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三坊七巷(福州三坊七巷地图)
福州三坊七巷(福州三坊七巷地图)
福州的三坊七巷在哪里
三坊七巷位于福州中轴线南街以西,西、南安泰河,东八一路,北杨桥路。其中:三坊为一金坊、文如坊、广禄坊;七车道为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翔、安民巷、公巷、吉壁巷;总面积为38.35公顷(575.25英亩)。自晋唐时期形成以来,三坊七巷一直是贵族和文人的居所。从清朝到民国,它变得辉煌,涌现出一大批对当时社会乃中国近代史进程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如林则徐、严复、冰心、林觉民、徐琳、林纾、沈葆桢等。成为福州人文荟萃的缩影,彰显了历史上各种文化交融形成的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和独特的名人文化。
福州三坊七巷介绍
三齐芳巷位于市中心,817北路以东,通湖路以西,杨桥路以北,吉皮巷、广绿坊以南,占地约40公顷,3678户,人口1.4万余人。“三坊七巷”位于福州市中心,是南后街两侧由北向南排列的十条小巷的总称。“三坊”是:一金坊、文儒坊、广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翔巷、塔巷、公巷、集碧巷。占地40公顷,人口约1.4万,古民居268间。三坊七巷的房子沿袭了唐末分段筑墙的传统,都是用又高又厚的砖或土砌成的墙。伴随着墙体木架的起伏,呈流线型,上翘的转角伸出屋外,形似马鞍,俗称马鞍墙。墙只是外围,承重功能在于柱。一般两侧对称,墙壁和翅膀用泥塑彩绘,形成福州古民居独特的墙体风格。房子有一个或多个入口,每个入口都有一个大厅、后大厅、主房间、后房间、左右亭台、前后天井。天井是福州传统民居的另一个特色。它被大厅和亭台楼阁的开放走廊包围,形成一个长方形的空间,是屋内的交通枢纽,使屋内充满阳光,空气顺畅,排水方便。室内门窗也不同于其他地方,既大又多。窗户多为双层长排窗,底层固定,上层为敞开式或式。主房正门对厅,多为4开,门上雕有丰富的装饰图案,为厅增添格调。“谁知道,五柳寂寞散漫,却住在三坊七巷”。三坊七巷是人出类拔萃的地方,将来的样子。历代很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都是从这里走上辉煌的。有些巷名和巷名可以展现当年的魅力和荣耀。金方一金方是三坊之首,原名童超巷。据清朝《榕城考古略》年的记载,在宋代,“陆云、鲁早兄弟曾在此居住于垫乡县,取名金鹿,后来王艺翔被发配江东受刑罚,改名易晋。”宋代称之为“金鹿”时,明代更为“义锦”。事实上,这一切都意味着车间里的一些人原来是大官员,现在他们回家了,美化了这个村庄。所以过去车间的名字改成了“童超”,因为这个地方是水网区,西湖和南湖的潮汐都能到达这条巷子的水沟。三个儒家作坊中的第二个是儒家作坊。儒家作坊这个名字从宋朝就有了。据《榕城考古略》年记载,此巷“原名孔林,宋代郑牧以酒祭居此处,后改今名”。郑仁是国家最高学府的重要官员。他隶属于三品的官员。明代著名抗日战士、福建提督兼台省连长甘也曾在此居住过。陈故居也在作坊里,这里是清代全国知名的“文士”(五代文士)。陈的长子是清皇帝的老师陈。清代著名诗人、《石遗室诗话》作者陈艳故居也在作坊里。是一座朝南的大宅,里面有光华阁,是为读书的地主。陈郁隔壁是现代著名法学家柯凌晗教授的故居。这个工作坊以众多的学者和学者而闻名。光禄坊光禄坊是“三公”第三家。在宁师,光禄广场有一座法祥书院,俗称“岷山富宝寺”。当时,曾经是光禄卿的福州郡守程世孟,经常来此处吟诗,僧人在石头上刻下“光禄印台”四个字。为了感谢和尚,他朗诵了一首诗:“永恒的日子是明确的,阴和喜悦单独来,野生和尚
郎官巷郎官巷位于杨桥巷南侧,南后街东侧,巷东端通往福州市中心北路817号东街口风景名胜区。琅琊也是宋代的一个方形港口。据清朝《我的故乡》年:刘崧陶在此居住,其子孙几代为郎官,故名。宋代诗人陈烈,祖籍长乐。他搬到福州时,也住在郎官巷。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的故居也坐落在这条巷子里。阆乡西端有一牌坊,柱上有一联:“译文出彩。时今日,严复府仍在传承;门正盛,后人归刘涛居。”香塔巷,在郎官巷以南,市中心817北路以东,南后街以西。据《榕城考古略》年:“旧名改称,宋代县令陈素,改称兴文,后改称文兴。现在的胡塔巷,王塔院是在岷国时期修建的。”这座塔位于里弄以北,由塔院监管,被视为福州文化繁荣的象征。南宋惜春九年(1182年),塔还在,此后再无记载。清朝时,在小巷里建了一座半宝塔作为纪念碑。20世纪50年代,这座小塔被移到小巷入口上方。塔内有一座古老的敬孝坊,是明代的孝道场所。有一首诗赞美他说:“三年流水如君子,天生孝顺。昨夜三山明月照,不知露珠洒在你身上。”它仍然作为一个美丽的谈话流传下来。黄煌巷在塔巷的南面。南后街对面,与一金坊相连。根据记录。晋永嘉年间(307-312年),中原黄家避乱,定居福建,故名。唐代崇文馆校秘书黄璞退休后就住在这里,黄巢入抚州。“不要做学者毁了它,熄灭火炬。”宋代崔大夫与嵇
改名新美坊,后称新美里。明代侍郎萨琦亦居此巷。巷内有一“唐黄璞居”石碥,50年代初期还有人见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