿”,告诉他在吉林老家找份稳定的工作有多好。

中青报、中青在线记者从中国西部中东多个省份的采访中了解到,对于一些一年到头工作辛苦、忙碌的年轻人来说,回家过年只想放松一下,但密集的拜年、茶话会等活动让他们不得不改变假期计划,甚还要面对来自父母亲人的各种“催促”。几代人不同的生活观念和节日产生了“冲突”,也让春节返乡的年轻人感到“烦”。

“人与人之间很难想到年轻人的节日。”

刘忻和他的妻子王琦是大学同学。毕业后他们都留在北京工作。他们的家乡是黑龙江和吉林。

“刚结婚的时候,没少为回谁家过年吵架。”刘忻告诉记者,他们两个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都期待着自己的孩子带着另一半回来过春节。

去年是这对年轻夫妇结婚的年。刘欣打算陪妻子回娘家过除夕。与家人商量后,父母表示理解,但遭到78岁的爷爷强烈反对。

爷爷的理由很充分:“刘忻是家里的长孙,30号晚上给新孙媳妇的红包都准备好了。怎么会像不回来拜年,村民笑不出来?”

“我也是独生子。如果我不回父母身边怎么办?”妻子王琦对老人的态度有些让人无法接受。经过一番劝说,这对年轻夫妇决定回家过年。

我以为这是个好主意,但两人回家后都被训斥:“你一个人回去干什么!”刘忻的父母抱怨他没有说服妻子,而王琦的父母则批评她太任性。“终于放假了,高高兴兴回家过年,闹了不少不愉快。”

有了年“不和谐”的经历,小两口今年春节前就早早开始筹划了。除夕早上6点,他们从北京向北驱车1200公里,晚上9点前到达刘忻父母家吃饭。第三天,我马不停蹄地开了300公里的车,陪老婆回娘家,第六天,我回北京上班。春节假期我没有“浪费”。

刘忻叹了口气。虽然开车有点累,费用是坐火车的两倍,但每个家庭都呆了三天,这让双方的老人都很开心。“时间紧,任务重,而且是不偏不倚的。计划出去玩,过年轻的生活,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作为一名北漂,平日里忙碌的余,规划了一年的理想假期生活,就是在家“麻痹”看剧玩手机。

然而今年我只在老家肥待了两天,过年探亲等“规定动作”打乱了她的计划。

余父母家有十个兄弟姐妹。按照惯例,每个家庭都要打个新年电话,一走就住。有时候真的太晚了。当你参观三个房子并送礼物时,人们会奔向下一个房子。

“亲戚之间按照辈分和年龄互拜年。他们注意每顿饭吃什么。

余还在酒店里认识了几个表兄弟聚一聚,省时省力。大家都很放松,但是亲戚们觉得没有过年的气氛,没有仪式感。“‘胳膊扭不过大腿’,作为年轻一代,我只委屈了自己。”

平时工作很累,过年也听腻了“唠叨”。

“平时加班很累,过年有点‘心累’。”在安徽一个乡镇工作的周丹(音译)在春节期间被亲戚催着结婚时非常尴尬。

政府长期加班,周末回家总是待。如果领导打电话,他就会处于工作状态。对于周丹来说,盼了一年,终于盼来了7天的过年假期。没想到,回到老家村后,从年三十到初二,她被派去跟着家人到山里祭祖,还要帮忙贴门联、炒汤圆和蛋饺,辛苦了两天。

每天早上7点,周丹的妈妈都会准时走进女儿的房间,督促她起床洗头化妆。周丹认为,只要中午去亲戚家吃饭,就没必要一大早就打拜年电话。之所以抗拒拜年,是怕被催结婚。

为了拜年,周丹总是生气很久,几乎和母亲吵过几次架,但所有的结果都以周丹的妥协告终。“如果我不去,父母不会高兴,但我还是要‘战斗’。”周丹说。

周丹回忆,去年亲戚催婚的语气依然“温和”,只是暗示:“丹丹已经工作两年了,应该考虑他自己的问题。”到了今年,他直接指出了敦促:“如果你不再找,你可能就不结婚了。”

