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兽”易小星自述:《万万没想到》那5.8亿的点击量

10个月前 (04-22)

《万万》播出到大概第5集的时候,有很多广告商找过来,季主要还是靠广告,挺赚钱的,达到。到去年能够占到公司整体的40-50%,其他营收主要靠衍生的业务,跟网站的分成。《万万》是跟优酷联出品的,共享版权,《报告老板》也是跟优酷电影联出品,共享版权,和爱奇艺作的《高科技少女喵》就是版权,以后类似这样的节目都是不会再共享版权,我们因为还是要做自己的IP。

我认为做事情分两个境界,一个境界就是完成一项漂亮的工作;第二个境界是有行业操守和情怀。我争取想做到第二个境界,我希望为这个行业做点什么,拍东西不是为了捞一票就走,既然在这个行业里面摸爬滚打,就不要浪费自己的生跟时间,我觉得哪怕燃烧自己,去照亮一个角落也好,让它变得更美好一点。

当你真的热爱这个行业,在做品牌衍生,寻找新的营收模式时,都会做严格的考量和监督。我一定对所有的衍生东西的品质要有把控,我希望能做到最好,这也是给每一个曾经为我们付出过掌声,给过好评的观众的尊重。

内容更轻量级、更集中, 广告占一半营收

公司从一开始也不是以内容品牌为定位。最开始只是想做内容供应商,没有想运营一个内容品牌。转变是因为市场的大环境在改变,现在获取信息的方式非常多元,打开微博刷一下几十条信息过去了。所以我们会发现人们对于内容获取它是有个大趋势,要让它更轻量级,内容要更集中,我们做视频或者做影像也是一样的道理,要体量更轻、更集中,它的料要更多。以前的的信息密度低,而当下我们的信息密度高。

回归到一个内容出品方的定位,我们要做自己独立的品牌,不想做产业下游的事情,如果只是做一个制作方、加工方你就有关没有自己的东西,我们这个群体希望有自己的独立品牌。

做产品营销和平台 推广方面,《万万》是跟优酷作。一是本身作的视频网站的平台,另外一个就是新媒体的社交网站。我们找了很多玩社交媒体玩的很好的年轻人,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去做大影响和传播力度。

在给《万万没想到》设计广告位的时候,我照搬的是传统媒体的做法。传统杂志的广告位无非是打开封面、封底有广告,中间有夹带,跟《万万》的是一样的。我做一个内容产品,在上线之前一定要先把它的商业模式想清楚,受众或者说目标广告商才会买单的。

《万万没想到》的广告商都是他们自己找过来的,那个时候找过来家是我一个朋友的游戏公司,他当时说,反正他报了一个很低的价格,那个价格是我们后来现在定价的大概十分之一,但是其他广告商那个时候都在按不动,都在看着,不知道这个影响力到底有多大。最早在到第五集的时候,就有广告进来,但是我一直不让放,我先把品牌再积累,势能再大一点再放,那个时候是说,我用一个你既然是个吃螃蟹的,你这个价格我接受,所以他是整个《万万没想到》、《报告老板》所有的客户里面花钱花的最少的一个,因为他是个。只花了十分之一的广告费。我们的广告价格都是百万级的,但他只花了十万级的费用。后来的广告商都是在观望了之后,慢慢排队来的。

我觉得自己挺有商业头脑,但我可能不是一个纯商人。我懂如何去制定一些商业规则。

互联网时代的内容竞争:快速迭代

互联网时代的优点在于,它打破了各个行业的信息不对称。我们发现所有行业的颠覆者大部分是一些外行人,他首先是一个规则破坏者,然后又成为了这个行业的规则制定者。当我们以互联网这个载体来对这个影视行业进行改造的时候,也需要去打破行业规则,然后重新建立。《万万》里的广告有很多,但观众会明显感觉到,我们不是广告商的迎者,它必须按照我的方式来呈现。以前大家觉得说客户要多拿钱是靠推制作团队、明星大腕,而我们靠的是 创意跟口碑传播,这些东西是能给创造价值的,我们打破的规则就是去明星化,除非是超一线的明星才会给我的网络剧加分,而不是说随便哪个小明星来了就可以给我的网络剧加分。

我剧里的这些人几乎都是我身边的这帮朋友开始的。在我手里其实我都得想办法让你找到一个有粉丝的位置,被喜爱的位置,纯靠内容来推新人。

我其实不是一个很有娱乐精的人,《万万》里的我比较好玩,平常我又闷又严肃又刻薄,平常反正蛮凶的。我的作品就是重喜剧,我不是黑色幽默,其实我试图在幽默里面加入一些东西,观众看不太明白。我有自己艺术这块的一些追求,但是可能做不到,可能我天生不是个艺术家,人要做一点,当你无法成为一个艺术家的时候,好好做一个商人,好好做一个导师。

我们遭受过外界的质疑,但内行就能看出来是不是纯原创,我们的确借鉴了很多很多其他剧的优点,有些看过《日和》就说我们抄《日和》,看过《bref》的说我们也抄它,其实我综了很多很多的东西,虽然我是从台前转到幕后,但是最内核的东西还是我“叫兽”的东西。 在这个互联网、移动端时代,要保证这个品牌可以继续的延续下去就是要快速的迭代,让观众不断有新鲜感。

不按影响力来说,我自己《万万》打6分及格,《万万》是随手做的东西,其实就跟冯小刚的苦恼是一样的,他花尽心思、呕心沥血做的《1942》,观众不买账,随手做的一个《私人定制》,就是有票房,其实我现在状况就是这样。