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秋的故事(关于中秋的故事100字)

1年前 (2024-04-22)

关于中秋的故事(关于中秋的故事100字)

中秋有那些故事。

中秋节传说之一3354嫦娥奔月

相传,在古代,天上同时有十天,这使得庄稼枯萎,百姓苦不堪言。一个叫后羿的英雄有很强的实力。他同情受苦受难的人民,登上昆仑山顶,充分利用自己的力,开了弓,一口气射下了九个以上的太阳,为了人民的利益,令一个太阳按时升起和落下。

后羿受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一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叫嫦娥,后羿除了打猎,所有的时间都和妻子在一起,人们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很多有远大理想的人来这里学习艺术,没用的孟鹏也考上了。

有,后羿去昆仑山拜访朋友,寻求建议。当他碰巧遇到路过的太后时,他向太后要了一包仙丹。据说吃了这种药,可以瞬间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离开妻子,只好暂时将仙丹交给嫦娥收藏。嫦娥把药藏在梳妆台的宝盒里,反派孟鹏看到了。他想偷长生不老药,自己也能成仙。

三天后,后羿带领众去打猎,孟鹏别有用心,装病留下。后羿领众将走后不久,孟鹏持剑闯入内府后院,威胁嫦娥交出仙丹。嫦娥知道她不是孟鹏的对手。遇到危险时,她果断决定,转身打开宝箱,取出长生不老药,一口吞下。嫦娥吞下药,立刻飘离地面,冲出窗外,飞向天空。因为嫦娥关心她的丈夫,她飞到最近的月亮,变成了一个仙女。

晚上,后羿回家,丫鬟们哭诉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讶又生气。他拔剑去杀那些恶棍。孟鹏已经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他难过极了,他抬头看着夜空,呼唤着他心爱的妻子的名字。这时,他惊讶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明亮,有一个酷似嫦娥的晃动身影,他拼地追着月亮,可是追了三步,月亮退了三步,他退了三步,月亮前进了三步,他无论如何也追不上。

后羿无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去嫦娥最喜欢的后花园,摆上一个香案,摆上她平时最喜欢的蜂蜜和新鲜水果,在月宫里好好珍惜她的嫦娥。听到嫦娥奔月长生不老的消息后,人们在月下立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好运和平安。

从那以后,拜月的中秋节习俗在民间流传开来。

中秋传奇2 ——吴刚夺冠。

还有一个关于中秋节的传说:相传月亮上广寒宫前的月桂树生长茂盛,高500多尺。下面经常有一个人把它砍下来,但是每次砍完之后,砍的地方马上就关了。几千年来,这棵月桂树永远不能被砍伐,就这样。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叫吴刚,是汉代西河人。他曾经跟随仙修道,上了天堂。但当他犯了错,仙就把他贬到月宫,每天都做这种徒劳的苦差事以示惩罚。在李白的诗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欲得月中之荣,须为寒者付出”。

中秋节传说3 ——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据说中秋节吃月饼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民众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反抗元朝。朱元璋联各路抵抗力量准备起义。然而,朝廷的官搜查得非常严密,很难传递消息。军师刘伯温想出一个计策,令部下把写有“八一五起义”的纸藏在饼里,然后派人分头送到全国各地起义部队,告知起义的反应

不久,徐达攻占了元朝的首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极了,赶紧把口口相传,在即将到来的中秋节,所有的士和战士都会和百姓一起欢乐,当年他参军时偷偷传递信息的“月饼”会作为时令糕点,犒劳大臣们。从那以后,“月饼”变得越来越精致,品种也越来越多。大的像圆盘,成为最好的礼物。中秋节后,吃月饼的习俗在民间流传开来。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传统的中秋节。这是秋天的中间,所以它被称为中秋节。在中国农历中,一年分为四个季节,每个季节又分为三个部分:孟、钟、纪,所以中秋节也叫中秋节。8月15日的月亮比其他月份的满月更圆更亮,所以也被称为“月夜”和“八月节”。这一夜,人们仰望天上的明月如玉,自然期盼着家人团聚。远离家乡的游子也借此表达对家乡和亲人的向往。因此,中秋节也被称为“团圆节”。在古代,中国人有“秋天日落”的习俗。晚上,也就是拜月。在周代,每逢中秋之夜都要举行迎寒祭月活动。摆一张大香桌,上面摆着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不可或缺。西瓜也要切成莲花状。月亮下,月亮像放在月亮的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月,然后主妇切团圆月饼。切出来的人会提前算出整个家庭有多少人。在家的和不在家的要算在一起。它们切得不应该太多或太少,大小应该一样。相传,在古代,齐国的丑女没有盐。他们年轻时对拜月很虔诚。长大后,他们以优越的品德进宫,却不受宠爱。2008年8月15日,在赏月时,天子在月光下看到了她,认为她美丽出众,后来立她为皇后,这就导致了中秋节拜月。嫦娥奔月以其美貌而闻名,所以少女拜月愿意“长得像嫦娥,长得像明月”。在唐朝,中秋节看月亮和玩月亮是相当流行的。北宋时,定都。8月15日晚,全城的人,无论贫富老少,都应该穿上大人的衣服,烧香和拜月,表达自己的愿望,祈求月的祝福。南宋时,民间互赠月饼,寓意团圆。在一些地方,有一些活动,如跳草龙和建造宝塔。明清以来,中秋节的习俗更加流行;在许多地方,已经形成了在桶里烧香、在树上过中秋节、点亮塔灯、设置天灯、在月亮上行走、与火龙共舞等特殊习俗。如今,在月亮下玩耍的习俗远没有过去盛行。然而,宴饮赏月仍然很受欢迎。人们喝着酒在祈求月亮来庆祝美好的生活,或者祝福远方的亲人健康幸福,与家人“共度千里”。中秋节有许多习俗和不同的形式,但它们都代表了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秋节的由来和传说:中秋节历史悠久,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它也是缓慢的。

