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子打假李开复:全面反驳李开复及挺李团的狡辩
以下是方舟子博文:《李开复是不是“卡内基·梅隆大学最年轻副教授”?》的全文内容
今年年初有海外留学生网站在议论李开复是不是当过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副教授,几天前有人把这些议论转给我,问我对此事的看法,才引起我的注意。
《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序言说:
“我无法忘记1990年夏天那次来到加州的情景,那时我也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选择。当时年仅28岁的我是卡内基·梅隆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只要再坚持几年就可以得到tenure(终身教授)的职位。这意味着终生的安稳,可以在世界排名的大学计算机系中作研究。”
有一节叫《26岁的副教授》,文中说:
“1988年4月,我拿到了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博士学位,……在恩师的盛情邀请下,4月,我决定留在卡内基·梅隆大学教书。26岁,我成为卡内基·梅隆里最年轻的副教授。”
自传又说,李开复在1990年夏天跳槽到了苹果公司。所以李开复毕业留校的时间只有1988~1990两年。
这里有三个问题。
一、李开复在1988年(26岁)博士毕业留校时是什么职称?
其自传说其导师请他留下,直接给他副教授。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副教授属于教授系列,该系列包括助理教授、副教授、正教授。一个博士毕业生留校,是不可能直接成为副教授的,甚成为助理教授也很难,因为助理教授是要公开招聘、选拔、全系教授投票的,不能由某个教授说了算。某个教授说了算,留下来的通常是当博士后研究员、技术人员或研究系列的专职研究人员(所谓高级博士后)。研究系列(非终身教职轨道)的要转到教授系列(终身教职轨道)很难。
李开复于1990年1月在IEEE Trans on Acoustics, Speech and Signal Process上发了一篇作者的论文,文后附有作者简介,其职称是Research Computer Scientist(直译为“研究计算机科学家”,简称RCS)。这是非终身教职轨道、研究系列的职称,专职从事科研,不教学不带研究生,不是任何级别的教授。李开复在微博上辩解说,论文是他在1988年写的,他当时的确只是RCS,但“不久”就变成Assistant Professor(助理教授)了。但是该论文在1989年3月做过修改,发表前约一个月,编辑部会把论文校样寄给作者校对、更新作者简介,由此可判定少在1990年之前李开复的职称一直是RCS,不是助理教授。英文维基李开复条目正是根据这篇论文的作者简介认为李开复在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职称从1988到1990都是RCS。
但李开复本人写的英文简介则说他在1988~1990的职称都是助理教授,不提RCS。李开复在微博上辩解说,其导师答应他把当RCS的时间都算入助理教授的工龄,所以这么写。这显然是狡辩,什么时候正式成为助理教授,就应该从那个时候算是助理教授,而不应该把以前的其他职称一笔勾销。例如,Victor Lesser曾在卡内基·梅隆当过几年RCS,后来跳槽到麻省大学当了助理教授,第二年升为副教授,这显然是把他当RCS那几年也算入工龄了,但是Lesser并没有因此在其简历中说他在卡内基·梅隆当的是助理教授(李开复在微博上举了这个例子,但误导读者说Lesser由RCS直升副教授,其实Lesser先当了助理教授)。李开复还辩解说,他这种算法得到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认可,根据是该校网站对他的介绍说他曾留校当助理教授。其实那是多年以后李开复当了谷歌中国总裁后的一篇报道,很可能是根据李开复本人提供的简介写的,不足为凭。
所以可以认定李开复留校时的职称是RCS,不是助理教授,而且少在一年多的时间内都是如此。于他后来有没有转型成为助理教授,是什么时候转的,目前没有当时的证据可以证明。我几次问过李开复,他只含糊地说是在1988年4月他留校后“不久”转的(这显然与其论文的个人简介矛盾),却不愿告知具体的时间。他难道连转成助理教授这个人生重大事件的具体时间都忘了?要证明自己何时转型,最有力的证据是学校的聘用信,而不是多年后学校网站的报道或导师含糊的证明信件。如果李开复曾经当过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助理教授,那么必然有由学校给他的聘用信,能不能把这封信出示一下?
二、助理教授能否说成副教授?
即便李开复后来从RCS转成了助理教授,那也不是副教授。李开复在微博上辩解说,因为中美职称体系不同,如果说自己是助理教授,担心被读者误解成是助教,所以在自传中决定写成副教授,为避免误解,加注英文原文Assistant Professor。并说其自传作者曾在2009年的一篇博客文章中解释过此事。
Assistant Professor翻译成助理教授,已是规范的通用翻译。大陆出的英汉词典这么翻译(例如2000年版《新英汉词典》:“assistant professor,《美》(级别高于讲师低于副教授的)助理教授”),获得过这个职称的美国华人教授到中国交流、工作也都这么翻译,没有人担心会被误解成是助教(TA)。如果怕误解,像《新英汉词典》那样做个说明不就得了,加注英文原文对大多数不懂英文的读者来说有何意义?何况,近年来一些国内高校(例如北大、清华)学习美制,也设了助理教授的职称,更不用担心读者不懂。苏州大学教授董洁林说国内没“助理教授”这个职位,支持李开复把“助理教授”说成“副教授”,作为高校教师,实在是对本行业情况太孤陋寡闻。
何况,我们这里说的是美国大学的职称翻译问题,而不是要去硬套国内职称。李开复想当的是美国大学副教授,又不是中国的。美国的助理教授、副教授、正教授是教授的三个等级,都有自己独立实验室,都可招博士生,其权限实际上都比国内普通正教授高。如果非要套国内职称的话,把Assistant Professor翻译成副教授、正教授都委屈了,应该翻译成正教授加博导。
李开复担心别人把助理教授误为助教,怎么就不担心别人把副教授误为比助理教授高一级的Associate Professor?李开复辩解说,加了英文原文Assistant Professor了,所以不会有误会。给人的印象是他在写自传时就加注英文了。实际上,其自传从次印刷(2009年9月)到第七次印刷(2010年3月),在提及副教授时都没有加注英文,直到唐骏假文凭事件发生之后,出第八次印刷(2011年1月)时才加注英文。
李开复说他写自传时才决定把助理教授翻译成副教授,这也与事实不符。自从李开复到中国发展以来,其简历就一直称他曾当过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副教授,都没有加注英文,例如2004年6月30日新浪科技刊登的《微软自然交互式软件及服务部门副总裁李开复简历》http://tech.si网站站点" rel="nofoll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