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是怎么形成的(地震是怎么形成的简答)
地震是怎么形成的(地震是怎么形成的简答)
地震怎么形成的?为什么会有地震?
地震是由大陆板块的运动引起的,它们相互推动形成了高山平原。轻的可能感觉不到,重的也可能引发断层海啸火山爆发等等。地震也会对生态造成影响,因为与此同时,根据地震的大小,它或多或少会改变当地的环境,例如,生物的海拔和生存条件会有所不同。其实地震也是地球释放的一种能量。适度释放能量其实是好的,但是我们无法预测能量的大小。当能量(巨大)一下子释放出来,就会造员伤亡,毁坏房屋,无论是树木还是动物都会被摧毁。板块挤压碰撞引起的能量剧烈释放
两次:火山爆发造成。
人为的工程爆破也会引发地震。现代科学对地震的原因解释如下:
由于地球的不断运动和变化,巨大的能量逐渐积累,导致地壳某些脆弱区域岩层突然破裂或原生断层错位。这是一场地震。
大多数地震发生在地壳。
地震分为四种类型:构造地震、火山地震、沉降地震和诱发地震。
构造地震是指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当局部应力达到并超过岩层的强度极限时,岩层会突然变形甚断裂,能量立即释放,引起地面震动。这种地震被称为构造地震,占地震总数的90%以上。
地震是指火山喷发后,由于大量岩浆流失,地下压力降低或地下深处缺乏补充岩浆的时间,出现空洞,导致上覆地层破裂或坍塌而发生的地震。这类地震数量较少,仅占地震总数的7%左右。
塌陷地震是由地下洞穴或矿山采空区塌陷引起的局部地震。崩塌地震是重力作用的结果,规模小,次数少,仅占地震总数的3%左右。
人工地震和诱发地震是由人工爆破、采矿、军事建设和地下核试验引起的地震。人类活动引发的一些断层称为诱发地震,主要包括水库地震、深井抽水注水诱发地震、核试验诱发地震、采矿活动、灌溉等。
地震是地球表面的快速振动,在古代也被称为地面运动。像风、雨、闪电、山体滑坡和火山爆发一样,这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它起源于地下的一个点,叫做焦点。振动来自震源,在地球中传播。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点叫震中,是最早接收震动的地方。地震是地震最直观、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海底或沿海地区的强烈地震会引起巨浪,这被称为海啸。地震极其频繁。世界上每年约有500万次地震,对整个社会影响很大。
【地震现象】
地震发生时,最基本的现象是地面的持续震动,主要是明显的晃动。地震带上的人有时会先感觉到上蹿下跳,然后才感觉到大的晃动。这是因为地震波从地面传到地面,纵波先到达。剪切波随后在水平方向产生大幅度的震动,这是地震灾害的主要原因。1960年智利地震时,的震动持续了3分钟。地震造成的灾害首先摧毁房屋和结构,造和动物的伤亡。比如1976年中国河北唐山大地震,70% ~ 80%的建筑物倒塌,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地震对自然景观也有很大的影响。主要后果是地面有断层和地裂缝。大地震的地表断层往往绵延数十数百公里,往往有明显的垂直偏移和水平偏移,能反映震源处的构造变化特征(见厚尾地震和旧金山地震)。但并不是所有的地表断层都与震源的运动直接相关,也可能是地震波的次生影响造成的。特别是在表层沉积物较厚的地区,边坡、河岸和道路两侧的边缘往往会出现地裂缝,这往往是地形因素造成的,一侧的晃动会使表土松动开裂。地震的晃动会使表土下沉,浅层地下水受到挤压时会沿着地裂缝上升到地表,形成喷沙涌水的现象。大地震会改变当地的地形,不是隆起就是下沉。城乡道路开裂,铁轨扭曲,桥梁断裂。在现代城市中,由于地下管道破裂和电缆切断,供水、停电和通信受阻。气体、有毒气体和放射性物质的泄漏会导致火灾、有毒和放射性污染等次生灾害。在山区,地震还会导致山体滑坡和滑坡,经常造成掩埋村庄和城镇的悲剧。崩塌的岩石堵塞了河流,在上游形成了一个地震湖。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时,奈川县发生泥石流,泥石流顺着山谷滑落,最远5公里。1.什么是地震?
我们常说的地震,是指地球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面的振动。
2.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几层?哪一层容易发生地震?
