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知识内容(疫情防控知识内容)
疫情防控知识内容(疫情防控知识内容)
传染病预防知识有哪些?
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因为天气多变,时而温暖时而寒冷,气候依然寒冷干燥,尤其是在北方,人们经历了漫长的冬天。春天来了,人体内部环境很难一下子适应外部环境,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病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趁机进入并侵入人体,特别容易引起流感、脑膜炎、腮等呼吸道传染病。同时,随着气温变暖,如果平时不注意运动,室内空气不流通,很容易引起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传染病预防措施
预防传染病的目的是控制和消灭传染病,保护人民健康,保障社会稳定,促进国家现代化建设。根据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在采取综防疫措施的基础上,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主要预防措施如下:
(1)管理传染源
1.管理患者和病原体携带者。
需要对患者进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隔离和积极治疗。1978年国务院公布《急性传染病管理条例》,1989年2月2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同年9月1日生效。《预防控制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向卫生防疫机构报告的传染病为法定传染病。
甲类:鼠疫、霍乱。
乙类: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伤寒、流行型。
丙类: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儿破伤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我军还在1979年规定,细菌性食物中毒和急性肠炎应在疫情月报中报告。
尽快报告传染病。甲类传染病要求城市在6小时内向卫生防疫机构报告,农村地区不应超过12小时;乙类传染病要求城市在12小时以内;在农村地区不超过24小时。卫生防疫人员和医疗人员不得隐瞒、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谎报疫情。
病原体携带者的管理和必要的治疗。特别是对食品生产、供销人员、厨师和护士,定期检查细菌,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和交流。
接触传染病的人员,必须进行医学观察、观察、集体检疫,必要时进行免疫或者药物预防。
2.染疫动物的管理和处理对于动物传染源,有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和家畜应当隔离处理,必要时进行宰杀和消毒,没有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应当由群众捕杀。
(2)切断传播途径
根据传染病传播途径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防疫措施。肠道传染病床边隔离、呕吐物和腹泻消毒、加强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水源和粪便管理。呼吸道传染病应在室内开窗通风、空气流通、空气消毒,个人应佩戴口罩。虫媒要配备防虫设备,用药物杀灭虫、虫、虫。
(3)保护弱势群体
提高人的抵抗力,重点做好计划免疫,提高人的特异性免疫力。人工主动免疫计划为易感人群接种疫苗、疫苗和类毒素。接种疫苗后,流行动力会在1-4周内出现,持续几个月到几年。被动免疫是在急需时注射抗毒血清、丙种球蛋白、球蛋白和高效免疫球蛋白
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