周丹只能笑着应付。“我不着急。慢慢来。你有适的东西给我介绍。”

有些亲戚会直接问周丹:“你平时给父母多少钱?”周丹会无奈地回答:“不多。我肯定挣得没有我的兄弟姐妹多。我以后会努力的。”

晚上,周丹在同事群里抱怨亲戚的“花招”。只要她身边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员工单身,过年期间就要被迫结婚。周丹介绍,有一次同事回家过年,父母突然告诉她,明天要相亲,她不知道,气得女孩摔门而逃.

周丹一边安慰她的同事,一边喃喃自语,“有你会被疯狂地‘安排’相亲吗?在外工作很苦恼,回家还听各种‘唠叨’。过年真的‘可怕’。”

让周丹觉得可笑的是,在节前,她突然收到一位男同事母亲的邀请信息,直接叫她回家吃饭,吓死她了。“两三年没找到对象了,过年期间我肯定不会回家,所以我就随便找了家酒店。

几天算了”。

事实上,看多了朋友们的遭遇,周丹发现,家里的催逼活动总是环环相扣,除了逼相亲,逼结婚,逼生子,一步都不会少。这样“密不透风,无处可逃”的生活让周丹有些不敢想,“我们只是要一个开开心心的新年呀”。

只要大伙话题不是我,过年还是很“温馨”的

“小时候跟着爸妈串门也觉得很新鲜、很有趣、很热闹。现在觉得拜年没什么意思,拎着东西到亲戚家坐一会儿,等吃饭。”在企业工作的徐东告诉记者,自己过年宁愿约上朋友出去旅游,也不愿意在家待着,这才是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身边不少同学,一到过年就利用假期去旅游或参加研学项目。”今年年前,李俊伟看着朋友圈里同学们晒的旅游风景照,也想狠下心“一走了之”。

但回家前,李俊伟接到家里的电话,听到妈妈对他说“准备好了螃蟹、排骨一大堆好吃的,就等你回来”,他“不想回家”的话到了嘴边又咽了回去。

“毕竟在家的时间少,不想伤了长辈们的好心。有天晚上,奶奶拉着我的手,跟我聊了一晚上,她想抱抱曾孙的愿望。我突然觉得,一定要回家过年。”李俊伟说。

“农村过年的仪式感很足,这毕竟是个关于家庭和团圆的节日,我们小辈能和老人们多聚聚,以后这样的机会会越来越少。”周丹觉得,一家人在一起聊家长里短的时候很温暖,只要大家的话题不是自己,就能接受。

“每次爷爷奶奶见到我的时候,他们表现出的兴奋感让自己不忍心再拿起手机干别的事,只想拉着他们的手静着,陪他们聊一聊,我觉得很温馨。”周丹说。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副教授王云飞分析,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是在一定历史或现实条件下相对符当时生活方式的存在,当传统不符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文化的内容和形式要发生改变。在社会转型期,这种改变瞬间影响到青年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让他们感到强烈的“不适感”,年轻人和父辈的文化观念会产生冲突。

“父母一辈和年轻人之间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理念不同,父辈眼中的‘年味’是过年期间的相互走动,是建立在人情基础之上的文化现象。年轻人则追求品质生活,以放松和休闲为目的,调整身心,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王云飞觉得,父辈更注重礼节外在形式,年轻人面对生活压力,在社会交往中倾向于实用和享受。

“每一代人的行为方式都有其‘理性’,父母和子女之间要相互理解,并且找到一种‘妥协’,这种‘妥协’代表着对彼此的爱与包容。”在王云飞看来,年轻人可以随性应对过年的“烦恼”,但要能宽容、理解亲戚的关爱,同时也要用爱来关怀父母长辈。父辈也应该理解年轻人的生活习惯,强行干预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人物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