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高平(山西高平市天气)
山西高平(山西高平市天气)
山西省高平有几个镇?
有九个城镇。分别是河西镇、马村镇、密山镇、四庄镇、陈曲镇、叶川镇、三家镇、北市镇、农镇。
1.简介:高平市,隶属于山西省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泽州盆地北端,太行山西南缘。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2 40 ' 3354113 ' 10 ',北纬35 40 ' 335436 ' 0 '。东与陵川县接壤,西与沁水县接壤,南与泽州县接壤。
2.气候:高平市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全市辖3个街道、9个镇、4个乡,总面积946平方公里,总人口48.49万(2010年)。
3.历史沿革:高平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颜地的故乡,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发生地,太行太岳革老区,全国闻名的“煤铁之乡”“黄历之乡”“猪乡”“上梆子戏之乡”。也是中国影响力的海外明星城市、中国中小城市百强县市、中国中部地区百强县市、中国和谐中小城市示范城市、山西花园城市、山西卫生城市、山西文明和谐城市、山西环保模范城市、山西双拥模范城市、山西文化强县市、山西强县等22个试点县(市)之一。
4.交通:铁路、公路纵横交错高平、太焦铁路、二广高速、207国道、金昌公路南北平行贯通,曲辉公路、侯伶高速公路东西贯通,形成“四纵两横”的交通格局。高坪北距长治王村机场55公里,南距郑州新郑机场、洛阳北郊机场150公里。通过高速公路与天津港、日照港、连云港相连。
5.旅游资源:大凉山文化旅游景区高坪市文物古迹众多,是山西省主要文物城市之一。截2012年底,已登记文物单位1600余处,其中中国文物20处、省级文物5处、晋城文物113处。在国家级保护单位中,有四个“全国最好”:元代纪民居是中国最早的木质民居,开化寺壁画是中国古建筑中保存最完整的宋代绘画纹样,金代二郎寺古戏台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戏台,宋代崇明寺佛寺是迄今为止中国的断梁结构。凭借其独特的历史积淀,高平市形成了两大品牌资源,即颜地农耕文化、长平之战古代军事文化和两大特色资源,即古刹古寨。原乡梁湖村、河西镇苏庄村被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密山镇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后庄村、下马友村、达州村、方博村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高平9镇:高平现辖9镇4乡3街道办事处,454个村委会,22个居委会,690个自然村,总人口47.5万。三个街道办事处分别是东城街道办事处、程楠街道办事处和北城街道办事处。这9个镇分别是河西镇、马村镇、密山镇、四庄镇、陈曲镇、叶川镇、三家镇、北市镇、农镇。这四个乡是建宁乡、石峁乡、元村乡和路镛乡。
山西省高平有几个镇?
有九个城镇。分别是河西镇、马村镇、密山镇、四庄镇、陈曲镇、叶川镇、三家镇、北市镇、农镇。
1.简介:高平市,隶属于山西省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泽州盆地北端,太行山西南缘。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2 40 ' 3354113 ' 10 ',北纬35 40 ' 335436 ' 0 '。东与陵川县接壤,西与沁水县接壤,南与泽州县接壤。
2.气候:高平市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3.历史沿革:高平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颜地的故乡,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发生地,太行太岳革老区,全国闻名的“煤铁之乡”“黄历之乡”“猪乡”“上梆子戏之乡”。也是中国影响力的海外明星城市、中国中小城市百强县市、中国中部地区百强县市、中国和谐中小城市示范城市、山西花园城市、山西卫生城市、山西文明和谐城市、山西环保模范城市、山西双拥模范城市、山西文化强县市、山西强县等22个试点县(市)之一。
4.交通:铁路、公路纵横交错高平、太焦铁路、二广高速、207国道、金昌公路南北平行贯通,曲辉公路、侯伶高速公路东西贯通,形成“四纵两横”的交通格局。高坪北距长治王村机场55公里,南距郑州新郑机场、洛阳北郊机场150公里。通过高速公路与天津港、日照港、连云港相连。
5.旅游资源:大凉山文化旅游景区高坪市文物古迹众多,是山西省主要文物城市之一。截2012年底,全国登记文物单位1600余处,其中中国文物20处、省级文物5处、晋城文物113处。在国家级保护单位中,有四个“全国最好”:元代纪民居是中国最早的木质民居,开化寺壁画是中国古建筑中保存最完整的宋代绘画纹样,金代二郎寺古戏台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戏台,宋代崇明寺佛寺是迄今为止中国的断梁结构。高平市以其独特的历史
积淀形成了炎帝农耕文化、长平之战古军事文化两大品牌资源和古寺庙、古村落两大特色资源。原村乡的良户村、河西镇的苏庄村被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米山镇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侯庄村、下马游村、大周村、伯方村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高平有9个镇:高平市现辖9镇4乡3个街道办事处,454个村民委员会,22个居委会,690个自然村,总人口47.5万人。三个街道办事处分别为:东城街街道办事处、南城街街道办事处、北城街街道办事处。9个镇分别是:河西镇、马村镇、米山镇、寺庄镇、陈区镇、野川镇、三甲镇、北诗镇、农镇。4个乡分别是:建宁乡、石末乡、原村乡、永录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