地球内部可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据统计,约92%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其余发生在上地幔。
3.地球上一年能发生多少次地震?
世界上每天都有地震发生,大约一年500万次。大约5万次人们能感觉到;大概有1000倍的伤害;平均每年有十几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
4.根据地震的原因,有哪些类别?
按成因分为自然地震和人为地震。自然地震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崩塌地震。人为因素直接引起的振动是人为地震,如地下核爆炸引起的振动。我们一般所说的地震是指自然地震,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特殊表现。
5.根据地震的成因,目前世界上地震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主要属于构造地震。据统计,构造地震约占世界地震总数的90%以上。
6.地震的三个基本参数是什么?
发震时刻、地点和震级。
7.什么叫震源、震中、震中距?
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称为震中。从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的距离称为震中距。
8.什么叫震源深度?何谓浅源地震、深源地震、中源地震?
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叫做震源深度。震源深度在70公里以内的地震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公里的地震叫深源地震;震源深度介于70 —300公里之间的地震为中源地震。
9.何谓地方震、近震和远震?
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内的称为地方震; 震中距在100公里—1000公里的称为近震; 震中距超过1000公里的称为远震。
10.什么是震级?影响震级的因素有什么?
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它与震源释放出来的能量多少有关。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0倍。
11.地震按震级大小可分为哪几类?
按震级大小分:7级和7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大震;7级以下、5级和5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强震或中强震;5级以下、3级和3级以上的,称为小震;3级以下、1级或1级以上的称弱震和微震。小于1级的称为超微震。
12.目前记录到的世界上地震是多少级?
8.9级,发生于1960年5月22日的智利地震。
13.何谓地震烈度?影响烈度的因素有哪些?
地震对某一地区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称地震烈度,简称为烈度。一般而言,震级越大,烈度就越大。同一次地震,震中距小烈度就高,反之烈度就低。影响烈度的因素,除了震级、震中距外,还与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和地基条件等因素有关。
14.震级和烈度有何不同?
震级反映地震本身的大小,只跟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它是用“级”来表示的;而烈度则表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它是用“度”来表示。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烈度则各地不同。
15.何谓等烈度线?等烈度线图的作用何在?
等烈度线是地面上各相同烈度点的连线。等烈度线图绘出了地震影响的总轮廓,为我们进行震灾快速评估、部署抗震救灾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16.什么叫地震序列?什么叫主震、余震和前震?地震序列一般分为哪几种类型?
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在同一震源区的一系列大小不同的地震,且其发震机制具有某种内在联系或有共同的发震构造的一组地震总称地震序列。
一个地震序列中最强的地震称为主震;主震后在同一震区陆续发生的较小地震称为余震;主震前在同一震区发生的较小地震称为前震。地震序列可分为以下几类:
(1)主震型—主震的震级高,很突出,主震释放的能量占全地震序列的90%以上,又分为“主震—余震型”和前震—主震—余震型”两类;
(2)震群型—没有突出的主震,主要能量是通过多次震级相近的地震释放出来的;
(3)孤立型(单发性地震)—其主要特点是几乎没有前震,也几乎没有余震。
17.什么是破坏性地震?严重破坏性地震?
破坏性地震是指造成一定数量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地震事件。
严重破坏性地震是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使灾区丧失或者部分丧失自我恢复能力需要国家采取救援行动的地震事件。
18.何谓城市“直下型地震”?最典型的城市“直下型地震”是那几次?
在大城市及其周围地下发生的地震称为城市“直下型地震”,这一名词是日本学者提出的,这类地震往往会造成城市较大的损失。最典型的城市“直下型地震”是1976年的我国唐山地震和1995年的日本阪地震。
19.世界上台地动仪(验震器)是谁发明的?用于何年?
世界上台地动仪(候风地动仪)是我国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的;于公元132年记录到陇西大地震。
20.我国最早的地震台和地震遥测台网建于何时何地?
1930年我国个地震台—北京西山鹫峰地震台,在李善邦和秦馨菱先生主持下成立。1966年北京遥测台网建成,有8个子台。1975年海城地震后进行次扩充,子台21个,分布在京、津、唐、张地区。1980年进行第二次扩充,实施加密工程。1990年大同地震后,进行第三次扩充,实施“华北台网联网”工程。
21. 地震横波与纵波有何区别?