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话故事流传甚广。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力,拉开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案 放上她平时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蟐蛾呗嫦娥奔月,吴刚伐树,玉兔捣药

10个中秋节传说故事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干涸,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下去。

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力,拉开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

后羿立下汗马功劳,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一半,能长生不老,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轻而易举的骗过了后羿。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每天都到月亮前观望着爱妻。

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吃的蜜食鲜果和月饼,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这个嫦娥奔月的故事以鲜明的态度和绚丽的色彩歌颂、赞美了嫦娥,与古文献有关嫦娥的记载相比较,可见人们对嫦娥奔月的故事做了很多加工,修饰,使嫦娥的形象与月同美,使之符人们对美的追求。 与现代流传甚广的“嫦娥奔月”相左,《全上古文》辑《灵宪》则记载了“嫦娥化蟾”的故事:“嫦娥,羿妻也,窃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将往,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嫦娥变成癞蛤蟆后,在月宫中终日被罚捣不死药,过着寂寞清苦的生活,李商隐曾有诗感叹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抬头仰望明月,可见当中有些黑影,在我国便传说这就是吴刚在伐桂。唐代,演绎出吴刚砍桂的话,传说月中桂树高达五百丈,这株桂树不仅高大,而且有一种奇的自愈功能。有一位西河人姓吴名刚,本为樵夫,醉心于仙道,但始终不肯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但吴刚每砍一斧,斧起而树创伤就马上愈,日复一日,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达成,因此吴刚在月宫常年伐桂,始终砍不倒这棵树,而他也不断地砍下去 。到,也没能将那树木砍倒。

相传有三位仙变成三个可怜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兔子求食,狐狸与猴子都有食物可以济助,唯有兔子束手无策。后来兔子说:“你们吃我的肉吧!”就跃入烈火中,将自己烧熟,仙大受感动,把兔子送到月宫内,成了玉兔。陪伴嫦娥,并捣制长生不老药。

玉兔入月宫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对修行千年的兔子,得道成了仙。它们有四个可爱的女儿,个个生得纯白伶俐。

,玉皇大帝召见雄兔上天宫,它依依不舍地离开妻儿,踏着云彩上天宫去。正当它来到南天门时,看到太白金星带领天将押着嫦娥从身边走去。兔仙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就问旁边一位看守天门的天。听完她的遭遇后,兔仙觉得嫦娥无辜受罪,很同情她。但是自己力量微薄,能帮什么忙呢?想到嫦娥一个人关在月宫里,多么寂寞悲伤,要是有人陪伴就好了,忽然想到自己的四个女儿, 它立即飞奔回家。

兔仙把嫦娥的遭遇告诉雌兔,并说想送一个孩子跟嫦娥作伴。雌兔虽然深深同情嫦娥,但是又舍不得自己的宝贝女儿,这等于是割下它心头的肉啊!几个女儿也舍不得离开父母,一个个泪流满面。雄兔语重心长地说道:“如果是我孤独地被关起来,你们愿意陪伴我吗?嫦娥为了解救百姓,受到牵累,我们能不同情她吗?孩子,我们不能只想到自己呀!”

孩子们明白了父亲的心,都表示愿意去。雄兔和雌兔眼里含着泪,笑了。它们决定让最小的女儿去。

小玉兔告别父母和姐姐们,飞到了月宫陪伴嫦娥居住了!

玄宗漫游月宫

在唐朝,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就是玄宗漫游月宫的传说了。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各地月饼的传说

月饼象征团圆,是中秋祭月和拜土地公的必备祭品。而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是由元朝末年流传下来的。

元朝末年,打算起来反抗蒙古人的统治,却苦于无从传递消息。后来刘伯温想出一条计策,到处散布流言,说有冬瘟流行,除非家家户户都在中秋节买月饼来吃,才能避免。人们买了月饼回到家中,发觉里面藏着纸条,上面写着:“中秋夜,杀,迎义军!” 于是众人纷纷起义反抗统治者,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就是这样留下来的。

无锡人中秋早晨一般都吃红烧玫瑰糖芋头,据说也与此有关。相传蒙古灭宋之后,民族压迫深重,时刻都想反抗。有一年,大家约好中秋之夜一齐动手。为了厌胜,人们要吃红烧芋头,象征“”人头落地,这就是现在中秋节吃糖芋头的来历。

这个传说在潮汕各地则变异为:当时元朝统治者规定,每户潮人家都要住一个蒙古,受供养,监视的行动,并且只允许三家共用一把菜刀。老百姓恨极了,便趁着中秋节吃月饼的机会,把相约举事的纸条,放在月饼馅子里。潮人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因此每中秋,则以芋头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今犹存。

广东各地有中秋节吃芋头的习俗,据说是纪念元末杀的历史故事。中秋节杀后,便以其头祭月,后来改以芋头代替。今广东人剥芋皮时仍称为“剥鬼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