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几级地震(汶川大地震几级地震)
汶川大地震几级地震(汶川大地震几级地震)
据中国地震台网发布的通报,11月17日晚,四川宜宾珙县发生两次地震。次是4.7级地震,震源深度13公里,具体时间23时36分。
第二次地震震级2.9级,震源深度10公里,时间23时42分,比次地震晚了6分钟。两次地震震中位于宜宾市珙县商洛镇,距县城约34公里,距宜宾市主城区约69公里,距成都市主城区约273公里。
有迹象表明,四川地区似乎已经进入了地震的高峰期。2021年9月16日,四川省卢希安县发生6.0级地震,2021年7月14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4.8级地震。2019年6月17日,四川宜宾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往前推就是2008年汶川8.0级地震。
汶川地震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四川地震频发?它的地理环境有什么特别之处?
在大尺度上,地球上有两大地震带:一个是欧亚地震带,一个是环太平洋地震带,而中国正好处在这两个地震带之间。因此,它经常受到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海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和挤压。在巨大的冲击下,地壳活动变得异常频繁,最终导致地震。
除了我国之外,地球上还有许多活跃的地区,如中国的蒙古三角、伊朗、北美的落基山脉等。它们的形成原因大致相同。这些地区地震的频率和频度仅次于地震带,个别时期甚“更糟”。
回到我们的国家。如上所述,我国位于地震带之间,但部分省份位于地震带边缘,影响有限;部分省份正好处于地震带的“异常活跃区”。
这是因为我国地震过于集中的“情况”,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华北、东南沿海地区、台湾省和23个地震带,其中西南、西北和台湾省是人口密集的地震带,是典型的高发区。
在四川,地震与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西南地震区主要由横断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组成。由于山脉的特殊构造和欧亚板块漂移的影响,青藏高原地震区的断层层就像是昼夜不停“孕育”地震的温床。地壳运动中的轻微“滑动”可能引起地震。
比如说。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位于扬子准地台之上,具有地壳运动形成时盖层厚、基底硬化程度低的特点。四川管辖的四川盆地就在上面,迫使地质变硬。
相比之下,青藏高原的地质要软得多,地势又高,所以当当地地壳剧烈运动碰撞时,软物质就会“冲”向地势较低的四川盆地。由于四川的地质硬度不能“随意涌动”,来自青藏高原板块的压缩力只能“硬抗”,当累积的能量达到一定水平时,就会以地震的形式释放出来。
地震发生后,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一个继续暴涨,另一个继续承受,直到又一次地震发生,周而复始,给人的印象是四川地震很多。
那么地震真的可以预测吗?客观地说,现代科学虽然发达,但真正预测地震几乎是不可能的。原因并不复杂,因为地球的运动既有规律又有随机性。同时,矿产开采和地面高密度建筑会影响地壳运动和能量释放。也许一个小小的无心之举,经过层层演化变成一场大地震;也可能是猛烈的撞击,在地壳之间逐层传递释放,而不是引发地震。
此外,公众普遍“信任”的动物预测地震方法,包括云观测方法,缺乏
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