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餐食品市场火热 宣传玩文字游戏
代餐食品市场火热 宣传玩文字游戏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追求更健康的饮食和身材,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各种代餐减脂产品。
代餐食品,也称代餐食品,顾名思义,是代替部分或全部正餐的食品。常见的形式有代餐粉、代餐棒、代餐奶昔、代餐饼干等。一开始是给患者吃的,后来传到减肥健身圈,迅速掀起热潮。根据Euromonitor数据,预计2022年,中国轻膳食替代市场规模将达到1200亿元。
《法治日报》记者了解到,随着代餐食品市场日益火爆,各种新型代餐食品纷纷涌现。在营销过程中,代餐食品广告采取多种方式把握消费者心理,吸引消费者购买。受访专家认为,代餐食品只是普通食品,减肥效果不宜明言,消费者应理性购买代餐食品。
网络图
有很多种替代食物。
网上销售令人印象深刻。
在电商平台上,代餐食品种类繁多,价格各异,从几元到几百元不等。一些产品销售火爆,但一些消费者质疑食品安全问题和宣传的真实性。
近日,记者在几个以“代餐”为关键词的电商平台上搜索后发现,虽然代餐食品质量参差不齐,消费者的评论褒贬不一,但销量依然非常可观。
在某平台上,一款标有“舌头里的全麦面包、0脂肪、无油、无蔗糖、黑麦粗粮、健身代餐、手撕面包、轻饼干蛋糕、吐司、欧式零食早餐”的产品获得了300多万条评论,其中53万条好评,只有4800条差评。赞多是夸产品口感好,达到了减脂的效果。在差评中,有用户质疑配料表与产品详情页的配料表不一致,含有很多不健康的成分。
另一款名为“鸡胸肉即食健身餐替代低脂卡轻体健身餐即食鸡胸肉零食”的产品,有用户评论称“产品有充气袋,质量问题没有客服解决”。还有消费者表示,吃饭后感觉不舒服,拉肚子,售后服务差,用产品名称玩“文字游戏”,误导消费者。
中国营养学会2020年12月发布的《2020年中国人群轻食消费行为》显示,大多数年轻人食用清淡食物,对清淡食物有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行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为了减肥和其他健康目的食用清淡的食物。大部分是企业的普通员工和学生,本科学历的占轻食消费者的比例。
对代餐食品的理性认识
不适长期食用。
作为事物,代餐食品为什么这么受欢迎?
“我以前也尝试过通过运动减肥,但是跟不上,效果也比较慢,所以就考虑尝试代餐食品。”小珍是北京一所大学的大四学生。她曾经有过两次购买代餐食品的经历。
次,我坐地铁的时候,一位女士加了微信,他们聊得很开心。在这位女士的介绍下,小珍一次性点了一份价值1200元的品牌奶昔。“姐姐说愿意投资自己,我就用收入买了这些奶昔,但都没用。”萧振说。
小珍第二次购买代餐食品是在她用Mint Health App记录减肥数据的时候,偶然看到“21天10斤挑战”的减脂餐广告,下了一会订单。本产品原价1890元,含21天餐食、奶昔、蛋白棒。购买后可以加入相应的社区,每天都会有人监督打卡。
“这顿饭的置换,用完优惠券后,相当于第二天的60元,和每天点外卖几乎是一样的价格。当时我觉得挺适的。”小珍说,但在实践中,她经常会觉得自己吃不饱,除了减肥餐,还会忍不住买水果、零食或其他餐食,而她加入的社区通常不那么活跃,更像是一个减肥广告群,“我
“如今很多与减肥、代餐相关的网络内容,其实都是微信商家在消费者的‘外衣’里卖他的代餐食品,用户反馈的真实声音很难听到。”长期致力于减肥的天津市民李女士告诉记者,“我总是带着真情实感阅读减肥的长篇抗暴帖。然而,当我最终发现时,作者会留下一个微信号,说欢迎大家联系她购买代餐食品。”
一些食物替代品声称他们不会挨饿或锻炼,他们可以每天减肥。北京世纪谭医院减肥中心主任说,食物替代品不能当饭吃,因为食物替代品不能包含所有的营养成分。如果长期食用,的变化大概就是皮肤粗糙甚脱发。一些代餐食品还可能添加非法药物,危害更大。因此,报纸上经常报道一些关于“代餐导致健康问题”的案例。
需要提高行业标准。
引导大众科学减肥。
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减肥需求,很多饮料都喜欢以“0糖、0脂、0卡”和“低糖、低脂、低卡”为广告口号,代餐食品也是如此。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学院副教授朱义认为,如果每100毫升饮料中脂肪和糖的含量小于或等于0.5克,则可以标注“零脂肪”和“零糖”,如果每100毫升饮料中能量小于或等于4千卡,则可以标注“零热量”。因此,代糖饮料的“零”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代糖。
据了解,目前很多代餐食品使用三氯蔗糖代替蔗糖。朱义说,三氯蔗糖属于人工代糖。到目前为止,科学界尚未就代糖的健康风险达成共识,但临床观察发现,长期食用三氯蔗糖对胰岛素敏感性有影响。不鼓励糖尿病患者长期服用人工代糖饮料。
谈及代餐食品在宣传中经常玩的“文字游戏”,重庆市律师协会民事专业委员会主任、重庆市律师事务所创始伙人吴律师表示,代餐食品种类繁多,有的是“假大牌”,有的是用热量表等基本字母连接。
息都没有,质量堪忧。在线上售卖时,商家往往极力宣传奇的减肥效果,号称可以完全替代食物食用,这种夸大宣传可能会违反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构成虚假广告、虚假宣传。吴启均建议,完善行业标准并加强市场监管,对代餐食品中各类营养素含量的标准作出明确规定,确保代餐食品有足够的营养成分;进一步加大健康知识的普及力度,引导消费者理性购买代餐食品,科学减肥;加强网络销售平台管理,将代餐食品纳入网络食品监管体系。
来源: 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