横波振动方向与波前进方向垂直,而纵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在震中区,地震波直接入射地面, 横波表现为左右摇晃,纵波表现为上下跳动,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另外,横波振幅比纵波大,破坏力大, 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22.什么是地震带?世界上有哪几个大地震带?
地震发生较多又比较强烈的地带,叫地震带。世界主要有两大地震带:
(1)环太平洋地震带,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从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日本列岛南下我国台湾省,再经菲律宾群岛转向东南,直到新西兰。释放能量占全球地震释能量的76%;
(2)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从印度尼西亚经缅甸到我国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区,越过帕米尔高原,经中亚细亚到地中海及其附近地区,释放能量占全球地震释放能量的24%。
23.为什么说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据统计,我国大陆地震约占世界大陆地震的三分之一。我国处在世界上两大地震带之间,有些地区本身就是这两个地震带的组成部分,并且广大地区都受它的影响。
24.我国地震较多的省(自治区)是哪几个?
我国地震较多的省(区)依次是台湾、、新疆、云南和四川等。
25.什么叫“南北地震带”?
从我国的宁夏,经甘肃东部、四川西部、直云南,有一条纵贯中国大陆、大致南北方向的地震密集带, 被称为中国南北地震带,简称南北地震带。该带向北可延伸蒙古境内,向南可到缅甸。
为什么会地震,地震是怎样形成的?现代科学对地震的成因作了以下解释:
由于地球在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
地震绝大部分都发生在地壳中。
地震共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诱发地震四种。
构造地震是指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当地应力达到并超过岩层的强度极限时,岩层就会突然产生变形,乃破裂,将能量一下子释放出来,就引起大地震动,这类地震被称为构造地震,占地震总数90%以上。
火山地震是指在火山爆发后,由于大量岩浆损失,地下压力减少或地下深处岩浆来不及补充,出现空洞,引起上覆岩层的断裂或塌陷而产生地震。这类地震数量不多,只占地震总数量7%左右。
陷落地震是由于地下溶洞或矿山采空区的陷落引起的局部地震。陷落地震都是重力作用的结果,规模小,次数更少,只占地震总数的3%左右。
人工地震和诱发地震是由于人工爆破,矿山开采,军事施工及地下核试验等引起的地震。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触发某些断层活动,引起的地震称诱发地震,主要有水库地震,深井抽水和注水诱发地震,核试验引发地震,采矿活动、灌溉等也能诱发地震。
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它发源于地下某一点,该点称为震源(focus)。振动从震源传出,在地球中传播。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对整个社会有着很大的影响。
【地震现象】
地震发生时,最基本的现象是地面的连续振动,主要是明显的晃动。极震区的人在感到大的晃动之前,有时首先感到上下跳动。这是因为地震波从地内向地面传来,纵波首先到达的缘故。横波接着产生大振幅的水平方向的晃动,是造成地震灾害的主要原因。1960年智利大地震时,的晃动持续了3分钟。地震造成的灾害首先是破坏房屋和构筑物,造畜的伤亡,如1976年中国河北唐山地震中,70%~80%的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惨重。地震对自然界景观也有很大影响。最主要的后果是地面出现断层和地裂缝。大地震的地表断层常绵延几十几百千米,往往具有较明显的垂直错距和水平错距,能反映出震源处的构造变动特征(见浓尾大地震,旧金山大地震)。但并不是所有的地表断裂都直接与震源的运动相联系,它们也可能是由于地震波造成的次生影响。特别是地表沉积层较厚的地区,坡地边缘、河岸和道路两旁常出现地裂缝,这往往是由于地形因素,在一侧没有依托的条件下晃动使表土松垮和崩裂。地震的晃动使表土下沉,浅层的地下水受挤压会沿地裂缝上升地表,形成喷沙冒水现象。大地震能使局部地形改观,或隆起,或沉降。使城乡道路坼裂、铁轨扭曲、桥梁折断。在现代化城市中,由于地下管道破裂和电缆被切断造成停水、停电和通讯受阻。煤气、有毒气体和放射性物质泄漏可导致火灾和毒物、放射性污染等次生灾害。在山区,地震还能引起山崩和滑坡,常造成掩埋村镇的惨剧。崩塌的山石堵塞江河,在上游形成地震湖。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时,奈川县发生泥石流,顺山谷下滑,远达5千米。
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