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夜的缠绵(那一夜的缠绵不够吗新歌)

1年前 (2024-04-22)

那一夜的缠绵(那一夜的缠绵不够吗新歌)

女人爱一个男人一辈子,而这个男人对此一无所知,也永远不会记得她。

这就是斯蒂芬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里的陌生女人。

俄罗斯著名作家高尔基曾评价茨威格:“世界上最了解女性的作家”。陌生女人真情流露的二三十页匿名信,字里行间充斥着隐秘而狂热的爱和难以承受的悲伤,生动地展现了一个女人的情感起伏。

有人说这是一场虐恋,一场单相思,一场暗恋。

也许,我们不会这样去爱,我们不会教孩子这样去爱,甚我们害怕他们会这样去爱。然而,如果这部经典,你只看到卑微、迷恋、痴迷和悲伤,那将是一种遗憾。

这本小说我看了三遍,次看的时候觉得这个女人好傻。第二次看的时候,为这个女人感动得流下了眼泪。第三次看的时候,心里一震。

这种震撼不是关于这个女人的一生是否值得这样去爱,而是关于茨威格对理想主义爱情的描述。

陌生的女性执着于生活,死捍卫爱情的纯洁,就像一种理想主义的殉道精,世俗的评价标准在为理想主义殉道的人面前彻底崩塌。

我一直在想茨威格创造的这个不可思议的人物,似乎让人觉得夸张甚不真实。故事中的女主角几乎就像一个“圣人”,她对R先生的感情几乎可以用荒诞和愚蠢来评价,但这个陌生女人的形象却一再让我们震惊。

这是什么震惊?直到读完弗洛姆《爱的艺术》,我才追到头。这种震撼,正是因为我们的心遥不可及。《爱的艺术》表示,爱的积极元素是给予、关怀、责任、尊重和理解。用这五个积极因素解读这个陌生女人的爱情,契。

下面,我试着从这五个方面来解读这个陌生女人的爱情。

爱之给予:爱是一种主动性的活动,而不是一种被动性的情感。它是一种“自足”。爱主要是给予,而不是接受。

爱情主要是付出而不是接受。给予比接受更快乐,不是因为它是一种剥夺,而是因为给予的行为表明了我生的存在。正是在付出的过程中,我体验到了自己的力量、财富和能力。《爱的艺术》

爱是付出,付出不是失去什么,而是在付出的过程中表现出自己的生力。

陌生女人的爱,就是在这种主动的“给予”中展现自己的生,获得力量。

信中写道:

“我次见到你的那天,不,就是那一刻。我仍然记得很清楚,就像今天一样。我怎么会不记得呢?因为对我来说,世界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小时候的R是一种救赎,因为当她遇到他的时候,她看到了另一种超越自己狭隘人生的光芒。

像所有暗恋的女孩一样,爱情激发了小女孩的许多潜能,开始让她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女孩爱上了看书,学习成绩进步很快,成为全校。她猜想R先生热爱音乐,开始刻苦练习钢琴。

她年轻时给了自己纯洁的爱,温暖的情感和真挚的爱。对于这一切,R老师虽然没有意识到,但也没关系。是她活跃的情感,让她在尴尬无序的角落里拥有了一个优雅有序的世界。

18岁那年,因为母亲再婚,她被迫离开,自己回到了R的身边。这一次,她把自己献给了他。

女人在信中说,那晚的缠绵让她无比幸福,这份幸福里有陶醉,有迷茫,有疯狂,有痛苦。她不后悔也不怪他。因为她什么都愿意做,不想告诉她那是五年前的那个小女孩,不想告诉她这些年不变的爱。

同样,有了孩子后,她又遇到了R。r没有认出她,只是以的身份和她。她仍然没有告诉他所有的前因后果。她愿意“给予”,没有阴谋,没有要求,只有给予和作。

弗洛姆说过,爱不是一种反应。如果我爱你是因为你爱我,那么这只是交易。爱情变成了市场上买卖的东西,这显然不是爱情。真正的爱情不需要任何回报,甚不需要感受到自己付出了什么。只有这样的爱才能让你自由。

奇怪的女人就是这么做的。她不想让R被束缚和负担,所以她什么也没说。

我突然想起曾纪峰先生对这个陌生女人的一句话:

深爱一个男人这么久,甚可以说是投入了一生。表面上看,这是人格独立的表现。但事实上,这个女孩有着真正独立的人格。她只是让自己恋爱,她的爱情不受男人的、其他女人、另一个她不爱的男人的影响,更不受失去的规章制度的影响。

也许我们都觉得这个女人毫无保留的爱着一个人,是多么的卑微和轻盈。

贱自己,但实际上,只有内心自由和独立的人才能做到这点,她的爱不受任何外力的驱使,这不是一种被人推动的情感,而是积极地渴望被爱者能快乐幸福。

爱之关心:爱是持续积极的关心,而不是情绪的填补。它是一种“自然”。爱是自然流淌的情感,而不是俘虏的情绪。

爱情是对生以及我们所爱之物生长的积极的关心。如果缺乏这种积极的关心,那么这只是一种情绪,而不是爱情。《爱的艺术》

所谓关心,是指在对方的成长过程中给予的积极的关注和爱护,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如果缺乏这种真诚的、持续的关心,那就不能算作是爱。

