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简介(余光中简介及生平事迹)
余光中简介(余光中简介及生平事迹)
诗人余光中的资料
余光中简介
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2017年12月14日),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南京人,祖籍福建永春。因为母亲祖籍江苏武进,所以也称自己为“江南人”。[1][2]
1947年毕业于南京共青团中学,进入金陵大学外语系,1949年调入厦门大学外语系,1952年毕业于台湾省大学外语系。1959年,他获得爱荷华大学文学硕士学位。曾任教于台湾省东吴大学、台湾省师范大学、台湾省大学、台湾省政治大学。在此期间,应美国国务院的邀请,他曾两次担任美国几所大学的客座教授。1972年任台湾省政法大学西语系教授、主任。1974年1985年任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任中文大学联学院中文系系主任两年。1985年任台湾中山大学教授、讲座教授,6年兼任文学院院长、外国语学院院长。[1][2][3]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批评和翻译工作,自称是自己写作的“四维空间”,被誉为文坛上的“鲜艳多彩的笔”[4]。他在文坛已有半个多世纪,涉及领域广泛,被称为“艺术一夫多妻”。他的文学生涯漫长、广阔而深刻,是当代诗歌、重要的散文重镇、著名的评论家和优秀的翻译家。已出版诗歌21种;散文11种;5种意见;13种译文;总共有40多个物种[2]。其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评论集)等。他的诗是《乡愁》,《乡愁四韵》,散文是333。[5]
2017年12月14日,余光中教授在台湾省逝世,享年89岁。[6]
1928年10月21日
解读余光中:诗歌中的一个守夜人
据台湾媒体《东森新闻》报道,诗人余光中在高雄医院去世,享年90岁。住在国外的女儿也从国外赶了回来,拒绝采访。结果,后,这部被选入教科书和文学界的作品《亮彩笔》去世了,亲人和文学朋友都很受伤。
2017-12-14
余光中于1928年10月21日出生于南京。我就读于秣陵路小学(原翠八巷小学)和南京五中(原南京教青年会中学)。
早年的余光中
1947年毕业于南京共青团中学,分别考入北京大学和金陵大学。因为北方的躁动,他进入了金大外语系。[7]
1948年,在写作的早期,20岁的余光中发表了他的首诗。他的祖籍是福建永春。1928年10月21日出生于江苏南京。就读于秣陵路小学(原翠八巷小学)。1947年进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8年随父母移居,次年赴台就读台湾省大学外语系。1952年毕业。1953年,与秦子豪、钟鼎文共同创立“蓝星”诗社。之后,他前往美国深造,并在爱荷华大学获得艺术硕士学位。回到台湾后,他成为国立师范大学、国立政治大学、国立台湾大学和中文大学的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2012年4月,84岁的余光中被任为北大“留校诗人”。余光中,福建永春人,1928年10月21日生于江苏南京。曾就读于秣陵路小学(原崔八巷小学)。1947年进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调入
点评:就诗歌艺术而言,余光中是一个“艺术的一夫多妻主义者”,他的作品风格迥异。总的来说,他的诗歌风格因题材而异。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歌一般雄壮高亢,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细腻柔和。他写过诗《听听那冷雨》,《我的四个假想敌》,《乡愁》,《余光中经典》,《传说》,《传说》,010。最有名的是《舟子的悲歌》。余光中老师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赞美“中国,最美丽最慈母的国家”。他说:“蓝墨水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后代”,“我的血液系统里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和散文家,今仍是“与永恒的拔河”。目前,气息已进入历史,他的名字已被镌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中国日报)
参见百度百科:URL=3ddagdrurffpzt _ xaxb 6 rmzefomdzdb 7 yaeat4rzpsefi 185 cf 9 r5 mlbtk 8 lkbmirgbwv1ozw-hhcar 6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