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宝刚青春三部曲(赵宝刚青春三部曲是哪三部)

1年前 (2024-04-22)

赵宝刚青春三部曲(赵宝刚青春三部曲是哪三部)

《振华三部曲》系列改编结束,从部《最好的我们》的8.9到第三部《暗恋橘生淮南》的5.3。曾经风靡一时的校园甜宠剧正在逐渐失去主要观众。

陈一水

《暗恋橘生淮南》天前的校园情感网剧在芒果TV和腾讯视频平台结束。整个故事从对盛淮南的暗恋开始,到多年后盛淮南在振华中学校友签到台见面时的一句意味深长的“好久不见”结束,展现了大多数中国年轻人在暗恋经历中所经历的悸动与青春悲哀,也迎来了原作者“振华三部曲”系列改编的8月谢幕。

5年前,由振华三部曲改编的电视剧《最好的我们》《你好,旧时光》在中国电视市场一炮而红,掀起了“校园甜宠剧”的创作热潮。但无论是2019年腾讯视频播出的《暗恋橘生淮南》,还是刚播完的《暗恋橘生淮南》,都与近年来涌现的青春剧相似,遗憾的是“振华IP”的话在艺术性上无法延续。

振华三部曲过去的辉煌和无息的结局,与21世纪以来的中国青年文学市场产生了共鸣。那么在振华三部曲之后,我们期待或者需要怎样的青春文化书写呢?

“振华三部曲”开启国内“校园甜玩”模式。

所谓“振华三部曲”,源于长安8月出版的青春小说《最好的我们》 《玛丽苏病例报告》 《橘生淮南暗恋》 《最好的我们》,讲述了一系列关于振华中学青春的校园故事。作者以辞藻华丽、笔法细腻著称,培养了一大批读者和粉丝。他的电视剧《你好,旧时光》 《萌芽》相继成为“爆款剧”,掀起了“校园甜宠剧”的创作潮流。

此前,中国的青年文艺创作主要集中在文学市场。得益于中国青年原创文学杂志《旋风少女》举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优秀的“80后”脱颖而出,他们的作品往往带有强烈的“残酷青春”色彩。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晋江文学城、七点迅速崛起,促使作家的写作思路、读者的喜好、作品风格向大众化、通俗化转变,也影响了青春电视剧的审美。

早在2012年,湖南卫视就率先推出了“青春星期天”剧场(后更名为“青春进行时”),芒果TV凭借《漂亮的李慧珍》 《匆匆那年》成为青春剧的重要输出平台。2014年,由九夜茴同名网络小说改编的搜狐视频自制剧《最好的我们》正式掀起“小清新”青春剧创作浪潮,电视剧开始取代文学成为青年文艺的重要市场。

在这样的背景下,2016年,由八月长安同名小说改编的爱奇艺自制剧《你好,旧时光》以其真实的校园怀旧情怀获得了超过30亿的点击量。第二年,由深圳卫视和爱奇艺网络联播出的《暗恋橘生淮南》更进一步,创造了“振华IP”的话。

“振华三部曲”在银幕上的成功,造就了比以往“小清新剧”更清晰的“校园甜剧”风格,即校园生活、怀旧文化、懵懂情感。三者的叠加正式区别于早年以赵宝刚《青春三部曲》为代表的都市青春励志剧,成为当代青春电视剧的主流审美,迅速引发“80后”、“90后”乃“00后”的成长共鸣。

《暗恋橘生淮南》:关于小暗恋。

《橘生淮南》(以下简称《最好的我们》,具体指2021版),作为一部“校园甜宠剧”,既没有早些年堕胎出轨的血腥情节,也没有都市职场的内容,而是定位为懵懂童年与社会之间的青春期,体现了大多数年轻人积极向上的情感和心理成长。

但与振华三部曲的前两部作品不同,原著小说的写作重点在于主观抒情,表现出冷静睿智的女主角罗志对淮南的关注和暗恋。而《玛丽苏病例报告》和《你好,旧时光》(电视剧名为《橘生淮南》)则注重叙事,讲述男女主角生动的校园经历。因此,以暗恋作为主观感受来描述青春的方式,使其成为振华三部曲中独特的一部分。