正如弗洛姆所说:如果有一位女人对我们说她很爱花,可是我们却发现她忘记浇花,我们就不会相信她说的话。

爱是对所爱对象,生和成长的积极关心。陌生对女人对R的关心,是积极的,真诚的,持续一生的。那不是一种情绪的填补,那就是自然流淌的感情,她并不想用任何手段俘虏他的心。

他们次相遇,次动心,什么场他说了一句什么样的话,穿了怎样一件衣服,他可能有什么想法,他会有什么困扰,今天他怎么样,明天他怎么样,他看了什么书,听了什么音乐,去了哪里……关于他的每一细节,无不流露着她的关注与关心。

她在信中写道:

“整个世界,只是和你有关,它才存在”。

她关心他的心情,他的喜好,甚他放荡不羁的内心世界。从信中可知两人的见面甚交流的机会屈指可数,而在大部分的时间里,都只是默默地注视。

这种注视即使没有回应,她也不带一点情绪。她连一点多余的奢望都没有,生怕自己透露出的感情,会让对方觉得困扰,生怕对方讨厌她,轻视她。她从来不恨他,不怨他,连临死写一封信,都怕干扰到他的情绪。甚在自己时,孩子生病时,自己也染病时,男人对此一无所知,她的灵魂,随着她的爱情,他们的爱情结晶,就这样来了,又去了。

正如她所说:“我,穷其一生都未曾因为爱你而疲惫。”

终其一生,她对他的关心,是自发的,自然的,是积极的,是她内心生长的东西,而不是一种被俘虏的情绪。

爱之责任:爱是一个完全自愿的行为,而不是在需求之下的施舍。它是一种“自给”。爱主要是主动的承担,而不是一种“牺牲”精的绑架。

责任就其真正的意义来说,是一个完全自愿的行为;责任是我对另一个生表达出来或尚未表达出来的需要的响应。“负责任”就意味着有能力并准备对这些需求予以响应。《爱的艺术》

也许有人会说,这个女人太傻太可悲了。的确,如果用人生预设好了的标准答案来评分,为这样镜花水月的爱情虚耗一生,自然是不及格的。

但是,我们虽然可以用一万种方法定义人生的意义,但不管怎样都无法否认,如果一个人从始终都忠于自我,这样的一生,无论旁人怎样评说,对她自己而言,都已经是圆满的。

这个女人的自我其实是非常完整的,她站在非常主动的一方,所有的决定都是她自己做的,或者是为了尊严,或者是为了爱情的一种信仰,她消化和接纳了自己的爱情。

这个小女孩,从十三岁开始,爱上那个男人的那一刻开始。她说她的人生以前都是白活了。他出现了,她的人生才变得有意义。那时候她就非常清醒的知道自己的是什么,最想要的是什么。她的目标是什么,非常明确。

她离开家的庇护靠近他,她的献身,她生下孩子,她独自抚养孩子,她拒绝其他优质男人的求婚,她静静等待他……她一直走着自己想要选择的路,没有一点犹豫,果断拒绝和放弃那些再好却又不是自己想要的东西,她无怨无悔的承担着自己选择的后果,她从不后悔,也不质疑。

她并不想不顾尊严地索求,她知道他不爱她,她便不肯要他俯身相就。正如她所说:“我是个有着自尊的人,我不愿你在想起我的时候带有忧愁。”

她主动承担起这份爱的结果,她想要获得R的爱慕和怜惜,她对感情的守口如瓶不是一些人预设的害羞,自卑,而是她拒绝享受掺杂着施舍的爱。

她选择的爱,她便自己负责到底,她对爱情的理解太纯粹了,纯粹到用道德,义务,责任感去束缚都觉得不屑。她根本不曾想过用这种“牺牲”精绑架于他。

“一个死者不要求别人的爱,也不要求同情和慰藉。”一个将死的人叙述的深情才不会再带有任何索求的意味。所以在临死之前,她才终于可以毫无顾虑的向他吐露她的秘密。

她押上自己生的重量,使她的表白确然可信,无可置疑。

她清醒的自知,勇敢的选择,无悔的担当,她不后悔,不纠结,不迷茫,不怀疑,她的内心就是自由而平和的,这样的人是真正的活出了自己想要的人生。她的一生都是她渴望要的,她到死也不会有遗憾。

正如她所说:

假如由于那些时刻我还得再进一次地狱,而且事先知道我将受的苦,那么我还愿意再进一次,我亲爱的,愿意再进一次,再进一千次!

人生若再来一次,我想,她依然会如此选择。

爱之尊重:爱是接受对方本来的面目,而不是为了对方服务于我。它是一种“自由”。爱主要是让所爱之人按照其本性成长和发展,而不是便于我的“利用”。

如果我爱对方,我会感到我和他是一体的,并接受真实的他;我不会为了能够利用他,就要求他成为我希望的样子。当然,我的独立是我能够尊重别人的前提。如果没有别人的扶持我也能够独立地走自己的路,我就不用去控制和利用别人,我才能真正地尊重别人。《爱的艺术》

R是风流的公子哥,他的爱从来不会为任何女人停留,陌生女人是知道的,这就是他本来的样子,她接受。

她在信中写道:

“我保守着我对你所持有的爱情的秘密。你要是知道了这个秘密,一定会大吃一惊的。

你是个天生喜欢轻松愉快的人,没有负担的玩乐才是你的本性。你害怕对他人运产生影响。

你愿意遍地留情,但是,你却不肯为此做出一点牺牲。”

她是个聪明的女子,她明白她已经得到了他所能给她的极限,她告诉了他一切,他就会为她而停留吗?显然也不会,只能让R对她的印象改观,甚成为世俗里那种烂大街的“负心汉与痴情女的恩仇记”。

她是自尊心很强的女人,她尊重着自己的意愿,尊重着男人的选择,她没有向他人或者世俗妥协。

她决无剥削之意,也没想过用孩子或肉体去支配和控制。她不曾批判这个男人风流成性,罪该万死,她尊重R先生对自由的选择,爱他,就让他按照自己的本性活着,以他自己的方式和为了自己去成长、发展,而不是要去改变他,让他变来便于她的“利用”,服务于她。

爱之了解:爱是深刻的理解,而不是盲目的评判。它是一种“自察”。爱是灵魂深处的响应,而不是主观意愿的束缚。

成为爱情一要素的了解是要深入事物的内部,而不是满足于一知半解。我只有用他人的眼光看待他人,而把对自己的兴趣退居二位。我才能了解对方。《爱的艺术》

有人说,这个女人对R只是一知半解,就爱得这么死心塌地,真是太可悲了,其实错了,她了解他,甚比他自己还了解他。

陌生女人之所以尊重R,完全是以了解为基础的。

文本中有一处细节描写,让我对这个女人观察和识人的敏锐力心生佩服。

她在信中说道:

“有一次,我还是个孩子,我通过窥视孔看见有个乞丐拉你的门铃,你给了他一些钱。他还没开口,你就很快把钱给了他,可是你给他钱的时候,有某种害怕的气,而且相当匆忙,巴不得他马上就走,仿佛你怕正视他的眼睛似的。你帮助人家的时候表现出来的惶惶不安、羞怯腼腆、怕人感谢的样子,我永远也忘不了。所以我从来也不去找你。不错,我知道,你当时是会帮助我的,即使不能确定这是你的孩子,你也会帮助我的。你会安慰我,给我钱,给我一大笔钱,可是总会带着那种暗暗的焦躁情绪,想把这桩麻烦事情从身边推开。”

细致入微的观察,让她知道,R是个怕麻烦的人。所以,她不想成为他的麻烦。

再如,她不想告知R,他是孩子父亲时,她说道:

“我比你还了解你。我知道你只乐于享受恋爱的快乐,不想被责任所束缚,要是你知道自己要肩负起一个父亲的责任,那你心里一定很不惬意。

你是个自由惯了的人,在拘束中是无法呼吸的。对于我进入了你的生活的行为,我知道,你一定会很痛恨我的。

这种恨意不是你清醒时意志的表现,是你本性使然。”

她太了解他了,她知道不可改变什么,可以改变什么,她唯有调整自己,用自己可以够得着的方式去爱着。

弗洛姆说,如果不以了解为基础,关心和责任心都会是盲目的,而如果不是从关怀的角度出发去了解对方,这种了解也是无益的。如果没有充分尊重对方的个性,爱的责任感可能变成支配和控制。

而这个陌生女人,正因为她了解R,她知道他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切实的从对方出发,她的关心和责任才能产生作用,尊重和爱才得以实现。

写在:

爱情的五要素:给予、关心、责任、尊重、了解。这个陌生女人完全具备,如果她遇得良人,相信她会拥有世人眼中的美满爱情,她为我们诠释了爱的本质。

不管结局怎样,"陌生女人"爱得自尊、爱得倔强、爱得纯粹,这使得她的爱始终闪动着一股奇异的精力量,而她本人也赢得了道义上的完全胜利以及普遍的敬意。芸芸众生之中的大多数人,都无法免俗于《生不能承受之轻》里萨比娜所说的“媚俗的幸福”,像她这样清醒执着,这样的毅然决然的,世间又有几个?

她这一生其实何曾需要怜悯,不过是听从自己的内心挥洒一生,我们这些沉迷于利山禄海的人,有什么资格去评价这样近乎殉道的一生?她很好的为我们回答了关于爱情的常见题:爱一个人到底值不值得?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

或许,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她对爱的理解有理想化的倾向,但这也正是宝贵之处,不能因为我们暂时无法抵达就否认远处灯塔的价值。

,我想用曾奇峰老师的一段话作结:

每个男人都会梦想自己能够遇到这样一个把爱看得高于一切的奇女子。但是在进去她爱的疆域之前,你可要想好了:你必须具有与她完全对等的爱的能力;如果你没有,那就别进去,因为那里面的魔镜可以照出你人格的全部平庸、鄙俗和肮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