无论是在文艺创作还是日常生活中,隐秘的恋情都是最常见也最难描述的,尤其是在大众文化领域的电视剧创作中,如何甜而不腻,如何避免陷入“早恋”的尴尬境地,这种恰到好处的限度的平衡,是对创作者对影像叙事掌控力的极大考验。

比如在男女主角次说话的010-30000的叙事空间中,和盛淮南有一个暗室和一个明室,中间隔着一个充满雾气的玻璃格栅。序言似乎与后一种语言的问答不太符,充满了想说点什么又充满幻想的青春情怀,使得这段隐秘的恋情不仅仅属于罗志个人的想象。

除了和盛淮南,该剧还刻画了张明瑞、姜贝儿、戈壁等大学生群体形象。这些人物也在各自的情节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成长,共同描绘出幸福与烦恼的青春故事。

但俗话说“成功也是甜的,失败也是甜的”,当以隐秘的爱情这种非常主观、高度个性化的心理情感作为主要线索进行叙事时,也造成了剧情驱动力不足、人物行为逻辑缺乏理性等问题。

比如在人物塑造方面,罗志仅仅因为小时候遇到盛淮南就有十五年的暗恋心理,确实缺乏感情基础。作为一个隐秘的恋爱方,一向内敛隐忍的罗志,会突然做出一些亲手寄情信的事情,这就更违背了性格行为的逻辑。在艺术设定上,大学宿舍空间的装修其实就像是贵族学校才能存在的男蓝女粉的清新艺术基调,大大降低了故事中校园生活的可信度。再看画面和声音,充斥着过度修饰的白化滤镜、超负荷的旁白、往往覆盖整集的背景抒情音乐、重叠的转场剪辑方式等。严重影响了叙事节奏,降低了戏剧作为视听艺术的审美品质。

事实上,这不是“橙色”

生淮南》一部剧的问题,而为近年跟风生产的不少“青春校园甜宠剧”所共有。以资本流量为导向、为受众审美偏好量身定制的青春剧市场,导致了剧作层面的情节单一、人物单薄、故事模式固化的同质化现象,再加上情节推动力的不足、脱离现实等艺术问题,造成了观众的审美疲劳。

值得注意的是,曾率先开辟青春剧频道的湖南卫视在今年2月突然宣布,“青春进行时”剧场将终止,由主打故事性强、剧情紧凑的悬疑剧的“季风剧场”所取代,意味着“校园甜宠剧”正在失去平台优势及其文化市场。

甜宠剧式微根本原因在于创作者自身的创作观念

那么,是否我们不再需要青春文艺作品了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任何一个健康的文化市场,都需要有类型多元、题材多样的文艺作品,并且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需要独属一代人的青春书写方式。

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的“青春无悔”,到21世纪初记录市场经济浪潮下个体困惑的“残酷青春”,再到中国经济崛起语境下的“甜宠青春”,不同程度反映了中国经济与社会文化的时代变迁。

而“青春校园甜宠剧”的今日式微,根本原因在于创作者自身的创作观念,这和近年来碎片化、奇观化的快餐式创作模式不无关系。换言之,无论是青春文学还是影视作品,都过度注重流量所带来的巨大利润,却本质上忽略了对于艺术自身的审美追求。

早在21世纪初,著名中国作家、文学评论家白烨面对“80后”作家异军突起现象时就认为,他们的写作并非青春文学,而是一种文化现象,他们只是用文字在表达自己而非有意识地追求文学,并提醒当时的年轻作者:“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出书或者成名并不困难,但这并不等于文坛的认可和文学上的成功。不要被媒体的炒作所迷惑,更不要被眼前的利益所困惑。”而今二十年过去了,在媒介巨变的今天,这句提醒仍具有重大警示意义。

无论大众文化市场风向如何转变,期盼中国青春文艺创作者们仍能在“流量为王”的浮躁环境下,以艺术的审美为标准、以文化价值表达为追求,创作出具有现实性、历史感和人文关怀的作品,真正讲述属于当代中国年轻人自己的青春故事。

(作者为艺术学理论博士后、北京师范大学仲英青年学者)

来源: 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